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相关性,进一步寻找进展性脑卒中发病后进展的因素。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4例,分为进展组32例和非进展组32例,检测并比较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出现率、积分、斑块的性质及血清hs-CRP水平,同时选取22例与实验对象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进展组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积分均高于非进展组(P均0.05),动脉硬化斑块以软斑及混合斑最多,其比例高于硬斑(P0.05),进展组斑块多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比例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非进展组(P0.01);颈动脉硬化斑块积分与血清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09,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升高及颈动脉硬化不稳定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及早进行血清hs-CRP检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识别易损斑块和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方法选取95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50例和非糖尿病组45例,检测2组hs-CRP和Hcy水平,检查颈动脉斑块情况,分析不同颈动脉斑块类型患者hs-CRP和Hcy的水平。结果糖尿病组高血脂、饮酒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hs-CRP和Hcy水平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均<0.05)。糖尿病组颈动脉正常患者显著少于非糖尿病组(P<0.05),而斑块形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均<0.05)。无斑块糖尿病患者的hs-CRP和Hcy水平均显著低于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糖尿病患者(P均<0.05),而稳定性斑块糖尿病患者的hs-CRP和Hcy水平显著低于不稳定性斑块糖尿病患者(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多数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不稳定斑块糖尿病患者的hs-CRP和Hcy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中风血瘀证与血浆Hcy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70例首次发作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血瘀证组37例、非血瘀证组33例;将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测并比较三组的血浆Hcy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斑块分型、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两组的血浆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且血瘀证组血浆Hcy水平较非血瘀证组高(P 0.01);观察组两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1),其中血瘀证组较非血瘀证组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高(P 0.05);观察组两组不同分型的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且观察组两组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分型的血浆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无斑块分型的血浆Hcy水平(P 0.05)。结论:血浆Hcy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中风血瘀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铁、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住院病人中2型糖尿病患者86例,测定血清铁及hs-CRP水平,并对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测定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观察是否有斑块形成.根据超声结果将其分为颈总动脉正常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组及颈总动脉内斑块形成组.结果血清铁异常率在颈总动脉正常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组及颈总动脉内斑块形成组呈增高趋势,颈总动脉内斑块形成组血清铁异常率明显高于颈总动脉正常组(P〈0.05);hs-CRP水平在3组中亦呈增高趋势,颈总动脉内斑块形成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颈总动脉正常组(P〈0.05);血清铁与hs-CRP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铁、hs-CRP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程度有关,但二者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转归、脑血管事件及抗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观察6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3例,分别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及对白介素-10(IL-10)水平变化。结果:随诊观察6个月后,治疗组IL-10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展缓慢,转化为稳定斑块率高(P0.05),有显著性差异;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P0.05),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可减缓颈动脉硬化的进程、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转归,升高IL-10水平,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对12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同时作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结果: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分别与正常同型半胱氨酸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结论:高同型芈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脑梗死早期预测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并发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载脂蛋白B/A1(ApoB/ApoA1)水平的变化,探讨Hcy、ApoB/ApoA1与颈动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取高血压并发脑梗死患者246例作为病例组,根据颈动脉IMT检测结果分为IMT正常组63例、IMT增厚组85例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98例。依据其血清Hcy水平分为低Hcy组(Hcy≤10μmol/L)82例和高Hcy组(Hcy10μmol/L)164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8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Hcy、ApoB/ApoA1、血脂及颈动脉IMT情况,并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IMT增厚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高血压并发脑梗死患者血清Hcy、ApoB/ApoA1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血清Hcy、ApoB/ApoA1及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IMT正常组比较,IMT增厚组血清Hcy、ApoB/ApoA1、LD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且颈动脉斑块形成组升高更为明显(P均0.05)。高Hcy组血清Hcy、ApoB/ApoA1及颈动脉IMT明显高于低Hcy组(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及ApoB/ApoA1是影响颈动脉IMT增厚的危险因素,其OR及95%CI分为5.124[3.847,8.816],4.735[3.562,7.264]。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并发脑梗死患者血清Hcy、ApoB/ApoA1与颈动脉IMT均呈正相关(r=0.647,0.526,P均0.05)。结论高血压并发脑梗死患者血清Hcy、ApoB/ApoA1及颈动脉IMT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相关,且Hcy水平及ApoB/ApoA1比值增高是颈动脉IMT增厚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梗死发生及其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将1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A组)和脑梗死无斑块组(B组),每组50例。另选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Hcy,比较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及对照组Hcy水平变化,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吸烟、血脂、糖尿病等,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脑梗死无斑块组内膜中层厚度。结果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的血Hcy水平为(33.80±16.70)μmol/L,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17.39±6.60)μmol/L和对照组(10.74±14.58)μmol/L(P〈0.01)。脑梗死无斑块组与对照组Hcy水平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为(0.77mm±0.25mm),较脑梗死无斑块组颈动脉IMT(0.58mm±0.29mm)明显增厚(P〈0.01)。结论高Hcy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 807例进行体检的公务员进行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血脂、血糖及血尿酸等指标的测定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颈动脉硬化组合并肥胖、中心性肥胖、高尿酸血症、高血压、高血脂症、糖代谢异常及代谢综合征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腰围、血糖、血尿酸的检测结果均高于颈动脉正常组;而且随年龄增加,颈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增加。结论颈动脉硬化与各代谢指标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可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在邕宁区中医医院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老年受检者40例和中青年受检者40例分别为为老年对照组和中青年对照组,比较各组Hcy、叶酸、维生素B 12水平。再根据Hcy水平将120例患者分为Hcy正常组(Hcy<15.0μmol/L)与Hcy升高组(Hcy≥15.0μmol/L),比较各组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和管腔狭窄构成比例。采用Pearson多重线性分析Hcy与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相关性。结果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Hcy水平均高于中青年对照组和老年对照组,老年对照组Hcy水平高于中青年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Hcy水平高于内膜正常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Hcy水平高于内膜增厚组,管腔狭窄组Hcy水平高于斑块形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叶酸、维生素B 12水平低于中青年对照组、老年对照组、正常组和内膜增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cy正常组46例,Hcy升高组74例,Hcy升高组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和管腔狭窄构成比例明显高于Hcy正常组(P均<0.05)。老年对照组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和管腔狭窄构成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对照组(P均<0.05)。Pearson多重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呈正相关(r=0.491,P=0.027)。结论Hcy水平与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呈正相关,对高Hcy水平患者进行适当干预可能对阻止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进展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不同血压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合并高血压患者152例和单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150例,所有入选者均行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监测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血压水平与IMT(双侧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Crouse评分相关性:血压水平与IMT呈直线相关关系(r=-0.37,P0.05),血压水平与Crouse评分呈直线相关关系(r=0.41,P0.05),表明血压越高,Crouse评分越高,IMT(双侧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越高。即血压高低与IMT(双侧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颈动脉硬化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高于血压正常组。结论高血压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颈动脉硬化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高于血压正常组。这对于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病和复发具有重要意义。及早发现并干预血压及血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率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按照入选标准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北京市内4个社区参与筛查的脑卒中高危人群共1455例,将参与筛查的人群按照高血压病史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并进行多项相关问诊及理化检查,其中通过比较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观察2组受试人员颈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情况;将高血压组患者分为伴有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和不伴有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2组,观察比较高血压持续时间的长短对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的影响。结果:通过对上述观察数据的单因素分析比较,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高血压组患者颈动脉内膜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受试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颈动脉内膜斑块发生率与高血压病程呈正相关关系,颈动脉窦为颈动脉斑块好发部位;中医证型分析结果显示,苔黄腻、口唇紫暗、脉沉等症状体征在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组中发生率较高。结论:在参与筛查的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高血压及其持续时间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呈正相关关系,颈动脉窦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好发部位,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以气阴两虚为基础,痰浊与瘀血为其主要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易导致脑动脉硬化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可有效地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笔者采用活血通脉胶囊治疗伴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高血压病患者,观察活血通脉胶囊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摘 要〕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 2012 年 1 月至 2012 年 12 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140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另将同期本院 117 名体检健康者设 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血清 Hcy 检测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 Hcy 水平、颈动脉内 – 中膜的厚度(IMT) 值,分析观察组中不同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不同斑块性质患者的血清 Hcy 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 Hcy 水 平、颈动脉 IMT 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血清 Hcy 水平正常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显著低于血清 Hcy 异常者;观 察组中颈动脉内膜越厚、斑块数量越多、不稳定斑块患者的血清 Hcy 水平越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 Spearman 相关系数分析显示,缺血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IMT 与血清 Hcy 水平呈正相关。结论:缺血性脑卒 中患者的血清 Hcy 水平与其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监测血清 Hcy 水平可为临床防治或延缓缺血脑卒中发生发 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76例确诊的ACI患者为脑梗死组,另选同期住院的75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同时检测2组患者血浆Hcy、血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Hcy和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ACI合并高Hcy组与非高Hcy组血脂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CI伴CAS斑块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无CAS癍块组(P〈0.05)。结论Hcy水平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CAS斑块形成可能与血浆Hcy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活血通脉汤对H型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CAS)患者斑块稳定性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H型高血压伴CAS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在H型高血压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活血通脉汤治疗,连续治疗12周,对比2组超声检测指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斑块应变值、斑块应变率]、动态血压[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CV)、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hDBPCV)]、血清斑块稳定性指标[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总胆红素(TBil)]、血浆Hcy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改善情况,记录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CIMT、斑块应变值、24hSBPCV、24hDBPCV、Lp-PLA2、Hcy、TNF-α、IL-1β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斑块应变率、血清TBil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4/45),对照组为11.1%(5/4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活血通脉汤能够促进H型高血压伴CAS患者Hcy和血压下降,抑制炎症反应,提高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及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7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空腹血Hcy水平测定,并进一步行彩超检查颈动脉内膜厚度及斑块,将急性脑梗死组分为颈动脉斑块组和无颈动脉斑块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以及急性脑梗死组中两亚组的血Hcy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Hcy浓度为(21.59±4.72)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0.01±3.6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中有颈动脉斑块者血Hcy浓度为(22.35±4.67)μmol/L,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者血Hcy浓度(17.64±2.53)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Hcy血症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关,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梗死急性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16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4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血液标本,测定血清Hcy,并对脑梗死患者做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脑梗死组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血清Hcy水平变化。结果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血清Hcy水平升高分别有96例和5例,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7.87±7.31)μmol/L和(12.05±3.33)μmol/L,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脑梗死组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Hcy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P<0.05)。结论高Hcy血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6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CAS组)、144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液标本,采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浆Hcy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及IL-6水平。结果 CAS组Hcy、TNF-α和IL-6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CAS组Hcy、TNF-α和IL-6存在正相关关系(r=0.441,0.453,P均<0.05)。结论 Hcy变化与TNF-α及IL-6有关,与颈动脉狭窄的发生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颈动脉狭窄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结构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超声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积分的观察,探讨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硬化(CAS)程度关系。方法对200例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各证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发生率的情况。结果痰湿壅盛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结论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反映了不同程度的颈动脉血管结构改变,为中药干预CAS进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