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非哺乳期乳腺炎由Ewing于1925年首先提出,又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导管扩张症、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以非周期性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头凹陷、乳晕区肿块、非哺乳期乳房脓肿、乳头部瘘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良性乳腺疾病[1]。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Kessler等[2]认为其组织学变化与肉芽肿性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似,推测本病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Bani-Hani等[3]也认为其是由乳腺小叶内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术中淋巴化疗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3年3~10月于华西医院胸外科接受食管癌术中淋巴化疗的病例及同期未接受淋巴化疗的食管癌手术病例。纳入患者分为紫杉醇淋巴化疗组、氟尿嘧啶淋巴化疗组及未接受淋巴化疗的对照组。比较淋巴化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 d和第7 d外周血体液和细胞免疫学代表性指标的变化。共纳入分析病例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龄42~76(61.89±7.95) 岁。紫杉醇淋巴化疗组15例,氟尿嘧啶淋巴化疗组15例,对照组7例。 结果 3组术后所有免疫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淋巴化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球蛋白浓度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T细胞计数在淋巴化疗组术后恢复快,CD3+T细胞计数在氟尿嘧啶淋巴化疗组恢复较快。 结论 淋巴化疗有利于食管癌患者术后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的恢复,对体液免疫可能无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评价原发性肝癌(PHC)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功能变化在癌复发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细胞增殖试验。免疫组化分析和细胞毒活性测定等方法对60例PHC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功能变化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术前带瘤期PHC患者CD3,CD4细胞下降,CD8细胞增高,且CD4/CD8比例倒置,T细胞活化增殖功能和抗肿瘤杀伤作用亦明显削弱,结论 PHC患者术后癌复发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关,在T细胞  相似文献   

5.
膀胱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Xu J  Zhang Y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2):113-116
目的 探讨膀胱肿瘤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及与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的关系。方法 测定3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的红细胞Ⅰ型补体受体花环率(C3bRR)、免疫复合物花环率(ICR)及4项肿瘤红细胞花环率[直向肿瘤红细胞花环试验(DTER)、促肿瘤红细胞花环试验(ETER)、协同肿瘤红细胞花环试验(ATER)及自然肿瘤红细胞花环试验(NTER)],同时用流式细胞仪(ETER)检测T细胞亚群,与年龄相近的3  相似文献   

6.
20 0 2年 3月至 12月 ,我们动态监测 2 0例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病儿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Ig)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本组中男 12例 ,女 8例 ;年龄 18月~ 6岁 ,平均 3 7岁。体重 8 5~ 19 5kg ,平均 13 5kg。室间隔缺损 15例 ,房间隔缺损 3例 ,房间隔缺损伴肺动脉瓣狭窄 2例。应用Sarns80 0 0型体外循环机 ,Dideco70 5膜式氧合器 ,浅低温 ,中度血液稀释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分别与术前、术毕、术后第 2、7、10d采血 ,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T淋巴细胞 (CD3)、T辅助细胞 (CD4 ) ,T抑制细胞 (CD8)含量 ,试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手术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为其免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免疫粘附法和SAP法对 3 5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免疫活性 (RBC -C3bRR、RBC -ICR和RBC -TRR )和外周血T细胞亚群 (CD3 、CD4 、CD8 和CD4 /CD8 )进行检测。结果 手术前红细胞C3bRR、TRR和CD3 、CD4 及CD4 /CD8 显著低于手术后和正常对照组 ( 3 2例 ) (P <0 .0 1)。而RBC -ICR和CD8 在手术前显著高于手术后和对照组 (P <0 .0 1)。胃癌患者手术前后的红细胞C3bRR和TRR与CD4 /CD8 均呈正相关 (P<0 .0 5 )。结论 手术可以明显改善胃癌患者红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动态联合检测上述指标有助于了解病情严重程度 ,监测手术效果及开展围手术期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恩氟烷及异氟烷对病人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食管癌病人,随机分成3组,Ⅰ组:恩氟烷组,Ⅱ组:异氟烷组,Ⅲ组:异丙酚组,每组20例。Ⅰ、Ⅱ组术中吸入浓度分别维持1.5%~2%。Ⅲ组按4~6mg.kg^-1.h^-1微量泵输入并辅助芬太尼6~8ug.kg^-1 。于麻醉前、吸入麻醉药后90min、术毕、术后24h、72h,抽取桡静脉血1经ml,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3、T4、T8淋巴细胞的水平。结果 Ⅱ和0283组与术前相比,T3、T4、T8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异氟烷对肿瘤病人的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恩氟烷只对T3淋巴细胞显著抑制(P〈0.05)。结论 异氟烷对肿瘤病人的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恩氟烷只对T3及T8细胞有程度很低的、一过性的抑制作用。因此两种吸入药物均  相似文献   

9.
Ⅰ~Ⅱ期乳腺癌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以及改良根治术和术后早期化疗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集30名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和30名Ⅰ~Ⅱ期乳腺癌患者抗凝全血,测定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乳腺癌患者术后5天开始给予化疗,持续5天。结果 ①乳腺癌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术前 CD3~ 、CD4~ 、CD8~ 、CD4~ CD45~ 、CD8~ CD28~ 、NK和 CD4~ /CD8~ 比率均在正常范围,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D8~ CD28~-细胞百分比乳腺癌组高于良性肿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术后5天,CD4~ 、CD4~ /CD8~ 、CD4~ CD45~ 、CD8~ CD28~ 高于术前,NK、CD3~ 、CD8~ 、CD4~ CD29~ 、CD8~ CD28~-略低于术前。③化疗前后,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术前与化疗前、化疗后各组相比,CD8~ CD28~-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机体免疫系统紊乱不严重,施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及术后早期化疗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体外循环前后T细胞亚群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23例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病人及11例非CPB病人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红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在手术前后的变化。结果显示:心胸手术后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且CPB组的免疫抑制比非CPB组严重。重点讨论CPB对T细胞亚群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肢端坏疽患者T细胞亚群的变化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肢端坏疽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肢端坏疽程度及感染程度的关系。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 、CD8。 结果  糖尿病肢端坏疽患者CD8细胞明显升高。CD4 /CD8显著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白细胞较高组CD3较对照组降低 (P <0 0 5 )。不同坏疽程度组间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不同感染程度组间白细胞较高组CD3明显降低 (P <0 0 5 )。 结论  糖尿病肢端坏疽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异常 ,感染程度重者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骨肉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肉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测定35例骨肉瘤患者红细胞补体受体花环率(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RFER)、红细胞免疫抑制因子(RFIR)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的功能。同时测定30例健康献血员免疫指标作对照。结果:骨肉瘤患者C3bRR、RFER、CD3、CD4较对照组用明显降低(P〈0.05),而R  相似文献   

13.
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方法、效果。方法 对209例食管癌患者依据术后给予不同的营养支持方法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146例,食管癌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静脉营养组:63例,食管癌术后给予全静脉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检测手术后理化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内营养组明显低于静脉营养组(P〈0.01),而肠内营养组腹泻发生率高于静脉营养组(P=0.000);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肠内营养组较静脉营养组短(P=0.000),住院费用、胃肠减压总量、胸腔引流液量亦较静脉营养组明显减少(P=0.000)。术后白蛋白、球蛋白、总蛋白量肠内营养组高于静脉营养组(P=0.000),而血尿素氮、肌酐和中性粒细胞数低于静脉营养组(P=0.000)。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较静脉营养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经鼻空肠营养管鼻饲四磨汤对食管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术后6 h开始每隔8 h经鼻空肠营养管注入20 mL四磨汤,注药前后分别用10 mL温生理盐水冲管;对照组术后6 h开始,每隔8 h经鼻肠营养管注入40 mL温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以及腹胀、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于术前1 d(T0)、术后1 d(T1)、术后3 d(T2)及术后7 d(T3)采血检测血清脑肠肽和胃肠激素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肠鸣音平均恢复时间为(24.8±4.1)h,首次排气时间为(32.6±3.9)h,首次排便时间为(46.6±6.8)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9.1±4.2)h、(39.2±4.1)h、(58.2±7.1)h(P0.05);研究组腹胀、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管活性肠肽、五羟色胺数值T0、T1、T2时两组无明显差异;T3时研究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血清脑腓肽、P物质数值T0、T1时两组无明显差异;T2、T3时研究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胃动素、胃泌素数值T0时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T1时较T0增高,无统计学意义;T2、T3较T1又有增高,研究组数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GHRP、CRH数值T0时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T1时较T0时下降,T2时较T1上升,并超过T0时的数值。T2、T3时GHRP研究组升高比对照组明显,CRH对照组较研究组增高明显(P0.05)。结论:早期经鼻空肠营养管鼻饲四磨汤,可有效促进食管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CD69、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变化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6例结直肠癌患者(病例组)、120例结肠息肉患者(对照组);检测两组的术前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CD69、NLR,分析不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结直肠癌患者T淋巴细胞CD69、...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管状胃在食管癌切除术食管胃颈部吻合中的临床应用,总结其经验。方法将苏北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经"颈、胸、腹"三切口手术治疗食管癌患者850例,按手术先后分成A、B两组。A组行管状胃代食管手术,共425例,男287例,女138例;年龄(58.2±11.5)岁,其中食管上段癌27例,食管中段癌346例,食管下段癌52例。B组行全胃代食管手术,共425例,男298例,女127例;年龄(58.5±12.8)岁,其中食管上段癌33例,食管中段癌338例,食管下段癌54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患者,A、B两组手术时间[(175.0±12.8)min vs.(171.0±10.5)min,t=1.702,P>0.05]和术后住院时间[(16.0±8.5)dvs.(16.3±8.8)d,t=1.773,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6个月,无失访,A组吻合口瘘(χ2=5.550,P<0.05),反流性食管炎(χ2=9.150,P<0.05),胸胃综合征(χ2=10.500,P<0.05)等并发症发生率比B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0,P>0.05)。结论在经"颈、胸、腹"三切口治疗食管癌手术中,管状胃代食管更符合生理解剖要求,降低吻合口瘘、胸胃综合征及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食管癌手术中胃左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食管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评价胃左动脉切除在食管癌手术中的意义。方法186例食管癌患者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手术切除肿瘤时常规连同胃左动脉及其周围所有淋巴结和脂肪组织切除,根据胃左动脉旁淋巴结是否转移将患者分为两组,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阴性组;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和log istic回归对组间可能影响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86例患者中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阳性33例(17.7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NM分期、食管旁、贲门旁、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等因素与食管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相关(P<0.001,P=0.025,0.047,0.038);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肿瘤部位与食管、贲门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相关(P=0.002);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跳跃式转移发生率为78.79%(26/33)。结论食管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部位相关,食管癌术中应常规切除胃左动脉及周围组织。  相似文献   

20.
Our study indic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mor length and cl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long-term survival in esophageal cancer. A total of 116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urative surgery for thoracic esophageal cancer with standard lymphadenectomy in 2 fields between 2000 and 2010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The medical records of these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patients with tumor length ≥3 cm had a high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volvement of adventitia and lymph node stations. The patients with tumor length ≤3 cm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rates of involvement of the adventitia and lymph node stations. Tumor length could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both the overall survival and disease-free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resected esophageal carcinomas and may provide additional prognostic value to the current tumor, node, and metastasis staging system before patients receive any cancer-specific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