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N2淋巴结转移状态对pN2/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的影响.方法 接受手术治疗的pN2/Ⅲ期NSCLC患者206例,分析N2淋巴结转移状态并计算其纵隔淋巴结转移率(MLNR),通过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状态与NSCLC患者术后总生存时间(OS)的关系.结果 206例pN2/Ⅲ期NSCLC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9.6个月;Kaplan-Meier分析显示,多站N2淋巴结转移、N2淋巴结转移数>2枚、N2跳跃性转移、隆突下淋巴结转移阳性以及高纵隔淋巴结转移率(MLNR,≥33%)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缩短(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隆突下淋巴结转移阳性(HR=1.81,95% CI 1.18,2.79,P<0.01),MLNR≥33% (HR=1.54,95% CI 1.02,2.33,P<0.05)是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纵隔淋巴结跳跃性转移、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纵隔淋巴结转移站数和转移数目以及MLNR与pN2/Ⅲ期NSCLC患者术后OS显著相关,可能是影响pN2/Ⅲ期NSCL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术后不良病理学特征建立Ⅰ~Ⅲ期结肠癌预后预测模型的效力。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就诊于国内7家三甲医院的Ⅰ~Ⅲ期结肠癌患者的病理学及预后信息, 共纳入1 650例患者, 男性963例, 女性687例, 年龄[M(IQR)]62(18)岁(范围:14~100岁)。中位随访时间51个月。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不良病理学特征、制作列线图和评分模型, 选用Bootstrap重抽样法进行模型的内部验证, 使用一致性指数评价模型的区分度, 利用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校准度, 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风险分组后的生存曲线, 使用Cox单因素回归比较亚组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无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包括年龄(HR=1.020, 95%CI:1.008~1.033, P=0.001)、T分期(T3:HR=1.995, 95%CI:1.062~3.750, P=0.032;T4:HR=4.196, 95%CI:2.188~8.045, P<0.01)、N分期(N1:HR=1.834, 95%CI:1.307~2.574, P<0.01;N2...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无纵隔淋巴结转移证据,但术后病理意外证实转移(意外N2)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的263例NSCLC意外N2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生存信息。随访时间截至2012年12月31日。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确立影响NSCLC意外N2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共有263例患者入组。随访率91.63%。术后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4.6%、55.2%和26.3%。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P=0.017,RR=0.659,95%CI 0.469-0.927)、纵隔淋巴结转移站数(P=0.003,RR=1.605,95%CI 1.180-2.183)和未接受辅助化疗(P=0.012,RR=1.576,95%CI1.105-2.246)是影响NSCLC意外N2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接受VATS的单站意外N2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优于开胸手术的单站意外N2患者(48.55个月vs.37.34个月,P=0.018)。而未接受辅助化疗的多站意外N2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低于接受辅助化疗的多站意外N2患者(20.32个月vs.31.55个月,P=0.001)。结论 NSCLC意外N2患者预后与手术方法、辅助化疗和N2站数有关。单站N2患者更能从微创VATS中获得生存受益,而多站N2患者更能从辅助化疗中获得生存受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癌结节数目及解剖位置分布在淋巴结阴性胃癌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8年8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行胃癌D2根治手术9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术后病理筛选淋巴结阴性并含有癌结节病例。根据癌结节数目(L1、L2、L3)和解剖位置区分[胃周组(Q1)与非胃周组(Q2)]分组。结果 L1、L2、L3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58.9%、52.1%、31.5%, 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69, P=0.008)。Q1组、Q2组患者3年OS分别为58.9%、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10, 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T分期、癌结节数目、分布、神经、脉管侵犯情况均与预后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4 cm(HR=2.460, 95%CI:1.307~4.629, P=0.005)、癌结节分布(非胃周)(HR=3.959, 95%CI:2.077~7.545, P<0.001)、神经浸润(HR=4.299, 95%CI:1.953~9.461, P<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淋巴结取材方法对胃癌淋巴结检查数目及分期的影响。方法 36例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的进展期胃癌病例,根据淋巴结取材方法分为新鲜组(n=9)、固定组(n=9)和脱脂组(n=18);记录每例患者的淋巴结数目,分别计算全组及亚组患者的淋巴结总数和平均值,比较亚组患者的淋巴结数目、转移淋巴结数目及pN分期。结果本组36例总体淋巴结转移率72%。新鲜组检出淋巴结(22.11±10.28)枚/例,固定组检出淋巴结(21.89±6.57)枚/例(t=0.052,P=0.960),故合并为传统组(n=18);脱脂组检出淋巴结(55.83±16.77)枚/例(t=14.129,P0.001)。传统组检出47枚(2~11枚/例)淋巴结转移,脱脂组检出223枚(2~77枚/例)淋巴结转移(t=2.295,P=0.035)。与传统组相比较,脱脂组pN0-pN2病例明显减少,pN3a和pN3b病例明显增加(x~2=9.602,P=0.040)。结论脱脂法可以获取更多的淋巴结,淋巴结转移数目也随之增加,pN分期上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DRR)对于接受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术后总生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且术后病理诊断为PDAC的137例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97例, 女性40例, 年龄(58±10)岁。根据DRR最佳生存风险截断值将患者分组, 比较关键临床病理指标的组间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分析评估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将137例PDAC患者依据DRR最佳截断值1.1分为两组:DRR≥1.1为高DRR组(n=29);DRR<1.1为低DRR组(n=108)。低DRR组患者累积生存率优于高DRR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DRR≥1.1(HR=2.485, 95%CI:1.449~4.261, P=0.001)、术前胆道引流(HR=1.845, 95%CI:1.030~3.306, P=0.039)、淋巴结转移N2分期(HR=2....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术后放疗对伴有1~3个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远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对PubMed数据库、EBM Reviews-Cochrane中心注册的对照试验、Embase数据库、ICTRP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中国肿瘤数据库进行检索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日期截止至2015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关于伴1~3个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的术后放疗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随机对照试验,1 254例患者。4个试验质量好。对于随访10~20年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局部复发率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值为0.23,95%置信区间(95%CI)为(0.15,0.37),P0.000 01,存在异质性(P=0.09,I~2=59%)。总生存率的HR值为0.82,95%CI为(0.71,0.93),P=0.002,无异质性(P=0.65,I~2=0%)。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的HR值为0.71,95%CI为(0.56,0.90),P=0.005,无异质性(P=0.63,I~2=0%)。无病生存率的HR值为0.74,95%CI为(0.66,0.85),P0.000 01,无异质性(P=0.49,I~2=0%)。结论术后放疗可以降低1~3个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的局部复发率,提高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直径≤3cm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分析早期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 2000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治疗直径≤3cm的周围型NSCLC161例,男89例,女72例,年龄(63.4±10.7)岁,行肺叶切除或肺局限性切除加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全组手术顺利,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肺叶切除153例,肺楔形切除7例,肺段切除1例。全组共清扫淋巴结2456枚,平均每例4.5±1.6组、13.1±7.3枚。术后病理:腺癌99例,鳞癌30例,肺泡细胞癌19例,其他类型肺癌13例。术后TNM分期:ⅠA期50例,ⅠB期62例,ⅡA期6例,ⅡB期10例,ⅢA期33例。N1组淋巴结转移率为23.6%(38/161),N2组转移率为20.5%(33/161),其中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率为8.1%(13/161),跳跃式纵隔转移率为6.8%(11/161),全组未发现下纵隔淋巴结转移。肺泡细胞癌及直径≤2cm的鳞癌、直径≤1cm的腺癌均无pN2转移。上肺癌发生pN2转移时上纵隔100%(19/19)受累,其中21.1%(4/19)同时伴有隆突下淋巴结转移;下肺癌则除主要转移至隆突下外(64.3%,9/14),还常直接单独转移至上纵隔(35.7%,5/14)。转移的纵隔淋巴结左肺癌主要分布在第5、6、7组,右肺癌主要分布在第3、4、7组。结论对于直径≤3cm的周围型NSCLC,肿瘤直径越大,其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越高,肺泡细胞癌、直径≤2cm的鳞癌和≤1cm的腺癌其纵隔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低;上肺癌主要转移在上纵隔,下肺癌则隆突下及上纵隔均可转移;第5、6、7组淋巴结是左肺癌主要转移的位置,第3、4、7组是右肺癌主要转移的位置,术中应重点清扫。  相似文献   

9.
病理N1期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病理N1(pN1)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上海市胸科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pN1期的95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其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95例患者中术后3年内有52例(54.7%)出现复发转移,其中局域性复发42例(44.2%),血行转移10例(1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肿瘤浸润深度(RR=3.604,P=0.027)、淋巴结转移组数(RR=4.834,P=0.009)、淋巴结转移野数 (RR=5.689,P=0.003)及术后是否接受辅助化疗(RR=1.594,P=0.048)是影响pN1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 辅助化疗有助于降低pN1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概率.对于术前临床评估为多组或多野淋巴结转移者,诱导治疗或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率(rN)对胃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0-2006年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接受根治性手术的71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淋巴结捡取数目将710例患者分为少于15枚组(327例)和15枚以上(含15枚)组(383例).按淋巴结转移率进行rN分期;按淋巴结转移数量进行pN分期.分别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来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少于15枚组和15枚以上组胃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4个月(95% CI:55.6~92.4个月)和96个月(95% CI:77.8~119.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rN分期既是少于15枚组(P<0.01,RR=1.225,95% CI:1.102~1.362),又是15枚以上组(P<0.01,RR=1.421,95% CI:1.269~1.592)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而pN分期仅仅是少于15枚组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RR=1.475,95% CI:1.168~1.863).采用rN分期系统,相同分期的两组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采用pN分期系统,在pN1期患者中少于15枚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短于15枚以上组(P<0.01).结论 淋巴结转移率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在判断胃癌预后中,按淋巴结转移率的rN分期不受检出淋巴结数目的限制,较pN分期系统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转移性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转化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确诊并治疗的31例转移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理完全缓解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因素, 并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转移性胃癌分型与术后病理缓解程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31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贲门胃底部13例, 胃体部8例, 幽门胃窦部10例。有10例术前影像学评价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腹腔种植转移10例, 肝转移2例, 肾上腺和脾转移各1例, 多发转移5例。转化治疗术后病理有8例(26%)原发灶完全缓解(pT0), 16例(52%)区域淋巴结完全缓解(pN0), 7例(22%)病理完全缓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OR:20.082, 95%CI:2.141~188.315, P=0.009)是病理完全缓解的独立影响因素。pT0可以显著改善无疾病生存时间(P=0.021)。结论转移性胃癌中单纯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转化治疗效果较好, pT0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非小细胞肺癌不同纵隔淋巴结清扫方式间的差异,为规范化开展肺癌淋巴结清扫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在202例Ⅰa-Ⅲa期肺癌中进行前瞻性临床对照试验,比较常规清扫(RMLD)和全纵隔骨骼化清扫(SCLD)两种术式,分析手术经过和术后病理分期情况.结果 RMLD 107例,SCLD 95例.两组术前一般情况、临床分期及肺切除方式无明显差异,SCLD组平均扫除淋巴结组数显著高于RMLD组(8.9组对6.2组,P<0.001),术后总体并发症(14.7%对14.0%,P=0.884)和病死率(2.1%对1.9%,P=0.904)无差异,但SCLD组分别有3例(3.2%)右侧乳糜胸和左侧喉返神经损伤发生.术后病理证实两组组织学类型及分期无明显差异,RNLD和SCLD组pN2分别占27.1%和24.2%(P=0.888),跳跃性纵隔转移率(RMLD 9.3%对SCLD 7.4%,P=0.613)以及纵隔多组转移率(RMLD 15.0%对SCLD 16.8%,P=0.714)亦无明显差异.分析纵隔各组淋巴结转移率发现上叶肺癌下纵隔转移率<5%,而中、下叶肺癌上、下纵隔转移率均>10%;cT1病例以及低度恶性肿瘤无一发生纵隔转移.结论 对非小细胞肺癌行常规纵隔清扫可达到与全纵隔骨骼化清扫同样的分期效果,后者手术风险并不高于常规清扫,但应避免右侧乳糜胸和左侧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上叶肺癌仅需扫除上纵隔淋巴结而无需常规清扫下纵隔;早早期肺癌以及低度恶性肿瘤没有必要进行常规纵隔清扫.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术后血清降钙素水平在甲状腺髓样癌患者中的预后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首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46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术后血清降钙素与患者无病生存的关系。根据术后6个月血清降钙素值分为血清降钙素正常组和血清降钙素高于正常组。结果 146例患者的平均肿瘤直径(1.78±1.22)cm, 淋巴结转移81例。术后6个月血清降钙素降至正常者89例, 平均肿瘤直径(1.63±1.20)cm, 淋巴结转移35例。中位随访56个月, 78例患者血清降钙素在正常范围, 11例生化复发, 3例结构性复发, 无死亡患者。血清降钙素高于正常者57例, 平均肿瘤直径(1.97±1.22)cm, 淋巴结转移46例, 远处转移5例, 18例发生结构性复发, 7例患者死亡。单因素分析结果示, 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术前血清降钙素、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术后血清降钙素与甲状腺髓样癌患者长期无病生存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示, 术后血清降钙素和TNM分期是甲状腺髓样癌患者长期无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术后血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左侧肺癌左4组淋巴结转移状况,分析影响左侧肺癌左4组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643例术中清扫纵隔淋巴结的左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30例、女213例,年龄22~8(60.2±9.6)岁;清扫了第4L组淋巴结的有260例,未清扫4L组淋巴结的有383例。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左4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病理证实左4组淋巴结转移44例,占左4组淋巴结清扫的16.9%(44/260)。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第5组转移(P=0.000,OR=12.108,95%CI 4.564~32.122)、第7组转移(P=0.000,OR=8.496,95%CI 2.594~27.827)、第8组转移(P=0.029,OR=24.915,95%CI 1.395~444.948)、第10组转移(P=0.014,OR=3.983,95%CI 1.321~12.009)是第4 L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左4组淋巴结应纳入左侧侵袭性肺癌常规清扫范围,特别是有其它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1a~cN0M0肺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从而为早期肺腺癌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7~2018年胸外科接受外科手术肺腺癌患者临床、影像、病理资料。研究共入组患者667例,其中男241例、女426例,年龄59(16,87)岁。纯磨玻璃结节(GGN)234例、GGN成分为主结节98例、实性成分为主结节199例、实性结节136例。术后发生N1淋巴结转移30例,发生N2淋巴结转移52例。依据有无纵隔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P=0.014)、高癌胚抗原(CEA)水平(P0.001)、较大的结节最大径(P0.001)、较大的肿瘤实性成分比例(P0.001)、较小的肿瘤消失比例(P0.001)、实性结节(P0.001)、空洞征(P=0.005)、分叶征(P=0.002)、毛刺征(P=0.003)、胸膜凹陷征(P=0.001)、支气管征(P=0.025)、较大的病理组织(P0.001)、N1淋巴结转移(P0.001)、侵袭性病理成分(P0.001)、肺泡腔播散(P=0.001)、胸膜侵犯(P0.001)、脉管浸润(P0.001)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浸润[比值比(odds ratio,OR)=6.9,95%CI 2.3~20.7,P=0.001)]、更大的肿瘤实性成分比例(OR=109.6,95%CI 3.8~3 124.3,P=0.006)、空洞征(OR=3.1,95%CI 1.1~8.3,P=0.028)、N1淋巴结转移(OR=15.7,95%CI 6.7~36.4,P0.001)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cT1a~cN0M0期的肺腺癌,GGN及GGN为主型患者较少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随着实性成分逐渐增加以及空洞征的存在,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几率逐渐增加。因此对于不同影像学表现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不同范围的淋巴结切除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胆管结石相关的肝内胆管癌(ICC)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77例胆管结石相关的ICC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高NLR组(NLR>3,n=35)和低NLR组(NLR≤3,n=42),比较两组间临床病理因素,术后总生存时间和1年生存率的差异,通过Cox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明确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高NLR组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低NLR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7个月,Kaplan-Meier分析显示,低NLR组的术后总生存时间长于高NLR组(P<0.05),高NLR组与低NLR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42.9%和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NLR>3(HR 2.15,95%CI 1.23~3.73,P=0.007)、淋巴结转移(HR 2.04,95%CI 1.10~3.76,P=0.023)、血管侵犯(HR 2.10,95%CI 1.10~4.00,P=0.024)为胆管结石相关的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LR>3可以作为胆管结石相关的肝内胆管癌患者不良预后的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术前外周血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生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0~2015年我院确诊的T_(2~3)N_0M_0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192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NLR鉴别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复发或转移的最佳临界值,以此分为正常组118例与升高组74例。收集资料包括T分期、分级、数量、原位癌、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分析其与NLR的相关性。并将上述指标纳入多因素模型评估其与术后无瘤生存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结果:ROC曲线下面积为0.716,确定NLR最佳临界值为2.3,鉴别肿瘤复发或转移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0.597、0.742。术前NLR升高组与正常组在肿瘤T分期、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显示术前NLR升高组较正常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明显缩短(41个月vs 71个月,P=0.00);而中位肿瘤特异生存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个月vs未到达,P=0.2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LR与术后无瘤生存时间显著相关(HR=1.42,95%CI:1.01~2.00,P=0.03),而与肿瘤特异性死亡无显著性相关性(HR=1.29,95%CI:0.89~1.87,P=0.17)。结论:术前NLR升高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可能较差,并可提示膀胱癌术后复发或转移,可作为随访过程中判断病情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复方斑蝥胶囊预防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141例Ⅲ期结直肠癌术后完成辅助化疗4个周期以上患者分为观察组68例,对照组73例,观察组予以复方斑蝥胶囊口服,对照组予以安慰剂口服。干预6个月后,评价两组复发转移情况,临床症状、生存质量及安全性。结果:中位随访36.5个月,观察组8例(11.8%)、对照组15例(20.6%)发生复发转移。观察组的2年无病生存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82%(HR=0.24,95%CI 0.07~0.85,P=0.02);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生活质量评分、疲乏、疼痛、气促明显改善。观察期间两组不良反应事件无明显差异,且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复方斑蝥胶囊可延长Ⅲ期结直肠癌术后完成辅助化疗4个周期以上患者的两年无病生存率,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阴茎鳞状细胞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筛选淋巴结转移的高危患者.方法 回顾性分析81例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年龄27~81岁,中位年龄49岁.病程<1年者46例(56.8%),≥1年者35例(43.2%).行单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6例,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75例.按2002年TNM分期标准进行分期,并记录患者年龄、有无包皮过长/包茎史、肿瘤部位、大小、数目、形状、分级、腹股沟淋巴结体格检查情况和淋巴结大小等指标.结果 81例患者中经病理证实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pN+42例(51.9%),无淋巴结转移者pN0 39例(48.1%).G1、G2、G3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32.0%(16/50)、78.3%(18/23)和100.0%(8/8),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根据腹股沟淋巴结体格检查结果,cN+和cN0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63.5%(40/63)和11.1%(2/1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8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127个月,中位时间40个月.腹股沟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1.4%与92.3%(P=0.005),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0%与91.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股沟淋巴结体格检查结果和肿瘤分级是腹股沟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较低,对淋巴结转移高危患者,应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阴茎鳞状细胞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筛选淋巴结转移的高危患者.方法 回顾性分析81例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年龄27~81岁,中位年龄49岁.病程<1年者46例(56.8%),≥1年者35例(43.2%).行单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6例,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75例.按2002年TNM分期标准进行分期,并记录患者年龄、有无包皮过长/包茎史、肿瘤部位、大小、数目、形状、分级、腹股沟淋巴结体格检查情况和淋巴结大小等指标.结果 81例患者中经病理证实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pN+42例(51.9%),无淋巴结转移者pN0 39例(48.1%).G1、G2、G3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32.0%(16/50)、78.3%(18/23)和100.0%(8/8),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根据腹股沟淋巴结体格检查结果,cN+和cN0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63.5%(40/63)和11.1%(2/1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8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127个月,中位时间40个月.腹股沟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1.4%与92.3%(P=0.005),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0%与91.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股沟淋巴结体格检查结果和肿瘤分级是腹股沟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较低,对淋巴结转移高危患者,应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