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一起职业院校突发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病原检测和溯源分析,为突发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集病例粪便/肛拭子样本及剩余食品样本进行细菌学培养、分离和鉴定。提取粪便/肛拭子样本DNA,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沙门菌、志贺菌等病原菌。对检出的沙门菌分离株进行血清学分型、耐药检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分子分型,以BioNumerics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现场采集29份样本,经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和常规分离鉴定,共检出11株沙门菌,分离株血清型是肠炎沙门菌9,12:g, m:1,7。PFGE分析11株沙门菌同源性100%。结论本起食物中毒事件是由肠炎沙门菌导致的。实时荧光PCR方法结合PFGE分型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确定和溯源食物中毒的病原。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一起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开展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分型分析,为临床治疗和类似事件处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中毒事件流行病学资料;采集患者排泄物、从业人员肛拭、可疑食品和环境样本,运用PCR方法快速筛查病原菌;采用实验室传统方法进行细菌分离和病原学鉴定;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对病原菌进行分子分型及同源分析。结果 23份可疑样本中检出8株肠炎沙门菌,其中可疑食品、患者排泄物和环境样本中分别检出4株、2株和2株。PFGE分型结果显示8株肠炎沙门菌DNA条带图谱完全一致,属同一克隆株。结论本起事件为肠炎沙门菌污染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PCR快速筛查和PFGE同源分析对食物中毒事件快速判定及有效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实验室检测分析,查明某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为今后防控细菌性食物中毒提供参考。方法 针对各县区送检的病人肛拭子或粪便、市场监督管理局送检的食品样本进行食源性致病菌PCR检测、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药敏实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不同菌株之间的同源性。结果 61份临床及食品样本经荧光定量PCR检测,59份为沙门菌阳性,并分离鉴定到59株沙门菌,经血清分型确认均为肠炎血清型,59株肠炎沙门菌的药敏结果大致相同,PFGE带型完全一致。结论 本次食物中毒事件是由于患者食用了经相同肠炎沙门菌污染的食物引起的,通过PFGE基因分型技术,对本次肠炎沙门菌引起食物中毒事件成功溯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一起高中学生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病原鉴定和溯源分析,为救治病例和消除感染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集发病病例和食堂从业人员的肛拭子、手拭子样本,剩余食品、食品原料和食品留样样本,以及食堂环境样本,开展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对检出的沙门菌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分型(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 PCR,ERIC-PCR)、毒力基因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 从发病病例、食堂从业人员、食品和食堂环境样本中检出10株肠炎沙门菌,从食品原料中检出1株鸭沙门菌。10株肠炎沙门菌均为ST11型,ERIC-PCR指纹图谱100%相似,且毒力基因型完全相同,均对氨苄西林、萘啶酸和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结论 实验室检测结果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由食堂从业人员感染肠炎沙门菌引起。提示餐饮机构,尤其是学校食堂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从业人员健康监测,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技术分析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病原菌的相关性,从遗传学确定该起事件发生的原因。方法 参照《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 271—2007),对采集的肛拭子和可疑食物等样品进行病原菌培养、分离和鉴定。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分型,采用Bio Numerics 5.1软件开展相关性分析。药敏试验的方法为微量肉汤稀释法。结果 本起食物中毒事件共分离到4株肠炎沙门菌,分别分离自患者肛拭子(2株)、厨师肛拭子(1株)与可疑食物(1株)。4株分离菌对7种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PFGE溯源性分析结果显示,4株分离菌呈现高度同源。结论 本起食物中毒事件由食用被肠炎沙门菌污染的食物所致。分离株的多重耐药性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PFGE分子分型从全基因组的层面分析菌株的遗传学关系,是病原菌溯源研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查明一起食物中毒的致病菌.方法 采集引起食物中毒的相关样品共3份,依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2008进行目的菌的分离检测;并对各分离株进行生化反应和血清学分型.结果 在2份病人粪便,1份剩余食物牛肉中检出韦太夫雷登沙门菌,各分离株的生化反应和血清学分型基本一致.结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病人的临床症状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分析证实,这是一起因食用被韦太夫雷登沙门菌污染的牛肉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一起由科瓦利斯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食源性暴发的病原体进行耐药分析和分子分型。方法 参照 GB4789.4-2010标准对可疑菌落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及药敏试验后,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 从两份暴发病例粪便样品中同时检出科瓦利斯沙门菌(8,20∶z4,z23∶-)2株和鼠伤寒沙门菌(4,5,12∶i∶1,2)2株。选择13种常用的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 4株沙门菌均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耐药,其中2株科瓦利斯沙门菌还同时表现出对莫西沙星和四环素耐药。2株科瓦利斯沙门菌和2株鼠伤寒沙门菌的PFGE指纹图谱分别完全一致。结论 这是一起由科瓦利斯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混合感染所致的食源性暴发,PFGE分子分型可有效应用于食物中毒的溯源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酒店聚餐所致食源性疾病暴发原因,为预防此类事件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事件原因,结合食品卫生学和病原学检测等方法,明确致病因素。结果共搜索到病例83例,罹患率为31.92%(83/260);病例对照研究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可疑暴露食品为蒜蓉粉丝蒸扇贝(OR=11.60,95%CI:4.37~30.81)和叉烧鲜鱿鱼(OR=9.19,95%CI:3.63~23.23)。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结果显示病例粪便样本中沙门菌检出率为55.00%(44/80);物体表面样本15份,食品样本4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留样食品检测结果显示扇贝样品组沙门菌阳性。细菌培养结果显示6份粪便样本检出5株肠炎沙门菌。结论根据本次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沙门菌病原学特点,综合判定此次为一起沙门菌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致病食品为蒜蓉粉丝蒸扇贝。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同时发生在某酒店的两组人群食物中毒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病例对照方法,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疫情共报告96例病例,其中婚宴病例39人,公司庆典病例57人,两人群罹患率分别为10.83%和20.21%。两组人群有相似的临床表现,病例对照结果显示两组人群食谱中吃过扬州炒饭与发病具有较强的统计学关联。112份采集样本中12份肛拭子分离出肠炎沙门菌,其中11株肠炎沙门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图谱类型完全一致。结论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判定这是一起由聚餐引起的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一起食物中毒进行病原学诊断和中毒原因分析,探讨食物中毒病原菌的快速诊断和溯源的方法。方法对食物中毒病人和环境样品采样,依据改良分子信标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2003)进行病原诊断,然后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病原菌进行溯源。结果5份患者的肛拭子均检出肠炎沙门菌,8份糕点师傅的肛拭子中1份检出肠炎沙门菌,21份可疑食品中2份检出肠炎沙门菌,21份生产加工环境样品中1份检出肠炎沙门菌;PFGE分型得出2种型别,这2种型别仅有一条带的差异。结论改良分子信标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的诊断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为传统方法提供检测方向。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病原菌的溯源以及分析菌株之间的相关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进行病原菌检测、药物敏感试验和同源性分析,查找可疑因素,追溯病因食品,控制污染源,为现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集食物中毒相关人员的肛拭子样品11份、食品样品9份、环境样品3份及与此次相关的食源性医院送检肛拭子样品8份,分离培养后对菌株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药物敏感试验和PFGE分子分型。结果 31份样品中检出10株肠炎沙门氏菌,其中肛拭子样品中检出8株、食品样品中检出2株,10株菌株高度同源,相似度达到92%以上,且药敏试验结果一致。结论该起食物中毒由肠炎沙门氏菌引起,传染源为豆沙面包和肉松面包。应充分利用食源性监测网络,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卫生事件,将损失降到最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合肥市接连调查的两起普顿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探讨两起事件发生的联系与原因,为今后预防和处置类似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在事件发生地搜索到的患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事件发生地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调查结果采用描述性分析;采集剩余食品、可疑食品及病例肛拭子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验,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的同源性。结果 A事件发现5例病例,B事件发现6例病例,所有病例均曾在事件中食用过某同一品牌烧鸡,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发热、头痛、恶心,部分病例伴有腹痛、呕吐;可疑食品同批次未拆封食品中的菌落总数测定结果为3.0×108 CFU/g,大肠菌群计数结果为3.5×107 CFU/g;在1份剩余食品、1份可疑食品同批次未拆封食品、6份病例肛拭子中均检出普顿沙门菌,经PFGE分子分型分析,7株普顿沙门菌分子分型图谱相似度为100%,另1份可疑食品同批次未拆封食品中检出的普顿沙门菌分子分型图谱与其余7株相似度为94.64%,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 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病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验结果综合分析,两起事件均是由于患者食用了同一品牌变质烧鸡,由同一种普顿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技术,对一起食物中毒分离的肠炎沙门菌进行同源性分析.方法 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和食品样本,依照相关国标和指南进行菌株分离、生化鉴定、血清分型、PFGE检测、图谱聚类分析.结果 根据患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推测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一起突发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病原检测及耐药性分析,为突发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参考。方法 对采集的样本按照GB 4789等标准方法进行致病菌检测,分离株采用VITEK2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进行菌株鉴定,同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对不同来源分离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以BioNumerics软件分析菌株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3份剩余食物和3份腹泻患者粪便经分离鉴定,有7份剩余食物样本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全部超标,有5份剩食物和2个病例的粪便中检出弗劳地柠檬酸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7株弗劳地柠檬酸杆菌对环丙沙星、四环素、氯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和美罗培南均敏感,但对氨苄西林完全耐药,无多重耐药现象;检出的7株弗劳地柠檬酸杆菌,经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检测结果为:7株弗劳地柠檬酸杆菌的PFGE条带一致、同源性100%,显示为同一克隆。结论 本起食物中毒事件是由弗劳地柠檬酸杆菌导致的,通过飞行质谱方法可以快速、准确确定食物中毒的病原,利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疗,建议加大相应的管理力度,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中山市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分子分型特征以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 对2018—2019年中山市哨点医院以及食物中毒事件采集检出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型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MIC)对15种药物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法(pulse-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对3种优势血清型沙门菌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509株沙门菌共鉴定出44种血清型,优势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种(173/509,34.0%)、鼠伤寒沙门菌(107/509,21.0%)、肠炎沙门菌(93/509,18.3%)和斯坦利沙门菌(21/509,4.1%)。179株沙门菌中耐药菌株占93.9%(168/179),多重耐药菌株占85.5%(153/179)。共产生82种耐药谱,最常见的耐药谱为AMP-AMS-TET-CHL-SXT-CFZ-Sul和AMP-TET-CHL-SXT-Sul。暂未检出对亚胺培南耐药的菌株,对其余14种试验药物均存在耐药现象,其中对氨苄西林、四环素、磺胺异噁唑、氯霉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均超过60%。耐受10种及以上抗生素的菌株有22株,占12.3%(22/179)。42株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种分出40个PFGE带型,各型别相似度为52.2%~100.0%;32株鼠伤寒沙门菌分出24个PFGE带型,各型别相似度为48.9%~100.0%;21株肠炎沙门菌分出9个PFGE带型,各型别相似度为55.5%~100.0%。结论 中山市沙门菌血清型主要为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种、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PFGE分子分型结果呈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中山市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分子分型特征以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对2018—2019年中山市哨点医院以及食物中毒事件采集检出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型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MIC)对15种药物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法(pulse-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对3种优势血清型沙门菌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509株沙门菌共鉴定出44种血清型,优势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种(173/509,34.0%)、鼠伤寒沙门菌(107/509,21.0%)、肠炎沙门菌(93/509,18.3%)和斯坦利沙门菌(21/509,4.1%)。179株沙门菌中耐药菌株占93.9%(168/179),多重耐药菌株占85.5%(153/179)。共产生82种耐药谱,最常见的耐药谱为AMP-AMS-TET-CHL-SXTCFZ-Sul和AMP-TET-CHL-SXT-Sul。暂未检出对亚胺培南耐药的菌株,对其余14种试验药物均存在耐药现象,其中对氨苄西林、四环素、磺胺异噁唑、氯霉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均超过60%。耐受10种及以上抗生素的菌株有22株,占12.3%(22/179)。42株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种分出40个PFGE带型,各型别相似度为52.2%~100.0%;32株鼠伤寒沙门菌分出24个PFGE带型,各型别相似度为48.9%~100.0%;21株肠炎沙门菌分出9个PFGE带型,各型别相似度为55.5%~100.0%。结论中山市沙门菌血清型主要为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种、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PFGE分子分型结果呈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一起家庭婚宴中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所分离的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为溯源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分析该起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采集患者和食品从业人员肛拭样本及剩余食品和环节样本,采用传统细菌检测的方法进行常规鉴定和血清分型后,对所分离菌株进行PFGE分子分型,用BioNumerics软件对PFGE分型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本次事件报告确诊发病人数为28例,共检出12株副溶血性弧菌,其中从患者肛拭样本中分离出10株,剩余食品样本中检出2株,血清型均为O4∶K8,菌株经PFGE分子分型和聚类分析得到3种带型,3型之间只有2~4条电泳条带的差异,具有高度相似性.结论 此起食物中毒事件由PFGE型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物引起.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50例肠炎沙门菌引起的群体食物中毒病原学检测以及溯源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将剩余的食物标本以及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采集后进行研究分析,对病原菌以及致病菌进行分离并鉴定,对50例标本中所分离出的5株肠炎沙门菌菌株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进行同源性分析,同时对毒力基因invA、ipaB以及sefA使用PCR方式进行检测。结果在3份的患者粪便标本以及2份剩余的食物中标本中,均检测出肠炎沙门菌,血清型为9,12:g,m:-。同时5株肠炎沙门菌经过脉冲场凝胶电泳诊断出的图谱完全一致,同源性显示为100%,invA、ipaB以及sefA毒力基因均被检测出。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肠炎沙门菌引发,在对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以及食物中毒溯源分析中,脉冲场凝胶电泳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9.
楼许柏  马章林 《海南医学》2011,22(15):111-112
目的 探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在沙门菌分型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PFGE方法对一起食物中毒分离出的68株肠炎沙门菌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180份标本经传统生化和血清分型鉴定出的68株肠炎沙门菌,通过PFGE分型后,均产生14条电泳条带,且分子量大小一致.通过BioNumerics软件的数据化处理分析,得到聚...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2011年7月广州市发生的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进行病原学特征分析。方法对送检病人粪便、厨工肛拭及食物等样品进行荧光PCR检测和分离培养,对分离株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和药敏分析。结果从病人粪便、肛拭和厨房抹布共分离到18株利齐菲尔德沙门菌,为相同的PFGE型别,药敏结果显示菌株对实检和定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及妥布霉素耐药,对头孢噻肟、亚胺培南、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等15种抗生素均敏感。结论实验判定这是一起由同一克隆型的利齐菲尔德沙门菌污染厨房环境所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PFGE分型法为暴发溯源提供分子流行病学证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