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制定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提供依据。[方法]根据预先设计的观察表和临床证候诊断标准,按八纲、气血及脏腑辨证的原则,对282例中晚期NSCLC患者进行详细的中医辨证分型并做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282例患者证候数为568个,两个以上证候的病例为213个,占总病例数的75.53%。证候分型主要包括如下13种:气虚血瘀型,气虚型,气虚痰湿型,气虚兼痰湿、血瘀型,气阴两虚型,血瘀型,痰湿兼血瘀型,气虚兼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痰湿型,阴虚型,气虚兼气滞、阳虚型,气虚痰热型。以气虚为主的兼证多见,占总病例数的56.73%。[结论]中晚期NSCLC证候分布复杂.单证少。复证多。含两个以上证候的复证多见,多为虚实兼挟。  相似文献   

2.
益气养阴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型的中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2组.化疗组30例(NP方案治疗),化疗加中药组30例(NP方案加益气养阴方治疗),治疗2个周期后进行疗效评定.并观察各组治疗后的VEGF水平。[结果]治疗后中药+化疗组的疾病控制率、新转移灶发生率、体重和体力状况改善均优于化疗组(P〈0.05)。治疗后中药+化疗组的血清VEGF水平较化疗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益气养阴方能够缩小并稳定瘤灶,改善临床证候和生存质量,降低血清VEGF水平。  相似文献   

3.
1992年 6月~ 1998年 6月 ,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2 2例 ,并与单纯西药化疗的 2 0例对照 ,取得了一定疗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42例肺癌患者均经CT、X线胸片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诊并经组织学或 /和细胞学证实。临床分期按肺癌新国际分期法确定[1] 。中医辨证分为气阴两虚、脾虚痰湿、阴阳两虚 3个证型。随机分为两组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2 2例 ,男 19例 ,女 3例 ;年龄 42~ 70岁 ,中位年龄 5 6岁 ;病程 1~ 14个月 ,平均病程5 .8个月 ;鳞癌 7例 ,腺癌 13例 ,未分类癌 2例 ;Ⅲa期 3例 ,Ⅲb期 6例 ,Ⅳ…  相似文献   

4.
160例乳腺癌术后血行转移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出现血行转移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追踪观察我院自1995年-2000年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5年的160例患者,并对肝郁气滞、脾虚痰湿、淤毒内阻和气血双亏四种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归纳统计分析。结果:淤毒内阻型乳腺癌5年发生血行转移率高达45.0%,而其他3型的转移率分别为15.0%、17.5%和22.5%,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总的5年发生血行转移率27.5%;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Her-2及雌激素受体情况与辨证分型未见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乳腺癌患者的辨证分型与血行转移密切相关,血行转移主要与淤毒内阻有关;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Her-2及雌激素受体情况与辨证分型无明显相关性。这一结论对于中医辨证分型来预测肿瘤的转移倾向及早期采用攻邪消癌、活血化淤的方法预防乳腺癌的转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并比较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中医证型。[方法]收集经病理组织学证实并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乳腺癌患者437例,分为三阴性乳腺癌组和非三阴性乳腺癌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舌象及脉象。[结果]三阴性乳腺癌组和非三阴性乳腺癌组在绝经状态、组织学分级、是否接受改良根治术、是否行术后辅助化疗以及中医证型分类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相比,三阴性乳腺癌发病早,组织学分级更高,更多患者接受改良根治术,术后接受化疗者比例更高,两者中医证型存在不同,辨证治疗可改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肝癌中医证型与肝功能及肝脏储备功能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丽珠  蓝韶清 《中国肿瘤》2000,9(8):347-348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辨证分型,尚无一致性意见[1]。研究中晚期肝癌中医证型与肝功能、肝脏储备功能的关系,探讨中医证型的病机传变规律,有助于肝癌证型的诊断与规范化研究。1对象与方法1.1诊断标准 按《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标准;分期标准按我国1977年的三期分期标准[2]。1.2中医辨证分型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表现,分为肝热血瘀型、肝盛脾虚型、肝肾阴虚型[3]。1.3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全部为住院患者,年龄在18岁-70岁,估计生存期>3个月;入院后第二天即经两位…  相似文献   

7.
李朝燕  徐燕  黄晨 《中国肿瘤》2021,30(10):794-802
摘 要:[目的]利用二代测序技术研究胃癌中医证型的基因突变特征,从肿瘤基因组层面初步探索胃癌中医证候的客观化指标,指导临床精准治疗。[方法]收集临床病理分期为Ⅰ~Ⅳ期且未经任何治疗的胃癌患者,根据2011年《胃癌中医诊疗方案》进行辨证分型,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含450个肿瘤相关突变基因)检测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和中医证型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从而探究胃癌中医证型的基因突变特点。[结果]共有130例Ⅰ~Ⅳ期胃癌患者纳入本研究,辨证分型为脾气虚证、血虚证、热毒证等共8个单证。对中医单证和测序获得的363个突变基因进行分析,得到与各单证相关的高频和驱动基因,脾气虚证多见ARID1A、PIK3CA、APC基因突变;血虚证多见KMT2C基因突变;热毒证多见TGFBR2、HNF1A、ERBB3、KMT2D基因突变。130例患者中共有92例携带与单证证型相关的突变基因,采用无监督层次聚类分析得到脾虚热毒证这一特征证型,该复合证型多有Hippo、TGF-β等信号通路的激活,表现为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和高肿瘤突变负荷(TMB)的特点。[结论]不同单证的胃癌患者具有不同的基因突变特征,脾气虚证多有PIK3CA、ARID1A、APC基因突变;新发胃癌患者多为虚实夹杂的复合证型,辨证为脾虚热毒证的胃癌患者可能是免疫治疗的适宜人群。  相似文献   

8.
益气扶正法对胃癌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组35例病例均为胃癌术后,经病理证实,经过全程化疗结束后3个月的患者,中医辨证均为气虚或气阴两虚。采用益气扶正中药治疗后,症状有明显改善,且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现报道如下。方法一般资料:男性28人,女性7人,男女之比为小1;平均年龄54.9岁;病程最长2年3个月,最短4个月,平均1年3个月;淋巴结转移12例,癌细胞浸润至肝包膜1例,癌灶部位为胃小弯17例,胃窦9例,胃体3例,责门4例,胃大弯1例。临床主证:胃癌术后面色少华、院腹不适、虚顿失眠、神疲倦怠、便清或便秘;兼证:饮食欠馨、食后腹胀、时或暧气、舌质谈或红、苔薄…  相似文献   

9.
王赟  徐利霞  郭勇 《肿瘤学杂志》2017,23(7):623-626
摘 要:[目的] 了解不同中医证型胃癌患者的人体组成成分情况。[方法] 选择90例胃癌患者,收集患者相关资料如中医证型、手术情况等,根据中医证型进行分组。利用人体组成分析仪测定患者人体组成成分(蛋白质、脂肪、水分、骨质、肌肉),运用PG-SGA量表和NRS 2002量表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及营养风险筛查,统计分析上述各项指标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四组中医证型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脂肪、蛋白质降低(P<0.05)。其中气血亏虚组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性高于痰湿蕴结组及肝胃不和组(P<0.05)。气血亏虚组患者体内水分、肌肉、蛋白质等显著性低于痰湿蕴结组及肝胃不和组(P<0.05)。[结论 ] 不同中医证型的胃癌患者,其人体组成成分存在差异。气血亏虚型胃癌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最高,并且与营养成分的下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雪飞  黄伶  李勇  黄挺 《肿瘤学杂志》2008,14(4):305-306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乳胶凝集定性试验检测了81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以及35例健康受试者血浆DD水平(对照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DD阳性率为44.44%,显著高于对照组(x^2=22.56,P〈0.05);且化疗前未发现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D阳性率为22.5%,明显低于化疗前发现有转移的患者(65.85%,x^2=15.41,P〈0.05);化疗后DD阳性率为59.26%,高于化疗前(44.44%),但两者无差异(x^2=3.56,P〉0.05);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的患者(CR+PR)血浆DD阳性率(35.48%)明显低于化疗未缓解者(SD+PD)(74%,x^2=11.76,P〈0.05)。[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可作为观察恶性肿瘤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疗效判定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