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红羽  黄曹  张连仁 《中国骨伤》2005,18(11):663-664
目的:评价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例,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39.8岁。在椎间盘镜下行腰椎间盘髓核切除、椎板减压及神经根管扩大术。术前在X线机下,分别于病变节段上位棘突下缘、上位椎板下缘中点定位,置人内窥镜头。在椎间盘镜配套的监视器下咬除部分椎板下缘及黄韧带,扩大椎板间隙,清除椎间盘髓核组织,扩大神经根管。结果:本组除1例患者因术中硬膜囊破裂改为开放手术,其余14例平均手术出血量60ml,平均手术时问86min。本组平均随访时间13.2个月,按照Nakai评级,优11例,良3例,可1例。结论: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比常规手术方法视野清晰、创伤小、恢复快,基本保持了脊柱后柱完整。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Spotlight通道系统和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特点及疗效。方法 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椎间盘突出症选择微创治疗患者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26~58岁,平均41.7岁。患者随机分入Spotlight通道系统和MED技术治疗组,2组患者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除的骨与韧带组织量、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手术前、术后6个月随访时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组患者均获得随访。Spotlight组和MED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3.2±11.4)min和(78.1±1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切除的骨与韧带量、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P<0.05);手术前后2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otlight通道系统是"直视下的微创"手术方式之一,具有与MED近似的临床疗效,且其由于操作灵活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证,更易为脊柱外科医师所掌握。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经微创通道精确开窗与经传统开放入路行单纯髓核摘除术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2012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其中经微创通道手术(A组)38例,传统开放手术(B组)34例,术后经过≥36个月的随访;统计手术相关参数和并发症,影像学判断脊柱稳定性,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Spangfort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微创通道下精确开窗髓核摘除术的优越性。结果 A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和出血量与B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出现椎间隙定位错误2例,腰椎不稳1例,其余并发症2组相似。2组患者所有术后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各随访时间点B组腰痛VAS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腿痛VAS评分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ODI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功能逐渐改善,组内各随访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A组术后评分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Spangfort评分标准,A组"优"的比例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通道下精确开窗髓核摘除术,在对椎间隙进行有效处理的同时可以很好地保护脊柱的稳定性,并去除合并骨性压迫的因素,进一步提高了单纯髓核摘除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周跃 《中国骨伤》2011,24(10):799-801
现今外科技术发展的方向为微创化和智能化,在达到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同或更好的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手术创伤。结合本期几篇采用不同的微创方法治疗脊柱疾患的文章[1-7],谈谈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展望。  相似文献   

5.
后路椎间盘镜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希标 《中国骨伤》2009,22(4):295-296
1997年,Foley和Smit研制出经腰椎后路正中入路的显微内窥镜椎间盘手术(microendoscopy disectomy,MED)系统,这套系统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费用低,疗效确切等优点,能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对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我科2007年采用后路腰椎间盘镜手术治疗45例(93个椎间盘),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椎间盘镜治疗70岁以上老年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治疗老年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适用范围。方法:2007年12月至2010年6月,采用METRxⅡ椎间盘镜系统治疗70岁以上老年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70~86岁,平均78.5岁;病程2周~30年,平均3.5年。患者主要以腰痛伴有明显下肢放射痛,疼痛多数位于膝关节以下。术后对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临床症状进行观察。术后1周拍X线片比较手术前后患者腰椎生理曲度改变情况;术后1个月通过MRI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影像学变化;术后3个月按照MacNab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均获得随访,时间3~30个月,平均12.5个月。手术时间为30~120min,平均65min。术中出血量15~150ml,平均45ml。1例患者术中出现脑脊液漏,用脑棉压迫后继续手术。术中无神经根、血管损伤发生。1例患者清醒后症状加重,其余患者症状均有缓解。术后1周X线片提示25例患者生理屈度改善。术后1个月MRI提示8例患者仍然可见椎间盘或钙化组织部分残留。11例患者主诉患肢尚有少许麻木,但疼痛酸胀明显好转。术后3个月按照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25例,良6例,可1例。结论:椎间盘镜治疗老年椎间盘突出症能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疗效好的临床特点,适用于伴有明显下肢放射痛,膝关节以下疼痛为主,又无明显腰椎不稳的患者,对伴有轻中度椎管狭窄及根管狭窄的患者可同时处理。  相似文献   

7.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采用经皮侧后方入路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的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1例,女25例;年龄23~65岁,平均42岁;L_(2,3)2例,L_(3,4)3例,L_(4,5)28例,L_5S_113例;中央型5例,旁侧型34例,极外侧型7例。病程5~87个月,平均13.4个月。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JOA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未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46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25~210 min,平均153.6 min。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无神经血管损伤及感染病例。VAS评分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1±0.7和2.2±0.6,较术前的7.3±1.2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及ODI分别为(23.5±2.4)分和(22.10±9.26)%,均较术前的(13.2±2.8)分和(69.12±13.15)%,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按照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结果 ,优30例,良14例,可2例。至末次随访没有发生间盘复发及翻修病例。结论:椎间孔TESSYS技术安全有效,近期疗效满意,适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窥镜(UBE)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9月在宜兴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单节段LD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0例采用UBE技术治疗(UBE组),其余30例采用传统椎板开窗椎间盘切除术(FD)治疗(FD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腿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5.0±1.4)个月。UBE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明显低于F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且UBE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ODI优于F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UBE组疗效优良率为96.7%,FD组为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UBE组发生硬膜囊撕裂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3%;FD组发生硬膜囊撕裂2例,感染1例,椎间不稳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与传统FD相比,UBE技术治疗LDH可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早期腰腿痛程度更低,腰椎功能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6月上海开元骨科医院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行PETD治疗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78例。记录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卧床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5~32个月,平均21个月。手术时间38~49 min,平均42 min;术中出血量20~150 m L,中位出血量38 m L;卧床时间10 h~3 d,中位时间1 d;住院时间2~8 d,中位住院时间6 d,术后疗效满意,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ET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短期疗效满意,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TESSYS)技术治疗脱垂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处置对策。方法 2014年6月—2016年6月,泰州市人民医院骨科应用TESSYS技术治疗28例脱垂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处置对策。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24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术后VAS评分和ODI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神经损伤、椎管内血肿、感染等严重并发症。26例患者一次性顺利摘除脱垂髓核;2例患者术后即刻疗效不佳,1例经非手术治疗好转,1例再次行微创手术,末次随访疗效满意。结论 TESSYS技术是治疗脱垂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但需注意预防并发症,谨慎的术中操作和严格的围手术期处理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50,自引:0,他引:150  
目的 探讨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及适应证。方法 采用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y discectomy,MED)技术进行髓核摘除及神经根通道清理术。术中通过“C”型臂X线机引导准确定位,仅做长1-8cm 纵行切口,沿导针逐级更换套管扩张后放入金属手术通道及内窥镜镜头,于电视监视下显露椎板间隙,咬除少量椎板下缘及黄韧带,扩大椎间隙, 显露硬脊膜、神经根以及突出椎间盘的髓核组织并予以摘除, 必要时清理或扩大神经根通道。结果 本组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5 例,随访6~18 个月,按Nakai 标准评定:优49 例,良12 例,可3 例,差1 例。结论 本术式在保证神经根充分减压的基础上,尽量减小手术创伤,保持脊柱后柱完整性,不破坏脊柱的生物力学结构,减少手术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由于手术视野放大15 倍,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及疗效可靠性。本方法适用于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或合并相同节段侧隐窝狭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小切口潜行神经通道扩大技术行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神经通道松解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小切口组30例,采用微创小切口潜行神经通道扩大技术行经后路髓核摘除;对照组20例,行传统后路手术,两组均为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对其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小切口组在出血量,手术时间、离床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均获随访,平均7.2(0.5-12)年。下腰椎术后疗效评定:小切口组优27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6.7%,对照组优16例,良2例,可2例,优率良90.0%,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应用微创小切口潜行神经通道扩大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以在微创的前提下获得与传统手术相同的疗效,且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综合分析42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资料、诊治特点及预后. 结果 42例获1~5年随访,参照改良的Macnab分级标准评定, 优25例(59.5%), 良13例(31.0%), 可4例(9.5%), 优良率达90.5%. 结论临床表现结合MRI和CT检查,是诊断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手段,治疗上主张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6月~2009年12月77例无明显腰椎不稳的破裂型椎间盘突出症,病变椎突旁0.5 cm处做1.5~2.0cm纵行切口,适当剥离上椎板下缘肌肉,逐级套入椎旁肌扩张管,连接工作通道,安装MED系统。清理工作窗口内软组织,椎板咬骨钳切除部分上椎板,显露黄韧带附着点,剥离并咬除外侧部分黄韧带,显露神经根,髓核钳取出破裂的髓核组织,清理椎间隙和椎管内髓核组织。结果手术时间25~90 min,平均45 min。出血量10~150 ml,平均25 ml。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前(39.61±1.92)分显著高于术后1个月(7.25±1.31)分(t=6.725,P=0.000)。77例随访9~36个月,平均23个月,未发生椎间隙感染及术后明显椎体滑脱。术后6个月Macnab评价标准:优56例,良15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达92.2%(71/77);65例术后随访超过1年,按Macnab评价标准:优51例,良11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5.4%(62/65)。结论 MED是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对比研究MED法与Love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 1999年12月以来手术治疗单一节段腰椎间盘突出70例,其中MED法与Love法各35例,比较手术前后JOA评分,术后改善率,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髓核摘除量,术后发热,术后下地时间. 结果术前JOA评分MED组与Love组分别为12.2±1.8与12.1±1.4(t=0.437,p=0.663);术后JOA分别为26.9±1.6和26.1±5.3(t=1.80,p=0.077);改善率分别为87.8%和83.1%(t=1.84,p=0.069);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2.0±0.1)cm和(5.0±0.6)cm(t=26.721,p<0.001);出血量分别为(41±12)ml和(69±15)ml(t=11.167,p<0.001);手术时间分别为(69±15)分钟和(56±9)分钟(t=4.057,p<0.001);最高体温分别为(36.8±0.1)℃和(37.5±0.3)℃(t=10.80,p<0.001);髓核摘除量分别为(1.6±0.4)g和(2.2±0.4)g(t=8.40,p<0.001);术后下地时间分别为(1±0.5)天和(2.5±0.5)天(t=11.95,p<0.001). 结论 MED组与Love组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MED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椎间盘臭氧消融术失败的原因,探讨其治疗策略及临床效果。方法行臭氧髓核消融术患者112例,其中臭氧消融术失败需再次治疗者12例(10.7%),7例(58.3%)是由于适应证掌握不当,2例(16.7%)由于技术操作不当,3例(25.0%)由于病情进展。除1例椎间隙感染患者运用2周抗生素行保守治疗外,其余11例均再次手术:1例因L1椎管内脊膜瘤行后路全椎板减压、脊膜瘤切除术,1例椎间隙感染经椎间孔镜下椎间隙冲洗、引流,1例同节段椎间盘同侧复发行经典开窗髓核摘除术,1例同节段椎间盘对侧复发合并神经根功能障碍行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1例同节段椎间盘复发无根性症状再次行髓核臭氧消融术,3例因腰椎失稳或减压范围较大出现医源性不稳行经椎间孔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3例因髓核脱出游离或合并单侧侧隐窝狭窄患者行后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MED)。结果臭氧髓核消融术和再次治疗间隔时间为4.0个月(1周~19个月)。均获得随访,平均22.4(1~43)个月,终末期随访时OD I评分为24.0(18~38),较再次手术或抗生素治疗前的76.2(64~92)显著改善(P〈0.05)。结论臭氧髓核消融术的并发症不可忽视,严格把握手术指证、规范掌握术中操作技巧是防治并发症的关键,针对失败原因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miation,LDH)患者后路手术并发症的原因,探讨防治办法。方法1998年7月~2005年6月间采用后路手术治疗LDH患者135例,12例发生术后并发症(8.89%)。早期并发症(术后2周以内)8例,其中臀部不适、神经根激惹综合征各2例,低颅压综合征、切口皮下血肿、肺部感染、手术定位错误各1例;晚期并发症4例包括术后椎间盘再突出2例,腰椎不稳和椎间隙感染各1例。8例经对症、支持治疗,4例再手术治疗。结果早期并发症的8例除手术定位错误1例再手术外,均保守治愈;晚期并发症患者中椎间隙感染的1例经抗炎治愈,余3例经手术治疗后好转。结论除了术中操作技能外,术前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后及时观察,早期功能锻炼,均有利于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研究MED法与Love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按同一标准选择120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MED法,B组采用Love法,比较手术前后JOA评分,术后改善率,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结果:JOA评分及评分改善率,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3d最高体温及术后最早下地时间两组间均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MED组与Love组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MED下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探讨再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37例常规髓核摘除术后症状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再手术治疗。结果再手术原因:神经根管狭窄22例,腰椎不稳6例,手术失误8例(间隙错误3例,术侧错误3例,间隙遗漏2例),术后椎间隙感染1例。37例均顺利完成再手术,术后脑脊液漏2例,经头低脚高位及拔管后腹带加压治愈。37例均获随访,平均3.2(2~6)年。采用侯树勋评价标准评定疗效:优11例,良19例,可7例。结论继发性神经根管狭窄和腰椎不稳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症状复发的主要原因,再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后路显微镜辅助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surgery lumbar discectomy,MSLD)治疗单节段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2008年9月至2012年1月,收治25例单节段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15~56岁,平均43岁.均行MSLD辅助下椎板开窗摘除椎间盘手术.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5年),术后按照Macnab评分进行疗效评定,优18例(72%),良5例(20%),可2例(8%),差0例.术后切口均1期愈合.无手术间隙定位错误、神经根损伤、马尾神经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MSLD具有创伤小、安全、并发症少、效果好等优点,是治疗单节段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理想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