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丫啶橙荧光染色结膜印迹细胞学(CICAO)检查与干眼症状和体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52例(303眼)干眼患者和60名(120眼)正常对照者,采集干眼患者症状(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眼睛红、分泌物增多、眼睑沉重感、视疲劳、畏光、流泪、痒感、眼痛、视力波动),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FL)、虎红染色(RB)及CICAO检查。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检验CICAO与干眼症状及SIt、BUT、FL和RB的相关性。结果 CICAO与干眼症状中的干涩感、流泪、眼痛有显著相关性(r=0.337, r=-0.278, r=0.395;均P<0.05)。CICAO与RB、SIt、BUT、FL均有显著相关性(r=0.757,r=-0.668,r=-0.549,r=0.428;均P<0.01)。结论 CICAO与干眼症状的相关性较低,与RB、SIt、BUT、FL均具有显著相关性。CICAO可为干眼的临床分级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白内障是当今世界主要的致盲性眼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白内障发病率逐年增加.手术治疗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李学民等研究表明,很多患者术后一段时期内出现眼部干涩感、异物感等干眼症状.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泪河、角结膜荧光素染色),基础泪液分泌实验(SchirmerⅠ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均出现异常,且部分患者干眼症庄将持续下去,不随时间推移而减轻[1].Zeev等[2]曾应用不同生存质量量表就患者的健康状态、视功能以及眼部症状进行全面研究,表明干眼症能显著影响患者健康状态.但在临床工作中,尚未对白内障术后干眼及相关眼表异常给予应有的重视,而导致干眼及眼表异常的加重[3].因此,应加强对白内障患者术后干眼及相关眼表异常改变的重视,及时发现,合理治疗,以维持患者眼表的稳定,使患者视力得到更好的恢复,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干眼症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方法 对127例临床干眼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临床症状及泪液分泌功能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的检查结果为诊断依据.结果 127例干眼症患者,男42例(33%),女85例(67%).症状及体征出现频率,眼部有干涩感108例(85%),异物感102例(80%),视物疲劳100例(79%),视力波动78例(61%),视物模糊66例(52%),眼部疼痛50例(39%),畏光41例(32%),眼部黏液感40例(31%),眼烧灼感36例(28%),溢泪31例(24%), 眼部痒感29例(23%),眼红20例(16%).结论 临床症状是干眼症诊断的重要依据和必要条件,做相关检测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不同术式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干眼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干眼症的发病情况.方法 选择62例62眼行白内障吸除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2例(32眼)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30例(30眼)行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的干眼症状(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nner I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术后1 d、1周、1个月干眼症状明显,术眼角膜荧光素染色明显增加、SIT程度下降、BUT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时角膜荧光素染色、SIT及BUT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O.05).结论 相对于巩膜隧道切口,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短期干眼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VisiPlug可降解泪小管塞栓治疗中度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31例62眼、诊断为干眼的患者使用VisiPlug可降解泪小管塞栓术治疗,随访3-16个月,根据干眼症状的问卷调查、SchirmerⅠ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术后93.5%患者眼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痒感、畏光、眼红、视力波动、视疲劳等症状减轻;BUT延长、SIT增加、FL恢复阴性;所有患者未见感染、肉芽肿形成;1例患者在术后2周发生栓子脱出,经再次补植入,未再发生脱出及其他异常.结论:VisiPlug泪小管栓治疗干眼在临床上安全可行,但仍需进一步观察和改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高度近视患者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干眼症状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60例(110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LASIK手术,观察术前、术后1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的干眼症状,包括干涩感、异物感等,并行角膜荧光素染色,记录泪液分泌量(SchirmerⅠ试验)和泪膜破裂时间(BUT),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周至2个月干眼症状明显加重(P<0.01)。术后1周至3个月泪液分泌量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术后1周至2个月BUT较术前明显缩短(P<0.01)。结论高度近视LASIK术后发生干眼症为常见并发症,临床上应采取相应预防,治疗和护理措施,降低干眼症发生率,保证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干眼症是常见的眼表疾患,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引起眼表的改变越来越被重视。文中分析LN与干眼症患病率的关系。方法对144例(288只眼)LN患者进行干眼症状问询及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L)等相关检查。结果 LN组干眼症主观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68.06%,χ2=77.873,P<0.01),泪液分泌低于正常人群[(13.22±9.89)mm,t=-3.421,P=0.001)],BUT短于对照组[(6.82±3.64)s,t=-20.157,P<0.01],FL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70.83%,χ2=142.918,P<0.01)。2组干眼症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LN患者干眼症的发病率增高(75%,χ2=72.557,P<0.01)。结论 LN患者是干眼症易患人群,对LN患者常规进行SIt,BUT及FL的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小梁切除术对眼表泪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永强  李立  周希瑗 《重庆医学》2009,38(24):3144-3146
目的 前瞻性研究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眼表及泪膜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86例施行小梁切除术的各类青光眼患者,以手术眼为手术组,以未手术眼为对照组.于术后1个月对干眼相关症状、体征、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角膜荧光素染色、眼表虎红染色等项目进行检查评分,并比较各项结果在两组间差异.结果两组间在症状、体征、干眼诊断性试验等各项指标评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手术组干眼症发病率(34.88%)也高于对照组(2.32%),其差别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各手术眼的干眼症表现在术后3~6个月后基本恢复,最迟于术后1年完全恢复正常.结论小梁切除术可在术后短期内对眼表和泪膜功能造成影响,使泪膜稳定性受到破坏而产生干眼症.  相似文献   

9.
眼科门诊干眼症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眼科普通门诊患者中干眼的患病情况及其特征。方法通过对本院眼科门诊20岁及以上人群1 427例进行问卷调查,对主诉有干眼症状的328例患者进行裂隙灯检查、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Schimier test泪液分泌试验及角结膜荧光素染色检查,分析干眼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资料中干眼症总患病率为14.02%,其中女性患病率18.94%,男性患病率10.20%,二者患病率有统计学差异;20-40岁患病率9.79%,41-81岁患病率18.91%,二者患病率有显著差异。工人、农民所占比例较高,公务员、教师、学生所占比例次之。结论掌握干眼症的临床特点(眼部干涩、异物感、灼热感、痒感、畏光、视疲劳或视物模糊、眼红等)有助于干眼症的及时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结膜炎后患者出现干眼症状后泪膜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9—2010间在我院门诊确诊急性结膜炎,治愈后出现眼干、异物感等症状的患者52例(69眼),并排除了原有干眼及其他原因引起干眼的因素,对其进行临床分析,分别行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FL)、泪液分泌实验(ST)检查,并与未发病眼进行比较。结果:急性结膜炎治愈后出现干眼症状患者各项检查结膜有不同程度异常,BUT与未发病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L与未发病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与未发病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结膜炎痊愈后由于病毒、细菌感染及药物作用易导致泪膜不稳定而出现干眼症状。治疗急性结膜炎时应充分考虑药物对泪膜的副作用,合理用药,注意观察,减少不合理用药导致干眼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背景]分析出现眼部干涩不适症状患者的客观检查结果.[病例报告]对97例具有视疲劳、异物感及眼干涩等症状的门诊患者进行裂隙灯检查、泪膜破裂时间实验、泪液分泌实验及角膜荧光染色等检查,所有患者中泪膜破裂时间实验、泪液分泌实验、角膜荧光染色及睑板腺异常的阳性例数分别为51,38,31,34例.[讨论]具有明显眼部干涩不适的患者中仅有部分患者可确诊为干眼症.  相似文献   

12.
干眼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各种类型干眼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评价干眼患者的治疗偏向。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300只眼)干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病因、全身病、病程、病情严重程度、裂隙灯检查、泪膜破裂时间检查(break-upti 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testⅠ,SIt)、角结膜荧光素(fluorescent,FL)染色、虎红(rose bangle,Rb)染色及睑板腺功能的检查。结果 154例中,水液缺乏性干眼(aqueous tear deficiency,ATD)者98例(63.6%),其中Sjgren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ATD患者51例(33.1%),非SS水液缺乏性干眼(non-SS aqueous tear deficiency,NSTD)者47例(30.5%);蒸发过强型干眼(over evaporation dry eye or lipid tear deficiency,LTD)32例(20.8%),其中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ain gland dysfunction,MGD)者20例(13%),荧光屏综合症(video display terminals syndrome,VDT)者12例(7.8%);混合型干眼(MIX)者24例(15.6%)。干燥感是干眼患者最常见症状(89.6%),MIX和SSATD组患者干燥感最重,VDT患者干燥感最轻。经统计学检验,以上5组干眼患者在眼痒、干燥感、异物感、畏光感、睁眼困难、眼红等主觉症状评分及SⅠt、BUT、FL、Rb等体征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干燥感外其他主觉症状均在SSATD中表现最重,SSATD各项体征也较其他类型干眼更重。126例(81.8%)患者使用人工泪治疗,仅有31%患者认为人工泪治疗效果不错。结论通过对干眼患者眼痒、干燥感、异物感、畏光感、睁眼困难、眼红等主觉症状评分及SIt、BUT、FL、Rb等体征详细检查可分类诊断干眼。干燥感的严重程度可作为ATD和LTD两大类干眼的主要鉴别症状。畏光感是诊断VDT的主要鉴别症状,结合荧光屏接触史可初步诊断VDT。人工泪对干眼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还需其他治疗予以辅助。  相似文献   

13.
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手术后早期患者泪膜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手术对泪膜的影响及术后泪膜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42例(42眼)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3、7、14 d、1个月及3个月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不适症状,并行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 Fluorescein Staining,CFS)检查.结果 与手术前相比,术后第1天患者的不适症状评分和CFS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无法形成稳定的泪膜,而SIt显著增加,83.3%的患者(35例) SIt>30.0 mm,其余7例患者SIt均>25.0 mm.术后第3、7天的不适症状评分较术前增加且差异显著(P<0.01,P<0.05),至术后14 d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第3、7、14天,BUT较术前减少且差异显著(P<0.01),SIt和CFS较术前增加且差异显著(P<0.01).至术后1个月,BUT较术前仍减少且差异显著(P<0.05),SIt和CFS与术前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恢复至术前水平.至术后3个月,BUT也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可显著影响泪膜的稳定性,至术后3个月,所有检查项目完全恢复至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14.
阎峻 《当代医学》2011,17(28):113-114
目的探讨48例儿童干眼症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符合成年人干眼诊断标准的48例儿童干眼患者的资料分析病史及症状、Schirmer Test(泪液分泌试验)、BuT(泪膜破裂时间)、FL(荧光素染色)。结果 48例干眼患儿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瞬目频繁2l例(43.8%),眼痒14例(29.2%),眼红14例(29.2%),异物感12例(25%),畏光7例(14.6%),干涩感5例(10.4%),分泌物增多5例(10.4%),以及对风、烟敏感,眼痛,烧灼感等。经人工泪液等药物治疗后观察4周,48例患者症状全部缓解。结论儿童存在与成人类似的干眼,准确的诊断和针对病因对症治疗是儿童干眼的防治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自体健眼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巨大翼状胬肉术后泪膜功能的变化.方法 接受自体健眼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巨大翼状胬肉患者31例31眼,通过全面检查,排除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性关节炎、睑板腺功能障碍等,影响泪膜功能的疾病,记录术前及术后30 d、60 d、90 d基础泪液分泌实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  相似文献   

16.
李颖  王从毅  吴利安  倪伟  张林  杨新光 《医学争鸣》2005,26(19):1761-1763
目的: 评价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不同时间泪膜稳定性的变化,了解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泪膜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2003-07/2003-12我院住院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0例90眼. 采取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术后1 d, 7 d, 1 mo及3 mo依次行Schirmer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结膜荧光素染色并对其泪膜稳定性的变化进行分析. 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1~2 d,BUT明显缩短(t=15.816, P<0.001),SIt明显增加(t=10.199, P<0.001),角结膜荧光素染色为( )伤口处角膜水肿;术后1 wk时SIt测定恢复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t=1.926, P>0.05);术后1 mo BUT测定, 差异无显著意义(t=3.472, P>0.05),角结膜荧光素染色及伤口处角膜水肿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 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早期影响泪膜稳定性,部分患者术后出现眼干涩、畏光、视力波动等.  相似文献   

17.
探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玻璃酸钠治疗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干 眼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0月就诊的糖尿病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术患者106例(145只 眼),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50只眼)、玻璃酸钠治疗组(B组48只眼)和联合治疗组(C组47只眼)。 在术前、术后1d、术后1周、术后1个月进行主观干眼症状、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及角 膜荧光素染色(FL)检查。结果 术后1月,A组干眼主观症状、BUT和FL与术前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术后1周SIt、FL和术后1个月干眼主观症状、BUT接近术前水平(P>005)。C组术后l周干眼 主观症状、BUT、SIt和FL均接近术前水平(P>005)。结论 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手术后早期使用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玻璃酸钠治疗,更有利于改善症状、恢复泪膜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钟敏    赵少贞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20,(6):549-552,556
目的:探讨糖尿病病程与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眼表的关系。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79例。按糖尿病病程分为A组(<10年)及B组(≥10年)。比较两组HbA1c、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角膜知觉、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基础泪液分泌(SIt)、足部震动感觉阈值(VPT)检查。分析糖尿病病程与眼表指标及VPT的关系。结果:不同糖尿病病程患者的年龄、HbA1c、OSDI、BUT、SIt以及角膜染色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干眼发生率(χ2=33.785,P=0.000)、角膜知觉(t=3.457,P=0.001)及VPT(Z=-2.221,P=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病程与角膜知觉(r=-0.440,P<0.05)呈负相关,与OSDI(r=0.246,P<0.05)以及VPT(r=0.372,P<0.05)呈正相关。结论:合并DPN的糖尿病患者干眼发生率高,且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角膜知觉明显减退,VPT及OSDI评分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