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氧化亚氮是已经使用了一个多世纪的麻醉气体,其本身具有的优点与使用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始终是麻醉医师 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应用了低流量吸入麻醉技术后,有关氧化亚氮是否有必要退出历史的舞台,存在多方面的争议。本文就实 施低流量吸入麻醉过程中,是否应继续使用氧化亚氮的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氧化亚氮是已经使用了一个多世纪的麻醉气体,其本身具有优点与使用中产生的不良反就始终是麻醉医师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应用了低流量吸入麻醉技术后,有关氧化亚氮是否有必要退历史的舞台,存在多方面的争议,本文就实施低流量吸入麻醉过程中,是否应继续使用氧化亚氮的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氧化亚氮(N_2O)-O_2-安氟醚吸入麻醉多半采用高流量半紧闭法,但因有浪费药物和污染环境等问题,国内在临床上较少应用。我们用Sulla 808V-SC麻醉机,在严密吸入氧分量(F_1O_2)监测下进行低流量紧闭法吸入麻醉,取得一定的体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氧化亚氮对异氟醚吸入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新鲜气流中加入氧化亚氮对异氟醚吸入浓度的影响。方法 80例ASAⅠ~Ⅱ级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纯氧组(Ⅰ组)和氧气一氧化亚氮组(Ⅱ组),各40例。充分去氮,静脉诱导气管插管,控制呼吸,维持PETCO230~34mmHg。调节新鲜气体流量:Ⅰ组氧气1L/min;Ⅱ组氧气和氧化亚氮各0.5L/min。异氟醚蒸发器开至1.6%刻度,于吸入麻醉开始、麻醉后5、10、20、30、40和60min测定新鲜气、吸入和呼出异氟醚浓度、MAP、HR、SpO2、PETCO2。结果 (1)两组异氟醚吸入浓度逐渐升高,麻醉后5、10和20minⅠ组高于Ⅱ组(P<0.05,P<0.01),至30min后浓度上升缓慢,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2)呼出和呼出/吸入浓度比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3)新鲜气流中异氟醚浓度Ⅰ组显著高于Ⅱ组。结论 新鲜气流中加用氧化亚氮早期可减慢吸入异氟醚浓度的上升速度,其原因主要是氧化亚氮使蒸发器输出浓度下降所致。  相似文献   

5.
1吸入麻醉简史 1540年Valefings合成乙醚,在Cordus和Paracelsus的有关著作中提到乙醚有消除疼痛的作用。1772年Pfstley发现氧化亚氮(笑气),1778年Davy证明氧化亚氮有镇痛作用。1818年Faraday发现乙醚的麻醉作用。1831年分别由Vonliebig、Guthfie和Sanbeiren发现氯仿。1842年美国乡村医生Long使用乙醚吸入麻醉给患者做颈部肿物手术成功,是试用乙醚作临床麻醉的开创者,只是因为地处偏僻一直到1849年才予报道。  相似文献   

6.
丁吗喃是吗啡烷类非麻醉药性拮抗性镇痛药,并用吸入麻醉时可减少吸入麻醉药用量及需要的深度,临床上常用于术后镇痛、平衡麻醉、手术前用药、治疗癌性疼痛,但尚未见到对吸入挥发性麻醉药MAC影响的报道。我们对52例病人,静注0.05mg/kg丁吗喃,并用半紧闭氟烷吸入麻醉者15例、全紧闭注入法异氟醚程序麻醉者27例、甲氧氟烷程序麻醉者1例,通过动脉血中及肺泡气中麻醉药浓度测定得知该药量使MAC由1.3降至1左右。用半紧闭安氟醚-50%氧化亚氮-50%氧麻醉9例,通过动脉血中及肺泡气中安氟醚的浓度测定得知MAC分别由1.3降至0.76及0.71MAC。对病人循环影响小。而用高精度挥发器高流量给药或低流量全紧闭程序麻醉,皆易于保持理想的麻醉深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听觉诱发电位监测用于脊柱侧凸术中唤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听觉诱发电位(AEP)监测用于脊柱侧凸术中唤醒试验时预测患者苏醒时间的可行性。方法40例ASAⅠ或Ⅱ级,在低流量(新鲜气流量0.8L/min)吸入麻醉下行后路矫正内固定手术的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术中均吸入异氟醚及氧化亚氮(O2∶N2O=1∶1)维持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在15~20。Ⅰ组于患者安装完双侧内固定棒开始唤醒试验时停止吸入异氟醚及氧化亚氮并升高新鲜气流量(6L/min)至患者对指令产生正确反应;Ⅱ组于患者安装完一侧内固定棒后停止吸入异氟醚,维持新鲜气体流量及氧化亚氮吸入浓度不变,在安装完另一侧后升高新鲜气流量至患者对指令产生正确反应。所有患者唤醒成功后立即恢复低流量吸入麻醉。结果两组患者在唤醒时的AAI值差异无显著意义,但唤醒时间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除1例(Ⅱ组)首次唤醒试验失败的患者,其他患者对术中事件及唤醒过程均无回忆。AAI值与MAP、HR及呼气末异氟醚浓度(ETiso)无相关性。结论利用AEP监测能比较准确地预测脊柱侧凸术中唤醒试验时患者的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8.
七氟醚快速吸入诱导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使用七氟醚对Ruffle等(1985)介绍的单纯吸入高浓度挥发性麻醉剂进行麻醉诱导的快速吸入诱导法进行研究。对象及方法:ASAⅠ~Ⅱ级成年择期手术病人45例。入室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羟嗪50mg。根据吸入麻醉气体浓度平均分为三组;Ⅰ组吸入5%七氟醚+氧;Ⅱ组5%七氟醚+67%氧化亚氮+氧;Ⅲ组7%七氟醚+67%氧化亚氮+氧。  相似文献   

9.
氧化亚氮吸入麻醉和异丙酚静脉麻醉是目前常用的人工流产手术麻醉方式.我们对比观察了这两种人工流产麻醉的临床效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氧化亚氮(笑气、N_2O)是应用较早而目前仍使用较多的一种吸入麻醉药。多年来一直认为,在不伴有缺氧时,它对机体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甚微,而且把它作为其它强效吸入或静脉麻醉药的一个十分理想的辅助药和重要的载体气体。但是,近年来,不少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报道都清楚地表明,氧化亚氮对人和实验动物的血流动力学具有明显的作用,并且能改变所合用的其它麻醉药物的  相似文献   

11.
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急性阿片类药物耐受的发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评价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急性阿片类药物耐受的发生情况。方法 6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n=20),吸入麻醉组吸入1.3 MAC异氟醚和氧化亚氮维持麻醉;静脉麻醉组靶控输注(TCI)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μ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4 ng/ml)维持麻醉;复合麻醉组吸入0.8 MAC异氟醚和氧化亚氮及TCI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2 ng/ml)维持麻醉。观察术后早期恢复阶段(30 min)患者的疼痛评分及吗啡用量。结果 静脉麻醉组和复合麻醉组在术后早期恢复阶段的疼痛评分及吗啡用量均高于吸入麻醉组(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患者瑞芬太尼复合TCI异丙酚或复合吸入异氟醚麻醉均可导致急性阿片类药物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或异氟醚吸入维持麻醉期间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作用。方法33例ASAⅠ级择期行LC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异氟醚组(I组)18例行诱导插管吸入全麻,丙泊酚组(P组)15例诱导插管同I组;麻醉维持分别用异氟醚与氧化亚氮吸入或丙泊酚靶控输注与氧化亚氮吸入。通过调节异氟醚吸入浓度或丙泊酚靶控输注浓度使麻醉期间MAP、HR波动在基础值±20%范围内,记录麻醉期间异氟醚呼气末浓度、丙泊酚靶控输注浓度及AAI值。结果两组AAI值均较低,P组出现一过性AAI值≤10有12人次,I组则有4人次;且AAI值与丙泊酚靶控输注浓度及异氟醚呼气末浓度呈负相关(P<0.05),与MAP、HR无明显相关。结论结合AAI监测可更全面的反映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监测氧化亚氮麻醉深度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16例ASAI~Ⅱ级、在全身麻醉下择期手术的成年病人。监测AAI、双频指数(BIS)和95%边缘频率(95%SEF)。用面罩吸氧去氮,5min后吸入氧气与氧化亚氮的混合气体,总流量为10L·min-1。呼气末氧化亚氮浓度分别为0%、10%、20%、30%、40%、50%、60%和70%时,依据OAA/S评分法评估镇静程度。对比分析不同呼气末氧化亚氮浓度和OAA/S评分时AAI、BIS和95%SEF的变化。结果随着呼气末氧化亚氮浓度的增加,病人镇静程度逐渐加深。AAI与呼气末氧化亚氮浓度和 OAA/S评分值显著相关(Spearman’s等级相关系数r=-0.739和0.837,P<0.01)。BIS和95%SEF诱导期无明显变化。意识消失前AAI值与意识消失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AI可用于监测氧化亚氮的麻醉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测安氟醚与七氟醚复合氧化亚氮吸入诱导及维持麻醉对心脏瓣膜手术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2例病人分两组,分别以安氟醚-氧化亚氮(Ⅰ组,n=20)或七氟醚-氧化亚氮(Ⅱ组,n=22)吸入诱导及维持麻醉。采用Swan-Ganz导管技术监测血流动力学。结果:诱导后两组MAP、CI、LVWI及LVSWI有所减低(P〈0.05)。气管插管后,两组的CI,SI及LVSWI明显降低(P〈0.05),H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患儿异丙酚药代动力学的深入研究和患儿应用异丙酚经验的积累,特别是麻醉技术的提高和靶控输注(TCI)系统的问世,手术患儿应用异丙酚TCI已经完全可行。面罩吸入麻醉在一些手术患儿中已经取代单纯氯胺酮高剂量麻醉。本研究旨在比较短小手术患儿异丙酚TCI与面罩吸入氧化亚氮-异氟醚麻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吸入麻醉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吸入麻醉简史 1540年Valerings合成乙醚,在Cordus和Paracelsus的有关著作中提到乙醚有消除疼痛的作用.1772年Pristley发现氧化亚氮(笑气),1778年Davy证明氧化亚氮有镇痛作用.1818年Faraday发现乙醚的麻醉作用.1831年分别由Vonliebig、Guthrie和Sanbeiren发现氯仿.  相似文献   

17.
低流量吸入麻醉时肺泡安氟浓度的临床观察丁正年,刘金东,齐敦益,王延涛静吸复合麻醉有着全静脉复合麻醉无法相比的优点。其方法是在一定的静脉复合麻醉的基础上辅以低流量挥发性吸入全麻药来调节其全麻深度。这样既可调控全麻深度,又可减少吸入全麻药的用量,更为经济...  相似文献   

18.
氧化亚氮辅助硬膜外麻醉行胰头癌根治术肖晓山**王煜**刘瑛**肖林添**胰头癌根治,手术范围广、时间长,对病人生理干扰大。笔者采用面罩吸入氧化亚氮辅助硬膜外阻滞对15例胰头癌病人行根治术,取得满意效果。15例病人,男9例,女6例,年龄42~76岁。肝...  相似文献   

19.
小儿七氟醚和异氟醚快速吸入诱导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小儿使用高浓度七氟醚和异氟醚加氧化亚氮快速吸入诱导的区别。方法:38例4~11岁,未使用术前药小儿随机分为二组,七氟醚组(n=20),吸入5%七氟醚,60%氧化亚氮;异氟醚组(n=18)吸入3.5%异氟醚,60%氧化亚氮。观察两组小儿采用快速吸入诱导方法时,睫毛反射和疼痛反应消失时间,以及药物的刺激性和诱导平稳程度的区别;同时观察两种方法对小儿循环功能的影响。结果:七氟醚组的诱导效果较为满意,其睫毛反射时间,疼痛反应消失时间均明显快于异氟醚组,分别为63.45±16.27(秒),189.40±28.70(秒)和75.82±22.60(秒),231.62±77.74(秒)(P<0.01);异氟醚对气道的刺激性较大,小儿吸入时躲闪,咳嗽,喉痉挛,兴奋以及分泌物增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七氟醚组;两组吸入诱导对小儿的血压无明显的影响。结论:小儿使用高浓度七氟醚吸入诱导是较为理想的麻醉诱导方法之一,与异氟醚比较,其吸入诱导平稳,对气道的刺激性较小,诱导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20.
本文比较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的全凭静脉麻醉与氧化亚氮/异氟醚吸入麻醉用于小儿扁桃体和增殖体切除术对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