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 66岁, 反复发热伴胸闷15 d入院。胸部CT检查:左肺上叶见一截面积大小11.4 cm×7.2 cm的软组织密度影, 边界尚清, 周围有分叶。随后患者行左肺上叶切除及肺门淋巴结清扫手术。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上皮样, 细胞核染色质粗颗粒状, 缺乏明显的核仁, 细胞质少, 偏嗜酸性, 细胞边界不清楚。肿瘤细胞呈实性片状排列或形成模糊的结节, 可见细胞稀疏区域和密集区域混杂存在, 稀疏区的肿瘤细胞可形成孤立的旋涡状结构, 伴有富于黏液样和透明玻璃样变的间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CD34、波形蛋白、INI1阳性, S-100蛋白部分阳性,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弱阳性, Ki-67阳性指数30%。肿瘤融合基因RNA检测:ALK基因重排, 与EML4融合, 产生EML4-ALK融合基因。熟悉掌握ALK重排软组织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对于软组织肿瘤精准分类以及对高度侵袭性肿瘤采取ALK抑制剂靶向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4例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3例女性,1例男性,年龄28~40岁,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度咳嗽、气短。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经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HE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所用抗体包括CD31、CD34、细胞角蛋白(AEl/AE3)、TTF-1、波形蛋白和上皮膜抗原。结果 本组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病例女性多于男性,胸部CT显示双肺多发弥漫性小结节影。病理形态特点为结节周边上皮样肿瘤细胞呈花冠状充填于肺泡腔,病变中心为黏液透明样变间质,肺泡壁结构保留,肿瘤细胞胞质内有空泡形成,空泡内偶见红细胞,肿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和坏死均少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31、CD34阳性,AE1/AE3偶见灶状阳性,其他抗体呈阴性。结论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点的低度恶性血管来源肿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良性异位性错构瘤性胸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石蜡包埋组织连续切片分别做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分析1例异位性错构瘤性胸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肿块位于左颈部,生长缓慢.大体为结节状,包膜完整,切而部分囊性变.镜下显示肿瘤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脂肪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均弥漫性强阳性表达细胞角蛋白CK7、CK8、CK、CK5/6,不表达desmin、TTF-1、GFAP,,此外,梭形细胞阳性表达p63、Calponin、SMA、CD10、CD34,不表达细胞膜抗原EMA.而与之相反的是上皮样细胞阳性表达EMA不表达SMA、CD10、CD34.结论 异位性错构瘤性胸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中青年男性的颈部下方、锁骨上方及胸骨上方,需要与其它双向分化的肿瘤尤其是高级别肉瘤如滑膜肉瘤或腺样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鉴别,故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毛细血管瘤(SPCH)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结合临床影像资料, 回顾性分析5例SPC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患者中, 男性2例, 女性3例, 患病年龄30~56岁(平均43岁)。患者通常无临床症状, 为肺周围单发结节, 影像学呈混杂磨玻璃、纯磨玻璃或实性结节。镜下观察:肿瘤边界清楚, 增宽的肺泡间隔内毛细血管增生, 呈结节状、团簇状或肾小球样结构, 血管腔内衬扁平或立方内皮细胞, 内充多少不等的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CD34、CD31、ERG阳性, 而肿瘤表面被覆的肺泡上皮细胞显示甲状腺转录因子1、上皮细胞膜抗原阳性。结论 SPCH是一种罕见的肺原发性间叶性肿瘤, 需结合临床影像、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才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发生机制.方法 对5例脾脏SANT进行常规HE及免疫组化(SP法)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眼观病变呈单发或多发性结节,边界清楚,切面斑彩状.显微镜下特征性的表现是多发性血管瘤样结节形成,其周围被增生的纤维组织包绕.结节中央为裂隙样、不规则形或略扩张的血管腔,内衬肿胀的内皮细胞.血管腔隙之间为梭形细胞和卵圆形细胞.结节周围的纤维化组织中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结节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CD34和CD31(+),CD8(-);窦内皮细胞CD8和CD31(+),CD34(-);结节内的小静脉CD31(+),CD34和CD8(-);结节周围梭形细胞vimentin、SMA(+),desmin(-);其内的炎细胞CD68(+).其中1例伴发腹腔多发性钙化性纤维性肿瘤.结论 脾脏SANT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的脾脏血管病变,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病理特征,可以伴发腹腔多发性钙化性纤维性肿瘤,预后良好,应注意与脾脏其他类型肿瘤及瘤样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6.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病理形态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临床病理表现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进行常规HE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观察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最大特征是在纤维硬化间质中形成多个血管瘤样结节。结节为单个或多个融合,周围为增生纤维组织包绕。结节中央可见裂隙样或不规则形或略为扩张的血管腔构成,内衬肿胀的内皮细胞。血管腔隙之间为梭形细胞和卵圆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结节内为CD34阳性表达的小血管及少量CD8阳性表达的窦性腔隙,CD31阳性表达的内皮细胞数量多,并构成复杂的网状结构,局灶性内衬细胞CD68亦为阳性,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成簇分布在血管腔隙之间,结节间梭形细胞局灶性肌动蛋白阳性,但结蛋白、CD21、CD35阴性。结论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有其特征的临床病理表现,应注意与脾脏其他类型肿瘤及瘤样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7.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5例SANT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进行形态学观察并文献复习.结果 5例中只有1例有临床症状.眼观脾脏SANT多为孤立性病灶,与周围脾组织界清,中心为白色瘢痕样外观.镜下呈多结节表现,结节中心为多个裂隙样或不规则型富含红细胞的血管腔隙,内衬肥胖的上皮细胞.结节周围靶环状紧密排列梭型、卵圆形细胞,间质内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血管样腔隙呈现3种不同的免疫表型:CD34-/CD31+/CD8+、CD34+/CD31+/CD8-和CD34-/CD31+/CD8-.结节周围梭型、卵圆形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SMA、CD31、CD68均(+).结论 SANT是源自脾脏红髓的具有独特形态学特点的血管瘤样病变,易与炎性假瘤、血管瘤等相混淆,临床呈良性表现.  相似文献   

8.
SMARCA4缺失性未分化肿瘤(SMARCA4-deficient undifferentiated tumor, SMARCA4-DUT)是一种高度侵袭性肿瘤, 以失表达SMARCA4为特征, 常共失表达SMARCA2, 可发生于多部位和多脏器。本例发生于6个月女婴左肾, 就诊时伴有双肺和肝脏转移。镜下肿瘤由成巢或成片的上皮样细胞组成, 部分瘤细胞呈横纹肌样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瘤细胞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和CD34, 但保留表达INI1(SMARCB1), 失表达BRG1(SMARCA4)和BRM(SMARCA2)。此外, 瘤细胞过表达SOX2、SALL4和p53。SMARCA4-DUT代表了恶性横纹肌样瘤的一种特殊类型, 目前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 患者预后差, 常在诊断后短期内死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女性各1例,年龄分别为58、66岁;2例患者均为体检时发现,影像学提示为前纵隔占位。镜检:2例肿瘤低倍镜下境界清楚,有完整的包膜,其中1例可见包膜侵犯,肿瘤实性区内见上皮样肿瘤细胞呈微结节状分布,无明显异型性及核分裂象,肿瘤间质为大量的淋巴细胞,部分区域可见滤泡结构形成或有生发中心出现。免疫表型:上皮样肿瘤细胞CKpan、CK19、p63、CK5/6均阳性,EMA阴性,上皮样细胞巢内可见散在CD1α和S-100阳性的朗格汉斯细胞;淋巴滤泡主要为CD20和Pax-5阳性的B淋巴细胞,CD3和CD8阳性的T淋巴细胞分布在淋巴滤泡周围;围绕着上皮样细胞结节周围可见TdT阳性的未成熟胸腺T淋巴细胞。结论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临床罕见,大多数预后较好,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学形态;肿瘤间质淋巴样组织的增生与朗格汉斯细胞有关;免疫组化标记CD20、TdT分别表达在淋巴滤泡和未成熟的T淋巴细胞中,其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中心性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对2例多中心性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组织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标记,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和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多中心性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多见于成年男性,主要表现是全身皮肤多发性结节,病变可累及呼吸系统。镜下显示病变组织主要由大量泡沫细胞构成,伴不等量的纤维母细胞和散在的杜顿巨细胞,局部可有纤维化和玻璃样变,局灶可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瘤细胞弥漫表达CD68、AACT和vimentin;局灶表达SMA;不表达CD1a、CD34和S-100。多中心性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呈慢性经过,可引起呼吸系统的压迫和阻塞。结论多中心性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表现为皮肤多发性结节,可累及呼吸系统,组织学图像类似纤维黄色瘤,病变呈慢性经过,预后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淋巴瘤样丘疹病(LyP)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 分析13例LyP的临床病理资料,用LSAB法、EliVision法行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活化淋巴细胞和细胞毒性等12种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结果 13例LyP中男6例,女7例,平均年龄26.4岁,皮损多表现为四肢、躯干无症状的多发性丘疹、结节.组织学分型:A型6例,B型1例,c型6例,主要在真皮与皮下脂肪组织内浸润,主要浸润方式分别为楔形、带状及片状、结节状.13例中8例有瘤细胞亲表皮现象;1例B型无大瘤细胞,余12例的大瘤细胞均表达CD30.13例瘤细胞均表达2~3个T细胞标记(CD3、CD5或CD45RO)及1~3个细胞毒性标记[T细胞胞质内抗原(TIA)-1、粒酶B或穿孔素];13例均表达CD4、4例表达CD8、1例表达CD15、1例表达CD20(局灶阳性),均不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1.亲表皮之瘤细胞多为CD3~+、CD4~+、CD8~-表型.13例中1例EBER1/2原位杂交阳性.获随访的12例均存活.结论 LyP有独特的临床病理表现和免疫表型,预后较好.A型和C型中亲表皮的瘤细胞均为核扭曲、深染,似覃样霉菌病细胞,推测其与CD30~+大瘤细胞可能来源于不同的克隆群体有关.EB病毒与LyP可能无明确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观察1例脾脏的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的大体和光镜形态,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CD21、CD23、CD35、Clusterin、S-100、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SMA)、CD1a、CD68、间变型淋巴瘤激酶(ALK)、CD30、CD31、CD34、CD3、CD20,原位杂交检测EBER,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生物学行为和病因机制。结果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好发于腹腔内脏器,尤以肝、脾多见,患者以女性为主。一般肿瘤较大,切面灰白质韧,中心有出血或坏死。镜下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背景中见弥散分布的滤泡树突细胞,形似炎性假瘤。高倍镜下滤泡树突细胞胞质淡染,胞界不清,核卵圆形或杆状,染色质空泡样或点彩状,居中可见小的紫色核仁。部分瘤细胞显示异型性,核膜皱褶,染色质粗糙,核仁明显。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织化学:梭形瘤细胞波形蛋白强阳性;Clusterin、SMA、CD68均阳性;CD35局部弱阳性,S-100弱阳性;CD21、CD23、CD1a、ALK、CD30、CD31、CD34均阴性。背景淋巴细胞CD3阳性,灶性区CD20阳性。原位杂交:梭形瘤细胞EBER阳性。结论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与EB病毒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透明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检测Melan A、CD34、SMA、desmin、S-100、CKpan、TTF-1、Syn、CgA等表达,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患者发病年龄29~60岁,平均为(50±2)岁,无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微咳嗽,多为体检时发现,CT示肿瘤为肺外周孤立性结节。瘤体最大径0.8~3 cm,呈结节状、界清无包膜,瘤体切面灰白或灰红色,质地中等;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部分呈梭形,胞质透明,无异型,未见核分裂象,瘤细胞围绕血管周围呈巢状或器官样排列。免疫表型:Melan A(7/8)、CD34(7/8)均阳性,SMA(4/8)局灶阳性,Ki-67增殖指数1%; desmin、S-100、CKpan、TTF-1、Syn、CgA均阴性。结论肺透明细胞瘤属于良性肺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需与肺原发或转移性透明细胞癌、肌上皮瘤、副神经节瘤、类癌、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等鉴别,结合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检测可资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TFE3阳性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发生于肺的EHE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37岁,因体检发现右下肺结节2周入院。镜检:瘤细胞上皮细胞样,有明显的血管形成,瘤细胞有丰富的嗜酸性胞质,伴胞质内空泡形成,核分裂象未见,间质显著的黏液样变或透明变。免疫表型:瘤细胞弥漫强阳性表达CD34、CD31、FⅧRAg、FLI-1和TFE3。Ki-67增殖指数为3%。结论TFE3阳性的EHE罕见,其可能为EHE的一种少见变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AX5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2例PAX5阳性的ALCL的临床特点、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 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例1男, 58岁, 背部肿物, 光镜下皮肤表面溃疡, 真皮层见片状致密的异形的淋巴细胞浸润, 肿瘤细胞中等大到大, 呈免疫母细胞样, 散在分布R-S样细胞;例2女, 34岁, 左颈部肿物, 光镜下淋巴结结构完全破坏, 在多种炎性细胞背景中散在分布异型的淋巴样细胞, 肿瘤细胞大, 胞质丰富, 核不规则, 部分呈马蹄形或肾形, 可见花环样多核细胞。2例肿瘤细胞均弥漫性强表达CD30、CD43、CD5及CD4, 中到强阳性表达PAX5, 不同程度的表达CD2、CD3及CD7, 不表达CD20、CD8、颗粒酶B、T细胞胞质内抗原(TIA1)及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 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均阴性。2例T细胞抗原(TCR)基因克隆性重排均阳性, Ig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均阴性;PAX5/IgH基因融合检测阴性, 但检测到PAX5基因拷贝数增加。例1采用局部放疗后获得完全缓解, 随访21个月,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颌下腺及淋巴结多器官累及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应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对1例甲状腺、颌下腺及淋巴结多器官累及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进行观察。结果朗格汉斯细胞在甲状腺、颌下腺及淋巴窦内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胞质丰富、淡伊红染,核呈圆形、肾形、分叶状、咖啡豆样细胞构成,可见一些多核瘤巨细胞。病变内可见数量不等的嗜酸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CD1a、S-100和CD68(+)。结论甲状腺、颌下腺及淋巴结多器官累及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极为罕见,它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浆膜腔积液中SMARCA4缺失胸部未分化肿瘤的细胞病理学特点, 及浆膜腔积液细胞学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在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7月以浆膜腔积液细胞学为首次诊断依据的SMARCA4缺失胸部未分化肿瘤11例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 分析浆膜腔积液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并分析患者相应的原发或转移病灶的组织学标本病理特征, 对部分病例进行二代测序基因检测。结果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54~77岁, 中位年龄64岁, 9例有长期吸烟史。多伴咳嗽、发憋、胸痛症状, 均伴胸腔或心包积液。影像学提示原发部位肺部9例, 纵隔1例, 肺及胸壁均累及1例。其中3例有外院肺肿瘤手术史, 1例有对侧肺腺癌手术史。浆膜腔积液肿瘤细胞大且异型性明显, 核质比增大, 核大圆形, 核仁明显, 部分核形不规则, 胞质嗜酸性。免疫组织化学SMARCA4/BRG1均失表达, 广谱细胞角蛋白、细胞角蛋白7均阴性, SMARCB1/INI1均阳性;7例CD34阳性, 4例突触素弱阳性, 2例SALL4弱阳性。组织学标本瘤细胞黏附性差, 不规则片状或巢状排列, 横纹肌样, 核分裂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膀胱具有横纹肌样形态的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以提高对本瘤的认识.方法 应用光镜、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对1例罕见的膀胱具有横纹肌样形态的癌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瘤细胞松散,黏附性差,单个散在或弥漫片状排列,侵犯膀胱肌层.瘤细胞体积较大,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圆或卵圆形,居中或偏位,核内染色质细,核仁多不明显,核分裂象可见,散在单核或多核瘤巨细胞.免疫组化:瘤细胞呈CK-pan、EMA、CK18及CEA弥漫强阳性,CK20及34BE12散在阳性;而vimentin、SMA、desmin、myoD1、myoglobin、CK7、p63、CD38、S-100、HMB45、melan A、CgA、Syn、CD45、CD30、ALK和CD34均阴性.结论 膀胱具有横纹肌样形态的癌极罕见,可能为尿路上皮癌的组织学变异.诊断时须与其他具有横纹肌样细胞形态的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病理形态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3例脾脏SANT进行病理形态观察,免疫组化染色采用EnVision法,并对临床资料和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脾脏SANT具有特征性血管瘤样结节.病理学检查:(1)眼观病灶呈灰白色结节,边界清楚.(2)镜下见有其特征性血管瘤样结节.免疫组化显示结节内内皮细胞异质性表达,即小叶状分布毛细血管免疫表型为CD34、CD31均(+),CD8(-),窦岸样细胞免疫表型为CD34(-),CD31、CD8均(+);小静脉样血管免疫表型为CD34、CD8均(-),CD31(+);结节内梭形细胞混合表达CD31、SMA和CD68;结节间梭形细胞混合表达SMA和CD68.结节周围梭形细胞呈vimentin、SMA阳性反应,desmin和NSE均(-).术后随访,患者病变均复发和转移.结论 该病是一种罕见的脾脏良性病变,可能是一种增生性病变,与血管瘤出血坏死机化关系密切.需要与脾脏交界性或恶性肿瘤鉴别,鉴别诊断依靠病理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皮病性淋巴结炎(dermatopathic lymphadenitis,D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4例DL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副皮质区内见多个淡染的结节形成,沿被膜下散在分布,含色素细胞。免疫组化标记CD3、CD43、CD1α、CD68、CD163、S-100蛋白示多个T结节形成,其内混杂大量组织细胞、指突状树突细胞(interdigitatingdendritic cell,IDC)、Langerhans细胞(Langerhans cell,LC);CD21、CD20示滤泡挤压、萎缩,生发中心BCL-2阴性;髓索内浆细胞增生明显,κ及λ染色提示为多克隆,浆细胞CD138、MUM1均阳性;其他标记Melan A、SMA、CD34、CD56、HMB-45均阴性。结论DL罕见,无特殊性临床表现,易漏诊,病理形态学结合免疫表型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