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咪唑类药物是近年来不断发展的抗真菌药物,其抗菌谱广,且真菌对其产生耐药性较缓慢,毒性也小。本文将简要介绍咪唑类药物及其在治疗生殖器念珠菌病中的用法和选择。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用药主要为唑类抗真菌药物,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等。当这类药物出现过敏反应时,大蒜素不失是一种选择,现有一例相关药案,供临床医生和药师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HTK〗评价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分别与环孢菌素A联合应用时对敏感与耐药白色念珠菌的体外抗真菌效果。〖HTW〗方法〓〖HTK〗采用棋盘法测定两类药物联用的体外抗真菌效果,以OD值测定法判读MIC值,并以FICI法对联用结果进行评价。〖HTW〗结果〓〖HTK〗两类药物联用对耐药白色念珠菌全部表现为协同作用,对敏感菌大多表现为无关作用。〖HTW〗结论〓〖HTK〗对于耐药白色念珠菌,环孢菌素A对3种三唑类药物均有明显的增敏作用,但对敏感菌的增敏作用不明显。以OD值测定法判读MIC值具有客观、迅速简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呼吸道标本中酵母样真菌感染及其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健康  郭晓兰 《四川医学》2004,25(12):1355-1356
目的 了解我院呼吸道标本中酵母样真菌感染的特点及耐药状况。方法 对从呼吸道标本中分离的酵母样真菌,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进行鉴定、ATB FUNGUS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85株酵母样真菌,以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为主,抗真菌药物5FC、AMB、NYS未发现耐药菌株,吡咯类药物(MIC、ECO、KET)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中敏株和耐药株。结论 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对吡咯类药物(MIC、ECO、KET)出现了较多的中敏株并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5.
从2004年7月1日起,未列入非处方药品名录的各种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磺胺类、喹诺酮类、抗结核类、抗真菌类药物),在全国范围内所有零售药店必须凭职业医师处方才能销售。这一规定在客观上从源头切断了抗菌药物滥用的机会。但是,问题还远没有解决,那就是:如何让拥有处方权的医生正确、合理、科学地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6.
廖卫  张敏  孙杨 《中国厂矿医学》2007,20(2):104-106
目的了解近5年来真菌感染及其耐药情况。方法收集5年来临床分离的真菌219株,对常见菌株进行5种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试验。结果临床真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居多,为146株,其次来自泌尿道37株,肠道27株,口咽部6株,血液2株,脑脊液1株。菌种分布以白色念珠菌最多,占54.8%;其次为热带念珠菌,占15.5%,光滑念珠菌,占11.0%;其他真菌分离率均〈10.0%。对5种常用抗真菌药进行耐药分析显示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对念珠菌相对3种唑类药物分别具有较低的耐药率(P〈0.01)。克柔念珠菌对氟康唑和酮康唑的耐药菌株均占到30%以上,是耐药性较强的念珠菌。结论深部真菌感染及耐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唑类抗真菌药物已呈明显耐药,采用有效防治措施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李聪颖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9):73-73,94
目的 预防和减少重度颅脑损伤并发院内真菌感染.方法 查阅边防医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神经外科重度颅脑损伤并发真菌感染患者的病历并进行分析.结果 14例感染治愈,2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结论 合理应用广谱抗生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是预防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院内真菌感染的重要手段.对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应预防用抗真菌药,已并发真菌感染者应该用高效低毒的抗真菌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本院临床常见真菌的种类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临床采集的标本进行真菌分离培养,采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及API 20C AUX酵母菌鉴定试剂盒进行真菌鉴定,ATB Fungus 3药敏试剂盒进行药敏试验,统计分析菌种的构成及其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结果共收集培养得到399株真菌,标本类型以尿液为主,念珠菌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共188株,占47.1%;丝状真菌中以烟曲霉菌为主,共25株,占6.3%。白色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较好,大部分在95%以上,但光滑念珠菌对唑类药物敏感性相对较低,对氟康唑的敏感性只有65.1%。曲霉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均有着较高的敏感性。结论医院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对其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光滑念珠菌对唑类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使用唑类抗真菌药物时临床药师应密切关注的药物相互作用。唑类抗真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率很高,临床使用唑类抗真菌药物时务必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监测抗真菌药应用的合理性,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研究用药流行趋势及医师处方习惯。方法:调查我院1996年1~6月份住院患者抗真菌药的应用情况,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方法及Ghodse教授建议的“药物利用指数”方法,对抗真菌药物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真菌药使用基本合理,但真菌感染与广谱抗生素的滥用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抗菌谱广而毒性小的抗真菌药将取代毒性大的药物。结论:应提倡合理应用抗生素以减少真菌感染的发病率。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愈应以临床和真菌检验为依据,使抗真菌药的使用更趋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吡咯类抗真菌药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94年~2012年国内公开发行的有关吡咯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医药期刊178篇共240例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涉及8种吡咯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累及过敏反应、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骨骼肌肉、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等。结论:应高度重视吡咯类抗真菌药不良反应,合理选药,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心血管手术和各种介入操作技术的深入开展,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之势。而抗真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又导致了耐药菌株的产生,因此了解真菌对各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以及正确合理地选用抗真菌药物,已经引起了临床的高度重视。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临床检出的527株念珠菌。及其对4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真菌病是由于真菌侵入了人体的皮肤角质层、毛发、甲板及黏膜引起的感染。治疗真菌病以往因口服抗真菌药副作用大,外用抗真菌药物不易坚持等缺点,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三唑类广谱口服抗真菌药物氟康唑胶囊(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浅部真菌病具有疗程短、疗效好、副作用少等优点,克服了局部用药麻烦等缺点。  相似文献   

14.
“替丁”类药物正规学名叫组胺H2受体拮抗剂,因为这类药物的名字中都含有“替丁”二字,因此俗称“替丁”类药物。“替丁”类药物是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病的首选药物。这类药物有上世纪七十年代面世的西咪替丁,随后又诞生了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等。这类药物的产生被专家称之为“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第一次革命”,足以说明其地位的重要性。但这类药物也有它的作用特点、适应证和使用注意事项,胃病患者正确合理使用才能收到最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某些深部(内脏)真菌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但目前用于l临床的抗真菌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物却较少,且多因毒副作用较大等原因在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故从天然药物中寻找高效低毒的抗真菌药物已引起国内外广大学者的重视,也有人预计此项研究将成为21世纪中医药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回顾几十年来抗真菌中药的研究工作,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动物实验方面尚存在一些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就此谈及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两种重要抗真菌药敏试验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NOCLS方案与Etest法两种重要的抗真菌药敏试验的优劣。方法:对NCCLS方案与Etest法方法的过程、条件、对唑类药物抗真菌MIC的一致性方面进行比较。结果:Etest法更优。结论:NOCLS方案准确性强,但操作步骤复杂,而Etest较为简便、可靠、准确。  相似文献   

17.
扈颖超 《安庆医学》1994,15(4):41-41
<正> 抗真菌药物自1903年Beurmann等报告了口服碘化钾治疗孢子丝菌病,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又开发出了不少抗真菌药物。90年代初,研制出氟康唑、伊康唑、硫康唑、丁康唑、丙烯胺类萘替芬、三并萘芬,以及二性霉乙脂质体、联苯苄唑等新一代抗真菌药。常用抗真菌药物分为两类:抗真菌抗生素及合成药物。现分述如下。一、抗真菌抗生素目前国内常用的抗真菌抗生素有局部及全身用药两类: 1、局部类药:制霉菌素、曲古霉素、克念菌素、金褐霉素等,均对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荚膜组织胞浆菌、曲菌及孢子丝菌等有抑制作用,对阴道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真菌感染频率的增高,唑类抗真菌药物随之被越来越多运用于临床治疗中,但耐药率逐年上升,成为困扰临床治疗真菌感染的难题之一。真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是多种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但主要是由于某些靶酶及耐药基因表达的增加造成的。文章着重介绍真菌唑类药物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以及相关耐药基因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合理使用唑类药物和研发新型抗真菌药物提供用药策略及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前用于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一线药物如两性霉素B、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等存在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毒副作用强等缺点,将药物与递送系统相结合,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到达感染部位,是提高传统抗真菌药物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良好策略。合成及仿生载体极大地促进了抗真菌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发展。合成载体递药系统如脂质体、纳米粒、聚合物胶束、微球等,能改善抗真菌药物的理化性质、延长其血液循环时间、提高靶向性和降低毒副作用;细胞膜仿生载体递药系统如巨噬细胞膜、红细胞膜包裹递药系统等,保留了体细胞的膜结构,用来包载抗真菌药物能赋予其各种生物功能和特异靶向性,表现出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更低的毒性。本文就不同类型的抗真菌药物递送系统在治疗IFI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同时展望了新型仿生载体在抗真菌药物递送方面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20.
由于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以及滥用,肿瘤、血液病、糖尿病及肾病等患者的逐渐增多,耳鼻咽喉真菌病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局部应用的抗真菌滴耳液市面上极少,而口服及注射抗真菌药物毒性及不良反应大,且费用昂贵,临床应用实为棘手。自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采用国产氟康唑注射液局部应用治疗耳真菌病126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