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赖力  谭永琼 《四川医学》2009,30(11):1821-1823
目的加强地震灾害中手术室急救物品准备及现场救护各个环节的配合,保证大量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方法手术室护士应根据救援现场和地震伤情特点准备充足的救援物资,并及时对患者实施静脉输液、清创缝合、包扎等措施。结果在震后24h内,顺利地完成了对近120例地震伤患者的现场救护工作。结论充足的物资准备,及时有效的现场救护处理,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疾苦。降低致残率,减少病死率,为进一步抢救治疗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大地震突袭我市周边地区,短时间内,来自北川、安县、平武等地大量伤员,不断运抵现场,需要紧急救治。方法:本院迅速组织人员、车辆、药品、器械、通讯、物资等力量,及时到达九州体育馆,立即开展紧急救援,进行搜寻、分检、急救,识别、监测和伤情的评估。结果:24000余例伤病员经止血、清创、包扎、固定、控制感染、吸氧等处理,全部伤病员实现安全分流、转运。结论:伤病员因及时得到有效救治,平稳渡过了生理极限即致死性三联征之前的一段时间,紧急救援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3.
不缺乏医生,而缺乏医院,这是在包括地震在内的众多自然灾害中形成的救治困境,因此最好的救灾方案就是一方面在平时增强民众的灾难意识和自救水平训练,另一方面则根据围灾难期的医疗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方案设计,这是医疗救灾的重中之重。其具体内容可包括应急保障方案、救护训练、组织和完善各种灾难现场的急救预案。  相似文献   

4.
雍伟哲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8,23(14):F0001-F0001,4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牵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地震激起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坚强信念,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我国是一个多灾害的国家,平时常备不懈、灾害发生时科学救援应当是我们应对各种灾害事件的重要环节。本刊记者日前访问了我国专业灾害紧急救援的“国家队”——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中医疗队的队长、《灾害救援医学》一书主编之一、武警总医院医务部主任侯世科教授,请他介绍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组建和救援工作,并结合他们的救援工作,阐述对科学救援的经验和体会。侯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的“大救援观”尤其引起了记者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防疫队近年来参加的地震灾害救援,总结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工作特点,提出相关建议。方法采用文献回顾、课题小组专题讨论、专家咨询方法。结果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具有应急性、专业性、战斗性、多元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地震灾害卫生防疫工作战斗性能凸显,必须广泛协调、灵活机动、科学专业、预有准备,才能确保卫生防疫任务的圆满完成。结论加强灾害救援卫生防疫组织工作,必须强化应急作风建设、完善军地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打造复合型疾控队伍、加强技术储备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多发创伤早期紧急救治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汉青 《当代医学》2010,16(3):123-123
目的探讨如何做好创伤早期紧急救治,以提高治愈率,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方法通过对50例多发伤患者实施紧急救护措施,积极配合医生抢救,准确、及时、熟练地进行早期救护工作。结果通过急诊抢救与住院治疗,治愈35例,治愈率70%;好转12例,好转率24%;死亡3例,死亡率6%;抢救成功率94%。结论严重多发创伤早期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治和行之有效的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官晓鸣  赵兴吉  白炼 《重庆医学》2006,35(4):376-377
目的 探讨紧急救援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的新方法。方法 以重庆市依托型紧急救援中心为例,分析救治队伍的组成、应具备的素质和培训内容。结果 提出了紧急救援中心救治队伍培训的构相。结论 紧急救援中心救治队伍培训对提高救援水平非常重要,而依托型紧急救援中心在人员培训方面有更多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发生后,由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抽组的医疗队率先到达德阳和映秀灾区实施紧急医疗救援,医院也执行了跨省转运伤病员的专科救治任务,为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通过总结军队医疗机构在此次医学救援行动中的一些成功的做法,对今后各级医疗机构加强灾害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1):85-85
新华网,在北川震区继续执行搜救任务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5月17日紧急发布“灾区防疫十项注意”,指导灾区及时、科学、有效防疫。  相似文献   

10.
地震灾害前线医学救援模式与护理策略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地震灾害后前线医疗救援模式和护理策略.对汶川地震灾害后我院派往前线的5批次医疗救援队伍在前线的救援模式及开展工作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了掌握地震一线救援的特点,建立完善救援组织和模式,加强救援技术学习和演练,认真履行各类人员职责,对提高灾害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地震灾害救援护理策略的关键是:全面提高人员全科素质,快速响应机制,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处置及时,预防交叉感染,以优良的护理技术保障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1.
地震灾后儿童群体性免疫预防实施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及时总结"5.12"汶川大地震灾后甲肝、乙脑疫苗预防接种工作经验,为自然灾害后开展群体性免疫预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按照《江油市地震后甲肝、乙脑预防接种实施方案》开展群体性接种工作。对彰明镇等4个乡镇实施技术指导、现场督导和接种率快速评估。结果4个乡镇甲肝疫苗报告接种率为97.2%(3666/3773),乙脑疫苗报告接种率为99.2%(1389/1400)。快速评估共调查180名儿童,甲肝疫苗接种率为98.1%(155/158),乙脑疫苗接种率为97.3%(73/75)。快速评估结果与报告接种率基本一致。结论本次地震灾后群体性接种活动进展顺利,达到预期指标。灾后开展群体性预防接种需加强调配和培训医务人员,做好接种对象摸底工作,确保安全的接种场所,提供足够疫苗和冷链设备等。  相似文献   

12.
在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过程中,医院全体干部职工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较好地完成了应急医疗救援任务,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阶段性胜利。作者认为科学的指挥调度、快速的医疗救治、良好的沟通协调、有力的后勤保障是做好灾后应急医疗救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2008年5月12日,一场里氏8级的地震降临在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从中央到地方,举国上下,以不同的方式投身到此次抗震救灾工作中。作为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自5月13日起,先后派出五批共19人的医疗队奔赴灾区。在全力进行医疗救援的同时,积极有效地开展此次抗震救灾的宣传报道,对鼓舞一线和后方职工的士气.树立医院形象均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地震医疗救援的角度看应急医疗队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应急救援医疗队参加汶川地震救援工作的经验教训。方法对应急救援医疗队的工作作观察性的研究。结果应急救援医疗队参加了地震重灾区北川的伤员转运、临时救治和临时病房的伤员治疗,积累了经验和教训。结论以医疗机构为单位、分工明确的常备应急救援医疗队,在详细灾难医疗救援预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关系到灾难医疗救援工作的成败;应该在现场对伤员进行分类,危重伤员现场抢救,大多数伤员应该在充分补充液体、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立即疏散至邻近或远离灾区的医院;医疗队可以在灾区附近的医护力量较弱的中小医院组建临时病房,扩大伤员的收治能力。  相似文献   

15.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长钢总医院立即进入应急状态,重点强化了组织、指挥与综合协调,圆满取得抗震救灾的阶段性胜利。本文分析和研究了医院的组织管理在应急救援体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对进一步完善医院应急体系中的组织管理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杨鼎君  陈犇 《西部医学》2010,22(6):1032-1034
目的总结地震前后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特点,为提高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水平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地震前1年(2007年1月1日-12月31日)978例、地震后1年(2009年1月1日-12月31日)1146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过程及疗效,比较震前、震后两组患者院前急救过程中的出诊时间以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震后颅脑损伤患者组出诊时间为(12.1±1.3)min,较震前组(20.3±2.2min)明显缩短(P〈0.05);震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良好率(95.64%)明显优于震前(91.92%,P〈0.05);震后患者死亡率(2.36%)显著低于震前(4.19%,P〈0.05)。结论紧急医疗救护系统(EMSS)派遣医疗救护采取就近原则可明显缩短出诊时间,专业化院前急救可显著降低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程序优化,及时处理可减少颅脑损伤的死残率和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后送伤员并发相关感染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地震伤员伤口感染及并发气性坏疽的规律以及诊治方法.方法 分析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受伤部位、程度、合并症、并发症、诊断、治疗方法及结果等.结果 本组震后送伤员147例,其中骨折117例,占79.6%,包括多发性骨折49例,开放性骨折12例;合并多发性软组织挫裂伤31例,挤压伤9例.进行伤口分泌物涂片镜检、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41例,发现有细菌生长的感染共27例,其中软组织挫裂伤清创术后感染13例,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7例,截肢术后感染3例,筋膜切开减压术后感染3例(气性坏疽1例),原发性气性坏疽1例.2例气性坏疽伤员均行截肢术以救治生命.术后所有伤口均痊愈.入院后截肢2例,无死亡者.结论 地震伤具有战伤的多数特点,应按战伤分类处理.骨折伤员占地震伤的大多数,其中开放性骨折感染率高,现场急救应以清创为主,保持伤口开放引流,以利后期救治.  相似文献   

18.
地震后四肢开放伤口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地震后四肢开放伤口的治疗策略。【方法】 本组伤员包括16人23处地震后四肢开放伤口, 采用清创封闭负压引流处理伤口,伤口清洁后采用直接缝合?游离植皮术?邻位皮瓣和带蒂皮瓣转移闭合伤口?截肢感染残端的处理采用尽早彻底敞开伤口,充分引流,伤口清洁后立刻缝合伤口,必要时缩短残端?同时根据伤口创面分泌物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对伤员的心理创伤?贫血?脱水和并发症积极治疗。【结果】 本组伤员包括16人23处四肢开放伤口除1例91岁伤员外全部愈合。【结论】 地震后四肢开放伤口采用正确的治疗策略,可以加速伤口愈合,尽快恢复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救治5.12汶川大地震伤员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重庆市救治5.12汶川大地震四川灾区伤员情况,为类似事件的处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3日至8月25日汶川大地震中转运至重庆救治的2289例地震伤员情况。结果2289例伤员中,轻、中度占80.5%,重度占19.5%,伤型以机械性损伤为主,病伤种类以累及身体多部位的多发损伤为主,伤死率2.2‰;伤员转归与伤情损伤程度及年龄有关;转运方式与伤员转归无明显关系。结论本次重庆收治的地震伤员与国内外多次地震伤员的伤型、种类相似;收治的组织、管理等经验有借鉴价值;伤情、收治情况等有关信息可供进一步做专题研究参用。  相似文献   

20.
汶川特大地震应急期救灾人员躯体化和强迫症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汶川特大地震救灾人员强迫症状和躯体症状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地震应急期,在灾区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救灾人员进行测评,并选择救灾预备队人员作为对照,比较两组人员强迫和躯体因子分,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 (1)两组人员强迫、躯体化因子分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躯体症状中,腰痛、感到身体软弱无力、肌肉酸痛的检出率最高;强迫症状中检出率较高的是忘性大、担心自己的衣饰及仪态、做事必须反复检查并做得很慢、不能集中注意力;(3)躯体因子分与救灾地区、参与救灾时间、军龄、文化程度相关(P<0.05);强迫因子分与救灾地区、参与救灾时间、文化程度相关(P<0.01).结论 在特大地震应急期,现场救灾人员躯体化和强迫症状突出,呈现明显时间、地域和文化背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