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腹膜有几个隐窝,正常情况下很浅小,不至引发疾病。如果隐窝深大形成病理结构,则大部分小肠可疝入隐窝形成内疝,即腹膜隐窝疝。这种病比较罕见,为先天性腹内疝,系因胚胎发育过程中小肠旋转正常过程改变,肠系膜与后腹膜融合不全形成了隐窝所致…。术前不易明确诊断,手术治疗虽简单,但陌生,容易导致错误,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我们遇到1例十二指肠旁疝病人,就其诊断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技术在腹内疝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内疝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腹内疝9例患者临床资料(先天性腹内疝3例,获得性腹内疝6例).结果 1例术前诊断腹内疝,1例术前诊断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腹腔镜探查4例并确诊,其中3例行腔镜修复.本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1.6 d.对照组术后伤口血肿1例,伤口感染2例,1例因ARDS死亡,实验组患者未发现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52个月,无复发.结论 腹内疝发病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较难确诊,而发生肠坏死后疾病可迅速恶化,即使已行手术治疗,诊断延误仍可导致严重的后果.腹腔镜在疾病探查及手术过程以其高效的诊断及微创的优势成为腹内疝诊断和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腹内疝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疾病,可导致0.6%~5.8%的小肠梗阻。腹内疝分为先天性腹内疝和后天性腹内疝,临床上先天性腹内疝少见且术前诊断困难,且梗阻性腹内疝发病急骤,患者短时间内可出现肠管的缺血绞窄、坏死、穿孔,严重者会出现休克死亡。故对于此类患者早期的诊断及干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报告1例典型的先天性左侧十二指肠旁疝(PDH)的诊治经过,结合文献报道并进行讨论。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先天性左侧PDH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措施等临床病历资料,并复习相关国内外文献。结果:患者为49岁男性,因进大量宿食后出现脐周疼痛伴腹胀、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入院。全腹部CT平扫结果表现:左上腹局部肠管走行欠规则,肠系膜聚集、增厚伴腹腔渗出,考虑腹内疝。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见左上腹小肠聚集成团,疝入Treitz韧带处的Landzert窝,肠管扩张水肿未坏死,疝环口约8 cm×4 cm大小,还纳复位后以倒刺鱼骨缝合线关闭疝环口。术后确诊左侧PDH。患者恢复良好出院。随访至今患者无腹痛腹胀等不适。结论:先天性PDH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影像学检查诊断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内疝的术前CT诊断标准,提高对本病影像学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腹内疝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15例术前CT检查均表现为小肠梗阻,6例发生肠管绞窄。10例考虑腹内疝,其中网膜孔疝1例,十二指肠旁疝2例,大网膜裂孔疝1例,盲肠周围疝1例,肠黏连束带疝5例。术后证实均有肠梗阻,其中,十二指肠旁疝2例,网膜孔疝1例,大网膜裂孔疝2例,盲肠周围疝1例,胃切除术吻合口后疝1例,肠黏连束带内疝8例。各型腹内疝CT的共有征象和一系列个体征象与手术病理结果存在相关性。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较好地诊断腹内疝,有效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腹内疝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诊断思路及治疗方法,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2018年3月9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1例75岁的男性病人,以腹痛、腹胀伴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曾于当地医院行保守治疗无明显好转,病人20年前因胃溃疡穿孔行胃大部切除术,BillrothⅡ式吻合,本次入院后行腹部CT检查,考虑腹内疝可能,同时继发胰腺炎。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诊断为彼得森疝,行疝复位、彼得森间隙关闭术。结果手术过程顺利,病人术后恢复良好,术后7 d行消化道造影检查,见胃肠道蠕动良好,造影剂通过顺利,病人于术后10 d出院。结论胃切除术后腹内疝的发病率较低,胃切除术后腹内疝继发胰腺炎的发病率更低。腹腔镜手术、体重减轻、Roux-en-Y重建、胆胰支过长及未关闭肠系膜间隙是腹内疝发生的危险因素。腹部CT是诊断腹内疝的重要手段,对于怀疑腹内疝的病人,应积极手术治疗。胃切除术后行结肠前消化道重建及关闭肠系膜间隙可以降低术后腹内疝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腹内疝的诊治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诊治412例急性小肠梗阻病人,其中22例腹内疝。12例采用腹腔镜探查为腔镜组,10例开腹手术探查为开腹组。统计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腔镜组有1例横结肠大网膜附着处裂孔疝和1例子宫阔韧带缺损疝。12例腔镜组病人中,3例嵌顿小肠肠管坏死,予中转小切口开腹解除内疝并切除坏死肠管后一期吻合,其余9例均在全腔镜下完成梗阻松解及内疝复位或修补。手术出血量(34.1±26.8)m L,手术时间(50.8±22.7)min,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23.3±11.8)h,术后住院时间(4.2±1.9)d。开腹组中有1例先天性盲肠旁疝和1例十二指肠旁疝。10例病人中有5例行坏死小肠切除。腔镜组病人手术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开腹组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内疝术前确诊困难,对于腹痛剧烈及肠梗阻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需考虑腹内疝可能,腹腔镜对其进行诊治安全、简单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正>十二指肠旁疝(paraduodenal hernias,PDH)是指腹腔内脏器(多为空肠)疝入十二指肠旁隐窝而形成的腹内疝[1]。十二指肠旁疝可分为左侧和右侧十二指肠旁疝,左、右侧发生比例约为3~6∶1。浙江省义乌稠州医院外科2013-03-04成功手术治疗1例右侧十二指肠旁疝。现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病人男,47岁。因"脐周部疼痛不适8 h余"入院。病人诉其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脐周部疼痛不适,伴腰背部放射,腹痛呈持续性且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白线疝的临床表现及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7例白线疝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均经手术证实为白线疝,术后随访(11.2±4.5)个月(6~18个月)。(1)8例行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25 min(95~175 min)。其中嵌顿性白线疝3例,均为小肠嵌顿,2例切除坏死小肠后,1例行疝环关闭,1例疝环关闭后使用生物补片进行腹直肌后置补片修补(Sublay法),3例中另1例还纳无坏死小肠后行腹直肌前置补片修补(Onlay法),均无并发症出现;余5例开放手术中有4例行疝环关闭+Sublay修补,术后1例出现慢性疼痛,另1例行Onlay修补,未行疝环关闭,术后8个月时疝复发。(2)9例行腔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00 min(78~124 min);其中2例行腹腔镜腹腔内补片修补术(IPOM),1例术后1周即出现假性复发;余7例行缝合疝环关闭联合IPOM,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术中还纳、切除嵌入的肝圆韧带或脐正中韧带以及关闭疝环行强化修补,是缓解腹壁牵涉痛和降低术后复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腹腔镜技术诊治急性消化道穿孔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122例术前考虑急性消化道穿孔施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95例明确诊断为消化道穿孔,27例考虑急性消化道穿孔行腹腔镜探查。结果胃溃疡穿孔7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38例,胆囊穿孔3例,腹内疝2例,小肠穿孔3例,横结肠恶性肿瘤穿孔1例,乙状结肠自发性穿孔1例,阑尾穿孔2例;穿孔直径0.3~1.3 cm,平均0.6 cm。手术均获成功,无任何手术并发症。术后患者疼痛轻微,均未使用止痛剂。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住院5~9 d,平均6.5 d。110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16个月,无穿孔复发、肠梗阻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安全可靠,对于难以明确诊断的消化性溃疡穿孔,可以早期进行腹腔探查,对不同疾病进行镜下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内疝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扬州大学附属苏北医院(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实施腹腔镜胃癌根治Roux-en-Y吻合术后发生内疝的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27例内疝患者均行腹腔镜胃切除Roux-en-Y吻合,其中25例全胃切除、2例远端胃切除。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发病时间为术后6 d至5年,1年以内发病者15例(55.6%)。其中23例行手术治疗,6例死亡;4例保守治疗,1例死亡;总病死率为25.93%。 结论内疝是一种罕见的、不易诊断的严重并发症。为预防腹腔镜胃切除术后内疝,若技术条件允许,可常规关闭系膜裂孔。临床上,一旦疑似内疝,应早期行腹腔镜探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S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腹内疝诊断及分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4年12月,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手术或随访证实的27例腹内疝患者的横轴面CT及MPR表现,观察肠管异位分布及其占位效应,肠梗阻及其肠壁、系膜缺血征象,梗阻肠袢与邻近肠管、系膜的关系等。结果肠黏连束带疝13例,右侧十二指肠旁疝3例,盆腔内疝3例,盲肠周围疝3例,乙状结肠周围疝2例,小肠系膜疝1例,左结肠系膜裂孔疝1例,吻合口后方疝1例。疝内容物均为小肠及其系膜,疝入小肠袢呈肿块状、囊袋状、簇状。闭袢性小肠梗阻18例,小肠壁水肿增厚9例,其中小肠坏死5例,小肠穿孔1例;近端小肠梗阻15例;肠系膜静脉增粗、聚集,向疝口部位集中形成"缆绳征"17例。15例CT随访检查中7例闭袢性小肠梗阻或近端小肠梗阻加重,4例减轻,4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MSCT多平面重建技术能较准确地诊断腹内疝,为手术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可作为腹内疝诊断及分型的首选影像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腹内疝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腹内疝发生的原因,提高腹内疝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水平。 方法:回顾分析68例腹内疝的临床资料。 结果:术后证实为盲肠旁疝1例;毕II式结肠前胃空肠吻合术后输出段空肠疝入输入段空肠与横结肠系膜间隙6例,其中发生肠坏死1例,行疝复位、肠切除吻合后治愈;Miles术后盆底腹膜裂开所致内疝4例;降结肠造口术后降结肠与侧腹壁形成的间隙致内疝6例;大网膜与乙状结肠造口肠壁粘连形成内疝1例;因手术、腹腔炎症引起的粘连与腹膜、卵巢、膀胱、子宫、肠壁或肠与肠之间的孔隙改变形成内疝50例(73.5%),其中肠坏死3例,行疝复位裂孔修补、粘连松解、肠切除吻合后治愈。 结论:腹内疝术前诊断困难。对有手术史,经常腹痛或肠梗阻表现者应考虑腹内疝的可能,并应早期诊断及时手术,以防发生肠绞窄,肠坏死。  相似文献   

13.
范蜀滨  范蜀琦 《腹部外科》2006,19(5):F0004-F0004
先天性腹内疝临床少见,术前诊断困难。我们于1989年8月~2005年8月共收治9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25~65岁,平均45岁。均以急腹症入院。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腹部压痛、反跳痛。腹部有压痛性包块5例,既往有慢性腹痛史1例。X线检查提示腹腔有气液平面及不同程度肠梗阻征象9例。本组既往均无手术及外伤史。2.病理类型:十二指肠旁疝3例,小网膜囊疝2例,隔疝2例,小网膜裂孔疝1例,盲肠旁疝1例。3.治疗与结果:本组全部经手术证实。术前考虑本病者1例,其余均经手术探查明确诊断。行肠切除…  相似文献   

14.
十二指肠旁疝的诊断和治疗(附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提高对十二指肠旁疝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对1992~1998年间收治的12例十二指肠旁疝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诊行剖腹控查术10例,均为性肠梗阻。延期探查2例,均为不全性肠梗阻。疗效满意。远期疗效;4例并发粘连性肠梗阻。与术前病情危重程度相关。结论:十二指肠旁疝术前诊断较困难。一旦颖及本病,应尽早剖腹探查,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各种腹内疝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腹内疝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证实腹内疝病例的影像特点。其中1例为X线平片,12例CT扫描。包括十二指肠旁疝7例,小肠系膜裂孔疝3例,小网膜孔疝2例,小网膜裂孔疝1例。结果腹内疝的共同影像表现为:肠梗阻(100%),肠袢聚集、扭曲(100%)、肠系膜聚集及扭曲(100%),肠系膜血管聚集、扭曲、充血(100%),周围脏器移位(100%),肠缺血(61%)。左侧十二指肠旁疝表现为位于Treitz韧带上方、胃与胰体尾间囊袋样肿块;小肠系膜裂孔疝表现为聚集的小肠袢紧邻腹前壁,其间无大网膜覆盖;小网膜孔疝表现为网膜孔扩大,可见肠袢出入,胃后方可见疝入的肠袢;小网膜裂孔疝表现网膜囊区肿块。结论熟悉腹内疝的影像学特点,尤其是CT特征,将有助于其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后腹内疝发生的病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对经手术证实的17例腹内疝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剖腹探查手术证实为胃大部切除毕Ⅱ式胃空肠吻合口后疝3例,食管空肠Roux-Y吻合口后疝2例,胆道空肠Roux-Y吻合口后疝2例,经腹腔粘连间隙疝5例,肠系膜裂隙疝3例,造瘘口旁内疝1例,盆底裂隙疝1例。均手术治疗,无死亡病例。结论腹内疝临床较少见,术前诊断困难,均以肠梗阻收入,对有手术史及腹部外伤史,考虑腹内疝者,应及时手术,以防发生肠绞窄、肠坏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复发性结肠造口旁疝再修补的安全性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21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行修补手术治疗的40例复发性结肠造口旁疝病人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开放缝合修补或腹腔镜探查及手术(包括Lap-re-do 缝合修补、Lap-re-do Keyhole修补、Lap-re-do Sugarbaker修补、全腹腔镜Sugarbaker修补),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40例病人中13例行开放缝合修补,3例行Lap-re-do缝合修补,7例行Lap-re-do Keyhole修补,14例行Lap-re-do Sugarbaker修补,3例行全腹腔镜Sugarbaker修补。术后30 d内再次入院2例,均为肠梗阻;术后30 d内再手术1例,原因为引流管断裂。术后共12例病人再次复发;10例病人发生肠梗阻;5例发生局部感染,其中2例补片感染;3例病人发生造口出血;2例病人发生造口塌陷。结论 复发性造口旁疝再次修补安全可行,需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式。具体策略为:(1)对急诊梗阻病人首选开放缝合修补,以解除梗阻优先。(2)对既往使用聚丙烯补片修补的病人可采取直接开放缝合。(3)对腹腔情况不明者优先采取腹腔镜探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适当的修补术式。  相似文献   

18.
祝永刚 《腹部外科》2014,27(1):68-70
目的 探讨术后腹内疝所致急性肠梗阻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13年3月诊治的20例经手术证实为腹内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术后腹内疝中,粘连束带嵌顿性内疝5例,肠系膜裂孔疝7例,吻合口后间隙疝6例,造瘘口旁内疝2例.均行手术治疗,15例出现肠坏死行肠切除肠吻合术,1例因中毒性休克而死亡.结论 术后腹内疝发生的病因基础是腹内粘连物粘连后局部有裂隙形成或术后遗留未修复的裂隙,此病病情进展快,易发生肠绞窄及肠坏死,提高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本病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胃癌根治术后内疝致小肠梗阻的临床特征并总结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22年4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5例胃癌根治术后发生内疝致小肠梗阻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进行手术治疗,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5例病人中Petersen疝9例,小肠系膜裂孔疝6例。发生内疝与胃癌根治术间隔时间为10(1~63)个月。12例病人入院后行急诊开放手术治疗,3例经保守治疗无效后行开放手术治疗。7例Petersen疝病人经小肠复位后血供恢复,仅缝合关闭Petersen间隙;另2例病人术中证实小肠坏死,行坏死小肠切除、缝合关闭Petersen间隙。6例小肠系膜裂孔疝中,5例行内疝复位、间断缝合系膜间隙,1例病人术中证实末端回肠绞窄坏死,行部分小肠切除术,缝合关闭系膜裂孔。所有病人术后均未发生ClavienDindo分级Ⅲ级或以上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为(8.8±1.6)d。随访44(6~85)个月,2例间断缝合小肠系膜间隙病人再次出现小肠系膜裂孔疝。结论 临床中一旦怀疑内疝应尽早完善腹部CT检查并进行手术治疗,建议在胃癌根治术中常规使用不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关闭系膜间隙...  相似文献   

20.
16例十二指肠旁疝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十二指肠旁疝( PDH)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 1962- 2003年间经外科手术治疗的 16例 PD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 36岁.左侧 PDH( Landzert隐窝) 13例,右侧 PDH( Waldeyer隐窝) 3例. 10例患者平时无任何临床症状;3例患者在饱食后、 13例患者在剧烈运动或突然改变体位后出现上腹剧烈疼痛.腹部 X线检查提示 12例为完全或不完全性肠梗阻. B型超声及 CT显示, 6例左上腹胰腺和胃之间有扩张的囊性空肠袢.术前误诊率 87.5%. 16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 10- 13 d痊愈.经 2- 4年随访,均无疝复发.结论 PDH误诊率高,积极手术探查是正确诊断和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