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比法美蓝染色诊断早期胃癌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讨美蓝染色对胃部病变的良恶定性和判定癌浸润深度的价值,将0.03%美蓝用喷雾管经内镜直接在病变处喷洒染色。共48个病灶,其中Ⅰ型2个,Ⅱa9个,Ⅱa+Ⅱc6个,Ⅱc23个,Ⅲ型2个,Ⅱc+Ⅲ6个;粘膜内癌20个病灶,粘膜下癌28个病灶。染色后粘膜内癌正确判定浸润深度为85.0%,粘膜下癌为82.1%。结果提示低浓度美蓝对比法染色能使病变更加清晰,增加立体感,补充肉眼观察的不足,对鉴别良恶性和判定癌浸润深度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经内镜美蓝染色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美蓝染色对胃良恶性病变的定性及判定癌浸润深度的价值。方法:将0.3%美蓝用喷洒管经内镜直接在病变处喷洒染色。结果:53例中Ⅰ型6例,Ⅱa型6例,Ⅲa+Ⅱc型4例,Ⅱc型4例,Ⅱc型6例,Ⅲ型19例,Ⅱc+Ⅲ型12例;粘膜内癌24例,粘膜下癌29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直接喷洒低浓度美蓝染色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常规内镜检查发现胃黏膜有以下至少1项异常者:①微隆起,②糜烂,③小溃疡,④粗糙不平,⑤色泽改变,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58例,染色组内镜下直接喷洒0.2%美蓝染色后活检;对照组不作染色按肉眼判断常规活检.[结果]染色组中检出早期胃癌3例、不典型增生15例、肠上皮化生17例;对照组中分别检出0、6、0例.2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镜下直接喷洒低浓度美篮染色可显著提高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内镜下美蓝染色对胃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内镜下有胃黏膜异常表现的57例,用0.5%的美蓝均匀喷洒于胃黏膜,然后在染色的部位取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有36例存在肠化和不典型增生,4例为早期胃癌,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病灶仅限于黏膜层,且无淋巴结转移。结论内镜下美蓝染色可明显的提高胃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下美蓝染色图像类型和组织学诊断的关系。方法对我院接受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局限性充血、肿胀、糜烂、小溃疡、粗糙或微隆起病灶至少一项者,采用直接喷洒0·2%美蓝染料染色。染色图象分为4类:Ⅰ类:黑色或深蓝色,不易退色,周边黏膜浸润性改变明显;Ⅱ类:浅蓝色,介于深淡之间,周边黏膜无明显浸润性改变;Ⅲ类:淡蓝色,多发性弥漫状;Ⅳ类:隐约着色或不染。检查后按上述标准记录分类。病灶黏膜活检送病理学诊断。将染色后图象类别同组织病理学诊断进行对照,统计学分析。结果胃癌和异型增生分布在Ⅰ、Ⅱ类图像中者占82.92%,符合美蓝染色形成不同图象的原理和规律。结论美蓝染色形成的不同图象类别与组织病理学诊断密切相关,癌变程度所分泌的坏死物的多少是形成各类图象的原因。美蓝染色有助于早期胃癌的筛选、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且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卢戈液-美蓝双重染色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水平。方法 先用卢戈液染色,再用美蓝染色,比较2次染色后食管病灶着色及范围,大致判断浸润深度,并用超声小探头观察病灶侵犯深度,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手术治疗。结果 10例患者共11处癌灶,卢戈液染色后9处较好地显示了病灶范围,表现为正常食管黏膜染为棕色,病灶不着色;加用美蓝染色后,11处均清楚地显示了病灶,表现为正常黏膜不染色,病灶黏膜为水蓝色,边界清晰。1例行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切除,8例手术切除。病理结果均为鳞状细胞癌,其中黏膜癌6处,黏膜下癌4处,与其对照,胃镜和超声小探头鉴别黏膜癌和黏膜下癌的准确率均为80%,两者联合的准确率为90%。结论 卢戈液-美蓝染色较单一卢戈液染色,显示早期食管癌病灶及其范围更加清楚,可较准确地判断早期癌的侵犯深度。 相似文献
7.
杨珍明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7,34(1):24-29
目的 评价蓝激光成像(BLI)结合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 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对普通白光内镜(WLE)依据黏膜形态或色泽发生异常改变筛查出的249处局灶性病变分别行白光单独放大、BLI-contrast放大和BLI-bright放大检查,依据VS诊断标准评估内镜表现,以组织活检的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白光单独放大、BLI-contrast放大、BLI-bright放大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采用McNemar配对卡方检验,比较BLI-contrast放大、BLI-bright放大与白光单独放大镜下诊断的效果。
结果 活检病理结果显示,249处病灶中慢性胃炎149处,肠上皮化生67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8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早期胃癌25处。白光单独放大、BLI-contrast放大、BLI-bright放大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一致的病灶分别占76.7%、85.1%、86.7%,Kappa值分别为0.571、0.730、0.760。对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早期胃癌的筛查,白光单独放大、BLI-contrast放大、BLI-bright放大镜下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72.0%、92.0%、92.0%,特异度分别为95.5%、98.2%、99.1%,一致性分别为93.2%、97.6%、98.4%,Kappa值分别为0.642、0.871、0.911。与白光单独放大比较,BLI-contrast放大和BLI-bright放大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明显升高(P<0.05);在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早期胃癌时,BLI-contrast放大和BLI-bright放大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较白光单独放大提高(P<0.05)。
结论 BLI结合放大内镜可提高内镜下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的意见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徐肇敏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8,15(3):131-132
胃癌是一种高发癌,其发病率通常在10/10万。男性占第一位。国内早期诊断率不高,手术切除后五年存活率也提高不多。自从内镜问世以来,各国对胃癌的诊治均有改观。文献报道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已达10%左右,最高达24%。但近年国内杂志报道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蓝激光成像(blue laser imaging,BLI)技术与碘染色对多原发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06~2018-08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经病理诊断为食管癌的437例患者,对比内镜下BLI与碘染色对多原发食管癌的诊断价值。结果经病理证实的多原发食管癌共47例,占所有食管癌患者的10. 75%(47/437);共检出癌灶99个,分布于食管上段24个,中段58个,下段17个;早期食管癌27个,进展期食管癌72个。BLI诊断多原发食管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9. 36%、99. 49%。碘染色诊断多原发食管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 74%、98. 97%。BLI和碘染色在诊断多原发食管癌上与病理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 914; Kappa=0. 930)。但是BLI与碘染色对多原发食管癌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内镜下BLI与碘染色对多原发食管癌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妍彦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3(1):99-100
为提高内镜下早期食管癌检出率,我中心于2002年3~10月进行了40例内镜下复方碘一美蓝双重染色法诊断早期食管癌的试验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只有尽早发现才能最大程度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其死亡率。胃癌高危因素主要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萎缩、遗传性疾病、吸烟。规范化胃镜检查强烈推荐术前应用祛黏液剂/祛泡剂,以及保证充分的观察时间及系统观察。规范化的胃镜检查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的发现率,实现胃镜的最大效益。术前精查、放大窄带成像内镜判断病变的浸润深度及范围、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均有助于提高病变的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降低局部复发率。但目前术后未达到治愈标准的患者的下一步治疗方案尚未明确,未来仍需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探索及验证。只有通过提高早诊早治意识,了解胃癌的危险因素,识别胃癌筛查人群,规范化胃镜检查,才能有效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陈九如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8):4
目的论述各型早期胃癌影象学表现的特征性.方法随机选取经病理证实,胃低张多相钡剂造影资料完好的隆起型(Ⅰ型)和凹陷型(Ⅱc型和Ⅲ型)早期胃癌各15例,对照分析术后病理标本与双对比图象,提出早期胃癌及隆起型、凹陷型早癌三者的共有X线表现,以探讨X线双对比造影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在充盈相或双对比相中显示胃壁局限性张缩异常、腔壁平直、内凹、毛糙、复线征等表现,有助于早期胃癌的发现.隆起型(Ⅰ型)早期癌病变正面观大多呈半球型、平皿型,≤2.0 cm,隆起肿块边缘清楚,表面光滑或呈颗粒样改变;切线位时病灶大多呈山田Ⅱ型和Ⅲ型,隆起肿块基底部胃壁内凹.双对比相上凹陷型早期癌(Ⅱc,Ⅲ型)其病变的边缘凹面向外,不规则形态的凹陷边界清楚者常为分化不良或低分化癌,反之则为分化较好或高分化癌;Ⅱc型癌凹陷病灶通常浅而大,Ⅲ型癌则凹陷较深;正面观凹陷表面可呈现高低不平,大小不一,分布不规则的颗粒样改变,为增生的癌组织残留或再生的粘膜上皮所组成;凹陷病变周围纠集的粘膜皱襞可呈锥状、杵状、中断和融合等;癌性皱襞更具有粗细不匀及阶梯样改变的特性,可与良性病变的粘膜纠集鉴别.结论良好的胃双对比检查能较客观地反映胃癌的大体病理形态,在早期胃癌病例的发现和诊断中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介绍了日本早期胃癌内镜诊断发展的历史,早期胃癌定义和肉眼分类的发展,开启了早期胃癌的研究。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早期胃癌的筛查从X线逐步过渡到内镜检查,病变范围和浸润深度的诊断更加精细,内镜下发现的早期胃癌形态特点更加表浅、微小。理解这些变化有助于提高内镜下早期胃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FICE)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经普通胃镜检查后疑似早期胃癌的患者67例,分别行电子放大内镜、FICE染色放大内镜、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检查。对疑似病灶的胃黏膜腺管及微血管形态的清晰程度进行评分比较,并对疑似部位进行靶向活检,比较3种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与病理组织学的符合率。结果67例患者中,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早期胃癌17例。FICE染色放大内镜与电子放大内镜、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在观察腺管结构显示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微血管形态方面,FICE染色放大内镜明显好于电子放大内镜、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P〈0.05)。在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与病理组织学的符合率方面,FICE染色放大内镜分别为94.1%(16/17)、98.0%(49/50)、97.0%(65/67),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分别为88.2%(15/17)、96.0%(48/50)、94.0%(63/67),电子放大内镜分别为58.8%(10/17)、84.0%(42/50)、77.6%(52/67),FIEC染色放大内镜均明显高于电子放大内镜(P〈0.05),且均与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相近(P〉0.05)。结论FICE染色放大内镜可以更方便地提供清晰的血管图像,有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提高活检检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及内镜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胃癌是指癌细胞浸润局限在胃的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而不管其浸润范围大小及有无淋巴结转移。1962年日本胃肠道内镜协会将早期胃癌分为三型,即1型(隆起型)、I型(表面型)、血型(溃疡型)。其中五型又分成了3个亚型,分别称为Ⅱa型,Ⅱb型,Ⅱc型。Ⅰ型指隆起高度大于5mm 相似文献
20.
内镜下诊断早期胃癌506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周文琴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8):668
1 临床资料我院197304/199603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506例早期胃癌.男368例,女138例.年龄19岁~84岁,平均54-7岁.病程最短者无症状,仅体检时发现,余病程<0-5a~30a,不论病程长短均有近期症状加重史.以疼痛(365例)、胀(267例)、瘦(184例)、嘈(173例)、纳减(159例)、嗳气(149例),呕血和(或)黑便(129例)为常见症.2 结果506例中7例为双中心癌,病灶共513个,窦部185个,角切140个,胃体79个,贲门57个,幽前区52个.其中小弯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