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利用青少年体重控制行为量表对兰州市高一新生体重控制行为采用状况进行调查,并考察其与学生真实和感知到的体重状态之间的关联,为制定科学的预防和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9月在兰州市抽取1 038名高一新生,对其测查青少年体重控制行为量表及感知到体重状态。回收有效数据1 026份,计算健康体重控制行为和不健康体重控制行为的采用率和平均分。结果 参与调查的高一新生中有364名(76.15%)女生和387名(70.62%)男生采用体重控制行为;男女生采用最频繁的两种健康体重控制行为是 “做运动”[男生416例(75.91%),女生318例(66.53%)]和“多吃水果和蔬菜”[(男生412例(75.18%),女生395例(83.51%)];采用最频繁的两种不健康体重控制行为是“减少吃饭的顿数”[(男生93例(16.97%)],女生82例(17.15%)]和“不吃肉”[(男生37例(6.75%),女生77例(16.11%)]。实际超重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21.63%和9.79%。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高达52.83%的女生自认为超重。自认为超重的被试比自认为不超重的被试更可能采用不健康体重控制行为(χ2=38.94,P<0.01)。结论 兰州地区高一新生体重控制行为的状况非常普遍,这和他们对于体重认知的偏差有关,需从心理层面进行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2.
吴建  谢屹  贾宁 《中国校医》2022,36(9):678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初高中新生的体重现状,以及血清转氨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 对2019—2020年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 135名初、高中一年级学生进行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肝功能转氨酶的检测,比较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的差异,并对不同BMI组的ALT和AST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本次被调查的参检学生中,初中新生超重检出率为16.8%,肥胖检出率为11.0%,分别高于高中新生的14.9%、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098, P<0.001,χ2=26.468,P<0.001); 男生超重检出率为20.5%,肥胖检出率为13.1%,分别高于女生的10.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839, P<0.001,χ2=88.526,P<0.001);肥胖组ALT、AST高于超重组,超重组高于体重正常和消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和肥胖组的ALT与AST异常升高检出率均高于体重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地区初高中新生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应重点关注低年级和男生超重、肥胖的流行趋势。超重和肥胖与转氨酶异常升高密切相关,应重视超重、肥胖对肝脏及其他相关疾病的早期防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四川省中小学生形态发育现状,为有关部门制定学校卫生保健策略提供科学数据和评价标准。  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2018年抽取四川省21个市(州)7~18周岁25 937名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检测项目包括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并计算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  结果  中小学生平均身高为(149.35 ± 16.27)cm,平均体重为(43.54 ± 14.31)kg;城市中小学生平均身高和体重均高于农村(P < 0.05);男生平均身高和体重在13岁后明显高于女生(P < 0.05);中小学生的总体超重检出率为11.61 %,肥胖检出率为7.63 %;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生(P < 0.05);超重检出率和肥胖检出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并且女生下降更显著。  结论  四川省7~18周岁中小学生身高、体重基本符合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城市地区中小学生平均身高和体重均高于农村;四川省城市地区7~18周岁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其检出率与一线城市相当或稍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我国九年级学生超重及肥胖情况,探讨影响学生肥胖的因素。 方法  从2016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中选取符合条件的九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5 967人。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学生超重/肥胖率差异,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其肥胖的因素。 结果  九年级学生的超重及肥胖患病率为15.23%,男生和女生分别为18.55%和11.84%。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男生与女生的肥胖影响因素相差较大,男生主要为独生子女、寄宿、父母均肥胖、接受健康教育课程、有室内体育馆以及电子设备使用,而女生为寄宿、父母均肥胖以及体育运动。 结论  学校应通过合理安排寄宿生作息,根据男生、女生特点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同时结合家庭根据男生、女生行为特征控制学生电子设备使用以及摄入食物的营养均衡,对学生进行肥胖预防。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09-2018年上海市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变化趋势,为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2009-2018年上海市连续10年的学生常见病监测项目横断面调查数据,选取资料完整的523 112名6~17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超重和肥胖判定标准采用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儿童青少年生长参照标准(WHO标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变化趋势,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超重和肥胖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8年上海市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总体检出率分别为19.37%、10.78%,男生分别为22.33%、16.27%,女生分别为16.31%、5.13%,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男生均高于女生(超重:χ2=253.26,P<0.001;肥胖:χ2=1 404.73,P<0.001)。调整年龄、性别后,超重和肥胖率分别由2009年的16.94%、9.22%增加至2018年的19.37%、10.78%(P趋势<0.001)。结论 2009-2018年上海市6~17岁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超重和肥胖率均呈增加趋势,增长速度放缓,但仍处于流行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2018年与2014年四川省7~18周岁中小学生形态学指标变化情况,为近五年来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变化情况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2018年和2014年共抽取了28 754名7~18周岁中小学生,其中2018年抽取中小学生23 977人,2014年共抽取中小学生4 777人,检测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并计算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结果 2018年与2014年中小学生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8年与2014年中小学生男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2.78%和14.79%,2018年男生超重检出率比2014年男生超重检出率略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8年与2014年中小学生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6.44%和4.58%,2018年女生肥胖检出率比2014年女生肥胖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近五年来,四川省中小学生平均身高和体重无明显变化;在超重和肥胖方面,男生超重检出率有所下降,女生肥胖检出率有所上升;建议加强对中小学生女生肥胖发生的防控,积极促进中小学女生改善饮食结构,鼓励多参加体育运动,抑制肥胖在女生中快速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2018年与2014年四川省7~18周岁中小学生形态学指标变化情况,为近五年来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变化情况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2018年和2014年共抽取了28 754名7~18周岁中小学生,其中2018年抽取中小学生23 977人,2014年共抽取中小学生4 777人,检测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并计算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结果 2018年与2014年中小学生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8年与2014年中小学生男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2.78%和14.79%,2018年男生超重检出率比2014年男生超重检出率略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8年与2014年中小学生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6.44%和4.58%,2018年女生肥胖检出率比2014年女生肥胖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近五年来,四川省中小学生平均身高和体重无明显变化;在超重和肥胖方面,男生超重检出率有所下降,女生肥胖检出率有所上升;建议加强对中小学生女生肥胖发生的防控,积极促进中小学女生改善饮食结构,鼓励多参加体育运动,抑制肥胖在女生中快速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东省不同性别、年龄青少年减肥行为情况及青少年体重自我评价与减肥行为关系,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东省21个地区的22 86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0.1%学生认为自身体重有点重或很重,其中真正超重或肥胖的只占6.96%;63.7%的学生采取了减肥或防止增重的行为,通过锻炼、不吃肉、节食、绝食、诱导呕吐、吃减肥药行为减肥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4.05%、8.31%、23.45%、1.92%、1.08%、1.84%,女生不良行为减肥发生率高于男生,中职校学生高于其他类别学生;自认偏重实际不重的女生比例(35.7%)高于男生(19.8%),自认偏重或过重学生的不良减肥行为比例高于其他学生。结论青少年对自身营养状况缺乏正确的认识,体重的认识偏倚很大程度影响其减肥行为的发生,应加强对学生健康和营养知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掌握长寿区中小学生营养现状及变化趋势,为有关部门制定营养健康管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检测细则》的测试要求,2014—2017年对长寿区在校中小学生进行学生健康体检,对营养不良(生长迟缓、消瘦)和超重、肥胖检出率的变化,分性别和不同学段进行统计、分析,并与重庆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进行横向比较。结果 2014—2017年中小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分别为9.60%、6.15%、5.36%、5.68%,其中,生长迟缓检出率上升了0.95%,消瘦检出率下降了4.87%,四年间逐年下降。营养不良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2014—2017年中小学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9.47%、10.42%、11.43%、12.72%,肥胖检出率分别为5.06%、5.65%、6.71%、7.65%,逐年持续增长,男生超重检出率分别比女生高4.09%、3.26%、3.68%、3.43%,男生肥胖检出率分别比女生高3.04%、3.09%、3.83%、3.98%,(P<0.01)。男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均逐年增长,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增长了3.58%、3.06%,比女生增长幅度分别高0.66%、0.94%。长寿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增长幅度均高于重庆市平均水平。结论 2014—2017年长寿区中小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逐年下降,而超重、肥胖则持续增长。社会、学校、家庭等应协同配合,加强中小学生营养健康教育,加强体育锻炼,科学合理膳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广西柳州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模式及特点.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09年抽取柳州市区3 720名大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样本聚类方法对12种健康危险行为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男女生行为聚集模式分为5组:低危险组男生构成比为34.79%,女生构成比为38.59%;骑车违规高发的中度危险组男生构成比为19.37%,女生构成比为25.65%;饮酒高发的中度危险组男生构成比为27.38%,女生构成比为18.03%;较高危险组男生构成比为9.56%,女生构成比为10.60%;高危险组男生构成比为8.91%,女生构成比为7.13%;男、女生骑车违规高发的中度危险组行为聚集现象不明显,饮酒高发的中度危险组与赌博等行为聚集,较高危险组男生打架、女生焦虑发生率最高,为100%,高危险组男女生均呈现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高度聚集现象;吸烟是女生高危险组的标志性行为,是男生较高危险组、高危险组的标志性行为.结论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方式多样,应分别针对男、女生行为聚集特征,分级采取综合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中学生饮食行为状况及其与肥胖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有效引导中学生合理饮食行为,保障健康成长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5月以班级为单位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乌鲁木齐市所有中学中随机抽取4所学校72个班级的3 45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经常吃新鲜水果、经常吃甜零食、经常吃蔬菜、讨厌吃某类食物的女生(87.6%、61.2%、93.5%、45.6%)比例显著高于男生(54.3%、51.5%、91.2%、3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经常吃新鲜水果、经常喝牛奶、经常吃早餐的汉族学生(87.5%、72.4%、86.2%)比例高于少数民族学生(55.0%、65.7%、8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男生(OR=1.44,95%CI为1.09~1.88)、存在不良饮食习惯(OR=1.43,95%CI为1.11~1.89)和经常吃小摊食品(OR=1.34,95%CI为1.08~1.73)的中学生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 中学生不良饮食习惯与肥胖存在相关关系,应加强中学生良好饮食行为教育,并运用到生活中预防肥胖的发生,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中学生睡眠状况及其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为有效控制中学生超重肥胖提供支持。方法 2016年3-4月在乌鲁木齐市20所中学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8 242名中学生进行睡眠状况等方面的调查,并分析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结果 乌鲁木齐市中学生睡眠质量得分为(4.97±2.48)分;睡眠质量问题检出率为28.44%,男生(26.36%)低于女生(3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6,P<0.01)。中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8.18±1.16)h/d,睡眠不足的检出率为48.24%。中学生超重肥胖率为15.47%,其中男生高于女生,城市高于乡村,初中高于高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1.04、11.21、44.36,P<0.01)。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中学生性别、年龄、睡眠时间与体重指数(BMI)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睡眠时间与BMI呈现负相关关系,年龄与BMI呈现正相关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中学男生睡眠时间不足是导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OR=1.23, 95%CI:1.04~1.47,P=0.02),未发现睡眠质量问题与超重肥胖存在统计学关联,亦未发现女生睡眠时间和质量问题与超重肥胖存在关联。结论 中学生睡眠时间与BMI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男生睡眠不足可能是导致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河南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9年抽取河南省内7个市6~17岁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 共计19 390名儿童青少年纳入研究,超重肥胖检出率为42.3%,其中超重4 415人(22.8%),肥胖3 790人(19.5%)。其中10 390名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3.0%和20.8%,9 000名女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2.5%和18.1%,男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小学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高于高中生和初中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超重(OR=1.842),母亲超重(OR=2.586),儿童青少年喜爱吃甜食、膨化食品(OR=3.161),进食速度过快(OR=3.268),经常在外就餐(OR=1.882),每天看电视、玩手机时间超过2 h(OR=2.376),每天睡眠时间不足(OR=2.640)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河南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较高,应积极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避免超重肥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天津市青少年营养状况、自我体重认知情况以及不健康减肥行为现状,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3年采用集体自填匿名问卷调查方法,对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的36所中学、6所大学的8 194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天津市青少年偏瘦、超重及肥胖发生率分别为11.53%、11.62%和6.52%,男生超重及肥胖发生率(15.59%、9.16%)明显高于女生(8.19%、4.23%);12岁年龄组学生肥胖率为13.88%,达各年龄组最高;大学阶段学生超重、肥胖率最低,分别为8.72%、2.78%;经济地区好的学生肥胖率(7.71%)最高,核心家庭学生肥胖率(6.38%)最低。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是否寄宿、喝饮料、吃甜点、吃快餐、经济水平、玩电子游戏是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影响因素(均P<0.05)。51.76%的青少年存在体重认知偏移,消瘦青少年中有8.04% 认为体重偏重或很重,正常青少年中有37.64%认为体重偏重或很重,但超重和肥胖学生中分别有16.91%、26.77%没有正确认知自己的体重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 061.461,P=0.01)。在过去30 d,有22.80%的青少年为减肥或控制体重而锻炼,同时有21.19%采取不健康减肥行为,且随着体重增加发生不健康减肥行为的情况越严重(χ2趋势=41.086,P=0.000)。结论 天津市青少年消瘦、与超重肥胖情况并存,处于较高水平,部分青少年对自身体重没有正确认知,且存在不健康减肥行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上海市普陀区青少年超重、肥胖和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资料,探讨青少年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以普陀区3 662名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依据我国青少年性别、年龄百分位标准判断超重、肥胖,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比较不同性别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以及正常体重、超重、肥胖组的高血压前期、高血压检出率。结果 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9.88%、13.49%,男生超重22.56%、肥胖18.29%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生17.07%,8.45%(P<0.01)。收缩压、舒张压比较肥胖组高于超重组和正常体重组,超重组高于正常体重组(P<0.01)。高血压和高血压前期的检出率比较肥胖组高于超重组和正常体重组,超重组高于正常体重组(P<0.01)。结论 普陀区青少年超重及肥胖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血压的发生与超重、肥胖相关。青少年肥胖的防治工作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Weight-related status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evaluated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weight-related statuses (Body Mass Index (BMI), weight self-perception and weight teasing from others)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and identifie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health risk behaviors (lack of healthy dietary behavior, unhealthy dietary behavior, binge eating behavior, lack of physical activity (PA), sedentary behaviors (SB) and sleep disturbance). A stratified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select 10,070 students aged 11–18 years old from schools in Shanghai. Self-reporte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weight-related statuse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and six specific health risk behaviors were classified into two groups: positive or negative. Overall, 27.82% of the adolescents were classified as being overweight and obese (35.61% of boys and 18.21% of girls), 43.45% perceived themselves as too heavy and 30.46% experienced weight teasing in the past. Among overweight or obese participants, 50.55% have been teased about their weight, and 77.48% perceived themselves as too heavy. Weight perception and weight teasing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health risk behaviors rather than the actual body weight status based on BMI, especially regarding binge eating behavior (body weight status (BMI): p > 0.05, underweight perception: OR = 1.18, 95%CI 1.03–1.34; weight teasing for more than once a year: OR = 2.00, 95%CI 1.76–2.27). In addition, weight perception and weight teasing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health risk behaviors, mainly in normal and overweight/obese groups but not in underweight groups. Weight teasing and weight self-perception play an independent and stronger role than actual body weight in the health behaviors of adolescents. This calls for more attention and intervention to reduce peer bullying and stigmas on weight among adolescents.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年龄和年级青少年体重控制心理行为状况及其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合肥市某中学的初一、初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人体测量。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及其父母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体重自我评价和体重控制心理行为。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分别依据BMI值和体重自我评价进行分组。结果青少年不良的体重控制心理、行为和总体不良的体重控制心理行为报告率分别为17.4%、3.8%、19.1%,女生的报告率(20.6%、4.3%、22.6%)均高于男生(14.5%、3.3%、15.8%)(P〈0.05)。BMI评价和自我评价为肥胖学生不良的体重控制心理、行为和总体不良的体重控制心理行为的报告率均最高(P〈0.05)。两种方法评价肥胖和超重与不良的体重控制心理行为的正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结论女生不良的体重控制心理行为较男生严重。排除社会因素的混杂作用,肥胖与青少年不良的体重控制心理行为相关联。  相似文献   

18.
了解扬州地区学龄前儿童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及饮食行为的现状,探讨其对体型的影响。方法 于2015年4-5月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扬州市7所托幼机构2 531名在园儿童家庭基本信息及儿童最近一周的饮食情况,包括饮食行为及饮食习惯。结果 学龄前儿童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发生率为7.8%,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中挑食的发生率最高,为25.2%(637/2 531),男童高于女童(27.5% vs. 22.5%,P<0.05),其次为进餐速度快,为18.8%(477/2 531),男童高于女童(20.9% vs.16.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饮食偏咸(OR=2.05,95%CI:1.26~3.34)、偏油腻(OR=1.96,95%CI:1.22~3.16)食物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进餐速度慢是保护性因素(OR=0.31,95%CI:0.23~0.42,P<0.001),不同的饮食模式对学龄前儿童体重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扬州市学龄前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及饮食行为发生率较高,且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与肥胖相关,应采取措施如改变家庭不良的饮食行为等,从而降低儿童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