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了解24月龄幼儿心理行为预警征筛查情况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有效筛查提供参考。方法 在全国4个省的5个县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6年内出生的2 731例婴儿作为研究对象,追踪随访收集孕产妇基本情况和幼儿基本情况、喂养情况、生长发育和健康情况。以国家预警征筛查表为工具对儿童进行心理行为发育迟缓筛查。结果 追踪随访到2岁幼儿心理行为预警征筛查阳性率为6.65%,在性别和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母乳喂养至6月龄及以上、家庭居住环境、幼儿每天室外活动时间和每天与儿童互动玩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童(OR=2.169,95%CI:1.516~3.103)、生活在北方(OR=2.308,95%CI:1.630~3.267)、母乳喂养未到6月龄(OR=1.645,95%CI:1.088~2.489)、幼儿每天在室外活动时间低于4 h(OR=2.715,95%CI:1.548~4.761)是2岁幼儿心理行为预警征筛查阳性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注重幼儿早期心理行为预警征筛查,早发现、早转诊、早干预,提倡母乳喂养,家长在养育幼儿过程中要加强对幼儿的陪伴、多参加室外活动等,从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地区6~24月龄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当地儿童生长发育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西横县、宾阳县和灵山县8个乡的1 198名6~24月龄婴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人员测量婴幼儿的身长、体重。结果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地区6~24月龄婴幼儿体重和身长均低于中国9市标准人群,且随年龄增加,儿童身长、体重差距逐渐增大;广西农村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1.9%(262/1 198),其中低体重和生长迟缓的发生率分别为16.2%(194/1 198)和13.5%(162/1 198);不同月龄婴幼儿比较,生长迟缓和营养不良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2月龄、孩次为第2个及以后和不饮用开水是婴幼儿发生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正常产是婴幼儿发生营养不良的保护因素。结论 广西农村地区婴幼儿低体重和生长迟缓发生率较高;月龄较大、早产儿和孩次靠后的婴幼儿是发生营养不良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甘肃省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当地儿童贫血患病状况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在甘肃省12个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县对6~24月龄婴幼儿及看护人进行调查,用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血红蛋白含量的比较、用χ2检验进行患病率之间的比较、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  结果  3 188例有效数据中,贫血检出率为25.69%(819人),男童、女童中贫血检出率分别为24.54%、26.90%,不同性别间贫血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26,P=0.127),不同年龄组间贫血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339,P < 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儿童月龄、儿童民族、家长对喂养知识的知晓率、儿童出生6个月后喂养方式、营养包的服用方式与贫血均存在相关性(均有P < 0.05)。  结论  甘肃省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较高,加强对看护人喂养知识及科学育儿的宣教,进一步落实营养包的有效服用,有助于改善儿童贫血患病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在4月龄内儿童筛查β地中海贫血的价值,并由此探讨改进新生儿地中海贫血筛查程序。方法回顾分析广东东莞地区1 196例4月龄内儿童静脉血样本,均进行全血细胞分析和基因验证,其中α、β地贫组各400例,常见α、β基因均阴性组396例。分别对3个组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进行对比,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得出β地贫RDW-SD、RDW-CV的筛查诊断范围。结果α地贫、β地贫、阴性组静脉血样本RDW-CV值分别为17. 34±2. 40、20. 32±2. 77、15. 49±1. 68,RDW-SD值分别为46. 07±5. 23、60. 50±8. 63、49. 02±5. 99,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β、α地贫组RDW-CV最佳截断值18. 45,曲线下面积(AUC)为0. 797,灵敏度68. 8%,特异度74. 8%,约登指数(YI) 0. 435; RDW-SD最佳截断值53. 45,AUC 0. 917,灵敏度92. 5%,特异度86. 2%,YI 0. 788。β地贫组、阴性组RDW-CV最佳截断值17. 05,AUC 0. 942,灵敏度90. 0%,特异度88. 9%,YI 0. 789;RDW-SD最佳截断值54. 35,AUC 0. 879,灵敏度83. 8%,特异度84. 5%,YI 0. 683。α地贫组、阴性组RDW-CV最佳截断值16. 45,AUC 0. 745,灵敏度64. 3%,特异度82. 3%,YI 0. 466; RDW-SD最佳截断值48. 55,AUC 0. 666,灵敏度72. 3%,特异度55. 3%,YI 0. 276。结论 4月龄内儿童RDW-CV、RDW-SD能有效地将β地贫从α地贫和正常儿中区分。以MCV80fL和(或) MCH27 pg和(或) RDW-CV16. 45%为筛查条件筛查出可疑的α、β地贫患儿,如果怀疑是α、β地贫患儿可以RDWSD53. 45fL为条件得到可疑β地贫患儿,并行血红蛋白电泳,最终基因检测确诊。此筛查程序能更好的减少β地贫的遗漏,促进新生儿地贫筛查事业的发展,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查农村3岁以下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现况及影响因素,了解潜在转诊和干预需求,为制定相关防治策略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本研究采用以社区为基础的横断面调查设计,2016年7-9月在贵州和山西各1个贫困县中以村为单位整群抽样,样本村中所有3岁以下且满3月龄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适应年龄组的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预警征)分别进行发育筛查。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别用于发育偏异发生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298名儿童,其中89例(6.9%)早产儿,341例(26.3%)家庭贫困,559例(43.1%)留守儿童。调查儿童中有126例(9.7%)预警征筛查阳性,即发育偏异。但其中大部分偏异程度较轻,71.4%发育偏异儿童只出现4项中的1项预警征象异常。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表明,早产儿发育偏异风险高于非早产儿(校正OR=2.193,95%CI:1.225~3.927),而且发育偏异发生与预警征问卷年龄组内细微月龄差距有关,组内月龄增大,发育偏异风险降低(校正OR=0.823,95%CI:0.701~0.967)。结论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可以在农村地区3岁以下儿童健康体检时发现发育偏异。发育偏异的发生与早产有关,且对同一预警征问卷组内月龄差异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查农村3岁以下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现况及影响因素,了解潜在转诊和干预需求,为制定相关防治策略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本研究采用以社区为基础的横断面调查设计,2016年7-9月在贵州和山西各1个贫困县中以村为单位整群抽样,样本村中所有3岁以下且满3月龄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适应年龄组的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预警征)分别进行发育筛查。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别用于发育偏异发生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298名儿童,其中89例(6.9%)早产儿,341例(26.3%)家庭贫困,559例(43.1%)留守儿童。调查儿童中有126例(9.7%)预警征筛查阳性,即发育偏异。但其中大部分偏异程度较轻,71.4%发育偏异儿童只出现4项中的1项预警征象异常。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表明,早产儿发育偏异风险高于非早产儿(校正OR=2.193,95%CI:1.225~3.927),而且发育偏异发生与预警征问卷年龄组内细微月龄差距有关,组内月龄增大,发育偏异风险降低(校正OR=0.823,95%CI:0.701~0.967)。结论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可以在农村地区3岁以下儿童健康体检时发现发育偏异。发育偏异的发生与早产有关,且对同一预警征问卷组内月龄差异敏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初步探讨2岁以下儿童母乳喂养时间与营养不良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联程度提出病因假设.方法 采用WHO制定的儿童生长参考标准对营养不良进行评价,单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调查时已经断奶的婴幼儿的母乳喂养时间与HAZ评分和WAZ评分进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结果 控制住混杂因素影响后,母乳喂养时间在6~12月的发生生长迟缓的风险为6月以下的0.142倍(P=0.026),超过12月的为6月以下的0.184倍(P=0.035).母乳喂养时间在6~12月的发生低体重的风险为6月以下的0.126倍(P=0.035).母乳喂养时间与HAZ评分的相关系数r=-0.189,P=0.007;母乳喂养时间与WAZ评分的相关系数r=-0.192,P=0.006.结论 母乳喂养时间可能与儿童营养状况有关,需要进行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二者之间的关联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河北省城乡地区6~24月龄婴幼儿的喂养状况,并应用婴幼儿喂养指数(infant and child feeding index,ICFI)评价城乡地区不同月龄组婴幼儿的喂养行为,为指导婴幼儿喂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方法 数据来自2015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选取6~24月龄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ICFI对喂养行为(24 h母乳喂养、24 h奶瓶喂养、24 h膳食种类、1周辅食添加天数)进行评分。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婴幼儿861名,ICFI平均得分为(10.58±3.18)分,不同月龄组间ICFI平均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1.119,P=0.000),在6~8月龄组中,城市ICFI平均得分为(7.61±3.15)分,显著高于农村的(5.44±3.04)分(F=11.859,P=0.001)。喂养总合格率为54.94%(473/861),各月龄组的喂养合格率分别为14.16%、38.78%、66.56%,不同月龄组间喂养合格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4.181,P=0.000)。婴幼儿辅食添加满分率较高的为蛋类、谷薯类、水果、蔬菜,较低的为豆类及其制品、奶类及其制品。 结论 河北省农村地区的低月龄婴幼儿喂养较差,建议加强对辅食添加时间、种类及添加频率等方面婴幼儿喂养知识的宣传。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成都市金牛区幼儿园幼儿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筛查现状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2021年10—12月,以成都市金牛区幼儿园20 417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适应年龄组的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预警征)分别进行发育筛查。采用Logistic回归用于预警征筛查阳性的多因素分析。结果2岁儿童预警征筛查阳性率最高为语言能区(6.12%),2.5,3岁儿童最高为个人社交能区(1.70%,1.76%),4,5岁儿童预警征筛查阳性率最高为精细运动能区(2.04%,1.03%);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表明预警征筛查阳性的相关因素有性别、家庭结构、异常出生史、每天电子屏幕暴露时间>2 h、每天夜间睡眠时长、年龄等(P值均<0.05)。结论 在幼儿园定期进行预警征筛查十分必要。应结合儿童各年龄阶段有针对性地对照护人、幼儿园教职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同时应重视儿童睡眠健康,减少电子屏幕暴露时间,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湖北省贫困地区婴幼儿贫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当地婴幼儿贫血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PPS抽样方法对湖北省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的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测婴幼儿血红蛋白含量。采用χ~2检验进行率之间的比较,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2 675名婴幼儿,其中571人贫血,贫血检出率为21.3%。男、女贫血检出率分别为22.9%、19.5%,不同性别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1、12~17、18~24月龄婴幼儿贫血检出率分别为30.9%、20.5%、11.7%,不同月龄间贫血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1月龄婴幼儿中,性别为男、出生时低体重、看护人喂养知识知晓率低于60%、家中5岁以下儿童≥2个,其贫血检出率较高(P0.05)。12~17月龄婴幼儿中,看护人喂养知识知晓率低于60%、家中5岁以下儿童≥2个,其贫血检出率较高(P0.05)。结论湖北省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贫血问题仍较为突出,应对不同月龄段的婴幼儿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以更好地促进婴幼儿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6月龄正常婴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的变化规律,建立婴幼儿ABR波Ⅰ、Ⅲ、Ⅴ潜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的正常值范围,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1月对328名听力正常婴儿和40例成人进行ABR测试。结果 1~6月龄婴儿Ⅰ波潜伏期分别为(1.65±0.07)、(1.59±0.07)、(1.59±0.05)、(1.57±0.07)、(1.56±0.05)ms和(1.54±0.06)ms,该指标至5月龄时已与成人值(1.53±0.02)ms相近(P>0.05);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随月龄增长而缩短,至6月龄时各值分别为(4.04±0.12)、(6.11±0.13)、(2.50±0.11)、(2.07±0.13)、(4.57±0.12)ms,但仍未达到成人水平(3.90±0.08)、(5.77±0.07)、(2.37±0.08)、(1.87±0.11)ms和(4.24±0.0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无性别及左右耳差异(P>0.05)。结论 建立1~6月龄婴儿ABR潜伏期及波间期正常值标准,为听力及发育障碍的早期诊断和随访检测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昆明市6~36月龄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儿童神经心理发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2016年8月-2017年7月在延安医院预防保健科门诊随诊的310名6~36月龄婴幼儿基本资料,收集其出生/患病情况、母亲孕期情况、家庭情况及主要照顾者等相关信息。用“0~6岁儿童发育筛查测验”(DST)进行发育评估,测量儿童身长、体重及头围,并应用年龄别身长、年龄别体重、年龄别头围等指标对其进行生长发育状况评价。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婴幼儿发育商(DQ)和智力指数(MI)的因素。结果 310名儿童中DQ≥85分占51.0%,70~84分占40.3%,<70分占8.7%;MI≥85分占75.2%,70~84分占18.7%,<70分占6.1%;其中运动智龄落后于实际年龄的占61.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0.453,95%CI:0.245~0.839),低出生体重(OR=0.150,95%CI:0.019~0.968)、高龄分娩(OR=0.216,95%CI:0.055~0.852)、无兄弟姐妹(OR=0.459,95%CI:0.237~0.887)是DQ低于正常的危险因素;母亲家务及待业(OR=2.487,95%CI:1.247~4.963)是DQ低于正常的保护因素。结论 儿童神经心理发育水平有待提高,应关注其影响因素,促进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海淀街道6月龄婴儿的夜晚睡眠-觉醒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评估指导婴儿早期睡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Actiwatch腕表式活动记录仪评估6月龄婴儿的夜晚睡眠-觉醒模式,同时对影响夜晚睡眠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月龄婴儿夜晚睡眠时间为(477.43±60.24)min,夜晚最长连续睡眠时间为 (312.60±106.00)min,夜晚入睡潜伏期为(19.06±14.53)min,夜晚平均觉醒次数为(2.24±1.21)次;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睡前1 h唱催眠曲(t=-2.158,P=0.039)是影响夜晚睡眠时间的因素;性别(t=-2.57,P=0.016)、喂养方式(t=-2.391,P=0.028)、睡前1 h抚触(t=-2.133,P=0.027)是影响夜晚最长连续睡眠时间的因素;是否同一时间放到床上(t=2.882,P=0.011)、睡前1 h洗澡或洗臀部(t=-2.314,P=0.026)、抚触(t=-2.888,P=0.011)是影响夜晚入睡潜伏期的影响因素;单独一人在小床上入睡(t=-2.091,P=0.045)是夜醒次数的影响因素;多因素结果提示夜晚睡眠时间与入睡前抚触呈线性相关(t=-2.158,P=0.039),夜晚最长连续睡眠时间与婴儿性别呈线性相关(t=-2.083,P=0.047),夜醒次数与单独一人在小床上睡眠呈线性相关(t=-2.091,P=0.045)。结论 家长的睡眠养育行为是影响婴儿的夜晚睡眠-觉醒模式的重要因素,加强对婴幼儿正确睡眠养育行为习惯的宣教力度,纠正不良的睡眠养育行为,促进婴儿夜晚睡眠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街道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母乳喂养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访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出生的890例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并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为31.82%,部分母乳+人工喂养率为68.18%。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随月龄增加呈降低趋势,顺产儿童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剖宫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年龄<30岁(OR=0.70,95%CI=0.53~0.93)、顺产(OR=0.63,95%CI=0.44~0.81)、非全职者(OR=0.52,95%CI=0.35~0.76)均是母乳喂养的保护因素。结论 降低剖宫产率,加强爱婴社区创建,全社会共同参与,能有效地提高母乳喂养率,延长母乳喂养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街道辖区8月龄婴儿智能发育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婴儿智能发育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北京市统一使用的丹佛智能发育筛查量表(DDST)对适龄婴儿进行常规智能发育筛查,同时对影响智能发育的围产期高危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及早期干预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2889例婴儿筛查结果 正常者2813例(97.37%),DDST筛查阳性76例(2.63%).高危儿筛查结果 阳性率高于正常儿,χ2=9.213,P<0.05;母亲文化程度不同者,其婴儿DDST筛查结果 阳性率也不同,χ2=6.214,P<0.05;6个月内进行早教的婴儿DDST筛查结果 阳性率高于未进行早教者,χ2=12.1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 提示正常儿(OR=0.70,95%CI=0.53~0.93)、母亲硕士文化程度以上(OR=0.68,95%CI=0.17~16.87)及6个月内规律早教(OR=0.52,95%CI=0.35~0.76)是儿童智力筛查结果 良好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 高危因素、母亲文化程度和规律早教对婴儿智能发育有重要意义,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以促进婴儿智力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重庆市彭水县0~2岁婴幼儿喂养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对重庆市彭水县县城中7个社区及8个乡镇中606名0~2岁婴幼儿的母乳喂养情况和半固体食物引入时间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数据录入Epidata3.1数据库,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月龄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为63.6%,6月龄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为35.3%,63.9%的婴幼儿在出生24h后开奶。大部分婴幼儿蔬菜、水果、谷类、蛋类、豆类、禽畜类、鱼类添加过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婴幼儿居住地为乡镇,开奶时间较早,是婴儿4月龄内纯母乳喂养的保护因素;喂养人年龄40岁,母乳喂养知识得分优秀者,是婴儿4月龄内纯母乳喂养的危险因素。结论调查地区婴幼儿喂养中开奶不及时,纯母乳喂养率和持续时间有待提高,半固体食物添加月龄不合理,添加过晚现象严重,应向家长提供正确喂养婴幼儿知识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婴儿0~3月龄期间家长睡眠养育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婴儿早期睡眠养育行为的预见性指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于2013-2015年对我国5个城市156例婴儿0~3月龄期间家长睡眠养育行为进行监测,监测时点分别为生后14 d、1、2月龄和3月龄,内容包括夜晚入睡方式、就寝时精神状态和睡床方式。按不同年龄点进行各行为发生率的统计描述和CMHχ^2检验,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s)进行家长睡眠养育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监测期间观察夜晚婴儿由家长抱着入睡、放在床上轻拍或陪伴入睡和单独自行入睡的比例分别为54.4%、35.9%和9.7%,且随月龄增加,家长抱着入睡的比例呈上升趋势(P<0.0001)。婴儿就寝时被放置到床上时已睡着、犯困但未睡着和完全清醒的比例分别为63.7%、28.6%和7.7%,随月龄增加,犯困但未睡着的比例逐渐下降(P=0.0003)。与家人同床睡眠、同屋但单独小床睡眠、家人抱着睡眠以及单独房间睡眠的比例分别为53.8%、42.4%、2.0%和1.8%,随月龄增加,与家人同床睡眠的比例逐步增多(P<0.0001)。父母文化程度均为大学及以上、家庭月收入水平在5001~8000元和父亲抑郁情绪对睡眠养育行为有显著影响(OR=0.46,2.55,1.60,0.57,P<0.05或<0.001)。结论我国婴儿早期家长睡眠养育方式以家长安抚入睡、在已睡着的状态下放置床上睡眠和同床睡眠为主,需要加强预见性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2月龄足月小样儿神经发育和气质特点,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0~6岁发育筛查测验DST和1~3岁儿童气质量表,对58例12月龄足月小样儿和80例正常足月儿进行对照研究,比较两组发育商(DQ)、智力指数MI和在运动、社会适应、智力能区及气质维度和分型的差异。结果 1)足月小样儿组DQ值可疑的婴儿比例高于正常足月儿组(P0.05),DQ值中等的婴儿比例、智力能区、MI均值低于正常足月儿组(P0.05)。2)足月小样儿组的中间偏易养型构成比低于正常足月儿组(P0.05),足月小样儿组的活动水平维度得分低于正常足月儿组,规律性、趋避性维度得分高于正常足月儿组(P0.05)。结论 12月龄足月小样儿神经发育落后于正常足月儿,有独特的气质特点,应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