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血栓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2月至2014年3月于我院进行食管癌根治术120例患者为研究组A,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分为血栓组(30例)、非血栓组(90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术式选择、实验室指标、合并症、AJCC肿瘤分期、术后抗凝措施、实验室凝血指标等资料的差异,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顾分析影响患者术后血栓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拟定护理计划。结果研究组A单因素分析,基线资料比较中,血栓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非血栓组,且心血管疾病、肝功能异常、骨折、糖尿病、手术方式、术后预防血栓及治疗依从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血栓组(P 0. 05);血栓组D-D、Fbg水平明显高于非血栓组(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肝功能异常、D-D是独立危险因素,术后预防血栓、治疗依从性优良等因素是保护因素。结论年龄、肝功能异常、D-D是影响食管癌术后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预防血栓、治疗依从性是保护因素,临床护理中可根据上述危险因素拟定相应护理计划,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四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四肢骨折术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术后发生DVT患者分为DVT组(30例),术后未发生DVT患者分为非DVT组(85例).对可能引起DVT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3.
剖宫产术后新护理体位在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新护理体位在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方法 192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新术后护理体位,n=96)和对照组(传统术后护理体位,n=96)两组,采用李克特量表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并观察两组产妇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舒适程度良好率、泌乳正常率、恶露排泄量及子宫收缩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0 vs 6.2%)、舒适程度良好率(87.5%vs 33.3%)、恶露排泄量[(84±16)ml vs(98±19)ml]及子宫收缩情况[(2.0±0.5)cm vs(1.0±0.5)c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术后护理体位能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且安全可行,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以本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就诊的140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统计DVT发生率,据此分为DVT组与非DVT组,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血清D二聚体(D-D)、血栓预防干预等资料进行比较,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术前DVT发生危险因素。结果术前DVT发生17例,占12.14%。DVT组与非DVT组在a PTT、PT、Fbg指标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血栓预防干预、伤后24 h血清D-D水平≤300 ng/m L、等待手术时间<3 d比例均明显低于非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无血栓预防干预、等待手术时间≥3 d是术前DVT发生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无血栓预防干预、等待手术时间长是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移植巨噬细胞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梗死后细胞外基质修复和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贴壁法培养Wistar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建立Wistar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AMI组,n=23),巨噬细胞移植组(MΦ组,n=20),假手术组(n=12)。术后第7天和第28天,取大鼠左室心肌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分别测定膨展指数、梗死面积、非梗死区心肌细胞横截面积(CSA)、梗死区及非梗死区胶原容积分数(CVF)、梗死区胶原成熟程度。结果与AMI组比较,MΦ组术后第7天膨展指数[(0.27±0.13)vs(0.41±0.19),P<0.05]、非梗死区CSA[(330.65±57.30)μm2vs(408.00±99.98)μm2,P<0.01]均显著减少,MΦ组术后第28天膨展指数[(0.30±0.11)vs(0.48±0.12,P<0.01]、非梗死区CSA[(335.80±92.52)μm2 vs(515.41±93.13)μm2,P<0.01]也均显著减少;术后第7天和第28天MΦ组梗死区CVF显著大于AMI组[(53.51±5.82)%vs(45.05±3.66)%,(79.17±5.58)%vs(73.17±5.94)%,P<0.01],非梗死区CVF显著小于AMI组[(2.37±0.65)%vs(4.84±1.81)%,(2.64±0.63)%vs(6.01±1.34)%,P<0.01],梗死区胶原成熟程度显著大于AMI组[(0.566±0.009)vs(0.509±0.011),(2.162±0.047)vs(1.454±0.020),P<0.01]。结论巨噬细胞心肌内移植促进梗死区胶原沉积和成熟度增加,减少梗死范围,减轻非梗死区纤维化程度和心肌肥厚程度,从而改善心肌梗死后左室重塑。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新型G-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与Rogers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对经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TCRM)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TCRM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n=35)和无DVT组(n=45),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行TCRM后发生DVT的影响因素。采用新型G-Caprini和Rogers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对2组患者术后发生DVT的风险进行评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新型G-Caprini和Rogers血栓风险评估模型预测患者行TCRM后发生DVT的价值。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与子宫肌瘤患者行TCRM后发生DVT无关(P>0.05),合并肺部疾病、卧床时间、下肢水肿、中心静脉置管、DVT或肺栓塞病史、恶性肿瘤病史与子宫肌瘤患者行TCRM后发生DVT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肺部疾病、卧床时间、下肢水肿、中心静脉置管、DVT或肺栓塞病史、恶性肿瘤病史是子宫肌...  相似文献   

7.
周宝 《黑龙江医学》2021,45(12):1318-1320
目的:分析接受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0年8月)郑州市骨科医院69例接受PLIF老年患者临床资料,依照术后有无发生下肢DVT分为下肢DVT组(n=15)、无下肢DVT组(n=54),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下肢DVT发生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15例患者合并DVT发生,发生部位均位于小腿远端,其中胫后静脉4例、肌间静脉11例;下肢DVT组年龄>70岁、BMI>27 kg/m2、手术时间>2 h、术后卧床时间>5 d、输血所占比例高于无下肢DVT组,术后进行下肢主被动训练所占比例低于无下肢DVT组(P<0.05);年龄>70岁、BMI>27 kg/m2、手术时间>2 h、术后卧床时间>5 d、输血为接受PLIF老年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危险因素,术后进行下肢主被动训练为下肢DVT发生保护因素(P<0.05).结论:年龄>70岁、BMI>27 kg/m2、手术时间>2 h、术后卧床时间>5 d、输血为老年患者PLIF术后下肢DVT发生危险因素,临床应尽早明确上述因素,以实施科学合理防治措施,降低术后下肢DVT率.  相似文献   

8.
王萍 《血栓与止血学》2017,(6):1027-1029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性根治手术治疗的14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性回顾法分析其临床资料,按其术后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A组(发生DVT)40例和B组(未发生DVT)100例,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既往疾病史、围手术期是否感染及有无中心静脉置管等临床资料,且采用非条件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不同情况的患者应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非条件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得,年龄(≥60岁)、冠心病史、静脉血栓史使用止血药物(有)及体重指数(30 kg/m~2)可能为胃癌术后DVT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60岁)、使用止血药物(有)及体重指数(30 kg/m~2)为胃癌术后形成LEDVT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胃切除术对食管癌临床特征及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1997年6月至2007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食管癌根治手术的患者1376例,其中48例有胃切除史作为残胃组,其余1328例无胃切除史作为非残胃组,比较两组间食管癌临床病理学特征、根治手术效果、术后生存率的差异。结果与非残胃组比较残胃组食管癌多呈膨胀性生长,而无残胃组食管癌多表现为浸润生长;两组食管癌组织分型均以鳞癌为主(91.7%vs 92.2%);残胃组食管癌与非残胃组食管癌组相比,分布位置表现为多发性的比例较大(14.6%vs 5.3%,P=0.006),且残胃组食管癌更易发生于食管下段(50.0%vs 33.1%,P=0.03)残胃组食管癌病理分期较非残胃组早,Ⅰ、Ⅱ期多于Ⅲ、Ⅳ期(P=0.008),但肿瘤分期和淋巴结的阳性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胃切除史患者的手术时间较无胃切除史的患者长[(311.2±86.0)min vs(363±84.9)min]且术中失血较多[(876±213)m L vs(3750±380)m L]、中位住院时间较长(69 d vs 40 d,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0个月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接受胃切除术后易发生慢性胃食管反流,可引起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和位于食管下段的多发性、膨胀性癌灶。有胃切除史患者的食管癌手术后生存率与无胃切除史的患者相似,因此对于接受胃切除术的患者,食管癌根治术是安全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到2015年2月于我院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66例受试者临床资料,根据其围术期接受的护理方案分为A预见性护理措施(n=28)、B常规护理措施(n=38)两组,对比其术后14 d内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差异,记录手术前后24 h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变化差异。结果术后14 d内,A组DVT发生率为3.57%,显著低于B组的26.32%,(P0.05)。B组受试者手术前后24 h,血浆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受试者上述指标术后24 h检测结果[(1.55±0.11)m Pa·s,(1.56±0.11)]均显著低于术前24 h[(1.75±0.15)m Pa·s,(1.77±0.14)]和B组同期检测结果[(1.80±0.16)m Pa·s,(1.78±0.1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手术前后24 h,Fbg和PT等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围术期内应用预见性护理措施,能有效调节其血液流变学状态,降低患者术后血栓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肥胖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胃肠外科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经腹腔镜行胃癌根治术的3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体质指数将患者分为三组,其中正常体质量组207例,超重组119例,肥胖组36例。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前分期、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指标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分期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87.6±37.4) min vs (196.9±35.3) min vs (208.2±38.2) min]、术中出血量[(82.7±26.2) mL vs (89.7±22.7) mL vs (103.5±32.2) mL]、排气时间[(3.7±1.2) d vs (4.1±1.3) d vs (4.3±1.4) d]、淋巴结清扫数[(27±6.3)个vs (25±4.5)个vs (24±5.6)个]、住院时间[(12.9±4.8) d vs (13.9±4.2) d vs(14.7±5.5)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病率(4.83%vs 4.20%vs 5.56%)、切口感染率(2.42%vs 3.36%vs 11.11%)、肠梗阻发病率(3.38%vs 3.36%vs 5.56%)等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肥胖胃癌患者中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41例。腹腔镜组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开腹组患者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统计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也均短于开腹组(P0.05),而手术时长要长于开腹组(P0.05);术后,腹腔镜组患者DVT的发生率虽略高于开腹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所有患者中共13例发生DVT,69例患者未发生DVT,发生DVT与未发生DVT患者中吸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DVT患者的手术时长≥2 h、年龄≥60岁、TNM分期≥Ⅱ期的比例均高于未发生DVT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虽不能减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但能缩短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血栓抽吸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应用的即刻及住院期间疗效. 方法 选择2007年12月至2008年11月因AMI住院行直接PCI术并于术中应用了血栓抽吸导管的患者共202例为抽吸组,而直接PCI术中未应用抽吸导管的14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期间临床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 两组在年龄、性别、易患因素、病变部位及入院时的左室射血分数、IRA的分布、病变血管支数、手术操作时间等基线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而抽吸组在就诊距血管再通时间[(79±12)min vs(83±15)min,P=0.007]、PCI术后无复流/慢血流(3.5%vs 8.8%,P=0.038)、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0.5%v8 4.7%,P=0.011)、住院期间心衰(11.4%v8 19.6%,P=0.035)、再次AMI(1.0%vs6.1%,P=0.010)、病死率(3.5%v8 8.8%,P=0.038)、住院时间[(6.9±1.5)d vs(7.3±1.8)d,P=0.028]、心肌酶达峰时间[(12.8±2.2)h vs(13.3±1.9)h,P=0.023]较对照组显著减少,TnI峰值[(44.7±31.2)μg/L vs(51.9±33.6)μg/L,P=0.041]及CK-MB峰值[(152.0±73.6)U/Lvs(171.0±71.2)U/L,P=0.015]明显低于对照组,直接支架置入率(44.1%vs 24.3%,P=0.002)及术后达TIMI3级血流(90.1%vs 81.8%,P=0.027)、即刻心电图的ST段回落率(67.8%vs53.4%,P=0.008)则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直接PCI过程中应用血栓抽吸可减少PCI术中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期间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陈潇  李玲利  何凌霄  廖灯彬  侯晓玲   《四川医学》2022,43(11):1091-1096
目的 分析血栓弹力图参数联合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创伤医学中心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28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72例和无DVT组21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栓弹力图参数和术前、术后1 d,术后3d血浆FIB、D-D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上述指标单独及联合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并发DVT的效能。结果 老年髋部骨折DVT发生率为25.26%;术后1 d血浆D-D、术后3 d D-D、FIB及血栓弹力图参数DVT组均高于无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年龄、体质指数、术后1 d D-D、术后3 d FIB、术后3 d D-D、血栓弹力图参数为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印)P(正)<0.05);术后血栓弹力图参数和血浆D-D、FIB联合预测DVT的敏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脊柱手术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因素。方法 以200例脊柱手术患者为对象,依据患者术后DVT发生情况分为DVT组(n=39)和非DVT组(n=161)。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手术相关资料,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并发DVT的因素。结果 DVT组与非DVT组在在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凝血四项、术中输血史、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卧床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5)。Logo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5.182)、凝血四项(OR=7.477)、输血史(OR=4.010)、失血量(OR=5.708)、术后卧床时间(OR=5.445)为脊柱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论 脊柱术后并发下肢DVT的风险较高,高龄、凝血功能异常、术中失血量增加、围术期输血及术后卧床时间延长均与术后DVT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临床特点的认识,并探讨其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0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对在苏州吴中人民医院骨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并有完整资料的145例患者行DVT形成相关风险因素分析,其中男性51例,女性94例,年龄23~83岁,平均(59.8±13.0)岁.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第7天分别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详细调查和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血型、是否吸烟、是否饮酒、麻醉类型、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是否使用骨水泥、手术人路、单侧或双侧置换、术后镇痛方式、术前诊断以及有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同时记录发生DVT的部位、类型以及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按BMI分为正常组(BMI≤25kg/m2)和肥胖组(BMI> 25 kg/m2).将DVT发生与否作为因变量,把以上可疑因素作为自变量,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有显著差异性的因素,再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筛选出DVT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1)本组病例共发生DVT 45例,发生率31%.单纯近端DVT为7例(15.6%),远端DVT 33例(73.3%),全静脉DVT 5例(11.1%),均未发生肺栓塞(PTF).无DVT临床症状的25例(55.5%),有DVT临床症状的20例(44.5%); (2)临床因素与术后DVT形成的关系:单因素x 2检验显示:高龄、女性、双侧关节同时置换、全身麻醉、使用骨水泥等与DVT形成显著相关(P<0.05);将临床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最终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的相关因素有4个,其中危险因素3个,分别是性别,肥胖及骨水泥的使用,其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倍数分别增加到10.012,3.086,8.834;保护因素1个,为术前患者血型是O型,术后发生DVT的可能性减少到0.191倍.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发生DVT常存在危险因素,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有高龄、女性、双侧关节同时置换、全身麻醉、使用骨水泥等.认识DVT的各种危险因素及临床征象,及早给予相应的辅助检查及术前预防性的治疗,是防止PTE的发生和降低DVT的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凹卧位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泵预防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效果及影响。方法:行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104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和中凹卧位联合间歇加压充气泵组(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行腹部手术操作时采取常规体位,整体头高足低20°。观察组行腹部手术操作时采用中凹卧位(头胸部抬高20°,下肢抬高30°)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泵,术后连续3 d使用间歇充气加压泵。术后1周比较两组患者的DVT形成情况。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及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DVT发生的风险。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DVT发生率为1.9%,显著低于对照组(13.5%)(P=0.027)。观察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第1、3天的D-二聚体水平及Caprini血栓风险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凹卧位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泵可有效预防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DVT的发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前比较达芬奇机器人与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后乳糜胸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对达芬奇机器人食管癌根治术与胸腔镜术后乳糜胸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209例食管癌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36例达芬奇机器人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达芬奇机器人组)以及73例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胸腔镜组)。统计分析2组食管癌根治术后乳糜胸发生率、术后24 h胸液量、胸管拔除时间等指标。结果 达芬奇机器人组术后乳糜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胸腔镜组(7.4%vs 16.4%,P=0.04),术后平均胸管拔除时间长于胸腔镜[(8.56±2.70)d vs(6.07±2.10)d,P<0.01)。术后第2、3、7天,达芬奇机器人组术后8 d内的每日胸腔引流量低于胸腔镜组(P<0.05)。结论 达芬奇机器人在预防食管癌根治术后乳糜胸方面相较于胸腔镜更具优势,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术后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329例TOF根治患儿,分为未发生ARDS组(Ⅰ组,304例)和发生ARDS组(Ⅱ组25例).全组ABDS发生率为7.6%.以年龄、性别、体重、Nakata指数等作为观察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Ⅱ组死亡3例,病死率为12%.单因素分析显示.Ⅱ组与Ⅰ组比较,年龄低,Nakata指数小[(165±43)mm2/m2 vs.(201±32)mm2/m2],体外循环时间长[(150±258)min vB.(108±38)min],跨环补片比例多(88%vs69.7%),主动脉/肺动脉比值(AO/PA)大.均有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4个月、Nakat指数<140mm2/m2、体外循环时间>150min、AO/PA>2.5是TOF术后ARDS的危险因素.结论 TOF根治术后ARDS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低龄、Nakata指数小、体外循环时间长、肺动脉发育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液辐照对悬浮红细胞(SRBC)中红细胞微粒(RMP)释放及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 收集该院2022年未辐照SRBC和辐照SRBC血辫各105例,检测RMP和电解质随储存时间的变化。收集该院2018年1月至2023年4月创伤患者297例,其中未输血患者148例(未输血组),有红细胞(RBC)输血的患者149例(RBC输血组),其中行未辐照SRBC输血的患者76例(未辐照组)、含有辐照SRBC输血的患者73例(辐照组),分析各组之间DVT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与未辐照SRBC血辫相比,辐照SRBC血辫中RMP、K+分别从第3天[(5 280±402)个/μL vs.(1 839±384)个/μL、(14.1±1.4)mmol/L vs.(5.8±0.3)mmol/L]增加到第42天[(57 393±3 966)个/μL vs.(32 310±2 077)个/μL、(31.3±1.1)mmol/L vs.(19.8±1.9)mmol/L]。RBC输血组比未输血组的DVT发生率更高(30.2%vs.11.5%,P<0.001)。辐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