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血管瘤是一种血管发育异常的良性肿瘤 ,分为毛细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与蔓状血管瘤三种类型 ,可发生于体表各部位。临床常以体表肿块行手术而确诊。但少数病例在门诊因出血不止而中止手术或手术不彻底而复发。故术前确诊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 9例体表血管瘤患者 ,均经手术及病理予以证实。1 资料与方法1.1 检查对象  9例中 ,男 6例 ,女 3例 ,均为住院患者 (其中 1例在门诊手术因出血不止而住院 ,1例术后 4年复发 )。年龄 5个月~ 6 6岁 ,平均年龄 2 2岁。全部经手术及病理证实。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惠…  相似文献   

2.
病例 男 ,3 0岁。左侧胸部包块数年。查体 :脉搏、体温正常 ,一般情况好 ,心肺正常。双侧胸廓对称 ,无畸形。双侧语颤相等 ,叩为清音 ,双肺呼吸音清晰。左侧胸部可扪及一质软、无压痛、约 7cm× 3cm左右的包块 ,穿刺为不凝血。超声检查 :左胸部腋前线与乳头水平处可见多个低回声肿块 ,其中一个 4 8cm× 3 2cm ,内部回声不均匀 ,包膜回声较强 ,边界尚清晰 ,肿块与肿块相连。CDF1示肿块内可见少量彩色血流信号。超声诊断 :左侧胸壁体表血管瘤可能性大。手术所见 :包块位于胸大肌与皮下脂肪层之间 ,约 3cm× 5cm ,呈多房性 ,…  相似文献   

3.
体表血管瘤治疗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向齐  傅琴香 《人民军医》2000,43(9):545-547
体表血管瘤是起源于中胚叶的先天性良性肿瘤 ,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按其形态可分为毛细血管瘤 (包括葡萄酒色斑和草莓状毛细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蔓状动脉瘤 (动、静脉瘘 )及混合型血管瘤。常用治疗方法有电烙、冷冻、激光、放射、注射、栓塞、铜针、压迫、手术等。近年来 ,在药物、理疗和手术治疗方面 ,取得进展 ,综述如下。1 药物治疗1 1 α 干扰素 主要适用于巨大的、有生命危险的或头颈部美容变形的血管瘤。α 干扰素治疗血管瘤的作用在于诱导内皮细胞凋亡。Sgone等[1] 培养的人皮肤微血管内皮细胞加入浓度分别为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与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鼻咽纤维血管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临床拟诊鼻咽纤维血管瘤25例,分别进行CT增强扫描与DSA检查,重点观察肿瘤大小、密度、侵犯范围、强化情况,以及骨质改变和血液供应等,再与手术或病理资料进行比对。结果:CT常规扫描结果均表现为鼻咽腔内软组织密度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沿周围间隙蔓延的肿瘤呈类圆形、分叶状、哑铃状或多头状,平扫密度类似周围软组织,CT值平均为39Hu;增强扫描后肿块均有明显强化,CT值平均为98Hu。DSA检查可见肿瘤呈明显造影剂浓聚,显示肿瘤供血动脉来自颈外动脉分支的上颌动脉和咽升动脉15例,来自颈内动脉翼管动脉、圆孔动脉等岩段分支4例,来自眼动脉筛支6例。两项检查结果均与手术或病理资料相符。结论:CT增强扫描结合DSA检查,对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术前评估、分期及放疗定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体表血管瘤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良性血管病变 ,目前的治疗方法很多 ,如 :用激素、硬化剂、放射性核素、压迫疗法、栓塞、手术、抗癌药物等。每一种治疗方法都有相应的护理措施。自 1992年 10月~ 1998年 3月间 ,收治儿童体表血管瘤 5 5例 ,均采用电化学治疗 ,由于各项治疗及护理措施得力 ,病儿及家长对治疗及护理效果满意 ,就护理情况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在 5 5例体表血管瘤病儿中 ,年龄最小的仅有 2个月 ,年龄最大的 14岁 ,平均 2 2岁 ,其中男性 18例 ,女性 37例。混合性血管瘤 4例 ,毛细血管瘤 13例 ,海绵状血管瘤 3…  相似文献   

6.
微波热凝是80年代医学领域兴起的一项治疗新技术。我科自1994年3~12月开展微波热凝对体表血管瘤的治疗,并对120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及随访,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男49例、女71例,年龄1月~56岁,血管瘤位于口腔、颌颈部的84例;位于头皮、躯干、四肢等部位36例,血管瘤直径0.8~27cm不等,其中血管瘤直径大于10cm或侵犯4个以上解剖区的9例。血管瘤类型:草莓样或蕈状毛细血管  相似文献   

7.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与DSA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MRI、DSA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7例(脑内型22例,脑外型5例),其中9例行CT扫描,24例行MRI检查,10例行DSA检查.分别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为稍高密度影,MRI表现为混杂信号团块,DSA检查未见异常染色。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比较有特异性,综合CT、MRI和DSA所见有利于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9.
体表肿块CT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体表肿块CT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16例体表肿块作CT扫描其中头颈部5例,胸背部4例,腹部4例,臀部3例。全部病例均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CT诊断外伤性血肿,挫伤,疤痕4例,结核及感染3例,良性肿瘤3例,恶性肿瘤2例,肌肥厚2例,颈肋,肺尖疝各1例。病理诊断符合率87.5%(14/16)。结论CT能明确判断体表肿块的解剖部位及厌上,并能结合影像学特点及密度值作出定性诊断,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股骨头坏死的DSA诊断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DSA诊断与介入治疗对特发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1例(57个髋)特发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例全部行DSA检查并介入治疗。结果:其中54个髋部疼痛与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不同程度地缓解与改善,X线平片显示21个髋的病变无继续进展,其中12个髋第一次介入治疗后5-7天DSA减影提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结论:DSA与介入治疗是诊断并治疗特发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理想方法。同时为以后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13.
电化学治疗婴幼儿体表血管瘤临床效果——附2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曾 《航空航天医药》1996,7(3):136-138
1992年10月 ̄1995年11月电化学治疗婴幼儿体表血管瘤20例(其中毛细血管瘤4例,海绵状血管瘤16例),均取得满意疗效。其中18例随访 ̄20个月,除2例复行二次治疗外,余瘤体均消失,未见复发。作者认为:较之其它方法,本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创伤小的优点,尚适用于手术无法切除的血管瘤,不失为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邓晓莉  刘蓓  冀建峰 《人民军医》2011,(12):1065-1066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指导小儿体表血管瘤核素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高频超声检测小儿体表血管瘤470例,根据血管瘤类型建议选择不同核素治疗方法,并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超声诊断草莓状血管瘤235例,海绵状血管瘤80例,混合血管瘤102例,鲜红斑痣53例。痊愈408例,占86.8%;显效31例,占6.6%;好转24例,占5.1%;无效7例,占1.5%。结论:高频超声在指导小儿体表血管瘤核素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头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头颅海绵状血管瘤 (CavernousAngioma,CA)是一种最常见的隐性血管畸形 ,不含瘤组织 ,并非真正意义的肿瘤。以往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疾病 ,约占脑血管畸形的 5 %~ 13%。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 ,本病在脑血管畸形中所占比例上升至2 5 1%。本文着重介绍头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诊断。1 起源与病因 :一般认为头颅CA是一种先天性脑血管畸形。脑内CA起自脑内毛细血管水平的血管畸形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常单发 ,Osborn等认为约 1/ 3的患者可表现为多发[1] 。有人发现脑内CA可与其它类型的…  相似文献   

16.
17.
三维DSA与二维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比较三维(3D)DSA与二维(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2名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同行3D DSA和2D DSA检查,双盲法诊断3DDSA和2DDSA分别发现的动脉瘤的个数、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和邻近血管的关系是否清楚,动脉瘤囊内有无穿支。结果:发现的30个动脉瘤中3D DSA的假生数和假阴性数均为0;2D DSA的假阳性数和假阴性数均为2个。3D DSA对30个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均显示清楚,发现2个动脉瘤囊内有穿支;2D DSA仅对8个动脉瘤(其中4个后交通动脉瘤,3个前交通动脉瘤和1个颈眼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显示脉瘤(其中4个月后交通动脉瘤,个前交通动脉瘤和1个颈眼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显示脉瘤(其中4个后交通过动脉瘤,3个前交通动脉瘤和1个颈眼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显示清楚,无法证实动脉瘤囊内有无穿支。结论3D 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面明显优越于2D DSA。  相似文献   

18.
旋转DSA功能是大型DSA设备的重要功能之一,在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中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该方法大大提高了脑血管疾病的病变检出率,同时降低对比剂的使用量,减少了血管痉挛及其它一些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回顾总结对旋转DSA在脑血管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旋转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旋转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荷兰PHILIPS-INTEGRIS V-3000型DSA系统,对20例疑有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旋转DSA检查,并与常规DSA检查比较,得到一系列关于动脉瘤的定位,动脉瘤颈的清晰度及血管分支解剖的图象。结果 旋转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20例患者,常规DSA检查发现18例动脉瘤,其中6例(6/18)动脉瘤的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解剖关系显示不清,7例(7/18)动脉瘤的颈部显示不清。加摄旋转DSA检查后,动脉瘤的全貌,瘤颈的位置与结构及周围血管分支的解剖关系清晰显示。结论 旋转SA可更好、更清晰的显示动脉瘤的颈部及其周围的血管解剖结构,从而提高了动脉瘤的血管造影诊断价值,为手术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血管瘤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