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普拉洛芬滴眼液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预防作用,探讨普拉洛芬滴眼液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3年6月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无并发症的65例(8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眼。治疗组患者术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合用2周,单独使用普拉洛芬滴眼液2周,对照组患者术后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4周。结果两组的术后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差异,在术前、术后3个月时两组均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检查,发现治疗组40眼中有2眼发生黄斑囊样水肿(5%),对照组中有5眼发生黄斑囊样水肿(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普拉洛芬滴眼液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普拉洛芬滴眼液、氟米龙滴眼液以及它们联合在白内障术后的抗炎疗效.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3组,各50例.甲组滴用普拉洛芬,乙组滴用氟米龙,丙组联合滴用.术前1天和术后1、7、30天行前房闪光值及症状、体征综合评分观察.结果 前房闪光值:术后30天,甲组和丙组与术前1天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7,30天,甲组和丙组均低于乙组.症状、体征综合评分:术后第7、30天,甲组比丙组高;术后30天,甲组比乙组高.结论 普拉洛芬滴眼液能有效控制白内障术后炎症反应;与氟米龙滴眼液联合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联用糖皮质激素(典必殊滴眼液)与非甾体抗炎药(普南扑灵滴眼液)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植入人工晶体术后炎症反应的治疗效果,探讨控制白内障术后炎症的方法。方法将153例单纯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3组,进行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使用滴眼液。典必殊组:单用典必殊液四周;普南扑灵组:单用普南扑灵四周;联合用药组:先联用典必殊和普南扑灵一周,后三周单用普南扑灵。3组在术后不同时间观察症状、体征并进行综合评分,测量房水闪辉和眼压。结果术后第3天、第7天时联合用药组综合评分明显低于两单用药组(P〈0.05),术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和第30天时联合用药组房水闪辉值均明显减少于两单用药组(P〈0.05)。与术前比,典必殊组术后第14、第30天眼压增加(P〈0.05),普南扑灵组和联合用药组间眼压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白内障术后联用典必殊和普南扑灵后再单用普南扑灵比单用典必殊或普南扑灵抗炎效果好,是减少术后炎症反应和避免眼压升高的较理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乳术后进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本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100例白内障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糖皮质激素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治疗,第1周6次/日,第2周期4次/日,连续4周,研究组给予糖皮质激素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0.1%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第1周3次/日,0.1%普拉洛芬滴眼液第1周3次/日,轮流使用,每两小时滴眼一次,第2周单独使用0.1%普拉洛芬滴眼液,4次/日,连续4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症状综合评分、房水闪辉及眼压差异。结果研究组术后1周症状和体征综合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症状和体征综合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周和术后4周的房水闪辉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1周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4周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发生黄斑囊样水肿1例(2%),对照组发生黄斑囊样水肿6例(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在白内障术后的应用具有积极临床意义,有效地减少术后炎症反应,预防了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减少了糖皮质激素用量,避免眼压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人工泪液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干眼的临床疗效及预防。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就诊于我院眼科诊断为白内障且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发生干眼的患者57例(57眼),随机均分为三组:玻璃酸钠组、聚乙二醇组、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其余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聚乙二醇滴眼液,观察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干眼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SchirmerⅠ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术后干眼症状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较术前降低,术后泪膜破裂时间、SchirmerⅠ试验较术前增高。两组用药组相比对照组干眼恢复差异显著,其中玻璃酸钠组恢复最为显著。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泪膜稳定性产生影响,导致术后干眼发生,可应用人工泪液进行预防与治疗,玻璃酸钠滴眼液相比较疗效更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单独局部应用非甾类抗炎药物0.1%溴芬酸钠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 选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4例(64眼)行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分为溴芬酸钠组32例(32眼)和激素组(对照组)32例(32眼).溴芬酸钠组术后第1天起予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2次/d,持续4周;对照组术后第1天起予典必殊滴眼液4次/d,使用1周后改为0.1%氟美瞳滴眼液4次/d续用至4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1周、2周、1个月的视力、眼压、炎症症状评分、眼部体征评分及安全性评价评分.结果 溴芬酸钠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周时溴芬酸钠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第2、4周眼压值仍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炎症症状、眼部体征评分与安全性评价评分上,溴芬酸钠组与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 05).结论 非甾类抗炎药物溴芬酸钠用于白内障术后抗炎有效、安全,无明显不耐受,能一定程度上代替激素作为围手术期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妥布霉素玻璃酸钠滴眼液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应用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单盲筛选出白内障病人121例(121眼)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术后滴用妥布霉素玻璃酸钠眼液,对照组术后滴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分别于术后第1天以及用药后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观察眼部症状和体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泪膜破裂时间、结膜充血、睫状充血、房水闪辉差异显著,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视力、眼压等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部分手术创伤小、炎症反应轻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的患者可以使用妥布霉素玻璃酸钠滴眼液。  相似文献   

8.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日趋完美,为了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术中及术后应用非甾体消炎药已有较多的报道.本研究应用日本千寿制药株式会社生产的普南扑林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英文名:Pranoprofen Eye Drops),防止超声乳化术中瞳孔缩小,减轻术后眼部疼痛及炎症反应,并采用同期对照观察的方法,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观察研究.现将我院的临床应用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贝复舒滴眼液联合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8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单独使用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贝复舒滴眼液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水肿消退时间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50%(39/40),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30/4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角膜消退时间为(6.3±1.5)d、观察组为(3.2±1.3)d,观察组角膜水肿消退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视力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视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患者联合应用贝复舒及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好,且能够显著改善视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白内障术前给予非甾体类口服药或非甾体类滴眼液对术后黄斑水肿的作用。方法将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15例(135眼)随机分为A组(31例,31眼)、B组(26例,32眼)、C组(30例,42眼)、D组(28例,30眼)。A组术前3 d开始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B组术前3 d开始滴用普拉洛芬眼水,C组术后开始滴用普拉洛芬眼水,D组术前术后不使用任何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术后除D组外其他各组患者均给予典必殊眼水、普拉洛芬眼水滴眼,D组仅使用典必殊眼水。分别于术后1 d,1、2、4、6、12周随访,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主要比较各组间黄斑水肿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 d,1、2、4周,各组间黄斑水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周,各组间黄斑水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组黄斑水肿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A、B、C 3组间黄斑水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周,各组间黄斑水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D组黄斑水肿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P<0.05),A组与B组、C组与D组黄斑水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开始应用NSAIDs比术后开始应用可显著降低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率;术前口服NSAIDs与局部用非甾体类滴眼液相比未表现出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邱培雄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7,13(3):261-262,265
目的:观察糖尿病(DM)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55眼)糖尿病白内障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选择随机抽取同期年龄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非糖尿病患者50例(55眼)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视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白内障患者在术前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能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白内障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干眼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7月在本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66例(66双眼)非干眼症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平均33例(33双眼)。实验组患者接受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对照组患者接受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观察分析术前、术后第1周、第1个月及第3个月的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试验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等情况。结果:手术后第1周,患者的干眼状况明显,对照组患者的干眼症状评分高于实验组患者,且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两组患者的干眼症状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巩膜隧道切口,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短期干眼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不同术式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6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不同手术方式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分析66只眼的临床资料,甲组36只眼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乙组30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及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眼压控制成功率相似,甲组术后视力提高人数百分比高于乙组,甲组视力提高0.394±0.31175,乙组视力提高0.295±0.3084;乙组术后并发症重于甲组。结论:对合并青光眼的白内障当眼压低于30 mmHg时,应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1年6月于我院眼科中心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71例(71眼),患者均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眼压平均为(10.2±4.6)mm Hg和(10.7±4.9)mm Hg,较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发现术后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患者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房角粘连关闭象限不同程度开放。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为闭角型青光眼同时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普拉洛芬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患者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8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应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干眼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及Schirmer试验。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干眼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4周后,两组干眼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Schirmer试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Schirmer试验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普拉洛芬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患者的干眼症状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9月间长垣县中医院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59例(59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记录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生活质量评分(QOL)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术后视力及QOL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8%。结论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可有效改善其术后视力,提高生活质量,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收治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142例,随机分为两组,甲组70例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进行人工晶体植入治疗;乙组72例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个月后乙组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视力恢复显著优越于甲组,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因治疗导致的严重不良后果.结论: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临床效果好,不但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而且无不良反应,安全性相对较好,适宜临床应用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0.3%玻璃酸钠滴眼液对微创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泪膜的影响。方法 将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52例(60只眼),随机分为A组27例(31只眼)和B组25例(29只眼)。两组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A组术后除常规用药外还给予0.3%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B组术后仅给予常规用药。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1天、1周、2周、1个月的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等,同时进行干眼主观症状评分。结果 术后1d、1周、2周,A组干眼症状评分均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干眼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1周、2周、1个月,A组与B组相比,BUT明显延长(P0.05),FL着色密集度明显减少(P0.05),SⅠt浸湿滤纸长度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内障术后常规应用玻璃酸钠滴眼液很有必要,可有效改善干眼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患者应用普拉洛芬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的药物疗效。方法:选取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患者72例126眼,按患者就诊顺序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63只眼。对照组单纯予以玻璃酸钠滴眼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普拉洛芬。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角膜荧光素染色情况(FL)、泪膜破裂时间(BUT)及泪液分泌试验(SIT)情况,同时比较两组各时点的干眼症状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BUT、SI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F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干眼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普拉洛芬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疗效确切,可有效抑制炎性反应,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0.3%的玻璃酸钠滴眼液对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干眼发生的影响与疗效探究.方法:随机将116名单纯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分为治疗组59例(59眼)和对照组57例(57眼),两组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治疗组在术后予以0.3%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两组分别于术前3d、术后1d、2d、7d、15d、30d行角膜荧光素染色、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等检查,并进行干眼症状评分,比较两组干眼症的发病率.结果:两组在术后1d、2d、7d干眼症状评分、BUT评分、FL评分及干眼症发病率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15d,治疗组干眼症状评分、BUT评分、FL评分及干眼症发病率与对照组相比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2d、30d,两组干眼症状评分、BUT评分、FL评分及干眼症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泪液分泌实验在手术前后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术后会导致干眼症状的产生,早期应用高浓度玻璃酸钠滴眼液可以缓解干眼症状,加速眼表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