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的潜伏感染及其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的潜伏感染及其预防和治疗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眼科闫明综述夏德昭审阅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学院眼科张士瑞中国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药剂科周灏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erpesSimplexVirusⅠ,HSV-Ⅰ)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群中的D... 相似文献
3.
4.
5.
报告应用抗兔致敏T淋巴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和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22只实验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家兔三叉神经节致敏T淋巴细胞检测的结果,首次揭示在角膜原发感染HSV-I过程中三叉神经节内致敏T淋巴细胞的出现。致敏T淋巴细胞在角膜接种后第13天出现。第85天消失,结果表明:T淋巴细胞在TG内HSV-I潜伏感染的建立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对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潜伏感染的研究:兔角膜HSV—1抗原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使用HSV-1 Mckrae株在角膜上建立HSK感染的动物模型,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HSV-1抗原在角膜组织内存在的时间,结果发现,在角膜病变消失后5、10、20、30、45天的角膜基质组织内均有HSV-1抗原存在,但在60、80天的切片上抗原阴性。表明HSV-1原发感染消失后抗原在角膜基质内存在45天后转为阴性。说明角膜基质细胞是对HSV-1感染的最敏感细胞。 相似文献
7.
单纯疱疹病毒1功能性基因在角膜内潜伏感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 研究角膜中是否有单纯疱疹病毒1型功能性基因的潜伏。方法 在新西兰白兔角膜上制作典型的单纯疱疹病毒1型引发的角膜炎模型,然后将进入稳定期的病变角膜移植到健康兔眼上,术后2周取下植片。每下植片标本均分为三部分,一部分角膜片先行HSV-1抗原检测,另一部分采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HSV-1潜伏相关转录、胸苷激酶和DNA聚合酶基因,第三部分经器官培养3周后,再与兔原代肾细胞一起培养1周,再检测培养后 相似文献
8.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感染引起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是全球性的致盲性眼病。病毒在眼表发生原发感染后,转运并终生潜伏在三叉神经节内,反复复发引起角膜病变。在对HSV潜伏机制方面的研究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病毒自身和宿主反应两方面共同调控了病毒的潜伏过程。近年来,嗜神经病毒的侵袭、免疫、潜伏复发等各方面的分子机制研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为HSK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将主要对HSV-1角膜初发感染后在三叉神经节内潜伏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并对目前HSK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在三叉神经节内潜伏感染时的基因表达。方法 以BALB/c小鼠制备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种毒后36天取三叉神经节和角膜,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病毒的抗原表达。制备cRNA探针,用原位杂交法检测m-LAT的表达。结果 种毒后36天,免疫组化结果为阴性,原位杂交结果为阳性。结论 HSV-1在三叉神经节内潜伏感染时基因的转录并未静止,有m-LAT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李绍伟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5,19(3):159-162
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1)在角膜发生原发感染后可在三叉神经节(TG)及角膜组织内发生潜伏感染。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潜伏期TG及角膜组织中都存在HSV-1的DNA片段及特异性RNA的转录,它们与HSV-1的潜伏和复发有着密切的关系。但HSV-1在TG与角膜内的潜伏机制有所不同,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对HSV-1潜伏和复发机理的彻底阐明。 相似文献
11.
单纯疱疹病毒角膜潜伏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14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其中10例为静止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10例非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病变及2例正常角膜组织中单纯疱疹病毒胸腺嘧啶核苷激酶基因(TK)部分序列进行扩增,发现在4例活跃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均显示出阳性扩增条带,而10例静止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中有8例显示出阳性扩增条带(占80%),非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病变及正常角膜组织中均未检出单纯疱疹病毒TK基因序列。表明角膜可能是单纯疱疹病毒在三叉神经节外形成潜伏感染的一个部位。 相似文献
12.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眼部潜伏感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纯系新西兰大白兔经角膜接种HSV-lstokek株,成功建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模型。自愈后45天,以原病变角膜为供体,健康新西兰白兔为受体,行穿通性角膜移植术(PKP)同时,取患侧10份及健侧10份三叉神经节,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检测HSV-1DNA。术后50天,取术侧角膜植片10只及术侧三叉神经节10份作相同检测。结果表明,患侧三叉神经节10份中8份HSV-1呈阳性,而健侧10份中3份阳性;角膜植片10只有7只阳性,术侧三叉神经节未检测到HSV-1DNA。由此提示,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1)既可在同侧三叉神经节形成潜伏感染,又可能在对侧三叉神经节形成潜伏,而且角膜极可能为HSV-1的另一潜伏部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对角膜内皮炎的诊断价值,并以此解释病因,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角膜内皮炎的患者12例(12眼)及临床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患者15例(15眼)分别用PCR方法进行房水中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DNA及带状疱疹病毒(VZV)DNA的检测,结果采用分类变量资料两样本率比较的四格表确切概率比较。结果共扩增角膜内皮炎患者12例(12眼),HSV-Ⅰ阳性者5例(5眼),阳性率为41.67%,共扩增对照组15例(15眼),HSV-Ⅰ阳性者0例,阳性率为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PCR技术检测角膜内皮炎患者房水中的HSV-Ⅰ,可在分子水平上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16.
正常角膜上皮细胞单纯疱疹I型病毒潜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近视眼患者角膜上皮细胞单纯疱疹Ⅰ型病毒(HSV-Ⅰ),探讨其在正常角膜潜伏的可能性。方法取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的近视眼角膜上皮细胞138份(138眼),每份均匀分为三部分,两份分别行HSV-Ⅰ的原位聚合酶链反应(ISPCR)检测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阳性者取其相对应的第3份角膜上皮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和电镜观察。结果 138份近视眼角膜上皮中,ISPCR阳性者8眼(5.8%),IFA阳性者4眼(2.9%),两种检测均阳性者3眼(2.2%),取此9眼的第3份角膜上皮进行病毒分离培养,电镜扫描未发现病毒颗粒。结论正常角膜上皮细胞内存有HSV.I功能基因,提示可能有HSV—I的潜伏。 相似文献
17.
18.
单纯疱疹病毒角膜感染后的播散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细胞培养技术,结合光镜及电镜检查,对小鼠单眼角膜接种HSV-1后病毒在双侧角膜、球后壁、视神经、三叉神经节及脑干的分布进行了动态观察并详细记录。光镜观察炎症逐渐扩展至眼球深层及神经组织,电镜证实细胞中病毒样颗粒。提出HSV-1除通过神经轴浆运输外,还可能通过眼组织及血行播散,解释了某些临床现象,并对控制单疱病毒性眼病的感染播散及防止复发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9.
应用DMSO冷冻割断制样扫描电镜技术首次动态观察了不同感染阶段实验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兔的角膜、三叉神经节(TG)泪腺等组织的病变情况。初步报告并分析了各组织病变的扫描图像结果,并对冷冻割断法观察扫描电镜的原理及优缺点予以讨论,认为该技术应用于眼部单疱病毒感染的研究图像清晰、直观、简便可行,是一种有实用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