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特发性震颤,又称良性特发性震颤,是临床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震颤是本病惟一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姿势性和动作性震颤,往往见于一侧上肢或双上肢,头部也常累及。文献报道有30%~50%特发性震颤患者有家族史[1],呈不完全外显性常染色体遗传。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活动、工作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针刺治疗本病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其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震颤,又称原发性震颤,是以震颤为唯一表现的常见运动障碍性疾病,常有阳性家族史,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均未完全明了,治疗尚无特效疗法。中医学认为特发性震颤属“颤证”范畴,本例在临床上运用头、体针结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取得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特发性震颤(essentialtremor,ET)又称原发性震颤,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是一种典型的动作性或姿势性震颤,主要表现为双上肢震颤(90%~95%),也可表现为其他部位如头部(30%)、双下肢(10%~15%)的震颤以及语音震颤(20%)等~([1])。约60%的患者有家族史,多数患者在65~70岁前完全外显~([2])。ET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表现为头部、手足微颤,重者可见肢体颤动不已,甚至失去自理能力。颤证包含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病等疾病,西医以药物治疗为主,以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为目标。中医认为本病主要责之于肝肾,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临床治疗宜肝肾同治。该文从肝、肾两方面论述颤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震颤属于中医学“颤证”的范畴,主要临床表现为头和肢体不自主摇动颤抖。特发性震颤属于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任何年龄段都可发病,发病机制仍尚未明确,与家族、情志等个人因素有关。临床上特发性震颤虽不同于帕金森病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绝大多数患者仅有轻微症状,少部分能够通过药物加以控制,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西药的耐药性,特发性震颤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自主生活能力,从远期来看其危害性仍不容小觑。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治疗特发性震颤显得尤其重要。中医扶阳学派又称“火神派”,治病立法强调以阳气为主导,其倡导的扶阳医学理论以“阳主阴从”为核心思想,立足“内阳外阴”本体结构论,在当今中医学术流派领域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胡跃强教授师承扶阳学派大师唐农,认为特发性震颤的病机以阳虚为本,其发病本质在于阴阳不同程度偏离“内阳外阴”之本位。临证上提出“扶阳为主,次第治疗”的治则,先以桂枝法宣通中焦和上焦,再以四逆法温补下焦,最后固本培元,使患者从“内阴外阳”的病理状态渐变为“内阳外阴”的正常状态,恢复人体的阴阳平和,从而使疾病向愈。文章从治法出发,结合临床验案,阐述胡跃强教授治疗特发...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一种病因未明、具有遗传倾向、较为常见的进行性运动障碍性疾病,具有在不同年龄层次发病且发病时间较长的特点。由于震颤常导致功能障碍,从而引发患者生理和心理的继发性改变。目前西医只能采用西药对症治疗,虽可暂时减轻症状,  相似文献   

7.
韩冠先 《新中医》2001,33(12):55-56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tremor)是一种少见病,表现为头面部、舌头或肢体节律性不自主运动或震颤。该病病因不明,一般认为是局限性震颤麻痹的一种类型,与遗传有关,治疗比较困难。笔者近年来用中药平胃散为主治疗特发性震颤11例,取得了一定疗效,现介绍于下,供同道参考。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23岁;病程最长22年,最短1年;全部病例均有头部颤动,不伴其他部位震颤者1例。1.2诊断依据早年或中年起病,常有家族史;震颤起初出现于一侧手或一侧前臂,然后扩展至整个上肢…  相似文献   

8.
<正>颤证是指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仅为头摇或手足微颤,重者头部震摇或肢体震颤不已,甚者生活不能自理,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特发性震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1])。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帕金森的主要药物是复方左旋巴制剂,该药可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肝肾同源理论为基础,结合特发性震颤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探讨特发性震颤的发病与肝肾的关系,为中医治疗特发性震颤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tremor,ET)又称原发性震颤,是一组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呈常染色遗传,以姿势性和/或动作性震颤为主要特征,一般双上肢受累但一侧为重。病情多缓慢进展或不进展,呈良性过程,故又称良性震颤。特发性震颤在人群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报道差别很大,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增加,发病无性别差异,近半数患病有阳性家族史[1]。  相似文献   

11.
正颤证又称"颤振""震颤",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1])。轻者表现为头部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震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本病包括现代医学中的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病、小脑性震颤、老年性震颤等疾病。颤证呈慢性疾病过程,虽不会危及生命,但可严重影响患者情志及社交,从而使疾病愈发加重,故在治疗上应积极应对。薛莉主任医师从事临床近30年,擅于针药并用治疗颤证,现将其临床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震颤也称特发性震颤,多于中老年发病,主要表现为上肢或下肢不自主颤抖。该病可始发于单个肢体,逐渐发展至四肢,亦有伴头部摇动、说话颤抖者。目前,现代医学治疗主要以β肾上腺能阻滞剂和解痉剂,效果不理想。现运用中医辨证治疗,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认为特发性震颤的发病主要累及肝、肾、筋脉,肝肾阴虚是发病最根本的病理基础,也是形成风、火、痰、疼疾病之标的根源所在;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治疗上以熄风止颤为基础,重在滋补肝肾,补益气血,化痰通络、调和阴阳.临证时应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切中疾病要害,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在60岁以后发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动作缓慢,手、脚等部位发生震颤,身体失去柔软性而变得僵硬。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震颤(ET)又称原发性震颤,是以震颤为唯一表现的常见运动障碍性疾病。中医称之为颤证。病情较重的患者,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文章从特发性震颤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黎凯教授自拟方止颤汤的组方原理、针刺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是一种少见病,表现为头面部、舌头或肢体节律性不自主运动或震颤.该病病因不明,一般认为是局限性震颤麻痹的一种类型,与遗传有关,治疗比较困难.笔者近年来用中药平胃散为主治疗特发性震颤11例,取得了一定疗效,现介绍于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7.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可以是一组不同的疾病导致的肾脏损害,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排除继发病因后,才可称为特发性(或原发性)MPGN。针对原发病的治疗是成功治疗MPGN的关键。故诊断特发性MPGN需十分谨慎。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通常表现为MPGN,而冷球蛋白血症同样有不同的潜在病因,是否有针对性治疗直接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又称原发性震颤,是以震颤为唯一表现的常见运动障碍性疾病,起病隐匿,发展缓慢,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三分之一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笔者跟随导师杨白燕教授学习期间,运用针刺疗法治疗1例特发性震颤患者,收到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喉肌痉挛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疾病,自1871年Traube作过相关报道后,虽已经百余年,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病发病特征是语言震颤和频发语言中断,症状一般只出现于会话中,而哭声、笑声中不出现,且呼吸、咳嗽正常[1]。因其主要症状在其他喉部疾病中也会出现,故临床确诊较难,须行动态喉镜才可与其他喉部疾病进行鉴别。西医目前多采用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易出现病情反复或不良反应。笔者(第一作者)在跟随邹伟主任医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水肿是指没有心、肾、肝系疾病 ,及低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以及变态反应性疾病 ,而以静脉或淋巴管阻塞引起水肿为基础 ,继而发生的一类以水肿为特征的疾病或疾病群[1] ,病因尚不清楚。西医使用利尿剂治疗 ,效果不理想 ,且长期服用可导致水肿加重 ,或电解质紊乱。中医药治疗本病 ,疗效好 ,副作用小。现将近几年中医药治疗特发性水肿的相关文献 ,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特发性水肿属中医“水肿”范畴 ,其发病与肺脾肾关系密切。但特发性水肿多见于女性的特殊生理阶段 ,发病机理与心、肝、痰、瘀亦密切相关 ,病因病机相对于其他水肿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