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男性 ,21岁 ,2年前因左前臂肿块在外院行肿块切除术 ,术后病理诊断为“软组织肉瘤”(具体诊断不祥 ) ,并以放疗处理。患者首次来我院就诊见左前臂原手术疤痕周边处有1cm×0.5cm×0.5cm大小包块 ,质中 ,活动度差 ,行手术切除。术后约1 +个月原病变周围再次出现小肿块 ,本次行扩大切除术 ,体检时见病变手臂肌肉因放疗而明显萎缩 ,局部皮肤呈褐色。1病理检查两次送检标本均为灰白色 ,无明显包膜 ,大小分别为1cm×0.6cm×0.5cm ,1.5cm×1cm×1cm ,切面灰白色 ,实性 ,质中。镜下 :病变中央见较大…  相似文献   

2.
3.
4.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发生于肝脏者少见.笔者报道1例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并复习其影像学特征,旨在提高影像科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观察和分析2例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病理形态特征和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鉴别诊断。结果 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骨疼痛;X线呈溶骨性骨破坏;肿瘤多呈分叶状,瘤细胞呈条索状、巢状或散在分布于透明变性的黏液基质中;CD34、CD31、CK和vimentin( ),EMA部分( )。结论 原发于骨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的血管源性肿瘤,需与转移癌、骨上皮样血管瘤和上皮样血管肉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40岁,因\"头痛伴反应迟缓1年余\"入院。查体:神经反射未见明显异常,肌力正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颅脑MRI:平扫示左侧颞顶部约77mm×100mm×65mm占位性病变,T1WI呈混杂低信号(图1A),T2WI呈混杂高信号,内见斑片状更高信号坏死区(图1B),病变周围可见粗大的流空血管信号;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图1C)。MRI诊断:考虑颅内血管内皮瘤可能。  相似文献   

8.
病例女,59岁,农民,因"发现左小腿上后方包块1月余"入院,查体左小腿上段外侧缘可触及隆起肿块,质中偏硬,活动差,轻压痛,皮温不高、无破溃、流脓,周围无红肿。X线片示:左腓骨上段溶骨性缺损状改  相似文献   

9.
对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43岁。因气喘、胸闷3个月余于2006-03-20入院。患者缘于入院前3个月余无明显诱因出现气喘、胸闷,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胸部CT示双肺多发结节,考虑转移瘤待排,经抗感染、平喘及其他对症处理约1个月后,胸闷、气喘有所改善,复查CT示:双肺多发结节无改变,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我院,门诊拟双肺多发结节收入我院心胸外科。入科查体未见明显的阳性体征。入院后查心电图、B超、血常规、生化、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血沉等均为正常,胸部CT提示双肺散在小结节状高密度阴影,考虑肺转移瘤可能。2006-03-23…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针对目前基于胸部CT图像的肺结节自动检测方法的检出率较低且存在大量假阳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肺结节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基于模糊建模思想和迭代相对模糊连接度(IRFC)算法的自动解剖识别(AAR)方法分割肺部CT图像,提取肺部实体部分;将分割后的图像输入卷积神经网络,提取肺结节特征;采用位置敏感特征图表达结节的位置信息。结果 使用天池医疗AI大赛数据集,精准分割肺部CT图像,检测肺结节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和假阳性率分别为95.60%、95.24%、95.97%和4.03%。结论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检测肺结节有较高的精度和效率,且鲁棒性好。  相似文献   

11.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of the liver is a rare vascular tumor with intermediate malignant potential. On imaging studies, the lesion has a solid appearance and may mimic metastatic disease. We present a case in which the morphologic features (multifocal aspect, peripheral location, and capsular retraction) and the clinical history aided in including this entity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相似文献   

12.
正患者男,27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感左髋部持续性疼痛,为持续性,与行走等运动无关,休息后难以缓解,初次就诊诊断为骨性关节炎,未予特殊治疗。后疼痛逐渐加重,以夜间痛为主,口服止痛药可稍缓解,可自触及左髋部及大腿内侧肿胀,并逐渐增大。X线平片表现:左股骨颈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缘可见硬化(图1)。CT表现:左侧股骨头及股骨颈不规则片状骨质破坏区,其内点状高密度,有硬化边,局部皮质塌陷并破坏,  相似文献   

13.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5例不同部位的EH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5例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37-75岁,中位年龄54岁,肿瘤发生部位分别是腹壁,肺,阴茎,鼻前庭,骨,光镜下见肿瘤细胞形态多样,排列成巢状,条索状甚至腺样结构。瘤细胞短梭形,胞浆内空泡,此特征为单细胞原始管腔结构,肿瘤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细胞标记如CD34,Ⅷ因子,UEA等,部分病例同时表达CK和/或Vim。结论:EH的病理形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诊断时需要和转移性癌,上皮样血管肉瘤鉴别,同时在概念上需要与上皮样血管瘤区别,本病生物学行为与组织学形态有不一致性,治疗按低度恶性处理。  相似文献   

14.
病例 男,54 岁.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眼睑水肿,晨起加重.体检:患者无呼吸困难、咯血、紫绀,四肢无水肿、感觉异常.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15.0g/L,红细胞3.63x 1012,24小时尿蛋白、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影像检查:①胸部CT检查:平扫示右心房、上腔静脉内片状低密度影(图1),CT值-3~53 HU,...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方法观察4例骨原发性EHE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特征,并结合文献分析讨论。结果骨EHE好发于年轻男性,男女之比为2∶1。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其临床病程长短不一,可复发转移。病变以多中心性居多,X线下为无特征性的溶骨性病变。镜下上皮样瘤细胞呈条索状或巢团状分布于黏液样或透明变性的间质中,形成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管,可见单细胞血管腔。免疫组化:瘤细胞CD34、CD31、F8因子、vimentin和广谱CK(+)。结论骨EHE是一种少见的血管源性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临床及影像学诊断有困难,病理学检查是最佳诊断手段,应注意与感染、转移癌及其他良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通过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1例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肿瘤由呈树突状和巢状排列的上皮样内皮细胞组成。肿瘤细胞形成胞质内管腔和空泡,内可见红细胞,核偏位,类似印戒样细胞;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在血管内形成乳头状、息肉样及出芽状突出物结构。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D31和CD34(+)。结论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血管源性肿瘤,临床少见,易误诊为癌,免疫组化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脾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血管内皮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报道3例罕见的脾血管内皮细胞瘤,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免疫组化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27~51岁,平均年龄35岁。患者因影像学检查示脾占位就诊。大体观察均为局限单个边界清楚肿物。镜下均可见大量血管内皮泡沫样细胞、血管增生及扩张。免疫组化:CD31和CD34(+),CD68局部(+),SMA(■),CK(-)。结论脾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具有细胞内血管腔的上皮样瘤细胞并呈血管内皮标记物阳性是该病病理诊断的两个重要特征。需同脾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8.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是一种介于血管瘤和骨血管肉瘤之间的低度恶性肿瘤,发生于椎体者非常少见。现将我院影像资料齐全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例报告如下。病例女,66岁,胸腰部疼痛2年,加重伴双下肢乏力1月余入院。查体:脊柱生理胸腰段后凸畸形,局部皮肤无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