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敏 《中外医疗》2014,(18):43-44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在肱骨外科颈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收治的需要进行肱骨外科颈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有患者50例,治疗组患者麻醉方式选择臂丛神经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而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然后对两组患者手术中不同时间段疼痛以疼痛划线记录法进行评分,主要记录患者在手术开始、手术1h候后、手术2h候以及手术结束时候。结果对照组患者在手术中有23例需另行添加静脉镇痛药,5例需要改为全麻醉。而治疗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良好,手术能够顺利完成。在手术的各个时间段内治疗组患者的疼痛记录评分都比对照组患者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巩固外科颈手术的中臂丛神经阻滞+肋间壁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显著,可以临床治疗上进行广泛的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合并肌皮、肋间臂神经分支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本院行前臂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腋路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腋路组行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联合肌皮、肋间臂神经分支阻滞;联合组行超声引导下腋路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感觉、运动阻滞效果,操作时长,局麻药用量,止血带疼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感觉、运动阻滞程度无差异(P>0.05),腋路组的操作时长及局麻药用量均小于联合组(P<0.05);两组均无止血带疼痛;联合组发生1例Horner综合征、1例血压增高。结论: 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联合肌皮、肋间臂神经分支阻滞可有效地运用于前臂手术的麻醉,且操作快,局麻药用量少,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臂丛阻滞与肌间沟臂丛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臂丛阻滞(观察组)和肌间沟臂丛阻滞(对照组),每组30例。局麻药采用0.5%罗哌卡因30m L。分别记录阻滞操作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麻醉成功情况。注药完毕后每5分钟测定腋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前臂内侧和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直至30分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麻醉成功率、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阻滞有效率升高,麻醉维持时间延长、Horner综合征发生率低(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臂丛阻滞的效果优于肌间沟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重症上肢骨折患者中的麻醉效果及对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医院收治行择期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老年重症上肢骨折患者126例,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63例)与对照组(63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则采取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化及麻醉效果,同时比较两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和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期间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手术期间血压和心率出现明显波动(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阻滞维持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重症上肢骨折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降低术中生命体征的波动,减少麻醉起效时间,降低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陈茜  黄平 《广西医学》2020,(9):1085-1087+1109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C4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颈丛组与臂丛组,每组30例。颈丛组在超声引导下行C4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臂丛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常规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锁骨感觉神经阻滞评分、术中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颈丛组锁骨内侧感觉神经阻滞评分高于臂丛组,术中麻醉效果优于臂丛组(均P<0.05),而两组锁骨中点及外侧感觉神经阻滞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未发生刺破血管、局麻药中毒或喉返神经阻滞,两组膈神经阻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锁骨骨折手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C4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较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更佳,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神经刺激器对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辅助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燕  李世忠 《北京医学》2008,30(9):530-532
目的 评价神经刺激器对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辅助作用.方法 对62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成年患者(ASA Ⅰ~Ⅱ),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中正确辨认神经及穿刺针的位置.神经刺激器引出臂丛神经支配肌群运动的刺激电流<0.5mA即认为穿刺针位置接近臂丛神经.根据神经刺激器能否引出肌群收缩分为NT组(不能引出肌群收缩)和T组(能引出肌群收缩).超声定位时在显示器上必须至少能清楚看到臂丛3干中的2干及穿刺针.记录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并评价阻滞完善率;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优、良、差).记录麻醉并发症.结果 62例患者超声图像清晰.52例患者神经刺激器引出明确的肌群运动,其中45例(88%)患者臂丛阻滞完全.10例未引出上肢肌群收缩,其中9例(90%)患者臂丛阻滞完全.结论 对于超声图像清晰的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应用神经刺激器引出肌群收缩不能增加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P>0.05).另外,即使没有引出肌群运动(假阴性率较高),最终也证明这些阻滞是成功的.神经刺激器对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辅助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7.
目的:将上肢手术均用止血带情况下,应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有无肋间臂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方法:120例拟行前臂、肘及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采用肌间沟加肋间臂神经阻滞,B组采用单纯肌间沟阻滞法,局麻药均为0.3%布比卡因25 ml。结果:A、B两组相比麻醉效果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临床肌间沟阻滞联合肋间臂神经阻滞,其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颈横突阻滞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5月进行手术治疗的9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麻醉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行C4、C6横突阻滞麻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神经刺激仪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优良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阻滞操作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维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为6.25%,低于对照组的2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近端骨折手术中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下行C4、C6横突阻滞麻醉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9.
余昌伟  陈金保 《安徽医学》2018,39(2):182-185
目的 探讨在超声引导下实行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上肢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铜陵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盲探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阻滞效果(优良率),臂丛各神经分支阻滞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完善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手术过程中,阻滞效果96.67%,优于对照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臂丛各神经起效时间与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阻滞完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上肢手术患者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实时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将10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B组)的50例患者采取在超声引导下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而对照组(A组)的50例患者采取传统的盲穿法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比较两组的操作时间、局部麻醉药用量、麻醉效果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通过两组的对比分析,B组的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B组的局部麻醉药用量及并发症等均明显的低于A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在超声的实时引导下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较高的成功率,麻醉效果确切,安全可靠,直观实时,简单易行,在上肢手术中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收集60例锁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为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因+0.375%罗哌卡因8 mL阻滞颈浅丛。B组为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20 mL阻滞臂丛,颈丛阻滞方法同A组。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B组明显好于A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是一种比较完善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该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中选取104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解剖定位,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均使用神经刺激器行臂丛神经阻滞,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予以评价.结果:经比较,观察组的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在上肢手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缩短麻醉时间,延长麻醉作用时间,有效预防并发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行锁骨下喙突入路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应.方法 100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下喙突入路组(A组,n=50)和腋入路组(B组,n=50),A组采用超声引导在锁骨下喙突旁定位臂丛神经,B组在腋窝处定位臂丛神经,分别注入0.5%罗哌卡因30 ml.阻滞后每隔5 min评价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腋神经7支终末神经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0 min时A组腋神经感觉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1),正中、尺、桡、肌皮、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在各时间段两组感觉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15 min,A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1),阻滞后30 min,两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阻滞效果确切,并发症少,优于常规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收集60例锁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为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因+0.375%罗哌卡因8mL阻滞颈浅丛.B组为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组,用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20mL阻滞臂丛,颈丛阻滞方法同A组,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B组明显好于A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是一种比较完善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定位与单纯手法解剖学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2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定位组(Ⅰ组)和单纯手法解剖学定位组(Ⅱ组)。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剂量为0.4 mL/kg。观察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手术区域麻醉效果(优、良、失败)、持续时间,观察并记录并发症。结果Ⅰ组完成操作所需时间(185±102)s,明显短于Ⅱ组的(378±105)s(P<0.01)。Ⅰ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快于Ⅱ组(P<0.01)。麻醉效果优等率Ⅰ组为96%,Ⅱ组为75%(P<0.05),有统计学意义。Ⅰ组未出现并发症,Ⅱ组有4例患者出现与神经阻滞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起效快,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黄小鹏 《中外医疗》2014,(20):65-66
目的由高频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锁骨上、锁骨下)阻滞的麻醉效果,探讨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于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行手部及上肢前臂、血管造瘘术患者120例,将其分为锁骨上超声引导组与锁骨下超声引导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在高频超声引导下行阻滞治疗,结合测定麻醉时间,分别记录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上臂内侧皮神经、腋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以及麻醉并发症情况,并对麻醉效果做出判定。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桡神经、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有效率差异无经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可以对达靶神经起到有效引导作用,且能显示臂丛神经与局麻药的扩散情况,方法可行且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孙晓娟  李靖  董补怀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1):4270-4271
目的:针对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探索一种更切实可行,镇痛效果更加完善的神经阻滞方法。方法:选择ASAⅠ级~Ⅱ级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n=75)麻醉采用常规单纯臂丛神经阻滞;B组(n=75)麻醉采用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观察患者的麻醉效果、镇痛强度及出现并发症的概率。结果:B组麻醉发生阻滞不全者明显较A组少,两组均未见局麻药毒性反应和并发症。结论: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手术采用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优于单纯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更加完全,麻醉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超声和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双侧前臂/手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取北京积水潭院2012年2月~2014年3月间行双侧前臂/手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U组,n=60)和神经刺激器引导组(N组,n=60),均应用0.5%罗哌卡因进行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记录操作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操作痛、患者满意度以及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麻醉效果均满足手术要求。超声引导组的操作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神经刺激器引导组(P<0.01)。超声引导组的操作痛明显低于神经刺激器引导组(P<0.05)。超声引导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神经刺激器引导组(P<0.05),神经刺激器引导组的操作痛明显较超声引导组严重(P<0.01)。2组均未发现明显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和神经刺激器引导行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均可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与神经刺激器引导相比,超声引导下的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起效快、疼痛较轻且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科手术的应用。方法:60例择期行上肢骨科手术患者,年龄20~40岁,ASAI~II级,手术部位包括前臂、肘部、手掌、手指,随机均分为A、B 2组,每组30例,均实施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A组采用超声定位法,B组采用针刺异感定位法,阻滞完成后观察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评级,感觉阻滞评分,阻滞所用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患者麻醉效果评级明显优于B组;A组患者感觉阻滞评分明显低于B组;A组完成神经阻滞所用时间较B组少;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B组,其中以手部感觉、运动异常及血管损伤为主;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骨科手术中能有效提高阻滞效果,减少阻滞所用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0例拟接受上肢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Ⅰ组与Ⅱ组,Ⅰ组患者手术前使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Ⅱ组患者使用传统解剖学定位实施锁骨臂丛神经阻滞,使用局部麻醉药均为2%利多卡因与0.75%罗哌卡因的1:1混合液,使用剂量为0.4 ml/kg。观察并记录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Ⅰ组完成操作所需时间为(3.6±1.7)min,起效时间为(4.5±1.9)min,明显短于Ⅱ组的操作时间(6.3±1.8)min和起效时间(11.5±2.4)min,同时Ⅰ组的麻醉效果优等率为95.6%,优于Ⅱ组的66.7%且Ⅰ组患者并发症发病率为0%,低于Ⅱ组患者的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定位阻滞对患者上肢手术部位进行局部麻醉与传统的解剖学定位局部麻醉相比,所需的操作时间短、起效快、效果好、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