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触诊和 X 线检查难以了解咽旁间隙肿瘤,本文叙述了咽旁间隙的解剖及其肿瘤的 CT表现。报告10例原发肿瘤:咽旁间隙6例,颈动脉间隙4例,均经病理证实(9例手术摘除。1例活检)。其中男3例,女7例;年龄  相似文献   

2.
咽旁间隙肿块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区肿块的CT表现,了解其影像特点。方法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6例涎腺肿瘤的CT影像学特点。结果6例涎腺良性肿瘤中,5例呈圆形或椭圆形,1例呈多结节分叶状,增强后均匀强化;肿物边缘清楚,密度较均匀。5例涎腺恶性肿瘤轮廓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结构受侵。密度不均匀,增强后明显强化。结论咽旁间隙肿块的部位、边界、包膜、密度及茎突移位情况是鉴别肿瘤良恶性的主要依据,CT对此具有重要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咽旁间隙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对咽旁间隙肿瘤CT、MRI检查资料的分析研究,探讨影像学检查在咽旁间隙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1988年1月~2005年1月我科收治的咽旁间隙肿瘤患者138例,咽旁间隙的转移性肿瘤和侵及咽旁间隙的鼻咽癌未计人内。所有病例均作CT或(和)MRI检查。结果:CT和MRI可较好地提供肿瘤的位置、大小、范围、肿瘤的边缘是否光滑及与颈部大血管的关系,为制订手术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结论:术前行CT、MRI检查对咽旁间隙肿瘤治疗方案和手术径路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2例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肿瘤位于左侧者14例,右侧者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经颈侧切开肿瘤切除19例,经颈侧下颌骨裂开肿瘤切除2例,经口肿瘤切除1例.结果:术后经病理证实,神经源性肿瘤15例,腮腺深叶肿瘤4例,其他类型3例.良性肿瘤18例(81.8%),恶性肿瘤4例(18.2%).2例恶性肿瘤患者分别于术后2年和3年因复发死亡,其余未见复发.4例行术前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的患者均准确区分良恶性.结论:咽旁间隙肿瘤通过病史及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针吸活检有助于肿瘤性质的判定,手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咽旁间隙肿瘤多为良性,神经鞘瘤(30~55%)及多形性腺瘤(23~40%)居多。发展慢,早期缺乏神经症状。诊断主要依靠口内外双合触诊,CT必不可少,可借以显示肿瘤位置、形态、边缘是否整齐,从而估计肿瘤良性抑恶性,并了解与附近血管肌肉的关系,作为手术参考。加做腮腺造影更可了解肿瘤与腮腺的关系。颈动脉造影适用于疑及恶性肿瘤或血管性肿瘤向颈底或颈椎迫近者,但三村等认为依靠颈动  相似文献   

7.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咽旁隙肿瘤由于解剖部位深在和毗邻关系复杂,手术切除是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的一大挑战。文章报告我们1978年1月~1998年1月收治的67例咽旁隙肿瘤的诊治情况。67例咽旁隙肿瘤中,男38例,女29例,年龄5~82岁。本组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手术采用经颈颌切开和经口咽软腭切开摘除肿瘤。结果表明良性肿瘤占70.15%(47/67),恶性肿瘤占29.85%(20/67),良性肿瘤最常见是混合瘤,其次是神经源性肿瘤(19.4%);恶性肿瘤以淋巴结转移癌为最多(9/67,13.4%)。文章结合我们的经验,讨论了咽旁隙的解剖、肿瘤的病理分类、咽旁隙肿瘤的手术方法和有关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咽旁间隙解剖结构复杂、肿瘤病理类型繁多,临床表现各异。因此,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皆较头颈部其他肿瘤困难。双合诊、影像学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经口或经颈活检等综合诊断方法,可判定肿瘤性质、血液供给,了解肿瘤与周围重要组织的关系,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就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尤其是手术径路的选择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咽旁间隙位于颅底、下颌骨与脊柱间,肿瘤位于间隙中,由于上述骨骼的阻挡,肿瘤只能向内、向下伸展。向内伸展者常起引软腭、鼻咽及口咽侧壁向中线移位;向下伸展者在下颌角及下领骨水平支部位常可发现肿块。本文报导1962—1973年间咽旁间隙肿瘤40例。计涎腺肿瘤19例:混合瘤14例、囊腺癌3例、腺癌及粘液上皮癌各1例;神经源性肿瘤13例:神经鞘瘤9例、神经纤维瘤及化学感受器瘤各2例;其他肿瘤8例:血管瘤、淋巴管瘤、畸胎瘤、横纹肌肉瘤、平滑肌瘤、淋巴瘤、Desmoid及Hibernoma各1例。良性肿瘤82%;恶性肿瘤18%。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临床罕见的咽旁间隙肿瘤。方法总结1986年~1997年7月收治的59例患者的回顾性资料。结果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中,以神经源性肿瘤居多,约占60%。高分辨CT及MRI对临床诊断及手术径路的选择有重要作用。颈侧切开广泛应用于75%的良性病变;应用下颌骨正中裂开切除2例局限于隙上部的良性肿瘤和1例侵及颅底的颈动脉体瘤;应用侧颅底入路切除1例起源于颈静脉孔生长至咽旁间隙的神经鞘瘤。结论认为经口径路仅用于较小的肿瘤切除;经颈腮腺径路主要用于侵入咽旁间隙的腮腺深叶肿瘤的切除;经颈下颌骨正中裂开径路是切除咽旁间隙特殊肿瘤安全有效的入路。  相似文献   

11.
咽旁间隙是潜在的倒锥形腔隙,锥底向上至颅底,尖端向下至舌骨。内侧壁是覆盖咽上缩肌的咽颅底筋膜,外侧壁由上颌支组成,后壁由脊椎前肌肉组成。根据附着于茎突的腭帆张肌及其筋膜为界,将咽旁间隙分为茎突前间隙、茎突后间隙。茎突前间隙内包含脂肪和腮腺深叶。茎突后间隙内包含着颈动脉、颈静脉、第IX、XII脑神经。筋膜分隔对于良性肿瘤区域性生长具有一定限制作用。咬肌间隙位于茎突前间隙,不属于咽旁间隙的一部分,包含上颌动脉、第V脑神经和翼状肌。  相似文献   

12.
发生于咽旁间隙的良性肿瘤甚少。作者报告13例。男:女为7:6。年龄最小者4个月;最长者56岁。多数病人数年无症状,一般有咽部异物感,咽下及发声障碍,常因下颌角处肿胀而求治。检查:肿物位于扁桃体侧后方,咽后弓后方肿胀,鼻咽部或下咽部侧壁膨隆,扁桃体多正常,肿物与粘膜无粘连。  相似文献   

13.
咽旁间隙肿瘤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讨论临床罕见的咽旁间隙肿瘤。方法 总结1986年-1997年7月收治的59例患者的回顾性资料。结果 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中,以神经源性肿瘤居多,约占6%高分辨CT及MRI对临床诊断及手术径路的选择有重要作用。颈侧切开广泛应用于75%的良性病变;应用下颌骨正中裂开切除2例局限于隙上部的良性肿瘤和1例侵及颅底的动脉体瘤;  相似文献   

14.
咽旁间隙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 space,PPS)是位于咽后间隙两侧的潜在间隙,左右各一,形如倒置的锥形,上达颅底,下至舌骨大角,由厚筋膜层围成.咽旁间隙上界是颞骨的一小部分.  相似文献   

15.
咽旁间隙是一上起颅底下至舌骨、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的潜在间隙。原发性咽旁间隙的肿瘤少见,病理类型复杂,熟悉咽旁间隙解剖结构、正确进行术前评估、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是成功切除肿瘤并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我们对收治的16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40例原发性咽旁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 ~77岁,中位年龄42岁.CT扫描结合MRI检查有助于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手术方式包括:经口入路1例,经颈部入路22例,经腮腺-颈部入路8例,下颌升支纵行裂开入路1例,经颈部-下颌角部分切除入路4例,经腮腺进路2例,耳后颅颈联合入路2例.结果 40例患者均经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良性肿瘤28例,恶性肿瘤12例,其中涎腺来源15例,神经来源12例,其余13例为其他组织来源.28例良性肿瘤中,23例经一次手术治愈,随访13~47个月无复发,中位数39个月.12例恶性肿瘤经随访3~50个月,中位数29个月,6例存活(随访时间24~ 50个月,中位数36个月),3例在术后6个月内死亡,3例失访.术后发生脑脊液漏1例,术腔感染2例,迷走神经损伤3例.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咽旁间隙肿瘤的首选方法,绝大多数肿瘤可以经单纯颈侧入路切除;对于恶性肿瘤或较大的良性肿瘤应选择较宽阔的手术入路.咽旁间隙的良性肿瘤预后较好,而恶性肿瘤组织类型复杂多样,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咽旁间隙肿瘤较为少见。作者报道1972~1985年间42例,其中良性30例(71.4%),恶性12例(28.6%);17例(40.5%)属神经源性,唾液腺来源者16例(38.1%),另9例属其它类。作者于复习有关文  相似文献   

18.
19.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手术入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对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与手术人路的选择。方法对1984~2004年82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2例中良、恶性肿瘤分别占87.80%、12.20%。以神经源性(50%)及涎腺肿瘤(26.83%)最常见。手术采用口内径路8例,颈侧径路62例,颈颌径路9例,颈腮腺径路3例。结论颈部彩超及CT是诊断、鉴别诊断的良好手段,颈侧径路则是最常用而且安全的手术径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手术入路的合理选择。方法:对45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行CT及颈部彩超检查,部分患者行MRI或DSA检查。采用的手术入路分别为:颈侧切开入路35例,腮腺入路5例,颈颌入路2例,颞骨加腮腺入路3例。结果:45例患者中良、恶性肿瘤分别为37例(82.22%)和8例(17.78%),其中以神经源性及涎腺来源最为常见。应用CT、MRI和DSA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程度及肿瘤与茎突和颈动脉的关系,作出术前诊断,其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80%(组织来源符合率)。37例良性肿瘤完整切除,1例淋巴管瘤术后1年复发,再次手术后无复发。8例恶性肿瘤中,2例为恶性混合瘤,1例随诊4年无复发,1例随诊3年,带瘤生存;2例滑膜肉瘤,1例随诊3年无复发,1例随诊2年无复发;1例鼻咽癌咽旁间隙转移,术后给予根治性放疗,随诊5年无复发;1例脊索瘤随诊3年,复发带瘤生存;1例低分化鳞状细胞癌随诊4年,死于肺转移;1例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随诊2年无复发;结论:CT、MRI和DSA对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颈侧切开入路简便、安全、创伤小,是咽旁间隙肿瘤手术的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