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报告5年中125例先天性耳畸形病人的治疗结果,125例中除几例颌面畸形及少数骨导高音下降外,都是50—70分贝的传导性耳聋。其中双耳畸形占25%。手术应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打开鼓室产生新的外耳道,其直径以1厘米为适合,一是建立双窗的压差以提高听力,其方法有三,即水平半规管开窗术、常规的鼓室成形术及鼓膜-听小骨移植术。目前水平半规管开窗术仅用于不能作鼓室成形术或鼓膜-听小骨移植术的病人,特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先天性小耳畸形的耳廓再造效果的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3例先天性小耳畸形的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耳后皮肤扩张法来完成耳廓再造治疗,观察患者进行耳廓再造后的效果,对其逼真性以及对称性进行Ⅰ-Ⅳ级的评定。结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Ⅰ级的比例为54.79%,Ⅱ级比例为41.09%,Ⅲ级比例为2.73%,Ⅳ级比例为1.36%。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较低,且均进行合理的护理,顺利愈合。结论耳廓再造术是一种能够有效帮助患者解决先天性小耳畸形外观问题的良好方法,治疗期间需要注意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且消除其产生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一次手术同时完成全耳廓再造与听力重建的新方法。作者利用残畸耳垂转位后的切口,扩大切开骨膜,暴露颞骨,行外耳道、中耳成形;接着,作全耳廓再造。23例术后电听力复查的17例,平均气导言语频率听力提高15~60dB。所有再造的耳廓全部成活,外形满意。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小耳畸形的肋软骨全耳廓再造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先天性小耳畸形应用自体肋软骨分两期行全耳廓再造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小耳畸形患者采用自体肋软骨分二期行全耳廓再造共11个,手术一期为耳解剖结构三维轮廓再造;二期为颅耳角再造。结果9例手术顺利,效果满意;1例系双侧小耳,一期再造术后双侧皮瓣远端表皮坏死,自行脱痂痊愈。10例术后随访6~18个月,再造耳廓轮廓清晰,拥有良好的颅耳角。结论应用自体肋软骨分两期行全耳廓再造,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是先天性小耳畸形理想的再造方法。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廓再造术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了9例采用自体肋软骨做耳廓支架的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廓再造手术的护理配合.术后患儿的再造耳与健耳无明显差别,再造耳廓解剖轮廓显现较好.护理工作注重对家长和患儿的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病情,积极配合抗炎、抗感染的治疗,使手术如期成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先天性小耳畸形全耳廓再造术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4例在我科行先天性小耳畸形全耳廓再造术的患者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心理护理,术后做好负压引流管护理、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和术后健康指导。结果:13例再造耳廓与建耳无太大差异,1例再造耳廓比健耳略厚。结论: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心理护理,术后做好负压引流管的护理、病情观察、基础护理、术后健康指导及出院指导,是手术成功和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9.
(一)一期全耳廓再造技术的研究耳廓可因先天或后天缺损,造成患者功能障碍,心理创伤.但因耳廓形态复杂且孤突体表,故耳廓再造是整形外科较难的一个课题,需要多次手术方能完成.作者根据解剖学有关的血供特点,设计出一次手术完成的全耳廓再造新方法.新方法有两种术式;Ⅰ式全耳廓再造术,是用一个蒂在前方的耳乳突区皮瓣,并在皮瓣的远端携带一块含有真皮下血管网的头皮皮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廓再造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收住我院的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36例(36耳),术前给予皮肤准备、心理评估和护理以及体位训练;术后严密观察皮瓣、负压引流及肋软骨供区护理,并做好再造耳局部护理。结果 36例再造耳均成功存活,形态逼真、结构清晰美观,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较高。结论对于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廓再造术患者,在围手术期给予严密护理干预有助于保障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小耳畸形再造成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2000年至今,成功地为45例先天性小耳畸形病人实施了耳廓再造成形术,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先天性小耳畸形手术修复的理想方法。【方法】30例患者,采用皮肤扩张器,行耳后皮肤扩张以提供皮源,以自体肋软骨为耳支架,进行外耳再造。【结果】共30例经8年随访观察,再造耳廓皮瓣颜色、柔软度、感觉功能方面都达到了较好效果,且轮廓清晰,患者基本上都比较满意。【结论】经耳后扩张皮肤后,为耳再造术提供了充足的皮肤,结合自体的肋软骨支架移植,是外耳再造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潘宁  傅荣 《医学科技》1997,(2):53-54
耳廓再造术要用耳廓支架对再造耳进行支撑。1984年-1996年,对收治的33例耳廓缺如畸形患者,采用自体肋软骨雕刻支架、同种异耳体软骨支架及硅胶管管钢丝支架等三种不同的支架,切取经埋置皮肤软组织扩张器进行预扩张后的耳后皮瓣,包裹支架材料,行全耳再造或修复,22例经平均3年6个月随访,患者满意或基本满意者16例,不满意3例,手术失败3例。认为,全耳廓再造以自体肋软骨材料为支架效果较好,以同种异体耳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先天性外中耳畸形鼓室成形手术治疗的疗效与CT影像特征的关系。方法 对49例(50耳)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术前CT影像检查分型与鼓室成形听力重建术后听力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50耳术后近期效果表明:语言区频率(气导)提高〉10dB有41耳(41/50,82%),其中CT影像分类Ⅰ型23耳(23/23,100%),Ⅱ型15耳(15/18,83%),Ⅲ型3耳(3/9,33.3%);有27耳(27/50,54%)术后实用听阈≤40dB。结论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进行手术治疗对听力提高的效果是确切的。CT影像显示耳畸形程度小的患者术后听力提高的幅度大。  相似文献   

15.
我院曾收治一例先天性耳廓重复畸形,现报道如下: 患儿女,1(8/12)岁,因颈部两侧对称性扁形肿物渐大一年零八个月。于1990年11月入院。患儿出生时即见颈两侧中上部各有一对称性的扁形肿物突起皮肤。大小如半个花生米大,柔软。扪及内有硬性物。无任何症状。肿物随年龄增长而向外呈扁形增大。母亲怀孕时无毒物接触史。入院查:发育正常,营养佳,两耳廓、耳道、听力均正常。颈两侧距下颌角后下约3cm处各有一个对称性的扁形肿物,约长2cm,宽1.2cm,厚0.2cm。皮肤柔软。扪及内有扁形软骨样组织,硬度如耳廊软骨,深部与胸锁乳突肌相连。其余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期法耳廓再造术在小耳畸形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手术分两次进行,一期手术:将耳垂移位,切取自体肋软骨并雕刻成形埋植耳颞部,与外耳道口延续,并重塑耳甲腔、再造耳屏。同期进行中耳手术,重建鼓室,成形外耳道。6~12个月后进行二期手术:将耳廓从颅侧壁掀起,耳后和乳突区创面行游离皮片移植术,完成耳廓再造。结果自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利用分期法耳廓再造术,治疗小耳畸形病例204例,并随访1-3年。术后发生耳软骨外露5例,术后发生耳软骨吸收13例,术后多数患者再造耳立体,耳颅角存在,并对再造耳外形满意。结论分期法耳廓再造术简便易行,并发症较少,术后再造耳外观立体逼真,受到广大患者的接受,易于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无创耳廓矫正器治疗先天性耳廓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的先天性耳廓畸形患儿68例,共101耳(环缩耳28耳,杯状耳24耳,垂耳19耳,招风耳12耳,复合畸形8耳,隐耳6耳,耳轮畸形3耳,猿耳畸形1耳);初始矫治年龄<6周、6~12周、>12周的患儿分别为21、37、10例(29、59、13耳)。患儿均佩戴EarWell耳廓无创矫正器治疗,观察不同初始矫治年龄患儿的矫治疗效、矫治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初始矫治年龄<6周、6~12周、>12周患儿佩戴耳廓矫治器平均时间分别为40、60、70d,矫正显效率分别为93.10%、83.05%、38.46%,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90%、30.51%、84.62%。结论耳廓无创矫正器治疗先天性耳廓畸形效果明确,早期佩戴矫正可取得良好效果,且矫正效果与患儿初始矫治年龄、耳廓软骨发育、耳廓畸形类型及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先天性耳畸形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五官科及市残联康复中心近5年来已证实耳畸形患者30例CT表现,均采用颞骨轴位高分辨率薄层CT扫描,部分病例加扫冠状位.结果 单纯外耳畸形3例,中耳畸形5例,外耳中耳联合畸形8例,内耳畸形14例,其中6例为双耳发病,总计42耳.结论 CT可显示颞骨内精细结构,对先天性耳畸形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应用耳后超薄皮瓣和皮下组织筋膜瓣进行先天性小耳畸形全耳廓一期再造术12例,再造耳术后形态良好、外观满意。此方法优于其它皮瓣法一期全耳廓再造术。本文还着重讨论了再造耳席位置的确定及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小耳畸形的MEDPOR支架耳再造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简要回顾了先天性小耳畸形的病因及流行病学、先天性小耳畸形的临床表现及分类、耳再造手术时机的选择、听力重建、耳支架材料的选择及耳郭再造的理想标准等,重点阐述了应用MEDPOR支架耳再造的手术注意事项及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临床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