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管饲全肠内营养在大肠癌术前应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大肠癌病人术前管饲全肠内营养的效果及其肠道清洁的作用。方法对2004年1~12月收治的40例大肠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试验组术前予管饲全肠内营养7d;对照组行传统肠道准备。比较两组在血清蛋白、术中肠清洁度、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及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术前1d和术后7d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均高于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则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但两组术中肠道清洁度、住院天数和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大肠癌病人术前应用管饲全肠内营养能获得有效的营养支持和肠道清洁,该方法可替代大肠癌术前传统的肠道准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病人术后恢复中的作用。方法:对我两院近两年手术的胃癌病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N组)和对照组(N-EN组),分别对其术前和术后第8天的体重(W)、上臂肌围(AMC)、白蛋白浓度(ALB)、并发症数和肛门排气时间进行分析。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病人的体重、上臂肌围、白蛋白浓度术前术后没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则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体重的下降、上臂肌围的减少、白蛋白浓度降低的比较有非常明显差异(P<0.01)。两组的并症发生率和肛门排气时间也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改进胃癌病人的营养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病人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肝硬化肝部分切除术后病人的影响.方法 2007-2008年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行肝部分切除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有肝硬化的病人35例,其中行早期肠内营养(EEN组)16例,肠外营养(PN组)19例.两组均于术后24h开始给予营养支持,共7d.观察术前、术后1d及术后8d病人一般情况、肝脏功能、临床营养、临床并发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病人在平均住院时间、术前后肝功能、临床营养指标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EN组术后8d前白蛋白和白蛋白已恢复到术前水平,与营养支持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PN组,但较PN组轻.EEN组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较快,平均营养费用也明显低于PN组.结论 肝硬化肝部分切除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4.
雷蓉  文红英  高乔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463-464
目的:探讨早期序贯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300例食管癌患者术后随机分为全胃肠外营养(TPN)组和早期序贯肠内营养(ESEN)组,比较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营养支持前后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都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患者术后第8天平均体重、上臂肌围、三头肌皮褶厚度和血清白蛋白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PN组术后第8天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与术前差别有显著性意义,ESEN组术后第8天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与术前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组间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ESEN与全胃肠外营养相比,是更为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既能明显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又有助于胃肠功能和形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混悬液(TPF-FOS)在腹部中等以上手术后病人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文为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腹部中等以上手术后病人管饲TPF-FOS连续5 d,术前和术后5 d观察病人血清蛋白水平、炎症反应、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等,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入组121例病人,其中104例完成研究。术后肠内营养支持后血清前白蛋白与术前无明显变化[术前(190.32±72.38)mg/L比术后5 d EN(185.62±83.57)mg/L],血清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显著下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发生率呈下降趋势(P=0.059)胃肠道发生率随管饲时间而呈下降趋势(第1天28.9%。比第5天22.3%)。与肠内营养制剂相关的不良事件少且大部分为轻度。血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结论:腹部中等以上手术后病人管饲TPF-FOS 5 d后,可维持与术前相当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胃肠道反应发生率随管饲时间而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肝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前瞻性随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前瞻性研究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肝部分切除术后病人的影响.方法 78例肝部分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2组.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组35例,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43例.两组病人均于术后24 h开始给予等热量、等氮营养支持,共7 d.观察术前、术后1 d及术后8 d病人一般情况、肝脏功能、临床营养、临床并发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前后肝功能、临床营养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差异;EEN组术后8 d前白蛋白已恢复到术前水平,虽然营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PN组,但程度较PN组轻.EEN组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较快,平均营养费用也明显低于PN组.结论 肝部分切除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早期肠内营养在改善肝功能,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代谢和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方面以及在减少临床营养费用方面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的患者分别进行早期肠内营养(EEN)或全肠外营养(TPN)支持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至2009年8月期间行全胃切除的患者86例,其中术后行TPN者31例(TPN组),行EEN者55例(EEN组)。TPN组通过上腔静脉(颈内或锁骨下)穿刺置管,经静脉给予营养支持;EEN组术中留置鼻肠管,术后第2天开始逐渐增加肠内营养(瑞素),并逐步减少肠外营养,至术后3~5d达到全肠内营养。检测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记录术后通气与排便时间、经口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TPN组与EEN组比较,术后血浆白蛋白、术后通气时间、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流质时间上EEN组反而晚于T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经TPN进行营养支持与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均可作为全胃切除术后的营养支持方式,两种方式的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可以根据患者术前营养状态及合并症决定是否行鼻肠管置入。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 40例胃和大肠癌病人随机分为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组 (TPN组 )和肠内营养支持组 (EN组 )。TPN组术后行标准的全胃肠外营养支持 7d ;EN组在手术后第 1天 (2 4h内 )经鼻肠管或空肠造口管输入肠内营养液能全力 ;两组提供的热量和氮量完全相同。记录术后并发症 ,肠鸣音恢复时间 ,住院天数和营养支持的总费用情况 ;于术前和术后第 8天检测病人体重、上臂周经、血红蛋白 (Hb)、淋巴细胞 (LC)计数、血浆总蛋白 (TP)和白蛋白 (ALB)。结果 :两组病人无死亡、消化道瘘和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EN组肠动力恢复早于TPN组 ,节约营养支持费用 (P <0 .0 5 ) ;两种方法营养支持疗效相近 ,体重等 6项基本营养指标手术前后和两组间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术后早期EN的营养支持效果与TPN基本相同 ,具有方便和经济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肝癌介入术后患者机体营养状况及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6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术后24小时开始肠内营养组(观察组)47例和术后给予全肠外营养治疗组(对照组)49例,分别按不同治疗方案进行营养支持至手术后第10天.两组患者分别于手术前1天、术后第1、8天测量体重、皮褶厚度、上臂围、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及电解质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体重、前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且早期肠内营养能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结论:对肝癌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合适的肠内营养支持,能更好地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更有利于促进患者恢复胃肠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新型整蛋白型肠内营养混悬液Nutrison TP—MCT(Nutrison MCT)和能全力(Nutrison MF)两种肠内营养混悬液对腹部中等以上手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选择219例腹部中等以上手术后需要全量肠内营养治疗5d以上的成年患者,按照前瞻、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分为MCT组(108例)和MF组(111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使用肠内营养第1天直至全量肠内营养治疗5d,连续用药并观察7-9d。两组全量均为104.6kJ(25kcal)·kg^-1·d^-1。术前1d、术后用药前1d及全量用药5d后清晨6时抽取静脉血,检测前白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和三酰甘油及胆固醇水平:收集尿、粪及引流液样本,计算氮平衡。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用药前1d检测的各蛋白和血脂指标明显下降,肠内营养治疗后各项血浆蛋白和氮平衡指标均较用药前有明显改善,并且MCT组患者前白蛋白的改善明显优于MF组(P〈0.05);而对术后患者血脂代谢方面的影响两组基本相似。结论Nutrison MCT能安全有效改善腹部中等以上手术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肠内营养作为肠道准备对老年大肠癌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前肠道准备的不同分为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肠内营养组术前口服肠内营养混悬液,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治疗方法(普通流质食物),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接近,均未发现吻合口漏及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肠内营养组患者术中肠道清洁度及术后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肠道准备期间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结论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肠道术前准备使用肠内营养安全可行,避免传统方法的缺点,且为手术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经空肠营养管给予自制膳食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2月至2010年3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0例,其中术中置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组,EN组)28例,未置空肠营养管(肠外营养组,PN组)32例,比较两组的肠功能恢复(排气时间)、营养状况(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前白蛋白)、住院时间、住院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瘘发生率)等方面指标.结果 两组均完成营养支持计划,在住院时间、住院治疗费用、术后营养状况、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留置空肠营养管术后行自制膳食营养支持治疗具有住院时间短、费用低、营养状况改善明显、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胃癌术后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肠外营养支持(PN)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EN组术后第1 d以静脉支持为主,第2 d开始经空肠造瘘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逐步加大支持强度并减少静脉支持.观察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体重、血红蛋白(HGB)、血浆前白蛋白(PALB)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Y).结果:EN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术后第7 d EN组各项指标的恢复速度均优于PN组.E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3%(3/11),明显低于PN组54.6%(6/11).结论:胃癌术后早期EN支持可促进小肠运动功能恢复,加快免疫和营养状态改善,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组2012年1-5月问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48例结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试验组患者术后早期少量多次进水加肠内营养制剂(佳维体);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加快[(54.3±11.9)h比(65.7±10.0)h,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5.4±1.1)d比(7.1±1.4)d,P〈0.05],住院费用明显减少[(3.63±0.64)万元比(4.28±0.43)万元人民币,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3/24)比16.7%(4/24),P〉0.05]。术后第5天,试验组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CRP、IL-6及TNF-a等炎性反应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改善结直肠癌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促进肠道功能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5.
参麦注射液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和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8例胃癌患者半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19例、肠内营养组19例、观察组(参麦注射液联合肠内营养)20例,术前第1d及术后第1、5、9d检测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观察肠道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术后第9d血清CD3、CD4、CD4/CD8、前白蛋白均比肠外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相应指标显著增高(P0.05),观察组IgA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比肠外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缩短(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肠内营养支持较常规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支持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模式下围手术期序贯肠内营养在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将入选的115例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快速康复模式下的围手术期准备+序贯性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前准备+传统静脉营养支持,其中实验组55例,对照组60例。数据处理使用SPSS 19.0软件,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肠道菌群变化等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一组不同时间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术后并发症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别。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营养指标:术前肠内营养支持的实验组前白蛋白水平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实验组患者的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增加,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学指标:术后第5天实验组与对照组的CRP水平及WBC水平均显著下降,且实验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Ig A水平在术后第3、第5天时较对照组同期水平增高、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肠道菌群变化:术后两组患者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计数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而致病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的计数则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临床观察结果:实验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流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提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两组均无吻合口漏等严重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康复模式下围手术期序贯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患者的营养情况,调节机体的炎症免疫反应,增强肠道的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菌群失调,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加速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术后早期应用全肠外营养(TPN)和肠内营养(EN)对营养等状况恢复的疗效。方法将80例胃癌病人随机分为EN组(40例)和PN组(40例)。于术后48h内开始给予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营养和免疫指标、术后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后营养支持的营养及免疫指标明显改善(P<0.05),EN组前清蛋白和免疫指标较PN组明显提高(P<0.05);EN组较PN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更早,同时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明显减低。结论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既能促进胃肠道功能尽早恢复,又可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三种不同早期营养支持方案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短期预后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7月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依据不同营养支持方案分为早期联合营养组、早期肠内营养组和早期肠外营养组.记录三组患者治疗前的基础临床特征、治疗后两周内的营养数据以及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和GCS评分.结果 早期营养支持中,早期联合营养组患者空腹血糖、血清前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全血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分别为(5.74±0.64)mmol/L、(203.80±10.45) mg/L、(61.99±1.34) g/L、(114.53 ± 2.69) g/L、(0.37±0.06) mg/dl,以上数据改善情况均优于早期肠内营养组及早期肠外营养组.早期联合营养组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11.6±0.42)d明显低于早期肠内营养组(13.20±0.42)d及早期肠外营养组(14.65±0.42)d.早期联合营养组并发症发病率最低.早期联合营养组GCS评分(11.40±1.60)分改善最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早期施行肠内外联合营养治疗能显著促进患者营养指标提升,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病率,缩短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减轻昏迷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