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月梅  牟云强 《哈尔滨医药》1992,12(1):3-4,F004
轮状病毒是人类及动物腹泻的重要病原因子。根据组抗原和RNA基因组电泳图型的不同分有A、B、C、D和E组。其中A、B组在我国引起婴幼儿及成人的腹泻已有多篇报道,但C组引起感染的报道极少,仅见两篇,这两篇报道中患者都为湖南省郴州地区。我们于1986年从采集的婴幼儿腹泻粪便中检出一株非典型轮状病毒,根据电镜形态、病毒核酸电泳等实验结果,初步可以认为属于C组轮状病毒。现将结果报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滁州市秋冬季腹泻儿童中A组轮状病毒的发病情况.方法 收集2005年10月~2006年1月住院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90例,采用胶体金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结果 90份标本中32份检测到A组状病毒,对其分析显示,平均发病年龄为17.2月,其中年龄6月~24月患儿占总数的87.5%;发病时间特征是在每年10月A组轮状病毒腹泻出现流行趋势,11月、12月达到发病高峰,检出率36%左右,次年1月发病数明显减少.结论 A组轮状病毒是滁州市住院儿童腹泻的主要原因.6月~24月年龄段是A组轮状病毒的易患人群,以冬季11月、12月为流行高峰.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重庆市北部地区婴幼儿A组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分析2000~2004年门诊和住院6岁以下腹泻患儿1311例的粪便A组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资料。实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粪便中A组轮状病毒抗原。结果:1311例腹泻患儿中,检出A组轮状病毒抗原阳性566份,阳性率43.2%,发病季节为每年的11月至次年2月为检出高峰,患儿年龄以2岁以下的婴儿为主。结论:A组轮状病毒是本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以1~24月龄儿童为主;流行季节明显,以秋末至春初为高峰期。  相似文献   

4.
轮状病毒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根据病毒外壳蛋白VP4和VP7抗原性的不同可区分为不同型,P(VP4,Prtoease sensitive)型和G(VP7,Glycoprotein)型。本实验从中国8个地区(长春,秦皇岛,北京,杭州,福州,广州,成都, 昆明)的急性腹泻患儿中收集到1093份非菌性腹泻标本。标本经病毒dsR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组轮状病毒(HRV)。结果阳性标本为432份(39.5%),电泳型长型占优势,占PAGE阳性总数的96%以上,阳性标本利用血清型特异的单克隆抗体ELISA进行分型,结果表明我国上述8个地区1998-1999年轮状病毒流行季节中A组轮 病毒以G1型为主要流行株,占阳性总数的80.3%,其次为G2(11.1%),G4(3.9%)和G2(3.2%),有发现G9型,在本实验中共有18(4.17%)份阳性标本有用有单克隆体和型特异性引物无法分型,12(2.78%),份标本为混合感染,这与相关的报道一致。本实验中抽样选取了119份G分型阳性标本进行VP4分型,其中P[8]型有21份(17.6%)P[4]型有13份(10.9),P[6]型有12份(10.1%),P[9]型有8份(6.7%),与相关的报道基本一致,另外65份(54.6%)用现有引物无法分出P型,A组轮状病毒G型和P型的关系常见P[8]G1和P[4]G2,本实验中轮状病毒中分离株作了常见的P[8]G1(28.3%),P[4]G2(9.4%)型外,还检测到P[8]G3(5.7%),P[8]G4(3.7%)和其它较少见的基因型,65份未分出P型的标本其中49份有一次扩增的产物,提示可能为其它P型,有待进一步的检定。以上结果,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可为我国轮状病毒疫苗的应用和开发提供一个清晰的流行病学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小儿轮状病毒(RV)性腹泻的发病规律和血清型特征。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对2001年9月~2003年8月期间5岁以下的腹泻住院病儿的粪标本,进行病毒抗原鉴定和血清分型。结果721份小儿腹泻粪标本,轮状病毒阳性为345例(47.85%);年龄在7~18个月时发病率最高为239例(69.28%);10月份~1月份是发病高峰季节,为248例(71.88%);血清型分型以G3型199例(60.49%)为主,其次是G1型74例(22.49%);少见的血清型G9型3例(0.90%)。在对G血清分型标本中的80份进行P血清分型,其中P[4]型29株,P[8]型11株,P[4]、[8]混合型8株。G型和P型的组合型是P[4]G3、P[8]G3、P[4]G1等29例(36.25%)为主,P[8]G1和P[4]G2为6例,仅占8.20%。出现2例(0.60%)P[4]G9少见组合型。结论苏州地区2001年9月~2003年8月间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是以G3型流行毒株为主,全国则以G1型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佛山地区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集2011年本院感染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采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胶体金)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结果 2469份标本共检出阳性标本488份,阳性率19.8%(488/2469);其中,男302份,阳性率19.4%(302/1556),女186份,阳性率20.4%(186/913).结论 轮状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生,其中0~2岁婴幼儿感染率最高.轮状病毒感染是引起佛山地区秋冬季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消旋卡多曲联合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收治的轮状病毒感染的急性腹泻患儿108例,随机分为三组各36例。对照组(A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消旋卡多曲组(B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消旋卡多曲;联合治疗组(C组)除给予消旋卡多曲外,再补充葡萄糖酸锌口服液。观察各组患儿腹泻症状改善时间、病毒转阴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B组和C组患儿呕吐停止时间、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和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病毒转阴时间均短于A组(P〈0.05),且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治疗后第3天、第5天、第7天病毒转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B组和C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7.8%、91.7%、100%,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3,P〈0.01)。结论:同常规对症治疗相比,消旋卡多曲联合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能明显改善症状,缩短腹泻总病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本地区腹泻患者的A组轮状病毒的全年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中A组轮状病毒抗原。结果 1876例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一共检验到阳性和弱阳性的标本是468例,阳性率24.96%(468/1876)。结论 A组轮状病毒在本地区的腹泻患者的感染情况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轮状病毒(RV)在1973年有病毒学家通过电镜检查病人的标本发现。直径70nm,有两层衣壳,从内向外壳呈放射状排列,如车轮状外观[1]。轮状病毒呈世界分布,A~C组轮状病毒能引起人类和动物腹泻。潜伏期24~48h,突然发病,呕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青岛市2013年儿童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菌的分布、流行病学特征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为临床预防以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2013年12月临床初步诊断为感染性腹泻患儿的新鲜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血清分型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并以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定性检测A群轮状病毒抗原。结果526份粪便培养共检出病原菌6种80株,检出率为15.2%(80/526)。检出沙门菌38株(47.5%),志贺菌8株(10.0%),致泻性大肠杆菌8株(10.0%),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5.0%),铜绿假单胞菌19株(23.7%),白假丝酵母菌3株(3.75%)。8株志贺菌7株为福氏志贺菌,1株鲍氏志贺菌。沙门菌和志贺菌的耐药率分别为氨苄西林(68.7%、76.9%)、复方新诺明(21.1%、38.5%)、环丙沙星(15.8%、15.4%)、头孢曲松(6.25%、15.3%)。526份标本中A群轮状病毒阳性107份。结论2013年青岛市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以沙门菌为主,易感人群以2岁以下婴幼儿为主;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以1岁以下婴儿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和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的腹泻主要是由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肠道菌群失调所导致;A群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病原。应规范临床用药,加强细菌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一个简便快速的轮状病毒R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RV—RNA—PAGE),可在一般医院常规设备的条件下使用。应用本法检测了太原市313份急性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为26.2%,用ELISA法作对照阳性率为25.2%,两法比较总符合率为81.8%。RV—RNA—PAGE法,电泳区带图型清晰,结果可靠,可用作轮状病毒亚群分型,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轮状病毒,比ELISA具有更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作者用猿猴轮状病毒SA-11株作为免疫原,制备了C127、C139、C172和C2144个小鼠-小鼠杂交瘤,它们分泌的单克隆抗体(McAb)除与SA-11本身反应外,还与A组的其他毒株(如Wa和S2株)发生反应.蛋白印迹法分析表明,所有这些抗体都与分子量为42kDa的A组轮状病毒主要内层核壳蛋白VP6发生反应.用A蛋白Sepharose C1-4B从腹水中分离出4个克隆的IgG,用Zymed实验室的试  相似文献   

13.
轮状病毒(rotavirus)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常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秋季,故名婴儿秋季腹泻。B组轮状病毒可引起成人腹泻。~((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020~2021年福州市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RV) VP7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集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就诊的门诊或住院5岁以下患非细菌性急性腹泻的婴幼儿大便,先用胶体金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并经荧光定量qPCR(逆转录PCR)方法证实为轮状病毒,然后用巢式RT-PCR方法进行VP7(G)基因分型并分子特征分析。结果60份粪便标本中,30份检测到A组RVRNA基因,阳性率为50%。男19例,女11例;年龄6~37个月,平均11.9个月。对30份A组RV RNA阳性标本进行VP7基因型分型,其中G3型22例(73.33%),G1型4例(13.33%),G1和G3混合感染型3例(10.00%),G1与G9混合感染型1例(3.33%)。30例A组RV RNA阳性患儿中并呼吸道感染6例,其中G3型5例,G1和G3混合型1例。G1型Vesikari评分(14.6±5.6)分、腹泻病程(5.15±0.52)d均显著高于G3型,P<0.05;但两组呕吐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比较,P>0.05。结论2020~2021年福州地区急性腹泻婴幼儿A...  相似文献   

15.
以牛轮状病毒RIT 4237株制备的疫苗,经成人和婴儿口服证明其是安全的,并能对人轮状病毒腹泻产生交叉防御作用。本文作者研完了联合服用RIT 4237和脊髓灰质炎Sabin疫苗的免疫效果。 160名3月龄的婴儿随机分为4组。第1组作对照,服用安慰剂;第2组服RIT 4237株疫苗;第3组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第4组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婴幼儿急性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我院小儿科收治的130例婴幼儿急性腹泻患儿作为本次回顾性研究的对象,并根据发病时间分为79月期间发病的夏季组、109月期间发病的夏季组、1012月期间发病的秋季组,收集患儿排泄物进行病原微生物种类鉴定。结果检出细菌共株51株,占39.23%,其中大肠杆菌最常见(占37株);病毒共株64株,占49.23%,其中轮状病毒最常见(占49株);真菌及寄生虫共15株,占11.54%,其中白色念珠菌4株、贾第虫5株、隐孢子虫6株;夏季患儿发生细菌感染44例,多于秋季患儿,发生病毒感染7例,少于秋季患儿。结论肠杆菌和轮状病毒感染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最常见原因,且夏季感染以细菌为主、秋季感染以病毒为主。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南京地区1984~1985年婴幼儿急性腹泻共收粪样402份,检测轮状病毒、肠道病毒和腺病毒。其中应用ELISA技术检测急性腹泻患儿粪样288例,检出率50.3%。对照组非腹泻幼儿粪样114例,检出率14.9%。经统计学处理P<0.01(x~2=40.38)两者有显著性差异。从阳性粪样中取10例作电镜观察为佐证,发现7例有轮状病毒颗粒。从急性患儿粪样选15例,在人胚肠原代细胞培养轮状病毒,发现2例传至第3代第3天呈现细胞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轮状病毒(HRV)对乳鼠的损害,及嗜酸乳杆菌干预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乳鼠分正常对照组(A组),轮状病毒感染组(B组),嗜酸乳杆菌预处理组(C组),嗜酸乳杆菌治疗组(D组)。后三组喂服HRV Wa株,C、D组另喂服嗜酸乳杆菌,观察各组大便情况、体重变化、排毒时间。病毒感染后第四天随机处死各组8只乳鼠,取小肠标本观察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1.乳鼠在HRV感染后第二天出现腹泻。B组重型腹泻率显著高于C组和D组;B、C、D组体重增长落后于A组,P均〈0.01;B组腹泻天数和RV阳性天数显著大于C组和D组,P均〈0.01。2.B组绒毛脱落,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C、D组绒毛完整,炎症细胞少。3.B组微绒毛肿胀;嗜酸性粒细胞浸润。C、D组微绒毛整齐、间质中少许淋巴细胞;浆细胞增多。结论 1.乳鼠感染HRV后皆出现症状及肠损害。2.嗜酸乳杆菌能改善感染HRV乳鼠症状,减轻小肠组织损伤,增加浆细胞生成。  相似文献   

19.
培菲康胶囊联合锌制剂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培菲康胶囊联合锌剂治疗小儿感染轮状病毒引起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间我院所接收治疗的感染轮状病毒并已至肠炎的患儿160例,按照就诊顺序均分为A、B、C、D 4组,每组40例。四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A组作为对照组,不再做其他处理;B组给予口服培菲康胶囊散剂;C组口服葡萄糖酸锌;D组给予培菲康胶囊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比较四组患儿腹泻治疗总有效率、症状恢复平均时间。结果 D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A、B、C组(P<0.01、P<0.05、P<0.05);A、B、C、D组患儿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分别为(4.18±1.12)d、(3.42±1.06)d、(3.42±1.53)d、(1.95±0.98)d。平均止泻时间D组显著短于A、B、C组(P<0.01、P<0.05、P<0.05)。结论培菲康胶囊联合锌剂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效果显著优于单独使用培菲康胶囊及锌剂,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1982和1983年秋冬季,我们采取太原,阳泉、长治等8个市,县住院腹泻惠几的粪便标本496份,用ELISA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轮状病毒,结果检出288份阳性,阳性检出率为58.1%,其中阳性率1982年为46.4%,1983年为59.6%,阳性检出率与国内外比较,基本一致,属中上强度。2岁以下秋冬腹泻惠儿,其性别、年龄与阳性检出率无明显关系。城市较农村阳性检出率为高。本文报告ELISA检测轮状病毒结果为我省防治小儿流行性秋冬季腹泻提供了病原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