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高致敏是肾移植成功的障碍,目前肾移植脱敏治疗方法有静注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兔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等,但治疗效果常不满意。目的:通过利妥昔单抗和硼替佐米进行肾移植后脱敏治疗,寻求效果满意的治疗方案。方法:1例高致敏等待肾移植患者接受脱敏治疗,接受血浆置换2次后,立即给予利妥昔单抗500mg静滴,2d后开始分别在第1,4,8,11天给予硼替佐米1.3mg/m2,随访观察群体反应性抗体等变化。结果与结论:随访的9个月中,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从92%下降到17%,患者对利妥昔单抗和硼替佐米有良好的耐受性。初步经验表明:硼替佐米联合利妥昔单抗和血浆置换三联脱敏治疗方案可快速持久降低循环抗体水平,硼替佐米可能成为脱敏治疗方案中的重要要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沙利度胺和硼替佐米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维持治疗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使用硼替佐米维持治疗的MM患者23例和使用沙利度胺维持治疗的MM患者68例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和不良反应。结果:硼替佐米比沙利度胺更能提高患者的PFS率(硼替佐米12、24个月的PFS率为100%、88. 89%;沙利度胺为72. 31%、47. 54%)和OS率(硼替佐米18、24、30个月的OS率为100. 00%、88. 89%、80. 00%;沙利度胺为91. 52%、83. 63%和72. 90%)。此外,硼替佐米对于年龄≥65岁、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存在遗传学改变、髓外病变、肾功能异常、低血清游离轻链比、高β2-微球蛋白、贫血、LDH升高、诱导治疗疗效在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以上的患者的PFS时间比沙利度胺长。就2年OS率而言,若患者存在高龄、肾功能异常和髓外病变,硼替佐米2年OS率高于沙利度胺且有统计学意义。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均可以引起骨髓抑制、周围神经炎等不良反应。结论:硼替佐米在维持治疗中的效果优于沙利度胺,对于有条件的患者来说,建议使用硼替佐米作为多发性骨髓瘤的维持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观察硼替佐米为主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16例初治、11例复发难治性患者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与沙利度胺(VDT方案)化疗,7例初治、4例复发难治性患者采用VD方案化疗,2例初治患者采用硼替佐米联合美法仑与沙利度胺(VPT方案)化疗,28天或35天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接受2-8疗程化疗,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显示: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总有效率为72.5%,其中16例完全缓解(CR),13例部分缓解(PR)。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周围神经病变、血小板减少、呼吸道感染、带状疱疹及尿潴留等,经对症治疗和减低剂量后均缓解。结论:硼替佐米治疗初治或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确切,患者对其不良反应一般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沙利度胺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淋巴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淋巴瘤患者12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64例及观察组63例.对照组采用利妥昔单抗治疗,观察组此基础上联合沙利度胺,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生活质量评估量表(SF-36)、呼吸困难程度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  相似文献   

5.
韩晓静  阎昭 《天津护理》2011,19(5):268-270
通过对11例单药利妥昔单抗(美罗华)或利妥昔单抗联合硼替佐米(万珂)治疗复发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FL)患者的观察.探讨两种治疗方法的护理观察要点及措施。经给药前有效的护理评估及针对可能出现不良反应(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疲乏、周围神经病变、胃肠道反应等)进行预防性健康指导,密切监测给药进程,对症护理,药物毒性及不良反应可有效控制.且患者耐受良好。  相似文献   

6.
由于硼替佐米、沙利度胺、来那度胺及脂质体阿霉素的应用,复发性与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这对MM患者的整体存活率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有助于获得以前用标准化疗法所不能取得的缓解率和缓解持续时间.本篇综述重点总结了硼替佐米、沙利度胺、来那度胺等药物在复发与难治性MM治疗中的作用,并对MM的治疗情况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伐昔洛韦预防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应用含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的治疗过程中带状疱疹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方法53例MM初治患者均接受含硼替佐米化疗方案治疗(硼替佐米1.3 mg/m2,沙利度胺100 mg qn,地塞米松20 mg,第1~4天)。随机选取26例患者给予应用伐昔洛韦预防性抗病毒治疗。伐昔洛韦300 mg,每日2次经口服给药,至硼替佐米化疗3~4个疗程后停药。其余27例患者未接受伐昔洛韦预防治疗。结果26例接受伐昔洛韦预防治疗的患者均未发生带状疱疹。27例未预防患者中有5例出现带状疱疹。两组患者治疗反应率相似,加用伐昔洛韦治疗组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和乏力。结论含硼替佐米方案治疗MM存在较高的疱疹病毒感染风险,伐昔洛韦可有效预防疱疹病毒的发生,且对原发疾病治疗反应率无影响,患者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和沙利度胺(BDT)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3月-2012年3月在本院接受VTD方案治疗的73例MM患者临床资料,并以同期40例传统长春新碱+蒽环类+地塞米松+沙利度胺(VADT)方案化疗的MM患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随访6月~2年,分析病情转归及不良反应。结果VTD用于初治和复发和(或)难治MM患者OR明显高于VADT组(P<0.05)。VTD组初治MM的OR也明显高于VADT组(P<0.05)。VTD治疗复发和(或)难治MM的有效率与VADT组无明显差异(P>0.05)。VTD治疗不良反应主要有消化道症状、感染、周围神经病变及血小板减少。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和沙利度胺治疗MM缓解率高,副作用少且轻微,可首选用于治疗初治及复发和(或)难治MM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地塞米松联合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治疗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的9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将入组患者分为A(高剂量地塞米松+硼替佐米+沙利度胺,32例)、B(低剂量地塞米松+硼替佐米+沙利度胺,32例)、C(安慰剂+硼替佐米+沙利度胺,32例)3组,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指标。结果:A组和B组总缓解率均明显高于C组(P0.05),A与B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组患者KP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RN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A、B两组KPS评分明显高于C组,RN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A、B 2组之间KPS及RN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组患者CD38、CD56、CD138阳性表达率及SRL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CD19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治疗前;A、B组CD38、CD56、CD138阳性表达率及SRL阳性率均明显低于C组,CD19则明显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之间CD19、CD38、CD56、CD138阳性表达率及SRL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C组在乏力、皮疹、周围神经病变、贫血、粒细胞缺乏等方面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P0.05),B、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剂量地塞米松联合硼替佐米及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相似,可明显提高缓解率,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但低剂量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安全性更佳。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骨髓瘤的新药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发性骨髓瘤是老年人较常见的恶性血液系统肿瘤,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外,尚无根治愈疗法。近年来多种新型药物逐步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令人振奋的疗效。沙利度胺、雷利度胺、硼替佐米、三氧化二砷已作为MM的一线或二线治疗药物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裘锦 《浙江临床医学》2010,12(7):707-709
目的探讨吗替麦考酚酯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6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采用吗替麦考酚酯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比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吗替麦考酚酯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良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曹筱佳 《华西医学》2012,(2):194-196
目的总结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采用硼替佐米药物期间的临床护理措施及经验。方法对2009年7月-2011年4月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接受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沙利度胺等治疗过程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低血压和周围神经感觉异常等,采取对症有效的护理方法,使治疗安全顺利进行。结果 9例患者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4例,轻微反应1例,用药过程中均未发生与护理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应用硼替佐米时,要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并及时予以对症处理,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及效果。  相似文献   

13.
多发性骨髓瘤(MM)是好发于老年患者的恶性浆细胞疾病。近10余年靶向新药(包括硼替佐米、来那度胺等)、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免疫治疗的应用, 使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取得了革命性进步[1], 但MM至今仍无法治愈, 患者终将面临疾病复发进展, 进而难治[2]。如何为复发/难治性MM(RRMM)患者选择治疗方案仍然是临床面临的难题。泊马度胺是第三代免疫调节剂, 具有多重抗骨髓瘤机制, 通过与Cereblon结合激活E3泛素连接酶复合物活性, 促进底物蛋白Ikaros和Aiolos泛素化和蛋白水解, 抑制MM细胞增殖[3-5], 并发挥免疫调节和抗血管生成作用, 对既往硼替佐米及来那度胺等靶向药物耐药的MM患者有显著疗效。2013年泊马度胺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RRMM, 2020年11月泊马度胺在我国获批上市。目前泊马度胺在国内应用时间较短, 其治疗RRMM的疗效、安全性数据较少。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50例应用泊马度胺治疗的RRM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旨在为RRMM患者的治疗选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升高, 随着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BTKi)、抗凋亡蛋白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Ven)等的临床应用, CLL治疗模式逐渐从以FCR(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BR(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苯丁酸氮芥联合CD20单抗为主的化学免疫治疗(CIT)向小分子靶向药物的持续治疗模式转变。持续性单药治疗模式下有限的缓解深度(特别是BTKi单药)、经济负担、患者依从性及耐药相关靶点基因突变等因素促使新药治疗时代的有限疗程疗法成为未来治疗的探索方向[1]。本研究分析报道我中心8例满足治疗指征的CLL/SLL一线接受BTKi、Ven联合利妥昔单抗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研究观察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7例初治患者均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另3例复发难治患者中2例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1例同时加用米托蒽醌和沙利度胺治疗。结果显示,根据EMBT标准判定疗效,7例初治患者中1例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1例轻微缓解(MR);3例复发难治患者中2例部分缓解(PR),1例轻微缓解(MR)。总缓解率(CR+PR)80%。3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小板减少,1例出现腹泻,1例足部麻木,经对症处理后均恢复。结论:硼替佐米治疗初发及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均有较好的疗效,对治疗相关的副反应患者可耐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治疗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报道两例经硼替佐米治疗的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和结论硼替佐米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效降低我们对2例原发性浆细胞患者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化疗的治疗过程中,发现硼替佐米可改善临床症状,有效降低血清中M成分及骨髓异常浆细胞数量。对于因浆细胞白血病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者,硼替佐米使用安全,并能改善肾功能。在硼替佐米的使用过程中,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观察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甲基强的松龙或其它化疗药物治疗初治、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19例初治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14例接受硼替佐米联合沙立度胺(BT)治疗,其余5例接受硼替佐米联合甲基强的松龙(B+MP)治疗。41例复发难治骨髓瘤患者中26例患者接受B+MP方案治疗,6例接受硼替佐米联合环磷酰胺、强的松、沙立度胺(BCPT)治疗,5例接受硼替佐米联合顺铂、足叶乙甙、环磷酰胺、地塞米松(BDECD)治疗,4例患者接受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BD)治疗。每例患者至少接受2—8个疗程的治疗。采用Blade标准评价疗效,按照NCI CTCAE标准判断不良反应,中位随访9个月。结果表明:19例初治患者中总有效率18/19(94.7%),其中CR6例(31.6%),NCR6例(31.6%),PR5例(26.3%),MR1例(5.2%)。复发难治者41例中CR5例(12.2%),NCR10例(24.4%),PR14例(34.2%),MR5例(12.2%),总有效率(CR+nCR+PR+MR)82.92%。主要不良反应有乏力,胃肠道症状,周围神经病,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皮疹及带状疱疹等,经过对症治疗以及调整剂量后均能改善。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其它药物治疗初治、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是一种安全、可靠、有较好治疗前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探讨低剂量硼替佐米联合环磷酰胺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某院收治的4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低剂量硼替佐米加地塞米松进行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沙利度胺片联合治疗,研究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予以环磷酰胺进行联合治疗。以3周为1个疗程,治疗4~10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并观察统计治疗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的完全缓解率和深度反应率分别为34.78%、82.61%,对照组治疗的完全缓解率和深度反应率分别为17.39%、52.17%,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47.83%、56.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低剂量硼替佐米加地塞米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环磷酰胺进行联合治疗,能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且不会增加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化疗方案对惰性淋巴瘤的治疗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78例初治惰性淋巴瘤病人随机分成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地塞米松(FCD)组和环磷酰胺+长春新碱+表阿霉素+强的松(CHOP)组,根据病人的经济状况加用利妥昔单抗[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地塞米松联合利妥昔单抗(R-FCD)组,环磷酰胺+长春新碱+表阿霉素+强的松联合利妥昔单抗(R-CHOP)组]。完成最少4个疗程化疗方案,观察4组病人的完全缓解率、有效率、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含利妥昔单抗的方案能明显提高完全缓解率,并能提高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使用利妥昔单抗的FCD和CHOP方案完全缓解率、缓解率和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FCD方案与CHOP方案比较,总缓解率无明显差异,但完全缓解率明显提高,且能延长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能明显提高惰性淋巴瘤治疗疗效,不良反应较小。FCD方案较CHOP方案能提高完全缓解率,但骨髓抑制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停英夫利昔单抗后用沙利度胺可否维持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病情的缓解.方法 40例经过为期26周的英夫利昔单抗(5mg/kg)治疗后达到AS疗效评价标准(ASAS20)并能定期接受随访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l组给予沙利度胺150mg.每日1次,晚上口服;第2组给予柳氮磺吡啶(SASP)1.0g,每日2次口服;每个月定期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Bath AS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Bath AS功能指数(BASFI)、患者对病情的总体评价(PGA)、脊柱痛等,以病情复发作为随访终点.结果 37例患者最终完成随访,其中沙利度胺组18例,SASP组19例,平均随访时间(9±3)个月,最长随访18个月.随访结束时沙利度胺组维持病情缓解率44%(8/18),SASP组15%(3/19),沙利度胺组的维持缓解率高于SASP组(P=0.0166).结论 沙利度胺有助于停用英夫利昔单抗后维持AS患者病情的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