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在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患者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0月至2016年7月在钟祥市人民医院接受阴道试分娩的98例产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进行单纯盆底肌锻炼;观察组在进行单纯盆底肌锻炼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进行干预。产后随访4个月,对比两组产后1个月及4个月盆底肌张力测试等级分布情况、女性性功能量表(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FSFI)评分、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并统计随访期间尿失禁发生率。结果产后1个月,两组盆底肌张力测试等级分布、FSFI、SAS、SDS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个月,观察组盆底肌张力测试等级分布(Z=4.193,P=0.000)与FSF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t=5.236,P=0.000),观察组的SAS(t=4.993,P=0.000)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5.520,P=0.000),两组患者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46,P=0.126)。结论盆底肌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可有效改善产妇产后盆底肌张力及性功能,降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对缓解并消除产妇产后负性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徐彩伟 《医疗装备》2022,(18):171-172
目的 探讨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训练对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12月于南昌天使妇产医院自然分娩的300名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0名。对照组采用盆底肌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干预,持续干预1个月,比较两组盆底肌功能及性生活质量[采用女性性功能量表(FSFI)评估]。结果 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盆底肌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SF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训练可促进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改善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观察产后盆底恢复的疗效。方法:将年龄为22~40岁已分娩的224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观察组112例,产后有医护人员对其进行盆底恢复的健康教育,并指导其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112例,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即指导其进行盆底功能锻炼及其一般的产后注意事项;于6个月后随访,通过盆底肌收缩力测定,问卷调查,研究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结果:盆底肌收缩力,尿失禁、腰骶痛、痔疮、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性生活质量等方面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即盆底恢复,是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一种良好方法,且需临床普及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20例产后PF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盆底肌锻炼治疗,研究组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综合肌力分级情况、盆底检查结果、性生活水平以及盆底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分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盆底综合肌力分级、性生活水平、POP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子宫脱垂、尿失禁、阴道壁膨出、腰骶痛、会阴伤口疼痛等发生率(0、1.7%、1.7%、3.3%、0)均低于对照组(8.3%、11.7%、11.7%、13.3%、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PFD,有利于恢复产妇盆底综合肌力,提高产妇性生活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对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经阴道分娩后复查的产妇3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进行盆底肌肉训练,观察组进行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训练,两组均在产后6周开始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阴道静息肌电值、阴道收缩肌电值、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和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分,干预后尿失禁、脏器脱垂改善率及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阴道静息肌电值和阴道收缩肌电值高于对照组,PFIQ-7和PFDI-20评分低于对照组,尿失禁、脏器脱垂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GQOLI-74量表的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阴道分娩产妇产后采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干预,能使其盆底肌力明显增强,盆底功能、尿失禁、脏器脱垂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练促进产后盆底组织器官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方法:245例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20例在产后第7天进行盆底肌训练,观察组12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于产后42天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产后3个月进行盆底组织器官评定。结果:观察组产妇盆底Oxford肌力评分、压力性尿失禁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产妇子宫复旧不良、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痔疮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低(P0.01),子宫后倾后屈、腰骶痛的发生率也比对照组低(P0.05),膀胱膨出、腰围恢复孕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有利于产后盆底组织器官功能的恢复,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4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产妇意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接受盆底肌锻炼,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收缩能力、盆底肌电位、性功能及盆底功能障碍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盆底肌收缩能力优于对照组,盆底肌电位高于对照组,性功能总分高于对照组,盆底功能障碍问卷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盆底肌锻炼相比,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可更加有效地促进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仪联合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FD)患者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襄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300例产后PF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盆底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进行干预,两组均连续干预2个疗程,比较两组尿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肌力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12月~2008年6月足月分娩产后42天复查的110例产妇分为剖宫产组(53例)和阴道分娩组(57例),均给予个体化的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盆底肌肉压力检测,评价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阴道分娩产妇产后6周的阴道静息压、盆底收缩压及Ⅱ类肌纤维的快速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剖宫产者(P<0.05)。经盆底康复治疗后,两组的静息压、盆底肌力及Ⅰ、Ⅱ类肌纤维收缩强度、Ⅰ类持续时间及Ⅱ类收缩个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但阴道分娩组的阴道静息压仍低于剖宫产组(P<0.01),其他检测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产妇产后6周的阴道张力及盆底肌力低于剖宫产者;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经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后盆底肌功能均能得到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对改善剖宫产及自然分娩产妇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于本院孕产检查及分娩的产妇300例,经阴分娩产妇182例(A1组),剖宫产分娩98例(B1组),所有产妇均接受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另外各选取45例产妇分别作为经阴分娩对照组(A2组)、剖宫产分娩对照组(B2组)。比较产妇盆底肌力、阴道压力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及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产后第6、12周,A1组产妇盆底I类肌力、II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优于A2组(P0.05);产后12周A1组产妇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以及尿失禁等发生率低于A2组(P0.05),产后第6周B1组产妇盆底I类肌力、II类肌力优于B2组(P0.05);产后12周B1组产妇盆底I类肌力、II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优于B2组(P0.05),阴道前壁脱垂、尿失禁等发生率低于B2组(P0.05)。结论:无论分娩方式如何,产妇经过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都能够有效改善产妇盆底功能,并降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盆底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松弛综合征的疗效,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6月于产后42 d随访时出现盆底松弛综合征的16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生物反馈组、盆底肌训练组、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比较4组产妇治疗前后Ⅰ、Ⅱ类盆底肌纤维的肌电、疲劳程度、盆腔器官脱垂(POP)分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性生活质量。结果联合组产妇治疗后Ⅱ、Ⅲ、Ⅳ级肌力的Ⅰ、Ⅱ类盆底肌纤维的肌电均显著好于其余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物反馈组和盆底肌训练组产妇治疗后Ⅱ、Ⅲ、Ⅳ级肌力的Ⅰ、Ⅱ类盆底肌纤维的肌电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产妇治疗后Ⅱ、Ⅲ、Ⅳ级肌力的Ⅰ、Ⅱ类盆底肌纤维的疲劳程度均显著好于其余3组(均P0.05)。生物反馈组和盆底肌训练组产妇治疗后Ⅱ、Ⅲ、Ⅳ级肌力的Ⅰ、Ⅱ类盆底肌纤维的疲劳程度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产妇治疗后的POP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产妇治疗后的性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生物反馈组、盆底肌训练组(均P0.05)。生物反馈组和盆底肌训练组产妇治疗后的性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产妇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在产后盆底松弛综合征的治疗中能起到协同作用,可有效提高产妇的盆底肌力,促进盆底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盆底功能障碍临床治疗以物理疗法为主,多采取盆底肌锻炼,但效果并不理想;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有利于改善盆底功能障碍。本研究探索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配合盆底肌锻炼对妇女产后盆底功能康复影响。方法选取2016-10-03-2018-10-20于南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分娩且产后6周诊断为盆底功能障碍的12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配合盆底肌锻炼的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盆底肌锻炼康复训练治疗。治疗3个月后对比两组产妇治疗前后盆腔脏器脱垂和尿失禁情况、两种盆底肌肌力变化、盆底肌D_(max)和盆底肌持续收缩60s的H值。结果观察组盆腔脏器脱垂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6.67%,χ~2=8.291,P=0.004。观察组尿失禁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5.00%,χ~2=11.582,P<0.001。治疗后观察组Ⅰ类肌纤维肌力为(4.13±1.15)级,高于对照组的(2.83±1.06)级,t=6.438,P<0.001;Ⅱ类肌纤维肌力为(3.57±1.52)级,高于对照组的(2.55±0.62)级,t=4.813,P<0.001。治疗后观察组D_(max)为(25.12±3.21)μV,高于对照组的(18.02±2.11)μV,t=14.317,P<0.001;观察组H值为(17.24±2.49)μV,高于对照组的(13.87±3.14)μV,t=6.514,P<0.001。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配合盆底肌锻炼可提高盆底肌纤维肌力,有效改善妇女产后盆腔脏器脱垂和尿失禁情况,有助于盆底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行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锥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11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行盆底肌肉锻炼联合阴道锥训练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盆底肌纤维肌力以及盆底肌纤维平均电位变化。结果治疗前对两组患者进行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elvic floor distress inventory-short form-20,PFDI-20)调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FDI-20评分明显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盆底肌纤维肌力正常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盆底肌纤维平均电位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行电刺激生物反馈、阴道锥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能够改善盆底肌力及盆底肌电位,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及阴道哑铃康复训练对促进产妇盆底肌力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盆底功能障碍产妇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阴道哑铃康复训练。观察对比两组的阴道静息压、盆腔器官脱垂程度及性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FSFI评分和阴道静息压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盆腔器官脱垂程度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盆底功能障碍产妇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及阴道哑铃康复训练,可有效增强盆底肌力,改善盆腔器官脱垂症状,提高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盆底肌肉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方法 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安康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31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 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疗法组(对照组)、盆底肌肉锻炼组(A组)、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B组)和盆底肌肉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组(C组),观察治疗后产妇阴道肌电压、尿失禁发生率、盆底器官脱垂发生率的变化,并分析其对盆底功能的影响.结果 各组产妇治疗后阴道肌电压虽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t=-28.193~-15.092,均P<0.05),而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21,P<0.05),C组产妇阴道肌电压明显高于其它组(t对-C=18.101,tA-C=15.052,tB-C=16.511,均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B组、C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均显著降低(χ2b=9.244、χ2c=18.679,均P<0.05),治疗后尿失禁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75,P<0.05),C组治疗后尿失禁发生率为6.41%,明显低于其它各组(χ2对-C=12.221,χ2A-C=11.292,χ2B-C=11.152,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A组、B组、C组产妇盆底器官脱垂发生率均显著降低(χ2a=8.486、χ2b=8.375、χ2c=29.538,均P<0.05),治疗后盆底器官脱垂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76,P<0.05),C组治疗后盆底器官脱垂发生率为16.67%,明显低于其它各组(χ2对-C=15.110,χ2A-C=13.551,χ2B-C=12.985,均P<0.05).结论 盆底肌肉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具有显著疗效,且联合疗法的疗效要显著优于单独使用盆底肌肉锻炼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产后女性盆底器官功能障碍(PFD)的效果。方法:产后42d诊断为产后PFD的患者337例,遵循知情同意原则分为治疗组(158例)与对照组(179例)。治疗组患者进行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及盆底肌肉锻练;对照组患者只进行盆底肌肉锻练。12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器官功能相关指标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盆底综合肌力测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产后盆底综合肌力优于对照组(P0.05),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产后女性盆底器官功能障碍疗效明显,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该院规范孕检的妇女进行常规筛查,选取阴道分娩的单胎初产妇2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12例)和锻炼组(138例)。观察组进行一般健康宣教,锻炼组妊娠28周起进行盆底肌肉锻炼,产后42 d行生物反馈电刺激,分别于妊娠37周、产后42 d、产后3个月及产后半年检测盆底肌力并进行尿失禁分析。结果锻炼组妊娠37周、产后42 d、产后3个月及产后半年的盆底肌力均高于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能有效提高盆底肌力,降低尿失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在产后性交痛防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7月在南海区妇幼保健院妇保科接受产后复查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初产妇3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50例。研究组于产后6~8周开始进行1个疗程(15次)的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的产后健康教育。统计两组产妇产后6~8周、3个月盆底肌肉压力变化,产后3、6个月及9个月性交痛发生率,评估早期康复干预的效果。结果研究组产妇产后3个月阴道静息压(VRP)、阴道收缩压(VSP)及收缩持续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产后3、6、9个月性交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锻炼对提高盆底肌肌力、防治性交痛、促进产后盆底康复有一定的作用,值得在基层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产后近期盆底肌力以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3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单胎足月阴道分娩初产妇140例,排除泌尿系感染、阴道炎症、慢性咳嗽;自愿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产后盆底康复室进行盆底肌力测评及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盆底肌力的改变情况,比较治疗前后张力性尿失禁,阴道壁膨出,子宫脱垂的发生情况。结果产后盆底肌力按照Ortiz分级法,共6级(0~5级),产后早期在盆底功能锻炼的基础上行生物反馈电刺激后肌力明显增强,治疗前产妇盆底肌力为0. 887±0. 72,治疗后产妇盆底肌力为2. 636±0. 88,产妇盆底肌力平均提高1. 749个等级,治疗后盆底肌力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诊断为张力性尿失禁95例,阴道壁膨出48例,子宫脱垂30例,经过治疗后诊断为张力性尿失禁患者仅35例,阴道壁膨出33例,子宫脱垂的患者8例,两者比较治疗后张力性尿失禁,阴道壁膨出,子宫脱垂情况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产后早期在盆底功能锻炼的基础上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阴道分娩后盆底肌力,对防治张力性尿失禁,阴道壁膨出及子宫脱垂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6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及盆底肌锻炼,对照组只进行盆底肌锻炼,一个月后对比两组产妇的阴道平均肌电压,尿失禁发生率和性生活满意度。结果实验组产妇平均肌电压及性生活满意度分别为(25.12±3.7)UV,80%分别高于对照组(24.46±4.6)UV,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尿失禁发生率(1±0.83)次/d,低于对照组(2±0.33)次/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在产后盆底功能恢复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