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Q-T离散度(Q-Tcd)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致命性心律失常及心性猝死的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对66例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Q-Tcd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并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观察48例糖尿病并AMI发病6小时内患的静脉溶栓治疗,按溶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32例)和未通组(16例),测定溶栓前和溶栓后2小时的Q-T离散度。结果:溶栓前两组AMI患的Q-T离散度无差异,溶栓后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通组,有显差异(P<0.05)。Lown氏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溶栓前两组无显差异(P>0.05),溶栓后再通组的显低于未通组(P<0.01)。结论:糖尿病患AMI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可缩短Q-T离散度,改善心肌电稳定性和植物神经功能,并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Q-T离散度具有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 3 7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者溶栓治疗前后QTcd作观察 ,研究QTcd的临床意义。方法 于溶栓治疗前后行标准 12导联心电图检查 ,测量QTcd且与正常人心电图进行比较 ,以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标准判定是否成功。结果 AMI组 (A组 )溶栓前与对照组 (B组 )QTcd有显著差异 ( 76.4± 18.5 )ms与 ( 3 6.1± 10 .3 )ms ,P <0 0 1。溶栓有效组 (A1 组 )QTcd于 2h左右后显著降低 ( 5 0 4± 17 7)ms与 ( 78 5± 10 9)ms ,P <0 0 5 ,无效组 (A2 组 )则QTcd恢复较慢。 8例发生室颤者的QTcd明显高于无室颤组 ( 110 6± 19 2 )ms与 ( 76 7± 16 1)ms,P <0 0 0 1,其中 5例再通后室颤消失 ,QTcd明显下降 ( 69 4± 11 2 )ms。结论 溶栓成功可明显降低QTcd ,减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Q—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脏事件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对比分析了60例正常人与68例AMI患的Q-Td以及与计事件的关系。结果:AMI组较对照组Q-Td明显延长(P〈0.01)。梗死组患中事件组与非事件组Q-Td相差显(P〈0.01),而在事件组中以猝死Q-Td最长(P〈0.01),结论:Q-Td对AMI心脏事件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Q -T离散度 (QTd)已经作为判定缺血性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 (AMI)预后 ,评价心律失常药物疗效的 1项指标。QTd延长可明显增加心脏猝死、室速、室颤的发生率。现回顾性分析 47例急性心肌梗死者溶栓前后QTd的改变报告于后。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AMI溶栓治疗后存活共 47例 ,男 3 9例、女 8例 ,年龄 3 5~ 75 ( 5 6 3 7± 3 2 1)岁。部位 :间壁或前壁AMI 18例 ,下壁和 或后壁和 或右室AMI 2 6例 ,前壁并下壁AMI 3例 ,溶栓方法 :①尿激酶 (UK) 15 0万U 快速静脉滴注 ;②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 5 0 - 10 0… 相似文献
6.
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资料显示 ,β -受体阻滞剂可显著减少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 ,尤其是心脏猝死的发生[1 ] 。Q -T离散度 (QTd)主要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 ,Q -T间期延长 ,心脏病患者易产生恶性心律失常。本文通过随机对照研究作探讨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999年 5月到 2 0 0 1年 5月 ,我院参与了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与英国牛津大学联合进行的CCS2 (第二届中国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研究 )协作课题 ,入选病人 85例 ,诊断标准均符合WHO的AMI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倍他乐克治疗组 (A组 )和对照组 (B组 )。A组 45例 ,心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校正QTc离散度 (QTcd)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生室颤的关系 ,比较 41例AMI与 45例非心肌梗死者 ,住院期间不同时期心电图QTcd。结果 AMI者室颤组 (AⅠ 组 )在室颤发生前的QTcd(73 .2 5± 9.45 )ms显著延长 ,此AMI之非室颤组 (AⅡ 组 )及非心梗之对照组 (B组 )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4 2 .75± 7.2 4)ms、(3 0 .42± 9.19)ms,P <0 .0 1。认为QTcd对AMI室颤发生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Q -T间期延长表明心肌复极时程或动作电位时程 (APD)延长 ,容易引发室性心律失常[1 ] 。实验证明Q -T间期延长与心肌电活动的不同步性、心肌细胞APD延长有关 ,其不同步性早在 1985年已被认识。Q -T间期反映局部心肌复极状态 ,直至 1990年才提出各导联的Q -T差值称为Q -T间期离散度 (Q -Tdispersion ,QTd)。代表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不稳定性的程度。测定QTd较测定单一Q -T间期更能为临床预测各种室性心律失常 ,判定心肌缺血的程度 ,提出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现综述如下。1 QTd及其有关参数测定[2…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运动试验后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方法 观察51例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观察组)平板运动试验的Q-Td的变化,并观察运动后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胸痛、血压下降与Q-Td变化的关系.结果 患者峰心率时Q-Td(64.3±20.5ms)较运动前(51.2±23.5ms)增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运动中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或明显胸痛、血压下降者15例(A亚组)与36例未出现者(B亚组)比较,运动前Q-T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1±17.5ms和16.3±19.2ms,P >0.05),峰心率时A亚组Q-Td(76.8±15.5ms)较B亚组(60.1±16.1ms)延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亚组Q-Td多壁梗死均比单壁梗死延长,A亚组多壁梗死比B亚组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后Q-Td进一步增大,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大.平板运动试验可作为筛选急性心肌梗死高危人群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老年心肌梗死Q—Tc离散度与心室颤动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Q-Tc离散度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心室颤动的关系,比较6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者与73例非心肌梗死者住院期间不同时期心电图Q-Tc离散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颤动组心室颤动发生前的Q-Tc离散度(74.0±30.3ms)显著延长,比非心室颤动组及对照组患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43.8±26.7ms,27.5±14.8ms,P〈0.01),认为Q-Tc离散度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室颤动发生有 相似文献
11.
杨琳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2,11(3):231-23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与QT高散度(QTd)的相关性。方法:对于18例伴有不程度心功能不全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同步12导心电图测量其入院时,入院后第1、2周的QTd,并分析其与心功能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入院时心功能(Killip)为Ⅱ~Ⅲ级,QTd为87±18.62ms,入院后第1周的QTd为60.76±12.23ms,入院后第2周心功能为Ⅰ级,QTd为42.26±12.31ms;与入院时QTd比较,入院后第1、2周的QTd显著改善(P分别<0.01、<0.001);心功能与QTd呈负相关关系。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与QT离散度呈负相关关系,心功能越差,QTd值越大。 相似文献
12.
最近几年来,人们发现QT间期离散度(QTd)反映心室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在临床上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本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d与正常人以及AMI生存组与死亡组QTd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复方丹参滴丸对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永慧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1,10(4):371-372
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死亡原因多为原发性心室颤动 ,而 QT间期离散度 (QTd)与 AMI早期发生心室颤动呈正相关 [1] 。我们应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 AMI并观察该药物对 AMI病人 QTd的影响 ,旨在探索该药对预防 AMI原发性室颤 ,降低 AMI病死率的临床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 1999年 6月至 2 0 0 0年 12月间发病、 72小时内入院 ,符合 1979年 WHO关于 AMI的诊断标准 ,且无心率失常、心力衰竭、休克及电解质紊乱的住院病人 6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 ,男 2 0例 ,女 10例 ,年龄 31~ 77(平均5 8.6)岁。对… 相似文献
15.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根据318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48h内是否发生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186例)和无缺血预适应组(132例),另取健康人11l例作为对照组,测定每例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结果无缺血预适应组Q-Tcd(70.47±12.05ms)明显大于缺血预适应组(55.96±10.4lms,P<0.01),缺血预适应组明显大于对照组(42.47±9.17ms,P<0.01).缺血预适应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猝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无缺血预适应组(P均<0.01).结论缺血预适应可明显减小急性心肌梗死时的Q-T离散度,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相关脉再通过Q-Td及其比值(Q-Tdr)的影响,观察6h内接受溶栓治疗的96例患者,按冠状动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n=54)和未通组(n=42)结果未通组Q-Td(74±18ms),Q-Tcd(81±26ms),Q-Tdr(8.9%±2.7%)非常明显高于再通组(50±12ms,53±14ms,5.1%±1.7%(P〈0.01),且伴心室颤动者Q-Td(96±17ms) 相似文献
17.
QTcd反映心室复极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程度,QTcd增大在MI患者中是常见的,其明显延长者易发生室速(VT)、室颤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随机选择年龄在60岁以上,自1992年元月至1998年12月的住院者。根据有无MI分为两组:50例非MI 相似文献
18.
心肌梗死QT离散度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Compbell等提出体表心电图(ECG)不同导联间校正QT间期(QTcd)存在着差异,具有一定规律性和临床价值。1990年Day等指出QTd对预测室性心律失常有重要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分析老年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 (AMI)与非糖尿病AMI患者Q T离散度 (QTd)的改变及临床预后 ,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对 60岁以上的 42例糖尿病AMI(A组 )和 5 0例非糖尿病AMI(B组 )患者QTd及心脏危险事件的发生进行分析。结果 A组QTd明显长于B组 (P <0 0 1) ,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二者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老年糖尿病AMI者的QTd明显延长 ,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心脏事件的发生率高 ,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