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38例住院的T2DM患者行双侧颈动脉彩色B超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有无斑块,分为非斑块组(颈动脉IMTGl.5mm和无颈动脉斑块)、斑块组(颈动脉IMT≥1.5mm和颈动脉斑块),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并测定生化指标及踝臂指数(ABI)。结果:两组高血压病史、年龄、T2DM病程、收缩压(SBP)、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同型半胱氨酸(Hcy)、A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0.01或PG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ABI呈负相关,与高血压病史、年龄、T2DM病程、SBP、LDL—C、Hcy、HbAlc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病史、年龄、SBP、LDL—C、Hcy、HbAIc、ABI是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史、SBP、年龄、LDL—C、Hcy、HbAlc、ABI可能参与了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ABI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一个简便可靠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25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超声诊断结果分为斑块组及非斑块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腰围、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 258例T2DM患者中共检出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86例,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达33.3%。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SBP、2 h BG、HbA1c、ISI、TG、LDL-C等因素均具有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SBP、2 h BG、ISI、TG是T2DM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SBP、2 h BG、ISI、TG是引起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控制及预防,防止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汤广锋  徐雯  李昉 《安徽医学》2014,(11):1506-150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09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54例)和非斑块组(55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BM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固醇(TC)、尿酸(UA)以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斑块组患者年龄、吸烟及高血压比例、糖尿病病程、IMT、LDL-C、TC、CRP及UA水平与无斑块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升高(P﹤0.01或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LDL-C、CRP以及UA水平与CAS形成显著相关(P﹤0.01或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LDL-C、CRP以及UA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CAS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刘薇  周雷 《大家健康》2013,(15):131-13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的情况及其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了2012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26例,非糖尿病患者130例,两组患者血压、血脂、血糖控制情况;颈动脉斑块阳性发生率。并进一步分析了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SBP、△BP、年龄、LDL-C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最强,其OR值和95%CI分别为2.187(2.155~3.243)、1.969(1.223~3.001)、2.429(1.106~2.937)、1.994(0.149~7.267)。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组患者,收缩压、脉压差、年龄、LDL~C水平是较强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润琳  王芳  王懿 《陕西医学杂志》2013,(10):1358-135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263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对比两组年龄、病程、高血压病史、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纤维蛋白原(FIB)。并对上述因素使用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①2型糖尿病斑块组年龄、病程、HbA1c、TC、TG、FIB与无斑块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无高血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年龄、病程、高血压病史、HbA1c、TC、TG、FIB均是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颈动脉,并积极进行降糖、降压、抗凝及调脂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对9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将患者分为两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与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患者的年龄、病程、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病史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关。斑块组患者的空腹和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Hb)、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无斑块组。结论:年龄、病程、高血压、IMT、空腹和餐后血糖、胆固醇等因素可能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有作用。除控制血糖外,应该加强对高血压、高血脂等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临床治疗方法不断创新,取得一定成果,其中中医药的特色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单味中药、中药复方、穴位贴敷、针灸等均在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治疗中表现出较好的疗效。本文综述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 )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109例T2DM患者,根据超声诊断结果分为斑块组(A组)及非斑块组(B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血压(BP)、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SUA)、血脂进行检测及分析。结果A组年龄、BMI、FBG、HbA1c、收缩压、TC、TG、LDL-C、SUA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发现年龄、收缩压、LDL-C、SUA是T2DM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收缩压、LDL-C、SUA在 T2DM 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青  王立 《北京医学》2008,30(3):147-14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4例健康对照者与249例2型糖尿病患者,后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154例(IMT≥1.5mm)和非斑块组95例(IMT<1.5mm),观察各组间血压、血脂、血糖、体质指数(BMI)、HbA1c、UA、IL-6、IL-8、TNF-α、FA、PAI-1水平.同时对糖尿病亚组间合并微血管病变及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进行比较.结果 ①斑块组病程、SBP、UA、BMI、IL-6、IL-8、TNF-α、FA水平与无斑块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②斑块组微血管并发症及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较无斑块组显著升高(P<0.05).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病程、IL-6、FFA是影响2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炎性因子的水平及脂代谢紊乱对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颈动脉CTA对颈动脉病变进行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方法:对32例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DM组),35例非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NDM组)行颈动脉CTA成像及工作站后处理,对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与比较。结果:DM组颈动脉中发现斑块56支血管轻度狭窄39支,中度13支,重度5支,稳定斑块35处,不稳定斑块42处;NDM组发现斑块48支血管,轻度狭窄44支,稳定斑块40处,不稳定斑块23处,中度4支。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者更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2型糖尿病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高鑫  马琳  杨华 《中华全科医学》2015,(4):584-585,60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85例,应用高频超声(5~12 Hz)观察患者颈动脉,按是否发生斑块将患者分为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与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血压、血脂的关系。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的斑块检出率为70.3%(130/185);斑块组年龄、病程、BMI、TC和SBP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程≥5年[OR=2.512,95%CI(1.216~4.902),P=0.010]和TC≥5.18 mmol/L[OR=1.668,95%CI(1.063~2.814),P=0.029]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病程长和高胆固醇是其独立危险因素,早期积极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控制血脂代谢紊乱,有利于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按T2DM患者是否合并NAFLD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T2DM不合并NAFLD组、T2DM合并轻度NAFLD组、T2DM合并中重度NAFLD组。超声检测各组患者颈动脉IMT,记录斑块数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T2DM不合并NAFLD组比较,T2DM合并轻度NAFLD组、T2DM合并中重度NAFLD组的颈动脉IMT明显增加,斑块检出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1);T2DM合并中重度NAFLD组的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T2DM合并轻度NAFLD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1)。结论 T2DM合并NAFLD患者的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明显增加,且T2DM合并中重度NAFLD的患者增加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彩色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莉 《中外医疗》2010,29(14):171-171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对2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资料。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2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颈总动脉和颈总动脉分叉处的IMT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颈总动脉分叉处IMT明显高于颈总动脉的IMT,P〈0.05。结论彩超可以准确诊断2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为临床及时治疗和提高预后生活质量,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HBp)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187例T2DM合并HBp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总结可能导致T2DM合并HBp患者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给予描述性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共有82例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43.85%;形成组和未形成组在性别、BMI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形成组年龄>60岁、T2DM病程>10年、HBp病程>10年、HBp3级、HbAlc>7.1%、合并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同型半胱氨酸症、吸烟指数>400支年/天的构成比均明显高于未形成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60岁、T2DM病程>10年、HBp病程>10年、HBp 3级、HbAlc>7.1%、合并高脂血症、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指数>400支年/天均是T2DM合并HBp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3.651、3.074、3.123、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超声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以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2型糖尿病患者112例为研究组,以不伴有2型糖尿病的脑梗死或TIA患者96例为对照组。超声检查两组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及颈内动脉内一中膜(IMT)是否增厚、有无斑块形成,评价斑块的位置、形态、回声、数量及大小。超声诊断两组颈动脉是否有狭窄及狭窄的部位、程度和数量。结果研究组颈动脉IMT增厚、颈总动脉及颈动脉球部斑块的发生率及颈动脉斑块的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研究组颈内动脉斑块的发生率、颈动脉斑块的形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颈动脉狭窄累及66条,对照组累及20条,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累及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狭窄的血管数目比较无差异,累及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数日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斑块的回声、形状、部位、是否导致颈内动脉狭窄及狭窄的程度与数量有关。颈部血管超声能更快、更准确地评价颈动脉斑块的超声特征。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用菲利浦7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09例2型糖尿病患者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分成A组(颈动脉IMT1.0mm及无颈动脉斑块)及B组(颈动脉IMT≥1.0mm和/或颈动脉斑块),记录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病程;测定血糖、血压、血脂、血尿酸、纤维蛋白原。结果两组年龄、收缩压、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B=0.052,P0.05)、收缩压(B=0.029,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1.771,P0.01)、血尿酸(B=0.006,P0.05)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18.
付金凤  徐洁  李阳 《医学综述》2012,18(9):1424-142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武汉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132例,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将其分为有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评估入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S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空腹血糖(FBG)等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结果不稳定斑块组及稳定性斑块组的血清Fib、SUA、LDL-C、hs-CRP、HbA1c水平较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Fib、SUA、hs-CRP、HbA1c水平较稳定性斑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Fib、SUA、hs-CRP、HbA1c等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形成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50例高龄2型糖尿病存在颈动脉斑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根据颈动脉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n=72)和不稳定斑块组(n=78)。检查凝血常规、血常规及血栓弹力图等指标,分析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间各凝血指标及临床资料的差异,并对不稳定斑块组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不稳定斑块组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凝血最大振幅(maximum amplitude,MA)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均明显高于斑块稳定组(P < 0.05),而服用他汀和抗血小板药物患者比例、血凝块形成时间(clotting time,K)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LDL?C及MA是高龄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2型糖尿病伴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较高水平的LDL?C和MA是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而服用他汀及抗血小板药物可延缓颈动脉斑块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9,(3):178-179
[目的]分析延边地区朝鲜族和汉族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与血清尿酸水平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接受住院治疗的72例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一般情况及血清尿酸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汉族男性血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朝鲜族男性(t=2.70,P<0.05);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汉族与朝鲜族女性患者血清尿酸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P>0.05).[结论]延边地区朝鲜族和汉族男性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血清尿酸水平间存在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