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无症状性脑梗死合并抑郁患经常合并认知功能损害,目前尚无可靠的客观测评方法对其进行评估。目的:探讨P300检测对于评定无症状性脑梗死合并抑郁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价值。设计:标准对照。单位:西安市中心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对象:病例来源于2002-01/2003-05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38例。其中就诊主诉头晕10例,注意力不集中11例,头痛8例,肢体麻木5例,晕厥4例。经CT检出26例,经MRI检出12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45-63岁,平均年龄(57.3±5.1)岁。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测定患者有无抑郁状态,总分52分,评分≥9分为抑郁状态,分值越高提示抑郁程度越重。由经过专门培训的神经科医师对患者进行评估,一致性较好(Kappa0.86-0.91).在安静的电生理屏蔽室内对患者进行P300检测,测试工具为MY70型诱发电位仪进行听觉事件相关电位检测,受试者平卧于检查床上,安静放松、闭目、注意力集中,要求受试者明确分辩出两种不同频率的刺激音响,当听到靶刺激音响时默记次数。先进行实验性检查,待其掌握后进行正式检查。以其获得良好的重复性。由专人对所有受试者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检查患者认知功能缺损情况,总分30分,分值越小认知功能缺损越重,按受教育时间定分界值(文盲17分,小学20分,中学及以上24分)。主要观察指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评定分值,P300潜伏期及波幅。结果:38例患者全部完成实验,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汉密顿抑郁量表测定结果:符合抑郁表现的抑郁组18例(占47%),无抑郁表现的非抑郁组20例(占53%)。②无症状性脑梗死合并与未合并抑郁患者P300指标及简易精神状态评分比较:与未合并抑郁患者比较,合并抑郁患者P300潜伏期明显延长,P300波幅及简易精神状态评分均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383.3±31.1,347.2±37.3),(5.6±0.7,9.9±1.6),(15.2±1.1,20.5±2.7),(P<0.01)]。③P300指标与简易精神状态评分直线相关分析:无症状性脑梗死合并抑郁患者P300潜伏期与简易精神状态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549,P<0.05),P300波幅与简易精神状态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25,P<0.05)。而未合并抑郁患者简易精神状态评分与P300潜伏期、波幅均无显著相关性(r=-0.349-0.065,P>0.05)。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在并发抑郁和认知功能损害方面可能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P300检测可作为辅助评定无症状性脑梗死合并抑郁患者认知功能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2.
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P300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P300特点为,探讨P300电位在评价其认知功能中的价值。方法:对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排除既往有神经、精神病史及检查不合作的无症状脑梗死患者52例和50例健康成人分别进行了P300电位测定。结果:无症状脑梗死组P300电位成分中N2,P3波潜伏期和P3波幅分别为(255.0±22.6)ms,(357.6±25.9)ms,(3.8±1.8)μV,较对照组延长或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5,2.53,2.60,P<0.05)。结论: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P300电位可作为评价其认知功能的指标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P300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P300特点为,探讨P300电位在评价其认知功能中的价值。方法:对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排除既往有神经、精神病史及检查不合作的无症状脑梗死患者52例和50例健康成人分别进行了P300电位测定。结果:无症状脑梗死组P300电位成分中N2,P3波潜伏期和P3波幅分别为(255.0&;#177;22.6)ms,(357.6&;#177;25.9)ms,(3.8&;#177;1.8)μV,较对照组延长或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5,2.53,2.60,P&;lt;0.05)。结论: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P300电位可作为评价其认知功能的指标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300电位在评价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中的作用及其临床价值。方法:1999—11/2003—08河南省人民医院和河南省精神病院神经内科60例帕金森病患者和59例健康者分别进行了P300电位测定和抑郁量表评定,并将两组结果加以比较。结果:帕金森病组的潜伏期和波幅[N2(260.9&;#177;23.1)ms.P3(364.0&;#177;26.2)ms,(3.1&;#177;1.7)μV]与健康对照组[N2(243.3&;#177;23.4)ms,P3(341.6&;#177;25.5)ms,(5.9&;#177;2.0)μV]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6,P&;lt;0.05;t=2.97和4.23,P&;lt;0.01)。结论:帕金森病患者存在抑郁情绪和认知功能障碍,P300电位可作为评价其认知功能的指标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症状脑梗死是近年来发现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常见类型,因无神经症状及体征,未能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对其认知功能及事件相关电位的综合研究,国内外报道不多,本研究对32例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老年认知功能(scaleofelderlycogn... 相似文献
6.
应用P300评估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米氮平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米氮平治疗前后P300的研究,探讨米氮平对PSD患者的治疗效果及PSD患者认知损害的发生机制。方法:选择符合第3版《中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56例PSD患者,用米氮平治疗前后均经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SE)及听觉oddhall刺激序列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结果:治疗后PSD患者P3潜伏期(ms)明显缩短(320.60&;#177;27.61;t=10.43,P<0.01)且波幅(mV)显著增高(6.21&;#177;40.3;=2.24,P<0.05);治疗前后PSD患者HAMD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4.95~18.23,P<0.01),治疗前后PSD患者MMSE差异具显著性意义(t=5.32,P<0.05)。结论:米氮平是一种治疗PSD有效的药物,PSD认知损害可能与5-HT的异常有关,P300可作为评价PSD治疗效果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300电位在评价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中的作用及其临床价值。方法:1999-11/2003-08河南省人民医院和河南省精神病院神经内科60例帕金森病患者和59例健康者分别进行了P300电位测定和抑郁量表评定,并将两组结果加以比较。结果:帕金森病组的潜伏期和波幅犤N2(260.9±23.1)ms,P3(364.0±26.2)ms,(3.1±1.7)μV犦与健康对照组犤N2(243.3±23.4)ms,P3(341.6±25.5)ms,(5.9±2.0)μV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犤t=2.06,P<0.05;t=2.97和4.23,P<0.01)。结论:帕金森病患者存在抑郁情绪和认知功能障碍,P300电位可作为评价其认知功能的指标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近记忆障碍及认知电位P300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 (asymptomaticcerebralinfarction ,ACI)患者近记忆障碍及认知电位P30 0的特点。方法 用《临床记忆量表》和体感刺激诱发的认知电位对 6 7例ACI患者和 6 5例健康人进行检测。结果 ACI患者指向记忆、联想学习、图像自由回忆、人像特点联系回忆测验的成绩和记忆商 (MQ)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均 <0 .0 0 1) ,而无意义图形再认测验的成绩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ACI组认知电位N2 、P30 0波峰的潜伏期分别为 (2 6 9.8± 2 9.5 )ms和 (389.7± 35 .6 )ms,均较对照组 [分别为 (2 14 .6± 2 3.5 )ms和 (32 1.8± 30 .5 )ms]明显延长 ,P30 0波幅 [(3.8± 2 .2 ) μV]较对照组 [(10 .9± 3.6 ) μV]显著降低 (P均 <0 .0 0 1)。多灶脑梗死组指向记忆、联想学习、图像自由回忆、人像特点联系回忆的测验成绩和MQ均明显低于单灶脑梗死组 (P <0 .0 0 1~ 0 .0 1) ;认知电位N2 、P30 0的潜伏期也较单灶脑梗死组明显延长 (P <0 .0 0 1) ,P30 0波幅下降。结论 ACI患者近记忆障碍的特点是再认障碍不明显 ,而主动回忆、抽象概念的记忆和学习能力明显下降 ,梗死灶越多 ,近记忆障碍越重 ;ACI患者确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 ,将记忆检查和认知电位结合起来应用于临床 ,会提高检测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管性痴呆患者痴呆简易筛查量表及P300改变的特点,以期提高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水平。
方法:选择2000-11/2002—03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的血管性痴呆患者30例(符合加利福尼亚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和治疗中心对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和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30例(均经CT/MRI证实)及同期本院的体检人员30例,应用痴呆简易筛查量表测评受试者认知功能状态。对其各项指标,即时间定向、地点定向、物体命名、语言即刻记忆、短程记忆、计算、语言理解、图片、常识分别计分后进行统计分析。应用肌电一诱发电位仪的听觉oddball程序检测P300。记录电极放在Cz点(中央中线点),前额作为参考部位.非靶刺激频率为1kHz,靶刺激频率为2kHz,靶刺激随机分布于非靶刺激中,靶刺激出现概率占刺激总数20%,刺激强度为110dB,滤波带宽1~50Hz,叠加30~50次。记录到稳定的P300后,测定P300峰潜伏期.即刺激的起始点至波峰顶点之间的时间。
结果:血管性痴呆组和脑梗死对照组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均完成量表评定和P300检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管性痴呆组痴呆简易筛查量表评分明显低于脑梗死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6.90&;#177;3.32),(28.40&;#177;1.16)分,Z=-6.690,P〈0.01],也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6.90&;#177;3.32),(29.90&;#177;0.31)分,Z=-6.986,P〈0.01]。脑梗死对照组痴呆简易筛查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Z=-5.705.P〈0.01)。②血管性痴呆组P300潜伏期明显长于脑梗死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38.04&;#177;42.82),(367.77&;#177;29.14)ms,Z=6.237,P〈0.011;也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38.04&;#177;42.82),(329.53&;#177;35.04)ms,Z=6.532,P〈0.01]。脑梗死对照组P300潜伏期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Z=6.128,P〈0.01)。③血管性痴呆组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语言即刻记忆、短程记忆、计算、语言理解、图片、常识评分均明显低于脑梗死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秩和检验,P〈0.01)。血管性痴呆组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语言即刻记忆、短程记忆、计算、语言理解、图片、常识评分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秩和检验,P〈0.01)。脑梗死对照组短程记忆。计算和识图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秩和检验,P〈0.05或P〈0.01)。
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以记忆减退、语言认知相关的功能障碍和视觉空间认知功能障碍为突出表现。认知功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P300可反血管性痴呆患者和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0.
重性抑郁障碍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伴自杀风险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P300(P3)特征.方法 研究组为62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其中有自杀风险的抑郁患者25例为研究组Ⅰ,无自杀风险患者37例为研究组Ⅱ.对照组为62例健康体检者;对所有研究者进行AEP P3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AEP P3波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308.76±26.11)ms vs(287.53±11.45)ms(t=5.860,P<0.01);研究组Ⅰ患者N2、P3波幅比研究组Ⅱ患者显著降低,N2(2.75±1.71)mV vs(3.96±1.82)mV(t=2.630,P<0.01); P3(4.14±1.78)mV vs(6.98±2.13)mV(t=5.500,P<0.01).结论 AEP P3可用于评定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并可作为评价抑郁患者自杀风险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轻度认知障碍(MCI)老年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ERP) P300和脑电图(EEG)的特点,并将神经心理学测试(MMSE)与P300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对老年MCI进行综合评价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115例MCI患者(MCI组)、105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AD组)进行P300、EEG检查和MMSE测试,并与80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CI组与AD组患者ERP改变是P300潜伏期的逐渐异常延长,AD组较MCI组的变化更为明显.MCI组与AD组只在P300潜伏期的顶部(Pz)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I组P300潜伏期在中央(Cz)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组额部(Fz)、Cz、Pz点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波幅的Cz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EG异常率MCI组为52.2%(60/115),AD组为94.3%(99/105),对照组为30.0%(24/8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CI组和AD组的MMSE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MCI组Cz的P300的潜伏期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r =-0.75,P<0.05),P300波幅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0.65,P<0.05).结论 P300潜伏期的Pz点的改变可能有助于区分MCI和AD,EEG中θ波相关功率谱及平均频率增加是预测MCI转为AD的早期信号,利用EEG和P300并结合MMSE量表可能有助于对老年性痴呆患者的临床评价,是早期发现MCI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事件相关诱发电位-听觉P300检测偏头痛患者认知功能障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应用事件相关诱发电位-听觉P300方法检测偏头痛患者是否存在认知功能改变,同时探讨P300各项指标对检测偏头痛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价值。方法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及对照组各32例,发作间歇期进行听觉P300检测,3种刺激,靶刺激占15%。结果偏头痛患者P300的N2波波峰-基线波幅(Amp)平均为(0±5)μV,低于对照组的(-2±4)μV(t=2.009,P=0.049);偏头痛组P3波的峰-峰Amp为(6±3)μV,低于对照组的(9±5)μV(t=-2.436,P=0.018);其余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偏头痛患者有轻度的认知功能障碍,P300检测可以是分析偏头痛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较为敏感和客观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与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P300的差异及P300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电生理技术检测2000-12/2003-12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及门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38例及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40例的P300。应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评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阿尔茨海默病患者P300检测结果中在Fz犤(402.50±3.77)ms犦、Cz犤(425.81±1.90)ms犦和Pz犤(366.31±1.61)ms犦3点P300潜伏期与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均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t=4.23,2.79,4.56;P均<0.01);在Fz犤(5.05±0.65)μV犦、Cz犤(3.93±0.56μV犦和Pz犤(7.97±0.73)μV犦3点波幅明显减低,与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4.02,3.75,2.85;P均<0.01)。阿尔茨海默病患者P300在Fz,Cz及Pz3点潜伏期与简明精神状态量表分数显著负相关(r=-0.78,-0.76,-0.77,P均<0.01);在Fz,Cz及Pz3点波幅与简明精神状态量表分数显著正相关(r=0.77,0.78,0.75;P均<0.01)。结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P300在Fz、Cz与Pz3点潜伏期延长及波峰减低的现象与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差异以及与简明精神状态量表分数的关系,有助于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嗅觉功能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探讨临床简易嗅觉定量测试法在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0月到2011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为脑梗死且入院后病情无继续加重,具备嗅觉查体结果及神经心理学测试结果的患者41例为病例组,同期在岗的医护人员、在读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及进修医生、住院患者的健康家属中自愿接受嗅觉及神经心理学测试的41例为对照组。全部入组者均具备标准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 )检测结果;均接受临床嗅觉查体。查体采用参照临床神经病学检查法及标准的嗅觉心理物理测试法而自行设计的简易嗅觉定量测试法。所得数据应用SPSS 17.0程序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符合入组标准者82例,病例组41例,男14例,女27例;对照组41例,男12例,女29例,两组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平均年龄病例组(58.20±9.29)岁,对照组(53.46±8.82)岁,两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将两组年龄分别划分为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后,两组的年龄段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病例组全部头MRI结果均报告为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单发或多发,部分伴有陈旧性病灶。(3)六种不同的气味下病例组及对照组左右侧鼻孔嗅觉功能比较无差异( P>0.05)。(4)两组MoCA得分有差异( P<0.05),对照组 MoCA 分值高于研究组。(5)病例组嗅觉识别阈值与 MoCA 得分存在负相关( r=-0.350,P<0.05),即嗅觉识别阈值越高者MoCA得分越低;对照组嗅觉识别阈值与MoCA得分无相关性(P>0.05)。(6)病例组MoCA值与年龄无相关(P>0.05);对照组MoCA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0.342,P<0.05),即随着年龄的增长MoCA值降低;将全部入组者合并观察其MoCA值与年龄存在负相关( r=-0.309, P<0.05)。(7)两组嗅觉识别阈与年龄呈正相关性(病例组r=0.563,P<0.05;对照组r=0.541,P<0.05),即随年龄的增加嗅阈增高;将全部入组者合并观察,其嗅觉识别阈与年龄亦存在正相关( r =0.578, 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即使头MRI仅显示腔隙性梗死其认知功能较正常人亦差。无论是脑梗死患者还是正常人,随着认知功能的减退嗅觉功能减退;随着年龄的增长,嗅觉功能及认知功能均有所下降。我们的简易嗅觉定量测试法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及其与血尿酸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收集神经内科老年
脑梗死患者102例,根据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分分为认知障碍组及非认知障碍组,比较两组尿酸水平
及相关因素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尿酸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结果 老年脑梗死认知障碍发生率为
58.8%(60/102)。认知障碍组血尿酸明显高于非认知障碍组(P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校正教育年限、
高血压后,高尿酸仍是老年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OR =1.043,95%CI =1.020~1.067,P <0.01)。
结论 老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具有较高的认知障碍发生率,尿酸是老年脑梗死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GM1)对脑梗死急性期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收治的41例脑梗死急性期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对照组21例,所有病例均采用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 GM1治疗。治疗前后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观察认知功能的改善程度。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 MMSE 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P<0.05),但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 MMSE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 GM1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