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肠末端炎164例内镜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1987年3月至1995年6月经临床、内镜、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回肠末端炎者164例,现将有关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64例,其中男104例,女60例,年龄15-68岁,平均年龄36.5岁,无其它肠道疾病并存27例(16,4%),并存肠道疾病137例(83.6%)。2.内镜下所见:本组164例大肠镜检查结果如表1,依于氏分类法分为浅表型、增殖型、萎缩型。从表1可见,各型均有绒毛结构不清、充血、肿胀。浅表型则有糜烂、出血、溃形形成,增殖型则有大量淋巴滤泡增生或息肉形成;萎缩型则表现为粘膜…  相似文献   

2.
回肠末端淋巴滤泡增生症与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结肠内镜技术的不断提高,对末端回肠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但回肠淋巴滤泡增生症与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关系仍不十分清楚。我院通过对二者临床表现、内镜下改变、病理学改变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二者的关系及其病因和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
回肠末端炎的临床、内镜、病理学及病因学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回肠末端炎的临床、内镜、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细菌学改变的特点及病因学。材料与方法:全部病例均行内镜及病理学检查,15例作细菌学检查,7例作电镜检查。结果:1.本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P>0.05);易与结肠疾病并存但又不同于小肠疾病。2.本病的内镜下改变与病理学改变一致。3.本病多有回盲瓣舒缩功能异常(P<0.01)。4.病灶处杯状细胞增多,吸收细胞变性或坏死。5.本病有细菌失衡:保护性细菌减少,且回盲瓣内外细菌改变一致(P>0.05)。结论:本文分析了本病临床、内镜、病理学的变化特点。推测本病可能与感染和免疫反应有关。同时指出,结肠--回肠反流在本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回肠末端病变1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肠末端是空回肠病变的好发部位。胶囊内镜及双气囊内镜的临床应用,使小肠疾病诊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检查费时且价昂,普及率低,目前大多数基层医院仍然以结肠镜逆行检查回肠末端,作为诊断回肠末端病变主要手段。我们近几年来通过结肠镜检查回肠末端9326例,发现病变14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回肠末端溃疡病变的内镜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年来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 145例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中男女之比为0.99∶1。内镜表现以片状溃疡为多见,病变为多发性,病理检查类型例数依次为黏膜非特异性炎症、克罗恩病、肠结核及淋巴瘤。结论回肠末端溃疡性病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明确诊断有赖肠镜联合病理活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随访分析40例非特异性小肠炎患者,探讨其预后。方法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9月-2012年10月行内镜检出非特异性小肠炎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表现、病理特点、诊疗及随访情况。结果 40例小肠病变患者,11例患者在内镜检出病变前很长一段时间(平均3.7年)被诊断为功能性肠病,2例是无症状患者,其余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肠道症状。病变位于回肠末端25例、空肠8例、回肠(不包括回肠末端)6例、十二指肠1例;内镜下表现为黏膜糜烂20例、黏膜充血19例、黏膜结节隆起1例;病理表现为慢性炎25例、慢性炎伴肉芽组织增生9例、慢性炎伴淋巴组织增生6例。治疗后内镜下治愈40例,无复发病例;症状治愈29例,缓解11例。在整个随访过程中,未见明显严重并发症如肠梗阻、穿孔等。结论本组报道的非特异性小肠炎预后良好。同时,进一步推广和普及胶囊内镜(CE)、小肠镜检查并重视结肠镜回肠末端检查有助于推动对非特异性小肠炎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明原因回肠末端病变临床、内镜特点,探讨不明原因回肠末端病变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01月至2019年0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并首次发现回肠末端病变且诊断不明确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史、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相关药物史、各种原因未活检行病理检查者、回肠末端病变结合临床和病理明确诊断其他疾病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过敏性疾病史、接受结肠镜检查的原因、结肠镜下表现、活检病理、胃镜结果、随访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86例患者,男性192例(67.1%),女性94例(32.9%),平均年龄(46.4±13.5)岁(13~83岁)。回肠末端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黏膜糜烂169例(59.1%)、溃疡46例(16.1%)、黏膜充血肿胀50例(17.5%)、多发黏膜隆起18例(6.3%)、绒毛粗大或变短3例(1.0%)。其中36例(12.6%)活检病理提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79例(27.6%)存在过敏性疾病史:其中过敏性鼻炎38例、支气管哮喘5例、湿疹27例、荨麻疹7例和过敏性结膜炎2例;结肠镜下以黏膜糜烂为主要表现(60.8%,48/79),16.5%(13/79)活检病理提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有无过敏性疾病史患者的临床、内镜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回肠末端病变诊断困难,需注意甄别过敏性疾病相关的回肠末端病变;结肠镜检查发现回肠末端病变除病变处进行活检外,还应结肠多点活检,为临床诊断提供病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小肠恶性淋巴瘤(PSIL)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和病理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病理证实的40例PSIL患者的临床和内镜资料。结果 40例患者主要症状为腹痛、体质量下降、发热、腹块、血便和大便习惯改变。肿瘤位于十二指肠降部8例,十二指肠球部2例,空肠7例,回肠2例,回肠末端14例,多部位者7例。内镜下为弥漫浸润型11例,表浅病变型6例,溃疡型14例,隆起肿块型9例。病理类型均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肿瘤起源于B淋巴细胞33例,T淋巴细胞7例。结论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回肠末端发病率最高,内镜及大体分型以溃疡型多见。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人活体小肠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内镜表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报告2例尖体部分小肠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探讨内镜及肠粘膜活检在排斥反席子尖诊断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自末端回肠肠造口行内镜检查,观察肠粘膜变化并钳取肠粘膜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 及时诊断出小肠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描述了急性排斥反应时肠粘膜的内镜和病理学表现。结论 内镜和内镜指导下的肠粘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是小肠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结核的内镜与病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胃肠道结核的内镜诊断经验,以引起对这个特殊疾病的重视,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内镜检查发现胃肠道黏膜隆起、结节、红斑、溃疡等病变,行黏膜活检病理。结果7例患者中,胃结核2例,其中溃疡型1例,增殖型1例;肠结核5例,其中增殖型4例,混合型1例。病变部位:胃窦部2例,回肠末端1例,回盲瓣1例,回肠末端和回盲瓣1例,回肠末端及结肠多处病变1例,升结肠1例。内镜诊断:1例结合有浸润型肺结核诊断为肠结核,2例诊断为结肠恶性肿瘤,4例诊断为胃肠黏膜隆起或溃疡性病变性质待定。7例患者活检组织病理均为干酪样坏死肉芽肿,符合结核。结论胃肠道结核病内镜下表现多种多样,与结肠癌、克罗恩病等炎性肠病及胃良恶性溃疡难以鉴别,需依赖黏膜活检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回肠末端及升结肠黏膜组织中炎性因子白介素(IL)-6、IL-23及LTGF-β1的表达,探讨IBS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110例IBS患者,另选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内镜下取回肠及升结肠肠黏膜组织各1块,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回肠末端及升结肠肠黏膜中IL-6、IL-23及TGF-β1...  相似文献   

12.
回肠末端指回盲瓣至回肠肛侧约30 cm的部分,它是小肠病变多发部位,随着结肠镜插镜技术的提高以及双气囊小肠镜的应用,其病变检出率不断提高.发生在回肠末端的溃疡性病变,如克罗恩病、肠结核、淋巴瘤等,其内镜下表现及临床特点相似,容易误诊.本文对55例回肠末端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及诊治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术中内镜入路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 1993年以来对术前及术中未能明确诊断的下消化道出血 25例,采用经回肠末端 入路紧急内镜检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 25例中男 16例,女 9例,年龄 17~ 68岁,平均 45.3岁。全组患者均以大 量鲜血便为主诉而入院,术前均经胃镜肠镜检查,除 1例发现回肠末端多发性息肉外,余均 未能发现明确的病变。该患者经止血、扩容、输血,血压仍不能稳定,或经综合治疗止血后 ,住院期间再次出血,采用急诊手术。 2.方法:常规剖腹,因肠腔积血等原因术中探查未能找到出血原因,即再铺一条剖腹单 ,将回肠末端拉出体外作一…  相似文献   

14.
克隆病的内镜病理学诊断49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1978/1997共49例诊断克隆病(CD),其中男35例,女14例,发病年龄15岁~70岁,平均396岁,发病至确诊时间平均21mo.1.2方法内镜检查采用纤维结肠镜,至少达回肠末端,病变组织由消化道病理学专职医生检查及描述...  相似文献   

15.
回肠末端病变的小肠造影和结肠造影对照观察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100083)刘欣,王爱英,林三仁本文总结了132例临床怀疑或肠镜提示回肠末端病变患者的小肠和结肠双对比造影结果,以探讨两种方法对回肠末端病变显示的优缺点。1材料和方洁病例选择:临床怀疑或...  相似文献   

16.
曾被认为是罕见的回肠末端淋巴滤泡增殖症,近几年有少数病例报道。1985年元月至1990年12月,我院共接受结肠镜检查3669例,随机进入回肠末端753例,占受检病人的20.6%。在753例受检者中发现回肠末端淋巴滤泡增殖症57例,占7.6%。全部经病理证实。临床资料57例患者中,男49、女8例。年龄18~64岁。18~40年龄组49例,占80.6%。临床症状均有下腹疼痛伴腹泻。内镜示回肠末端肠粘膜呈颗粒状,小结节状、广泛、密集分布。大小如绿豆或粟米,少数病例有充血、糜烂及出血,无肠腔狭窄,57例中伴有结肠炎者6例,直肠息肉2例,便血3例,鞭虫感染2例。光学显微镜下显示:1.小肠绒毛水肿;2.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末端回肠炎与急性阑尾炎的相关性。[方法]以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10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临床、内镜及病理学检查结果,了解末端回肠炎发生情况,重点对比观察回盲瓣开放及闭合时间。[结果](1)10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中有58例(占6.86%)出现末端回肠急性炎症改变(急性末端回肠炎组),44例(占43.14%)未出现末端回肠炎症改变(正常末端回肠组);(2)急性末端回肠炎组中,出现回盲瓣溃疡27例,黏膜充血、糜烂改变13例;(3)急性末端回肠炎组插镜前的开放时间较正常末端回肠组明显延长,闭合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急性末端回肠炎组插镜后回盲瓣开放时间进一步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插镜前后闭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正常末端回肠组插镜后较插镜前回盲瓣开放时间亦延长,闭合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炎症程度越重,回盲瓣开放时间越长,闭合时间变化不明显(P0.001)。[结论]急性阑尾炎时急性末端回肠炎显著增多,其原因可能与回盲瓣功能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8.
正病例:患者女,59岁,因"腹胀1年"于2017年8月20日收治入院,一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胀不适,进食后加重,无纳差、乏力、腹泻、腹痛、呕血、黑便等不适,后逐渐加重,伴体质量下降,一年降低约11 kg。当地医院查胃镜示胃炎伴糜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结肠镜示末端回肠溃疡,直肠病变;内镜病理示慢性胃炎、末端回肠溃疡,直肠黏膜慢性炎。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小肠疾病的发病率及诊断率逐步上升,胶囊内镜因其无创、直视并能完成全小肠检查等优势而逐渐普及应用,对小肠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巨大的帮助[1].但胶囊内镜同时也具有胶囊不可控制性、图像拍摄的随意性等不足,本文针对回肠末端病变,分析胶囊内镜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 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本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3月期间,经电子结肠镜明确发现回肠末端病变并且同时行胶囊内镜检查的20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4~65岁,平均年龄43.2岁.  相似文献   

20.
大肠镜检查在诊断回肠末端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小肠疾病并不少见,但由于其起病隐匿,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目前临床上大多数医院无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设备,早期诊断小肠疾病十分困难。我们应用大肠镜观察了806例患者回肠末端黏膜情况,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