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人大肠息肉与大肠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了解老年人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临床特点,更好地预防老年人大肠肿瘤的发生和早期诊断大肠癌,对248例老年人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临床及病理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人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检出率分别为33.3%和23.3%,并有以下特点:(1)大肠息肉和大肠癌是老年人便血的主要原因,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及大肠癌三者的便血率依次增高;(2)息肉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息肉检出率,且腺瘤性息肉占73.8%;(3)多发性息肉比例较高,并以腺瘤性息肉为主,占80.7%,且多发生于不同的肠段;(4)老年人大肠癌低恶性程度者多;(5)大肠腺瘤性息肉常与大肠癌并存,二者多发生于不同肠段。因此,我们认为便血是老年人大肠镜检查的有力指征;大肠镜检查时不应满足于远端大肠病变的诊断,应尽可能检查全大肠;对老年人大肠息肉,尤其是多发性息肉及直径大于1.0cm者应积极切除。  相似文献   

2.
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因素的探讨——附245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回顾性的总结分析了我院245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的内镜诊断和病理特点,旨在探讨大肠腺瘤癌变过程的相关因素,以提高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临床资料我院1978年~1996年间进行肠镜检查6807例,检出息肉629例,检出率9.24%。其中腺瘤性息肉245例,检出率3.60%。245例腺癌性息肉中,男167例,女78例。男女之比2.14:1。年龄8~81岁,平均44S岁。临床表现以便血或粘液血便为主,占53.88%(132例)。息肉分布:直肠102例(4。63%),乙状结肠79例(3.24%),降结肠19例(.76%),横结肠20例(.16%),升结肠及盲肠17例(.94%)…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癌变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经结肠镜检出的158例老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120例进行1-6年(平均4.5年)的结肠镜随访,并与青中年组的437例患者相对照。结果 老年人大肠息肉的检出率、癌变率分别为30.0%及23.4%,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的10.2%及6.9%(P<0.01),随年龄增长检出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分布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但升结肠的癌变率(37.5%)明显高于左半结肠(14.3%,P<0.05),且直肠、降结肠、横结肠及升结肠的癌变率也显著高于青中年组的同一部位(P<0.01);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为多,占77.6%,也明显高于青中年组的同一病理类型(P<0.01)。37例癌变息肉均为腺瘤性息肉,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56.9%)显著高于管状腺瘤(3.4%,P<0.01)。息肉体积大(>2cm)、基底宽、数量多,癌变率高。腺瘤性息肉经内镜下摘除者其癌变率明显低于未摘除者(P<0.01)。结论 老年人大肠息肉中的腺瘤性息肉的大小、形态、数量及病理类型是其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老年人应尽量行全结肠检查,检出大肠息肉者应尽可能首选肠镜下摘除,定期随访,减少癌变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大肠良恶性息肉的临床特征及内镜、病理形态学特点   总被引:52,自引:3,他引:49  
目的探讨大肠良恶性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和病理特征以及息肉恶变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电子结肠镜检出的大肠良恶性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0.66%,其中腺瘤性息肉占47.16%。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便血。炎性息肉以≤1.0cm的为最多,腺瘤性息肉则大小不等,幼年性息肉以1.1~1.9cm的最多,同时伴肠癌者息肉以<1.0cm为主。本组息肉0.6~1.0cm者恶变率3.51%,1.1~1.9cm者恶变率为12.90%,≥2.0cm者恶变率27.78%,息肉恶变以山田Ⅱ型为主。结论腺瘤体积大,绒毛状结构者易恶变;大肠腺瘤性息肉常与大肠癌并存;大肠镜检查应尽量检查全大肠,不能满足于远端大肠病变的诊断;息肉不论大小应尽可能予以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前认为60%~80%大肠癌起源于大肠腺瘤,即“腺瘤-腺癌演变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息肉的检出率呈增加趋势,且大肠息肉与肠癌关系密切.分析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类型,对于大肠息肉的诊治、大肠息肉癌变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收集我科近2年来结肠镜下发现的118例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资料,并与146例中青年患者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引起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依次为大肠癌(77例),大肠息肉(73例),结肠炎症(66例),痔核等肛周病变(55例),结肠动静脉畸形(14例),溃疡性结肠炎等病变(45例)。未发现病变者(64例)。31例大肠癌发生在横结肠至盲肠,提示老年人右半结肠癌并非少见。19例大肠癌系由腺瘤性息肉恶变所致。51例大肠息肉及23例多发性息肉发生在左半结肠,提示老年人息肉或多发性息肉仍以左半结肠多见。为防止息肉恶变,对老年人大肠息肉应尽早行电凝切除术。结肠镜未能发现病因的64例中,15例出血系空、回肠病变所致。  相似文献   

7.
大肠息肉是常见的肠粘膜病变,其大多数是被视为癌前病变的腺瘤。通过结肠镜检出大肠息肉并加以除,打断腺瘤一腺癌的进程,是防治大肠癌的重要措施。1992年1月至1999年12月8年间,我院7246例结肠镜检查检出大肠息肉1537例(2378枚),检出率21.2%。本对这些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希望能力大肠息肉的诊疗及大肠癌的防治工作提供一些有用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纳米磁珠-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 MNP-RT-PCR)技术在大肠癌和腺瘤性息肉筛查与鉴别中的应用。方法选择500例高危患者(大肠癌组26例、腺瘤性息肉组148例、其他组326例),取少量粪便分别用MNP-RT-PCR技术和粪便潜血两种方法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收集上述患者中的443例患者(大肠癌组26例、腺瘤性息肉组148例、正常黏膜组269例),在肠镜下刷检病变部位或正常部位,再用MNP-RT-PCR方法检测COX-2表达量,比较三组COX-2表达的差异。结果 MNP-RT-PCR法筛查大肠癌的灵敏度为76.9%,特异度为74.5%,筛查腺瘤性息肉的灵敏度为71.8%,特异度76.3%;粪便潜血筛查大肠癌的灵敏度为65.4%,特异度为63.7%,筛查腺瘤性息肉的灵敏度为42.6%,特异度为64.2%。大肠癌组肠镜刷检样本中COX-2表达量显著高于腺瘤性息肉组和正常黏膜组(P均<0.05),腺瘤性息肉组显著高于正常黏膜组(P<0.05)。结论对大肠癌和腺瘤性息肉患者筛查,MNP-RT-PCR技术优于粪便潜血;应用MNP-RT-PCR技术检测肠镜刷检样本中COX-2表达量,对鉴别大肠癌、腺瘤性息肉和大肠正常黏膜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结肠镜表现特点及治疗。方法对951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结肠镜特点、镜下治疗、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951例大肠息肉: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②肠镜表现位置以左半结肠居多,占79.2%,病检腺瘤性息肉占59.1%,其中癌变55例,癌变率为5.8%,内镜下完全切除33例(60%),不完全切除及可凝完全切除12例(30%)。结论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息肉的最好方法,治疗大肠息肉的最佳手段,减少大肠息肉癌变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高频电摘除大肠息肉651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3~1998年,我院应用高频电圈套器和热活检钳在结肠镜下摘除大肠息肉651例,疗效满意。 1 一般资料:本组男432例,女219例,男女之比为1.97:1。年龄4~81岁,平均年龄46.97岁。其中60岁以上149例,占22.9%。 2 临床表现:便血及粘液血便228例(35.1%),腹泻209例(32.1%),大便习惯改变184例(28.3%),大便形状改变18例(2.8%),大肠癌术后随访查出息肉12例(1.8%)。 3 大肠镜检:共检出息肉患者651例,息肉1674枚,其中单发347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老年及老年前期大肠疾病的发病特点,方法对1391例大肠活检标本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组、老年前期组及青年组慢性结肠炎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依次递减(P<0.05,r=-0.8876);溃疡性结肠炎的检出率亦随年龄增大而降低(P<0.01,r=-0.9969);肠息肉的检出率在各年龄组间无明显差异;肠腺瘤及腺瘤伴异型增生的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P<0.01,r=0.9954和P<0.01,r=0.9966);大肠癌的检出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P<0.01,r=0.9344)。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肠腺瘤、异型增生及大肠癌的发生率逐渐上升,而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则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性调查了:(1)大肠远侧腺瘤是否标志着同存大肠近侧息肉以及危险性;(2)随年龄增加是否有大肠腺瘤从左侧向右侧分布的右移倾向。结果:大肠镜检查并且病理诊断确切者374例,分成腺瘤297例,炎性息肉77例。大肠远侧腺瘤的262例中,有69例(26.3%)同存大肠近侧腺瘤,大肠远侧炎性息肉的70例中只有5例同存大肠近侧腺瘤(7.0%),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故与炎性息肉相比,大肠远侧有腺瘤者同存大肠近侧腺瘤的危险性高6.4倍(95%可信限2.5~14.8)。脾曲以上有大肠腺瘤者(109例)与脾曲以上无腺瘤者(193例)相比,平均年龄大7岁(57.8±12.2比51.7±16.2,P<0.01),说明随年龄增加大肠腺瘤有右移倾向。  相似文献   

13.
十年连续内镜检出1747例大肠息肉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近十年大肠息肉发生部位的变化及与性别、发病年龄及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分析1995~2004年我院内镜中心检出并经病理证实的1747例大肠息肉。息肉发生部位按右半结肠、横结肠、左半结肠、直肠及多发性息肉统计。比较前5年(1995~1999)和后5年(2000~2004)结肠息肉解剖部位的变化。结果1995~1999年检出大肠息肉共591例,以左半结肠、直肠为主(38.6%、25.9%),右半结肠、横结肠和多发性息肉分别为9%、7.8%和18.7%。200~2004年检出大肠息肉明显增加,为l156例。仍以左半结肠和直肠息肉多见(37%、24.6%),右半结肠、横结肠和多发性息肉分别为11.9%、10.2%和16.3%。前后5年相比,大肠息肉解剖部位无明显变化(P〉0.05)。1747例结肠息肉中,男女之比为1.42:1;35~60岁年龄段发病比例高;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为主(81.2%)。结论大肠息肉内镜检出例数增加迅速。近十年大肠息肉解剖部位无明显变化。息肉好发部位在左半结肠和直肠,以腺瘤性息肉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靛胭脂染色内镜检查在诊断大肠微小腺瘤和息肉中的价值。方法将31个大肠微小息肉分别行普通内镜及靛胭脂染色内镜检杏的结果与组织学检查结果比较,并比较2种内镜检查方法对大肠微小腺瘤和息肉的诊断准确率。结果靛胭脂染色内镜对大肠微小腺瘤和息肉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普通内镜,D组与A组、C组比较差异有娃著性(55.2%vs12%、10%),P〈0.05;D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i55.2%(腺瘤13.8%)VS50%(腺瘤10%)],P〉0.05。结论靛胭脂染色内镜检查可提高大肠微小腺瘤和息肉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大肠黏膜隆起性病变80%以上是腺瘤性或增生性息肉。大肠息肉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因其临床特点、癌变率及组织学类型与中青年人不同。在诊断老年人大肠息肉时需选取适当的内镜检查。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应用内镜分光比色技术(FICE)的放大内镜对老年人大肠黏膜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大肠癌是世界范围内死亡率居第三位的恶性肿瘤,大肠息肉一直被认为是其主要的癌前疾病。传统观点将大肠息肉分为腺瘤、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以及炎性息肉,并认为近80%散发性大肠癌是由腺瘤引起的,而增生性息肉,一直以来认为其不会引起恶变。  相似文献   

17.
大肠息肉表面结构与病理组织学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表面结构形态与病理组织学的关系,以提高对大肠息肉的实时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对105例大肠息肉进行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观察其表面结构形态,并参照Kudo法进行分类:I、Ⅱ型为非瘤性息肉,ⅢL、ⅢS、Ⅳ及混合型为腺瘤性息肉,V型为癌变,比较息肉表面结构与大体形态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17例有蒂息肉中12例表现为I、Ⅱ型;40例亚蒂息肉和48例广基息肉中I、Ⅱ型分别为15.0%(6/40)和41.7%(20/48),ⅢL、ⅢS、Ⅳ、Ⅴ、混合型合计为85.0%(34/40)和58.3%(28/48)。83.8%(88例)的息肉位于直肠至脾曲结肠,息肉表型与其发生部位无关。炎性及增生性息肉中非瘤性表型为78.6%,瘤性表型为21.4%;腺瘤息肉中非瘤性表型为3.3%,瘤性表型为96.7%;幼年性息肉均为非瘤性表型。I、Ⅱ、ⅢL、ⅢS、Ⅳ、Ⅴ及混合型息肉中腺瘤发生率分别为0%、11.8%、77.3%、75.0%、100.0%、100.0%和70.0%。分型诊断瘤性和非瘤性息肉的敏感性为96.7%和80.0%,特异性为86.6%和94.7%,鉴别诊断准确率为89.5%。结论:用染色放大内镜分析大肠息肉表面结构,能有效鉴别大肠非瘤性息肉、腺瘤和癌,有助于在结肠镜检查的同时决定对病灶的处理。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锯齿状腺瘤内镜表现和病理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锯齿状腺瘤(SA)内镜下表现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00年1月~2008年5月检出的大肠息肉病例,了解SA的检出率、内镜形态和病理学特征。结果8726例肠镜检查共检出大肠息肉1062例(1457枚),检出率为12.17%,其中SA32例(60枚),检出率为0.37%,占息肉构成比为3.01%。SA直径〉1cm者占21.63%,明显大于增生性息肉(8.57%);SA表现为有蒂息肉所占的比例(8.33%)略高于增生性息肉(5.71%),但都低于腺瘤性息肉(40.84%)。SA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接近于管状绒毛状腺瘤。结论SA内镜形态、病理学特点提示SA是兼有增生性息肉形态学特征和腺瘤性息肉组织学特点的息肉,具有恶变潜能.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大肠息肉与大肠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及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大肠腺瘤和大肠癌发病率逐年增加。我国70年代以前60岁以上老年人大肠癌约占同期大肠癌的15%,90年代达到28.7%~34.4%。众所周知,大肠癌的组织学起源有DeNovo和腺瘤-癌演续(ade...  相似文献   

20.
bcl-2与p53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4,自引:12,他引:2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bcl2与抑癌基因p53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的表达变化与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bcl2与p5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变化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分别检测bcl2在33例大肠腺瘤和47例大肠癌中的表达变化和p53在40例大肠腺瘤和63例大肠癌中的表达变化.结果bcl2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分别为727%(24/33)和340%(16/47).p53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分别为450%(18/40)和841%(53/63),bcl2和p53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其表达变化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不明显(P>005).结论bcl2表达在腺瘤向癌的演变过程中丢失,而p53表达则增加(P<001),表明它们参与了肿瘤生长和发展的共同通道,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