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角膜病盲患者51 例53 眼行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随访0.3~7a。结果 角膜植片透明者50 眼(94.34% ),视力恢复0.05 以上者25眼(92.59% ,脱盲率),0.3以上者12眼(44.44% ,脱残率)。 结论 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可使角膜病盲患者复明。  相似文献   

2.
儿童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摘除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留河  王荣光 《眼科》1998,7(4):221-223
回顾性地研究22例儿童穿透性角膜移植与白内障联合手术,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4年。角膜植入的透明率为54.54%,角膜植片混浊或半透明率为45.46%,失败的病例与儿童年龄及角膜病变程度有关,而与是否采用穿透性角膜移植与白内障联合手 关。成功的病例术后视力,最佳者为0.97例矫正视力在0.2或以下,这可能为角膜发生混浊时间较长,已有弱视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儿童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儿童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手术技巧及对植片透明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对不同病因所致的儿童角膜混浊30例(33只眼)进行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结果 植片透明率为66.7%,脱盲率为44.8%,其中先天性角膜混浊治疗的疗效较差,植片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内皮型免疫排斥反应。结论 儿童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效果较成人差,但从预防弱视和美容方面,积极争取早期手术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是目前导致角膜植片衰竭的主要原因.穿透性角膜移植仍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术式之一.近年来,通过改良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式达到降低角膜移植排斥发生率的方法越来越受到广大眼科医师的重视.通过文献归纳,分析了飞秒激光塑形高帽状结构的穿透性角膜移植(PKP)、手工式高帽式的穿透性角膜移植、半高帽状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等角膜移植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慢性失功移植片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Gong HQ  Gao H  Xie LX  Shi WY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4):307-312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慢性失功能移植片的超微结构改变及发生机制。方法角膜植片慢性失功(CCAD)组:穿透性角膜移植(PK)术后因CCAD导致移植失败的12只(12例患者)角膜植片;12例患者两次PK手术的平均间隔时间为69个月,10例患者初次PK术后曾发生1次或以上免疫排斥反应,2例患者未发现免疫排斥反应;正常对照组:由山东省眼库提供的5只角膜植片作为正常供体。对两组角膜片行组织病理学、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检查,结合患者的病史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透射电镜观察发现CCAD组较正常对照组角膜上皮层变薄,可见大空泡形成,角膜基质层纤维排列紊乱,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后弹力层与角膜内皮细胞之间可见异常的间隙及纤维增生;角膜内皮层萎缩变薄,细胞变形、核染色质浓缩,偶见炎性细胞与角膜内皮细胞黏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CCAD组较正常对照组角膜上皮细胞微绒毛数量明显减少,暗细胞增多;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减少,存在缺失区,内皮细胞可见凋亡小体。结论CCAD植片特征性超微结构改变是内皮细胞的萎缩性改变和非炎性细胞成分的纤维增生。慢性亚临床的抗原依赖与非抗原依赖因素可能共同参与了CCAD的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可能诱导和促进了CCA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重视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角膜移植术是角膜病盲人复明的最主要手段,但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仍是手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展角膜移植手术的医院也不断增加.而如何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和提高植片的长期透明率,是摆在众多从事角膜移植医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保持角膜移植术后植片长期透明的核心问题是重视术后随诊和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本文主要从我国角膜移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减少免疫排斥反应的措施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并对目前角膜移植术后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和建议,以达到减少角膜移植术后由免疫排斥反应导致植片混浊的再次致盲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的主要病因、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3-06于我院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患者150例150眼。 结果:病因:角膜白斑99眼(66%),角膜变性18眼(12%),角膜溃疡15眼(10%),角膜内皮失代偿10眼(6.7%),圆锥角膜8眼(5.3%)。疗效:植片透明110例(73.3%)。视力≤0.05者42例(28%),0.05〈视力≤0.3者60例(40%),视力〉0.3者48例(32%)。并发症:主要并发症为免疫排斥反应28例(18.7%)。 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是治疗角膜疾病致盲的重要有效手段,但术后排斥反应仍是影响手术成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儿童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锦春 《眼科研究》1998,16(3):220-221
目的评价儿童角膜移植术的意义及如何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3~14岁儿童角膜炎及机械性损伤致角膜瘢痕性混浊合并白内障、无晶状体眼,先天性角膜混浊及角膜溃疡、穿孔、脓肿等40例(42眼),行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0.7~7.5a。结果植片总透明率73.8%,其中角膜炎症及机械性损伤致瘢痕性混浊者为81.3%。视力提高率64.3%,脱盲率47.6%,脱残率28.6%。排斥反应发生率28.6%。结论儿童期角膜移植术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手术在视功能发育前进行尤为重要。儿童眼球解剖生理特点、术后护理及检查治疗上的困难,是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较成人难度大、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故应在供体选择、手术技巧及术后处理、随访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儿童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儿童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意义及讨论如何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采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对不同病因所致的儿童角膜浑浊11例(11眼)进行治疗,术后随访12~2 4月。结果 植片透明率63 . 64 %,9例术后裸眼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儿童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效果较成人差,但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Xie LX  Ma L  Dong XG  Shi WY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1):1005-1009
目的探讨儿童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的病因、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1994年6月至2004年6月期间于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236例(257只眼)年龄小于14岁(3个月至14岁)、因各种原因角膜异常行PKP或PKP联合其他手术的患儿,共行266次PKP,随访时间6个月至9年5个月,平均为(21±13)个月。回顾性分析儿童PKP的病因特点、术后随访观察结果及影响儿童PKP预后的因素。结果儿童PKP的手术病因依次为先天性、发育性及与遗传有关的角膜疾病(99只眼,38.5%)、与角膜外伤有关的角膜疾病(82只眼,31.9%)、与角膜炎性反应有关的角膜疾病(76只眼,29.6%)。至最后一次随访,146只眼最佳矫正视力〉0.05,脱盲率为56.8%,其中与角膜炎性反应有关的角膜疾病占37.7%(55/146),9~14岁患儿占55.5%(81/146)。角膜植片总透明率为71.4%(190/266),单纯PKP角膜植片透明率为71.5%(138/193),行PKP联合其他手术的角膜植片透明率为71.2%(52/7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2,P=0.965);双眼手术的角膜植片透明率为50%(24/48),单眼手术的角膜透明率76.1%(166/218),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178,P=0.000)。有9例(12只眼)患儿接受21次重复PKP,角膜植片透明率为38.1%(8/21),与一次PKP术后角膜植片透明率(74.3%,182/245)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413,P=0.000)。结论先天性、发育性及与遗传有关的角膜疾病是儿童行PKP的主要病因;手术预后受手术病因、发病年龄、是否联合玻璃体手术及是否双眼手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005-1009)  相似文献   

11.
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扇形角膜缘移植术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扇形角膜缘移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61例 (61眼 )患者分为两组 ,一组 3 0例 (3 0眼 )进行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 (PKP)术 ,另一组 3 1例 (3 1眼 )进行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扇形角膜缘移植 (PKP +LKP)术 ,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PKP组中有 12例的植片发生了免疫排斥反应 ,其中 2例 (2眼 )因植片血管化而导致植片浑浊。PKP+FLT组穿透植片 4例发生排斥反应。两组进行 χ2 检验 ,P <0 0 5。结论 对于合并有局部新生血管的角膜白斑患者 ,PKP+FLT术较传统的PKP术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刘平  王艳青  王新 《眼科新进展》2008,28(7):545-546
目的 评价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疾病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对80例(80眼)穿透性角膜移植的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2 a.观察移植术后角膜上皮完整性、视力、移植片的透明性、眼压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移植术后视力≤0.1者13例,0.2~0.3者37例,≥0.4 者30例.角膜移植片透明者72例,不透明8例.主要并发症: 角膜移植片免疫排斥反应8例,继发性青光眼3例,持续性上皮缺损2例,真菌性角膜溃疡复发2例.结论 穿透性角膜移植可使角膜盲患者复明; 正确防治术中、术后并发症是提高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病理改变,探讨移植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患者42例,于再次行穿通性角膜移植术时取其排斥的移植片,进行免疫组化及HE染色,观察术后排斥反应的移植片中巨噬细胞、CD4^+和CD8^+细胞的浸润和分布、MHC-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白介素受体-2和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以及移植片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42例移植片均有上述免疫细胞的表达,并以新生血管周围更加明显;这些细胞表达MHC-Ⅱ类抗原和IL-2R;移植片的上皮和基质细胞中也有MHC-Ⅱ类抗原的表达;角膜上皮细胞可表达TGF-D;所有移植片内皮细胞均不完整甚至大部缺如。结论新生血管使免疫细胞进入移植片,破坏免疫赦免机制,与移植片免疫损害密切相关;免疫细胞和分子直接导致移植片免疫损伤,内皮细胞的严重损伤终将导致移植失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眼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时,保留人工晶状体的方法。方法人工晶状体术后16例(16只眼),合并有大泡性角膜病变11只眼,角膜白斑5只眼。采用角膜缘双针固定人工晶状体方法,再常规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处理原人工晶状体并发症。结果16例(16只眼)保留人工晶状体,术中人工晶状体固定平稳,2只眼行人工晶状体位置调整,2只眼剪除人工晶状体前膜。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1.2±2.3)个月,矫正视力0.2—0.5者14只眼,占87.5%,角膜保持透明15只眼,占93.7%,所有术眼前房正常。结论人工晶状体眼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时,双针固定人工晶状体,对保留原人工晶状体、处理原人工晶状体并发症、减少植片内皮细胞损失、保持植片透明、恢复视力,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较好的辅助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尽管角膜具有众多特殊的免疫赦免机制,但CD4+T细胞为主介导的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仍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本文从高危角膜移植对免疫赦免状态的影响、角膜免疫机制的应答以及排斥反应的预防及治疗几个方面阐述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局部及全身应用地塞米松治疗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24例32眼,术前角膜无血管的排斥反应治愈率达80%,平均治愈天数为9.6天,术前角膜有血管的排斥反应治愈率达到55.6%,平均治愈天数为15.2天,总治愈率为59.3%,总治愈天数12.4天。地塞米松局部结合全身治疗排斥反应可以缩短治愈天数,提高治愈率,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1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疾病的疗效。方法对128例(128眼)角膜混浊病人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于术后1月、3月、6月、12月、24月观察角膜的透明情况以及并发症。结果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1月128眼中82眼透明(64.1%),术后6月90眼中69眼透明(76.7%),术后12月84眼中53眼透明(63.1%),术后24月43眼中27眼透明(62.8%)。以此同时,患者的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术后1月角膜透明82眼中有67眼矫正视力大于0.1(82%),术后3月63眼中有59眼矫正视力大于0.1(94%)同,术后6月69眼中有66眼矫正视力大于0.1(96%)。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治疗因角膜病致盲患者的重要手段,排斥反应是术后主要并发症,三联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中华眼科杂志》2022,(6):426-432
目的探讨婴儿先天性角膜混浊(CCO)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后角膜植片的透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诊断为CCO并行PK的0~1岁患儿(42例, 51只眼)资料。其中男性23例, 女性19例;手术时年龄(5.7±2.2)个月;随访时间为(28.6±2.6)个月。记录患儿的基本信息、相关角膜疾病类型及角膜混浊形态。所有患儿均进行了PK术, 术后定期随访角膜植片透明情况及出现的并发症, 记录术后角膜植片存活情况。分类诊断、手术年龄以及联合手术等不同影响因素与植片生存之间采用Kaplan-Meier存活曲线及Log-rank检验分析, 不同影响因素与透明角膜植片率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术后6个月时透明角膜植片率为84.3%(43/51), 12个月时下降至78.4%(40/51), 至末次随访则进一步下降至60.8%(31/51)。A-R综合征及先天性小眼球术后透明角膜植片率(0)低于Peters异常(62.2%, 23/37)和角膜巩膜化(8/11)(P<0.01), ...  相似文献   

19.
Shi WY  Xie LX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4):350-354
目的 探讨CD4和CD8基因敲除小鼠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机制。方法 CD4、CD8基因敲除小鼠及C57BL/6小鼠各20只,分成3组,右眼接受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供体为BALB/c小鼠,术后裂隙灯显微镜评价角膜移植片情况,并详细记录免疫排斥的发生时间,在术后1、2、4周各取2只鼠术眼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观察眼前段CD+4 、CD+8 T细胞的变化。在术后2周, 3组小鼠各选其中10只接受皮肤移植,供体为BALB/c小鼠,监测皮肤移植后皮肤植片免疫排斥反应的时间和在皮肤发生排斥反应时角膜移植片的情况。结果 3组小鼠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发生时间明显不同,CD4基因敲除鼠角膜移植片保持透明,至少观察了90d未见免疫排斥反应发生;CD8基因敲除小鼠在(28±3)d时发生免疫排斥反应;C57BL/6小鼠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时间为(14±2)d(F=2034, P<0. 01)。移植皮肤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时间为:CD4基因敲除鼠(14±2)d,CD8基因敲除鼠(12±1)d,C57BL/6小鼠(10±1)d(F=42. 54, P<0. 01)。结论 小鼠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可能是以T淋巴细胞,主要为CD+4 T细胞介导的免疫排斥反应,CD+8 T细胞参与了排斥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20.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失败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近年来随着手术显微镜的应用,显微手术器械的改进,以及手术操作技术的提高,角膜透明成功率已显著增加.现将我院近10年所作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52例55眼的手术情况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52例55眼中男44例46眼.女8例9眼.年龄17~65岁,平均30.5岁.2.病变性质:单纯性角膜白斑31眼,粘连性角膜白班14眼,角膜变性9眼.其中角膜无新生血管者16眼,有不同程度新生血管者39眼.患眼术前眼压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