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去甲斑蝥素白蛋白微球的制备工艺及质量进行研究。方法:以白蛋白为载体,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去甲斑蝥素白蛋白微球。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设计优化去甲斑蝥素白蛋白微球制备工艺,并对微球的粒径、形态、体外释放特性及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制得的微球形态圆整,平均粒径为(0.54±0.13)μm,平均载药量为(51.36±2.45)%,平均包封率为(62.28±3.27)%,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Q=10.1854t1/2-1.0858(r=0.998 1)。结论:本实验获得了较理想的去甲斑蝥素白蛋白微球,其体外释放特性符合长效制剂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利用壳聚糖(chitosan,CS)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丝素蛋白(silk fibroin,SF)为载体,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为模型药物,制备去甲斑蝥素壳聚糖-丝素蛋白微球(norcantharidin-chitosan-silk fibroin-microspheres,NCTD-CS-SF-MS)。并考察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及微球表面形态以及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方法:以液体石蜡为油相,壳聚糖与丝素蛋白的物理混合溶液为水相,Span-80为乳化剂,戊二醛为交联剂;采用乳化-交联固化法制备NCTD-CS-SF-MS。星点设计优化制备工艺,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及X-射线粉末衍射法(X-ray power diffraction,X-RD)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表征微球特性;采用体外动态透析法测定微球在不同介质条件下的释药性能。结果:制备的NCTD-CS-SF-MS形态圆整,粒径分布较为均匀,平均粒径约(184.0±5.0)μm,载药量(15.08±2.85)%,包封率(27.46±1.25)%。NCTD-CS-SF-MS在0.1mol/L HCl,PBS(pH=7.4)和9.0mg/mL氯化钠溶液的3种介质中的释放均遵循Weibull方程。结论:优化的NCTD-CS-SF-MS制备工艺简单易行,载药量高,缓释作用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去甲斑蝥素壳聚糖-丝素蛋白栓塞微球(Norcantharidin-loaded chitosan-fibroin micro-spheres for embolization,NCTD-CS-SF-MS),考察其包封率,载药量及外观形态,并对其体外释放特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乳化-交联固化法制备NCTD-CS-SF-MS,其中以液体石蜡为油相,壳聚糖(chitosan CS)与丝素蛋白(silk fibroin SF)的物理混合溶液为水相,Span-80为乳化剂,戊二醛为交联剂。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及X-射线衍射(XRD)、差示量热扫描(DSC)表征微球特性。采用体外动态透析法测定微球在不同介质条件下的释药性能。结果:制备的微球形态圆整,大小均匀,平均粒径约(184±5)μm,载药量(15.08±2.85)%,包封率(27.46±1.25)%。微球在0.1 mol.L-1 HCl、PBS(pH=7.4)和生理盐水中的释放均遵循Weibull方程。结论:所优化的制备工艺简单易行,缓释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去甲斑蝥素肝动脉栓塞缓释微球(NCTD-MS),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以NCTD为主药,海藻酸钠ALG)/壳聚糖(CS)为复合载体,采用内部凝胶化法制备NCTD-MS;选取ALG浓度、凝胶化反应剂冰醋酸的用量、药物-载体重量比(简称药载比)为因素,以粒径偏差、载药量及包封率为指标进行正交设计优化最佳处方并进行验证;动态透析法考察微球在不同介质(磷酸盐缓冲液和生理盐水)中的体外释放特性,并与NCTD原料药的释放性进行比较。结果:最佳处方为ALG浓度2.0%、冰醋酸1.0mL、药-载重量比0.8∶1,以该处方制备的微球平均粒径为(309.75±2.19)μm、载药量为(12.65±0.87)%、包封率为(68.66±0.38)%;NCTD-MS在2种介质中24h释放可达80%,释放行为均遵循Weibull方程,而NCTD原料药在3h内即释放完毕。结论:NCTD-MS制备工艺简单,缓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优化斑蝥素白蛋白微球的制备工艺,并对其形态学性质、载药量进行考察.方法:以加热固化法制备微球,以均匀设计考察影响因素.结果:微球平均粒径为(0.91±0.16)μ m,载药量为(15.32±1.15)%.结论:优化后工艺较合理,所制得微球形态圆整、均匀, 载药量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需求,制备眼部局部给药的小粒径载环孢素A缓释微球,并进行体外释放考察。方法:以海藻酸钠、壳聚糖为载体材料,采用静电液滴工艺,通过向制备体系添加表面活性剂,制备小粒径载环孢素A微球,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处方工艺,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动态透析法考察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结果:所制微球形态良好,粒径分布窄,平均粒径为(12.4±0.8)μm,包封率为(82.8±1.8)%,载药量为(50.1±1.2)%,体外释放行为用Higuchi方程拟合效果最好。结论:采用静电液滴工艺,通过减小制备体系的表面张力,制备了球形度优良、粒径小、包封率和载药量较高的载环孢素A的壳聚糖-海藻酸盐缓释微球,所得制剂的体外释药规律服从扩散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化斑蝥素白蛋白微球的制备工艺,并对其形态学性质、载药量进行考察.方法以加热固化法制备微球,以均匀设计考察影响因素.结果微球平均粒径为(0.91±0.16)μm,载药量为(15.32±1.15)%.结论优化后工艺较合理,所制得微球形态圆整、均匀,载药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苦参碱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以壳聚糖为囊材制备苦参碱结肠靶向给药微球及评价其体外释药情况。方法: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微球,以微球的粒径分布百分数、载药量及包封率为优化指标对影响微球制备的主要因素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制备条件;并对最佳制备工艺制得的微球进行3种不同递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及大鼠结肠液)中的体外释放度评价。结果:制得的苦参碱壳聚糖微球在电镜下,球形表面圆整,粒径分布适宜,微球平均粒径为(68.3±2.7)μm,平均载药量为(16.0±0.5)%,平均包封率为(66.3±4.2)%。苦参碱壳聚糖微球在人工胃液中2h不释药;在人工肠液中4h内释放不到1%,96h释药不到10%;在含大鼠结肠内容物的磷酸盐缓冲液(pH6.8)中4h释放10%左右,36h释药近50%,此后释药趋于缓慢,96h释药近80%。结论:苦参碱壳聚糖微球几乎不在上消化道释药,而是在结肠靶向释药。  相似文献   

9.
替莫唑胺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替莫唑胺壳聚糖缓释微球,并对其体外释药模式进行研究.方法:以替莫唑胺为模型药物,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壳聚糖微球,两步优化法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通过测定微球的粒径及其分布、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放速度对微球进行质量评价.结果:优化工艺制得的微球平均粒径为(3.9±1.6)μm,载药量为(7.1±0.5)%(n=3),包封率为(25.0±0.8)%(n=3),体外释药特性研究具有良好的缓释特性,在0~8 h符合Higuchi方程,Q=11.717 26.951t1/2(r=0.980),8~24 h符合一级释放曲线,lnQ=4.37 0.007 5t(r=0.983).结论:通过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采用乳化交联法可制备出以壳聚糖为载体、替莫唑胺为模型药物的缓释微球,其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胡英  孙宝莹  高珊 《中国药房》2012,(33):3105-3107
目的:制备槲皮素β-环糊精包合物-壳聚糖微球(QT-CD-CM),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和药物体外释放性能。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挥发法制备槲皮素β-环糊精包合物,再用乳化分散-离子交联法、以三聚磷酸钠为交联剂制备壳聚糖微球,并考察其形态、粒径、包封率、载药量和体外释放情况。结果:制备的QT-CD-CM形态规则、均质、无粘连,平均粒径(3.327±0.124)μm,包封率为32.4%,载药量为12.3%,在5%乙醇-磷酸盐缓冲液介质中72h可以达到完全释药,释药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结论:QT-CD-CM理化性质及体外释药性能良好,制备工艺简单,有望成为理想的槲皮素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