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尹冬华  周辰  潘晓东  赵慧娟 《重庆医学》2012,41(33):3492-3493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参数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老年高血压患者60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及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行认知功能测定,根据MMSE得分分为对照组(n=35)和减退组(n=25),比较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有无差异。结果对照组与减退组患者中24h平均收缩压[(127.38±19.14)mm Hg vs(132.00±15.09)mmHg]、白昼平均收缩压[(131.64±17.55)mm Hg vs(137.09±13.77)mm Hg]、夜间平均收缩压[(118.78±18.75)mm Hg vs(126.00±11.37mm Hg)]、昼夜节律比[(15.89±7.45)%vs(10.74±4.8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及夜间平均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收缩压、血压节律异常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特点,探讨血压异常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对40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和94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进行3年前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对两组患者的24h、日问、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进行统计检验。【结果】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24h、日问、夜间收缩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bloodpressure,DBP)及SBP和DBP负荷值均明显高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24hSBP和日问SBP及负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日间SBP变异性高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16.44±3.19)mmHg(1mmHg=0.1333kPa)比(15.20±4.45)mmHg],SBP和DBP夜间下降率低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5±3)%比(7±2)%,(4±2)%比(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平均值和血压负荷值增高对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影响,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性消失与脑梗死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3.
李欣欣  王晶  赵海丹  陈洪  周春华 《医学综述》2014,(16):3035-3037
目的 24 h动态分析慢性肾脏疾病(13期)合并高血压(HCKD)患者的血压变化,并与原发性高血压(PH)患者的血压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海军总医院肾内科收治的HCKD患者52例作为HCKD组,另外选取47例PH患者作为PH组,对两组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以及血压变异性检测,对两组患者的24 h舒张压(24 h-SBP)、24 h收缩压(24 h-DBP)、日间和夜间血压平均值以及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血压比较:HCKD组24-DBP、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分别为(81.5±13.2)mm Hg、(162.0±17.2)mm Hg、(82.4±16.5)mm Hg,均高于PH组(71.8±12.0)mm Hg、(140.3±25.6)mmHg、(66.8±20.1)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血压变异性比较:HCKD组24 h收缩压变异性和舒张压变异性分别为(14.4±3.5)mm Hg、(9.5±1.2)mm Hg,均高于PH组(11.3±2.6)mm Hg、(7.8±1.3)mm Hg(P<0.05);HCKD组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和夜间舒张压变异性分别为(9.4±2.5)mm Hg、(9.4±2.5)mm Hg,均高于PH组(7.7±2.2)mm Hg、(9.1±2.4)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肾性因素参与的高血压患者血压趋势紊乱,夜间血压及变异性明显增加,是肾功能继续恶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04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组,并选取同时期收治的100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BPCV)将维持性血液透析组患者分为高24 h SBPCV组(n=48)和低24 h SBPCV组(n=56)。观察各组患者血压变异情况、左心室肥厚以及血压昼夜节律类型分布情况,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组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结果高24 h SBPCV组的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舒张压变异性、白昼收缩压变异性、白昼舒张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夜间舒张压变异性、收缩压变异系数、舒张压变异系数均高于低24 h SBPCV组和对照组[依次为(17.6±4.2)mm Hg(1 mm Hg=0.133 k Pa)比(14.1±3.4)mm Hg、(12.2±2.8)mm Hg,(13.2±2.7)mm Hg比(11.3±2.2)mm Hg、(9.7±1.9)mm Hg,(16.3±3.1)mm Hg比(13.8±2.1)mm Hg、(11.9±1.6)mm Hg,(12.8±2.4)mm Hg比(10.7±2.5)mm Hg、(9.5±2.2)mm Hg,(13.5±2.9)mm Hg比(11.2±3.6)mm Hg、(9.8±3.2)mm Hg,(11.9±2.4)mm Hg比(10.7±2.9)mm Hg、(9.3±2.6)mm Hg,(14.1±2.5)%比(10.4±1.7)%、(8.2±1.8)%,(10.4±1.9)%比(9.3±1.5)%、(8.1±1.3)%](P<0.05),低24 h SBPCV组各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高24 h SBPCV组患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率、左心室质量指数明显高于低24 h SBPCV组和对照组(P<0.05),而低24 h SBPCV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24 h SBPCV组患者非杓型比例高于低24 h SBPCV组和对照组(P<0.05),而低24 h SBPCV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持性血液透析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性和24 h舒张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较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血压变异性,且24 h收缩压变异性和24 h舒张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DM)合并高血压(HP)患者24 h脉压、心率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对单纯老年DM合并HP患者95例,伴靶器官损害患者126例,对比分析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心率变异性各指标。结果伴靶器官损害组与单纯老年DM合并HP患者组比较:24 h平均舒张压、日间舒张压、夜间舒张压降低,日间收缩压、夜间收缩压、24 h脉压、日间脉压、夜间脉压升高;心率变异性各指标(SDNN、SDANN、SD、rMSSD、PNN50)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动态脉压及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可反映老年DM合并HP患者靶器官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腔隙性脑梗塞(LI)与血压变异性(BPV)的相关性.方法 对40例EH患者、40例EH合并LI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24 h平均收缩压(ASBP)、平均舒张压(ADBP)、收缩压变异性(SBPV)及舒张压变异性(DBPV),同时检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果 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梗塞组的SBPV及DBP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浆内皮素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血浆内皮素的关系。方法对89例高血压脑梗死患者及39例高血压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采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结果两组病例的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脉压指数(脉压占收缩压比率)相仿,24h收缩压变异性、白昼收缩压变异性、内皮素含量高血压脑梗死组大于高血压组(P值分别为0.01,0.05和0.01),而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及所有舒张压变异性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血浆内皮素参与EH发生、发展,并加重脑血管的损害。  相似文献   

8.
李贵军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6):482-482,52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选取60例住院患者,按诊断标准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对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h平均脉压、白天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结果 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脉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建议尽早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降压和降血糖,纠正异常的昼夜血压节律,对于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防止靶器官的损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动态血压特点与其再入院率的关系。方法 :70例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按24h平均动脉压(24h MBP)、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24h平均舒张压(24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收缩期血压负荷比值、舒张期血压负荷比值、收缩期血压昼夜节律、舒张期血压昼夜节律是否达标分为达标组与未达标组,比较各两组间再入院率。结果:与未达标组相比,血压均值24h MBP、24h SBP、24h DBP、DSBP、DDBP、NSBP、NDBP达标组再入院率降低,其中24h SBP、24h DBP、DSBP、NSBP再入院率明显低于未达标组;收缩期血压负荷比值、舒张期血压负荷比值达标组较未达标组再入院率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收缩期、舒张期血压昼夜节律失常组较未失常组具有更高的再入院率。结论 :血压均值达标组及血压昼夜节律未失常组再入院率较未达标组相比明显降低,对老年高血压合并心衰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可帮助了解其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动态血压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梁群  朱小红 《安徽医学》2009,30(4):382-383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4h血压变化状况。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50例原发性高血压(EH)组和5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DM)组患者的24h血压,比较24h收缩压(24hSBP)、24h舒张压(24h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结果24hDBP、dSBP、dDBP、白天血压负荷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SBP、nSBP、收缩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升高、血压负荷值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1.
老年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占云 《疑难病杂志》2011,10(7):527-528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方法运用动态血压监测,对高血压未合并腔隙性脑梗死(B组)患者32例和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A组)患者35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血压平均值、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结果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组较未合并脑梗死组的血压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血压变异性亦显著增高(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为进一步诊断及治疗高血压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潞河教学医院就诊90例高血压(高血压组)患者和100例血压正常的健康志愿者100例(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连续24 h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血压进行动态监测,观察两组患者血压在白天、夜间以及24 h的变化情况。结果高血压组白天、夜间24 h收缩压均高于正常对照组[(140.2±9.5)mm Hg(1 mm Hg=0.133 k Pa)比(122.5±4.9)mm Hg、(151.6±17.6)mm Hg比(121.7±4.8)mm Hg、(143.1±9.8)mm Hg比(119.8±4.0)mm Hg],(均P<0.01);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患者的血压存在昼夜波动,夜间收缩压相对较高[(151.6±17.6)mm Hg比(140.2±9.5)mm Hg](P<0.01),但舒张压无明显变化;而正常对照组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较正常者明显升高,尤其是夜间收缩压,因此要加强对夜间收缩压的控制,并制订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效防止血压升高所带来的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失眠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医院老年病科住院部及门诊老年高血压患者88例、高血压合并失眠症患者85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检查,比较两组24 h收缩压、昼间收缩压、夜间收缩压、24 h舒张压、昼间舒张压、夜间舒张压、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昼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舒张压标准差、昼间舒张压标准差差异。结果 高血压合并失眠症组24 h收缩压、昼间收缩压及夜间收缩压水平高于高血压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24 h舒张压、昼间舒张压及夜间舒张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血压合并失眠症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昼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舒张压标准差水平高于高血压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昼间舒张压标准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失眠症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伴脑梗死患者24 h动态血压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将高血压患者116例分单纯高血压组58例与高血压伴脑梗死组58例,对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记录相关临床资料数据。结果 2组在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昼平均收缩压、昼平均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在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和夜间血压下降率比较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24 h平均脉压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逐步Logistic回归发现,最终AASI、夜间血压下降率、糖尿病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AASI在对脑血管病的预测程度上可能要优于其它动脉硬化指标,其OR=3.568。结论 24 h动态血压的基本参数能准确反映老年高血压患者脑梗死的血压变化特点。AASI较其它指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梗死更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包艳春 《医学综述》2014,(14):2614-261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与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武汉市第八医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40例为高血压组,体检正常者140例为血压正常组。分别于7:0022:00(日间)每15分钟自动测量一次血压,22:0022:00(日间)每15分钟自动测量一次血压,22:007:00(夜间)每30分钟自动测量一次血压,比较两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血压变异性、舒张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高血压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收缩压标准差、舒张压标准差、LVPWT、IVST、LVIDd和LVMI均显著高于血压正常组[(131.8±14.8)mm Hg vs(124.2±15.8)mm Hg、(80.6±9.2)mm Hg vs(75.3±9.6)mm Hg、(12.3±3.1)mm Hg vs(10.2±3.2)mm Hg、(8.9±2.5)mm Hg vs(7.8±2.5)mm Hg、(10.7±3.2)mm vs(9.6±2.9)mm、(11.9±1.9)mm vs(9.2±1.9)mm、(53.1±7.4)mm vs(49.5±8.2)mm、(45.2±5.2)g/m2vs(42.1±6.4)g/m2(P<0.05)]。结论相比于正常人,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异性更为显著,其心室重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肝阴虚和肝阳亢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模式对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主症辨证法将87例高血压患者分为肝阳亢组和肝阴虚组,同期分别作动态血压监测及动态心电图HRV分析.[结果]肝阳亢组呈血压昼夜节律正常(杓型改变),肝阴虚组呈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非杓形改变).2组患者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白昼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肝阴虚组高于肝阳亢组(P<0.05);动态心电图HRV分析中,肝阴虚组全天24 h、日间、夜间等3个时段多项心率变异性指标较肝阳亢组均有明显下降(P<0.01),此组患者24 h平均动脉压与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呈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08(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HRV减低及其昼夜节律消失密切相关,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自主神经功能严重受损有关.肝阴虚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且有一定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动态血压和HRV监测值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①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人群资料,分为高血压组(n=146)和正常对照组(n=51),比较两组24 h收缩压/舒张压变异性(24 hSBPV/DBPV)、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24 h SBP/DBP)、日间收缩压/舒张压变异性(d SB...  相似文献   

18.
老年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压动态变化及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金华 《医学综述》2014,(13):2447-2449
目的探讨老年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动态变化特点与疾病进展、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承德市兴隆县人民医院内科收治的147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及入院第1日、第7日动态血压变化的特点,并根据其病情进展与否分为进展组52例和非进展组95例,与同期147例健康体检者动态血压变化做比较,进展组及非进展组患者入院第30日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神经功能评价,并分析其血压变化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进展组夜间平均收缩压(nM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夜间血压下降率、日间平均血压(dMBP)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非进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及24 h平均血压(24h MBP)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24 h MBP、dSBP、dDBP、nSBP、nDBP、nMBP均与Rankin量表评分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动态血压监测老年急性脑梗死了解其血压变化及昼夜节律,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其疾病进展和损伤情况,评估其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长时血压变异性(BPV)在脑白质疏松(LA)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高血压患者209例,每月随诊测血压1次,随访12个月,根据头颅MRI结果采用ARWMC评分法,比较LA组与非LA组以及LA组内不同程度白质疏松患者之间的长时血压变异性指标。结果 LA组长时平均收缩压(135.8±20.1)mm Hg、平均舒张压(79.1±15.4)mm Hg、收缩压标准差(13.0±2.7)mm Hg、舒张压标准差(9.7±2.0)、收缩压变异系数(9.1±2.1)和舒张压变异系数(11.9±1.5),均高于非LA组的长时平均收缩压(125.4±17.1)mm Hg、平均舒张压(74.5±7.9)mm Hg、收缩压标准差(9.7±2.2)mm Hg、舒张压标准差(7.8±1.0)mm Hg、收缩压变异系数(7.0±1.9)和舒张压变异系数(10.5±1.3)(P0.05)。不同LA程度患者之间比较,长时平均血压、血压标准差及血压变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时血压变异性增大可影响LA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昼夜节律、血压负荷与高血压左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的关系.方法 运用动态血压监测,对67例高血压患者和30例健康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室质量指数分为LVH组和无LVH组.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作24 h动态血压监测得血压平均值、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负荷.测定左室质量指数.结果 ①LVH组较无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均显著增高;②无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变异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变异、白昼舒张压变异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变异均显著高于无LVH组;③LVH组的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负荷和舒张压负荷显著高于无LVH组,尤其是夜间血压负荷和24 h收缩压负荷(P<0.001);④正常对照组和无LVH组的非杓型检出率无显著差异,而这两组和LVH组之间非杓型检出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负荷值与高血压左室肥厚关系密切,并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有重要的预测和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