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阴道分离的念珠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念珠菌在女性阴道黏膜所致的不同表现与其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NCCLSM27-A方案推荐的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对来自外阴阴道念珠菌健康携带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和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8种抗真菌药对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的MIC值几乎均比白念珠菌高。来自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菌株MIC值较高,而健康带菌者菌株的MIC值较低。耐药菌株主要来源于复发组,健康带菌者来源的白念珠菌菌株对伊曲康唑、氟康唑、酮康唑和制霉菌素未见有耐药菌株出现。结论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治疗中应重视非白念珠菌的耐药性,长期或间断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可能诱导耐药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中国性科学》2015,(10):87-90
目的:总结妊娠期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措施与治疗效率。方法:本次研究资料选自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82例妊娠期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1例研究对象接受常规治疗,而实验组41例研究对象则接受针对性治疗方案,同时对比及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治疗情况。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在治疗效果方面的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结论:临床上妊娠期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必须及时与彻底,并严格把握药物选用环节,以免对胎儿造成影响。同时,妊娠期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患者禁止使用抗真菌类药物,以阴道局部类药物为主要选择,最大限度控制对胎儿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联合抗真菌治疗尖锐湿疣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尖锐湿疣合并外阴道念珠菌病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分别接受冷冻联合抗真菌治疗及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联合抗真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临床安全性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尖锐湿疣治疗有效率、真菌感染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8%VS 76.08%,95.65%VS80.43%](χ^2=3.842、3.748,P=0.028、0.032〈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尖锐湿疣复发率、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34%VS 19.56%、9.38%VS23.81%、5.88%VS 17.39%](χ^2=5.324、5.854、4.356,P=0.022、0.018、0.036〈0.05)。结论: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联合抗真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尖锐湿疣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育龄妇女常见的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现有的治疗手段包括局部和系统用药,对防止复发作用均有限,新的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和免疫治疗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治愈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5.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育龄妇女常见的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现有的治疗手段包括局部和系统用药,对防止复发作用均有限,新的抗真菌药物的开发和免疫治疗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治愈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6.
了解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病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API法对分离自临床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120株念珠菌进行菌种鉴定;参照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M-27A方案(1997),采用微量法检测120株临床试验菌株、5株参考株及1株质量控制株对6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显示:120株分离自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念珠菌中,白念珠菌105株(87.5%),非白念珠菌15株(12.5%);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酮康唑、特比萘芬及5-氟胞嘧啶对120株临床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数(μg/mL)分别为:9.474±2.329,0.305±0.062,0.599±0.062,0.855±0.377,9.970±3.324和14.819±5.180。提示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和酮康唑对念珠菌显示一定的敏感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的主要菌种为白念珠菌。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太原地区皮肤科门诊黏膜念珠菌病的构成情况和病原菌耐药性。方法收集山西白求恩医院皮肤科门诊2019—2020年期间真菌培养阳性的172例黏膜念珠菌病患者临床资料, 并对病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体外药敏实验。结果 172例黏膜念珠菌病患者中外阴阴道念珠菌病142例(82.6%), 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24例(14.0%), 口腔念珠菌病6例(3.5%);≤ 18岁3例、19 ~ 59岁155例、≥ 60岁14例, 分别有2例、134例(86.45%)和6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 各年龄组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29, P < 0.05)。分离的172株菌均为念珠菌属, 包括白念珠菌165株(95.9%), 光滑念珠菌5株(2.9%), 近平滑念珠菌2株(1.2%);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敏感性分别为95.9%、100.0%、62.2%、47.1%和56.4%。结论本院皮肤门诊黏膜念珠菌病以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为主, 致病菌主要为白念珠菌;念珠菌分离株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敏感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报告3例对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的顽固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3例病人年龄分别为38、31、42岁。病史分别为3、2、5年。均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阴道分泌物增多、瘙痒、性交困难、排尿困难及外阴刺激症状,月经前加重,阴道棉拭子镜检见大量的酵母菌,培养为光滑念珠菌,治疗情况如下。例1.以制霉菌素和唑类抗真菌药口服及局部联合应用后又单独应用氟康唑治疗皆无效。而用伊曲康唑200mg,每日2次,口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燥湿止带煎剂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使用燥湿止带煎剂、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进行治疗,15 d后观察疗效。结果燥湿止带煎剂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总有效率为70%,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的总有效率为5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燥湿止带煎剂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0.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WC)是一种常见的阴道黏膜真菌感染性疾病,可引起瘙痒和外因灼痛,治疗时间长,容易复发.近几年耐药菌株不断增加,反复发作呈顽固性感染的病例越来越多.1为了解本地区VVC患者病原真菌的构成特点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情况,现将来我院就诊的VVC患者,阴道分泌物经真菌培养阳性的246株标本中的念珠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Current Aspects of Modes of Action of Dapson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17.
报告1例外阴Pinkus纤维上皮瘤。患者女,71岁。左大阴唇外侧斑块10余年。皮肤科检查见左大阴唇外侧一2cm&#215;2cm灰黑色浸润性斑块.质地中等,边缘清楚,表面散在红色点状糜烂面,无明显渗液。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棘层下方大量基底样细胞增生.增生的细胞呈条索状嵌入真皮增生的纤维间质中,彼此吻合形成网状,基底细胞胞核大而深染,胞质少,呈嗜碱性,表皮基膜完整,真皮内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诊断:外阴Pinkus纤维上皮瘤。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