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北京市空气污染水平对出租车司机心血管系统相关血液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北京市空气污染水平对职业高暴露人群(出租车司机)心血管系统相关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 以14名<45岁、健康、不吸烟的出租车司机为研究对象,在2008年春季(4月15-16日)和秋季(9月17日)分别采集其血液,检测心血管系统相关血液指标(包括高敏C反应蛋白、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水平,同时收集2次采血日期前3个月的每日空气污染指数,以比较不同空气污染水平对出租车司机心血管系统相关血液指标的影响.结果 北京市2008年春季空气污染水平明显高于秋季.在空气污染水平较高的春季,出租车司机血浆黏度水平较高,高密度及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较低;在空气污染水平较低的秋季,出租车司机血浆黏度水平较低,高密度及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较高.结论 出租车司机高密度及低密度脂蛋白与空气污染水平之间存在负关联,血浆黏度与空气污染水平之间存在正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州市空气污染对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采集2006年8月~2007年10月广州市每日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的资料(数据来自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以及同期广州市每日空气污染数据(数据来自广东省气象局),对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广州市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与当天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低度相关(OR值为0.138和0.142)。将心血管事件发病人数及污染指标按周合并(取一周当中的中位数)作相关分析,周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与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低度相关(OR值为0.258和0.264)。[结论]广州市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与空气污染只有低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氟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李荣山综述章孟本审校同济医科大学劳卫与职业病学教研室450030氟是化学活性最强的元素之一,以化合物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由于心血管功能与多种元素在体内的离子水平有密切关系,氟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1.氟...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大气污染问题严峻,近地面的空气污染物臭氧(O3)浓度不断升高,对人的潜在不利影响也越来越凸显。臭氧不仅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组织脏器有影响,对心血管系统也有较大的损伤。一系列的流行病学研究、志愿者实验和动物实验发现,臭氧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危害的机制主要通过系统炎症、氧化应激、心肌细胞损伤、影响调节血管结构和转录机制、影响脂代谢、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等。本文对国内外有关臭氧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的文献报道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从上世纪开始人们对气源性超细颗粒物的暴露水平已有显著增加,且该暴露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正相关。近年来纳米技术快速发展,人造纳米材料大量出现,纳米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暴露机会增加,人造纳米材料对人体建康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也得到广泛关注。目前纳米毒理学研究已逐渐从纳米材料的肺毒性拓展到肺外组织器官,其中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重点综述纳米材料对心血管系统的损伤及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6,(2)
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噪声污染已成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职业性噪声对人体的多器官产生损伤,尤其对听力造成损伤,引起听力的严重损害,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另外对人体有非特异性作用,尤其对心血管系统,主要表现为血压不稳定,甚至可引起血压持续性升高;对心功能的影响导致心率加快、心律不齐、甚至出现ST段及T波异常的改变,表明噪声与高血压、心电图异常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本文就职业性噪声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大气颗粒物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气颗粒物可对机体的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笔者对已有的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研究结果进行综述,并对大气颗粒物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10.
随着现代生产技术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噪声污染已经与大气污染、水污染一起并列成为世界3大公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噪声除了特异性地引起听觉系统损害外,还影响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大气环境中重要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毒理学作用及其机制方面文献综述,从来源、组成、化学成分对PM2.5进行概述,并对PM2.5环境质量标准限值进行分析得出对健康威胁的结论。分述PM2.5对健康所造成的影响,以心血管系统为例,对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及细胞毒性进行述评。研究PM2.5对健康带来的负面效应:血管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完善大气颗粒物(PM2.5)对健康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为深入研究细颗粒物对心血管系统毒性机制等前沿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并阐述其在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汽车尾气相关空气污染对小学生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无沿汽油使用后,上海市汽车尾气相关空气污染对小学生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上海市交通污染严重地区A小学和相对污染较轻地区B小学学生为调查对象。A小学共抽样调查139人,其中男生60人,女生79人;B小学共调查了170人,男生79人,女生91人。比较两校学生的健康状况。[结果]A小学学生呼吸道症状出现率明显比B小学学生高,而且尾气暴露与呼吸道症状出现有显著相关;汽车尾气相关空气污染对学生的体格发育也有影响,尤其是对学生肺活量及胸围等指标。血铅测定结果表明A小学学生血铅依然比B小学学生要高,但是两校学生的血铅均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其中A小学学生和B小学学生血铅的几何均值分别为0.298/μmol/L和0.252μmol/L。[结论]无铅汽油对于降低学生血铅有积极意义,但是无铅汽油并不是无害汽油,汽车尾气的治理仍然是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20,(4)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与健身越来越重视,因此如何解决我国空气污染和运动之间的矛盾,是一个迫切问题。本文对在颗粒物污染环境下运动对人体的心血管和肺功能急、慢性影响进行了综述及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大气颗粒物污染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气颗粒物污染业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的估计表明,全球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造成每年至少100万居民死亡和740万失能调整生命年(DALY)的损失,且这些DALY损失的50.0%发生在大气颗粒物污染较为严重的东南亚国家(含中国)。 相似文献
15.
16.
心血管系统疾病,对人民生命健康危害很大,其死亡率约占总人口死亡率的50%左右。许多种化学物质中毒,尤其是有机化合物急性中毒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颇为明显,甚至可招致猝死,已逐渐引起重视,其共同特点是心血管系统临床表现,常被中毒的临床病变所掩盖而忽略。因此在诊治急性化学中毒时,除对其化学物质本身的特异性毒作用须注意外,尚须全面观察对机体其他方面的影响,早期进行心电图监护,以得出早期诊断,及时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一氧化碳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少光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84,(5)
CO主要损害心脏和脑的功能,其毒性作用有如下几种解释:(1)吸入CO后产生COHb引起携O_2能力下降,造成组织缺O_2。(2)CO与肌红蛋白结合影响O_2从毛细血管弥散到线粒体。(3)CO与O_2争夺卟啉蛋白,如CO与细胞色素a_3结合,阻断了电子传递链,延缓了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氧化,造成脂肪酸增加。(4)CO溶解于血浆中直接作用于细胞受体。 CO对心血管系统有下列多方面的影响: (一)CO可使心绞痛加重 CO导致心绞痛发作及时间延长,对运动的耐受力明显降低,职业性接触CO 相似文献
18.
二硫化碳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梅庆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6,(6)
作者采用平均初重为180~220 g的雄性大鼠置于SKI-21型容积为250 L的动物箱内(温度为22℃,湿度为80%)作CS_2吸入接触。受试动物共分三组,每组10~30只。第一组分50和10 mg/m~3两种接触浓度。每周接触5天,每天接触5小时,持续3个月。第二组分200,100和50 mg/m~3三种接触浓度,每周接触 相似文献
19.
在大气污染与心血管健康的研究中,大气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备受关注.按照空气动力学直径,可将PM分为:粒径<10 μm的胸腔颗粒物(thoracic particles, PM10),粒径2.5~10 μm的粗颗粒物(coarse particles, PM10-2.5),粒径<2.5 μm的细颗粒物(fine particles, PM2.5),以及粒径<0.1 μm的超细颗粒物(ultrafine particles, UFP)[1-2].传统上,PM10又被称为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les)[2-3],包括PM10-2.5和PM2.5两部分. 相似文献
20.
随着纳米科技与产业的迅速发展,纳米颗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正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研究表明,纳米颗粒可通过引发内皮细胞、心肌细胞等的氧化损伤,致使其功能受损或死亡,引发心血管系统炎症,改变血液的流体学特征,并影响血管的舒缩功能,使血压升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增加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促进血栓的形成;另一方面,还可能通过影响心脏自主性神经的功能等机制,从而引发心律不齐、心肌梗塞和心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本文综述了纳米颗粒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并对今后深入研究纳米颗粒对心血管细胞毒性作用方面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