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扩散张量成像是无创性显示和分析白质纤维束的一项新技术,在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中正广泛地使用,它提供的信息能补充MRI技术的不足,经常能更早地显示病理改变,特别是扩散张量成像能显示白质纤维束的走行方向,用于检测大脑功能分区间神经联络的变化,还能追踪缺血性中风发展演变过程。评估缺血性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预测中风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轻微创伤性脑损伤(mTBI)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DTI对33例mTBI患者(外伤后2~14天,常规CT和MRI均为阴性)和33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检查,在各向异性(FA)图上分别测量mTBI组和对照组两侧额叶、半卵圆中心、胼胝体膝部、压部、内囊前后肢及顶枕叶白质区的FA值,并进行两两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TBI组各区域的FA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TI能较为敏感地检测出mTBI的白质纤维的损伤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类以社交、情感互动障碍,以及兴趣狭隘、行为刻板为基本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能够定量评价脑白质纤维束结构,可用于评价ASD病人全脑或特定白质纤维束结构的异常,也可用于分析ASD病人脑白质纤维束异常与临床症状、年龄及性别的相关性等。就DTI成像原理及其在ASD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正常成人颈髓的各向异性程度,探讨颈髓白质纤维束成像的可能性和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序列对14例MR检查正常的健康志愿者行颈髓弥散张量成像检查。重建FA图,在颈髓各节段分别测量FA值。利用日本东京大学Masutani开发的DTVⅡ和VolumeOne纤维束示踪成像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成像。结果:颈髓平均FA值0.6583±0.0737,所有FA图上颈髓显示清晰,没有明显图像失真。白质纤维束成像三维显示颈髓大部分主要的纤维束。结论:DTI有效地显示颈髓白质纤维的各向异性特征及白质纤维束的分布和走向,对颈髓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超急性脑梗死、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颅脑MRI及DTI检查。测量梗死灶中心区、边缘区及对侧镜像区的FA、DCavg值,并得到DWI图、DCavg图、FA图、彩色编码FA图及皮质脊髓束图。结果:DWI图、DCavg图、FA图及彩色编码FA图可清楚显示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病灶。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组梗死灶中心区FA值分别为(0.481,0.284)×10-4mm2/s,边缘区FA值分别为(0.473,0.306)×10-4mm2/s,急性脑梗死组梗死灶中心区、边缘区FA值与超急性脑梗死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组梗死灶中心区DCavg值分别为(4.207,4.924)×10-4mm2/s,边缘区DCavg值分别为(5.805,5.420)×10-4mm2/s,急性脑梗死组梗死灶中心区、边缘区与超急性脑梗死组DCavg值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白质纤维束三维重建显示皮质脊髓束为无受累、部分受累、完全受累,其临床肌力分别表现为无减退、治疗后肌力恢复或大部分恢复、无恢复。结论:DTI技术对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急性期脑梗死进行观察,探讨受累的皮质脊髓束与临床运动功能损害的相互系,评价DTI在判断脑梗死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25例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DTI检查,对所得的原始数据利用纤维束重组软件行三维皮质脊髓束重组,观察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系;并对其行2次临床神经功能症状评分,作为临床评价标准.结果 皮质脊髓束若从梗死灶边缘通过,其可表现无受压、移位、中断,患者的运动症状可表现为无或轻微影响;若皮质脊髓束部分从梗死灶中通过,其可表现部分受压、中断,患者运动功能出现症状,治疗后症状部分恢复;若皮质脊髓束全部从梗死灶中通过,其可表现大部分中断、破坏,临床运动功能表现为大多数运动功能无恢复或轻微改善.结论 通过DTI可对脑梗死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功能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对不同时期的脑梗死灶进行观察,探讨皮质脊髓束的受累情况与患者运动功能损害的相互关系,评价DTI对判断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25例超急性或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DTI检查,对所得的原始数据利用纤维束后处理软件行三维皮质脊髓束图像重组,观察脑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并对每例患者进行2次临床神经功能症状评分,作为临床评价标准。结果:25例中DTI显示8例者皮质脊髓束从梗死灶边缘通过,表现为无受压、移位、中断等,临床上患者的运动功能表现为无或轻微损害;10例显示皮质脊髓束部分从梗死灶中通过,表现为部分受压、中断,临床上患者运动功能出现受损的症状,治疗后症状部分恢复;7例皮质脊髓束全部从梗死灶中通过,表现为大部分中断、破坏,临床上患者表现为即使进行治疗,大多数运动功能无恢复或仅轻微改善。结论:通过DTI可对脑梗死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功能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三维纤维束成像技术,研究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脱髓鞘斑块引起的白质纤维束的改变. 资料与方法 应用3 T 磁共振对34例MS患者和25名非MS健康志愿者行常规头颅MR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观察MS病灶处和正常表现脑白质的纤维束变化. 结果 三维纤维束成像可以清楚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束的方向、形态和结构.在MS斑块处可见纤维束中断、病灶远端纤维束缺失或稀少.病灶周围的纤维束表现为受压、推移改变.与相同年龄段的正常人对照,MS患者的正常表现胼胝体内纤维束稀少. 结论 基于DTI技术的纤维束成像能够直观地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束,反映病变对纤维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确诊为HIE的足月新生儿37例,正常足月新生儿12 例,应用3.0T磁共振仪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常规MRI序列和DTI序列扫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HIE组与正常组新生儿头颅感兴趣区(ROI)测得各向异性分数(FA)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内囊后肢FA值与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采用线性分析,计算相关度.结果 内囊后肢、胼胝体压部的FA值在HIE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额叶中央白质、丘脑的FA值在HIE重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豆状核的F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囊后肢FA值与NBNA评分(12~14 d;26~28 d)呈明显相关性(r=0.96,P<0.05;r=0.87,P<0.05).结论 DTI技术可对早期HIE脑损伤进行评价,并在预后评价方面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胶质瘤是脑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胶质瘤分级对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尤为重要。扩散张量成像(DTI)是目前唯一可以在活体状态下无创性检测组织微观结构的功能成像方法。DTI对水分子运动敏感,尤其是沿着轴突纤维束分布的水分子,而胶质瘤肿瘤细胞浸润主要沿着白质神经束走行,低级别胶质瘤的神经轴扩散率为3.7%~5.3%,而高级别胶质瘤为10%~27%,因此DTI对胶质瘤的分级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现就近年来DTI对胶质瘤分级诊断的研究现状及研究前景等方面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脑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与传统扩散加权MR不同,扩散张量成像(DTI)可以采集6个或更多方向上的水分子的扩散情况,因此能更准确地显示脑白质水分子的各向异性扩散。它是目前惟一能够无创地显示活体白质纤维束的方法,为评价白质纤维束间的联系及其病变开拓了新的前景。从DTI的技术原理以及临床应用方面介绍其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搜集在本院行磁共振检查并经临床确诊的45例足月HIE患儿的病例资料,将其分为轻度组(18例)、中度组(15例)、重度组(12例)。选取正常新生儿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常规MRI常规序列和DTI扫描,测量双侧额叶白质、双侧半卵圆中心、内囊前肢、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及豆状核兴趣区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比较分析各兴趣区FA值的变化规律并应用ROC曲线分析各兴趣区FA值诊断HIE的准确性。结果:轻度组中,胼胝体压部、内囊后肢的FA值(0.613±0.005,0.513±0.045)低于对照组(0.621±0.011,0.562±0.0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中,额叶白质、半卵圆中心、胼胝体压部及内囊后肢的FA值(0.230±0.025,0.233±0.026,0.607±0.009,0.499±0.016)均低于照组(0.259±0.034,0.269±0.048,0.621±0.011,0.562±0.044),高于重度组(0.206±0.006,0.208±0.018,0.595±0.008,0.469±0.01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上所述兴趣区外,重度组内囊前肢、胼胝体膝部FA值(0.368±0.026,0.561±0.019)均低于对照组(0.420±0.043,0.596±0.012)、轻度组(0.406±0.039,0.588±0.01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豆状核FA值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兴趣区中,内囊后肢FA值诊断HIE的效能最高,其FA值的取阈值0.531时,诊断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84.4%,Youden指数为0.644。结论:同常规MRI序列相比,DTI技术能够早期、定量、客观评价HIE患儿脑损伤的情况,为HIE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扩散张量成像在癫痫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ging,DTI)是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基础上改进和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成像方法,它利用水分子扩散运动存在各向异性的原理,从多个方向对其进行量化,从而反映活体组织的细微结构和功能改变。癫痫是神经内科仅次于脑血管病的第二高发疾病,致病灶及其发作时脑内的异常神经元放电,均可导致脑组织的代谢和生理变化,进而引起水分子扩散改变。DTI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应用已日趋成熟,可以显示癫痫所致的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程度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对9例急性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常规MR、DTI和DTT检查,对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采用dTV.II软件处理,获得FA图及方向编码彩色图,并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3D纤维束图。对梗死区及健侧相应区域白质进行FA测量。采用Brunnstorm标准判断脑卒中患者患手肌力。结果在脑卒中病人梗死区FA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570,P<0.001)。病变侧皮质脊髓束表现为受压、变形、移位和中断,皮质脊髓束受累情况与肌力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相关性(rs=0.888,P<0.05)。结论CST损伤严重程度与运动功能的恢复相关,DTI和DTT对观察CST的损害程度、预测恢复程度、指导临床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分析(TBSS)早期帕金森病患者扩散张量成像(DTI)数据,研究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脑白质结构损害情况及与运动症状的相关性.方法:18例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Hoehn-Yahr 1~2级)及22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DTI扫描,采用TBSS技术对两组受试者的DTI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受试者脑白质纤维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的差异,及其与帕金森病评估量表(UPDRS-Ⅲ)评分的相关性,测量并比较先发病侧与对侧大脑白质的FA值.结果:全脑分析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D组双侧额顶部、放射冠、胼胝体和扣带回的脑白质FA值明显减低(P<0.05),且其范围均与UPDRS-Ⅲ评分呈负相关(r=-0.479~-0.736,P<0.05);早期PD患者先发病侧大脑与对侧大脑比较,后放射冠、顶叶及颞叶的脑白质FA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PD患者即可见脑白质纤维结构的改变,大脑白质损害程度与PD患者运动症状有密切联系,PD患者脑白质损害的部位可能存在一定的顺序.  相似文献   

16.
扩散张量MR成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扩散张量成像(DTI)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组织中水分子随机运动的一种无创性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人体生理条件下,水分子在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率不同,即扩散异向性,DTI能够测量到水分子在三维空间扩散的方向和扩散程度,描述组织的各向异性特点,精确地研究纤维走行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前肾脏的 MRI 研究正由单纯形态解剖学向功能评估方面转变;肾脏 fMRI 能够从扩散和灌注方面提供更多关于肾脏微观结构的信息;其中 MR 扩散张量成像(DTI)是在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能够反映水分子扩散的各向异性,并从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病理改变情况。肾脏的 DTI 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本文主要综述近几年国内外关于 DTI 在肾脏功能评估中的一些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使用3.0T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轻型创伤性脑损伤(mTBI)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改变,探讨 DTI对 mTBI 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30例 mTBI 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分别进行常规 CT、MRI 及 DTI 检查,分别测量 mTBI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伤后5周~3个月)和对照者的胼胝体膝部、压部、双侧内囊前后肢、扣带束、上纵束、下纵束的各向异性(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观察各测量值的变化规律。结果mTBI 患者部分脑白质纤维束区的 FA 值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减低(P 均<0.05),伤后5周~3个月时仍低于对照者(P 均<0.05),但胼胝体膝部及压部的 FA 值在急性期不减低反而升高(P 均>0.05),此后呈逐渐减低趋势,并在外伤5周~3个月时略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急性期、亚急性期 mTBI 患者的 ADC 值低于正常对照组,并在外伤5周~3个月时接近或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DTI 对 mTBI 敏感性较高,能够准确显示白质纤维束的损伤情况并使其可视化,DTI 对 mTBI 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扩散张量成像在视辐射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R检查中扩散张量成像为研究脑白质纤维束(包括视辐射)的走行提供了可能,介绍各向异性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与扩散张量成像的原理、白质纤维束成像与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结合,探讨其在视辐射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周围神经损伤后,其远端轴突和髓鞘发生沃勒变性,如何评估轴索再生、残端修复和神经支配区功能重建是临床研究的难题。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判断神经损伤程度,但对评估神经完全损伤及近端病变缺乏敏感性及特异性。MR扩散张量成像(DTI)能够无创性定量评估周围神经变性及再生过程,联合扩散张量纤维示踪技术(DTT)可追踪神经纤维束的方向、排列、髓鞘脱失等信息。就DTI技术评估周围神经损伤变性及再生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