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角膜新生血管的防治疗法,用角膜缝线方法,诱导12只家兔24只眼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缝线后的第3d,12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将不同药物分别注射于结膜下,观察每眼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结果:平阳霉素(0.5mg)组新生血管的长度(x±sx)为(2.89±0.03)mm,较对照组(4.89±0.02)mm短,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肝素(2500U)加可的松(12.5mg)组新生血管的长度为(2.04±0.04)mm,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果表明,肝素加可的松混合液结膜下注射防治兔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优于平阳霉素。  相似文献   

2.
刘茂胜  罗少军  张文广 《医学综述》2005,11(12):1125-1127
自外周血中发现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cells,EPCs)以来,人们对出生后个体血管生成的认识从血管新生(angiogenesis)扩展到血管新生/血管发生(angiogenesis/vasculogenesis)。以往,出生后个体中新生血管的产生机制被认为是“血管新生”,即新血管的产生源于已经存在的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然而,EPCs的分离使得认识到新的机制——血管发生,即来源于骨髓的EPCs增殖、趋化、分化,参与新生血管的形成。利用成年机体血液循环中的EPCs对缺血组织趋向能力及分化形成血管的生物学性能,可以通过移植EPCs或通过诱导趋化、促进EPCs动员、增生,使缺血组织局部的EPCs数量增多,从而促进成体的血管生成,这种治疗称为“治疗性血管发生”。将对此治疗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凝血栓蛋白在体内对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探索新的抗新生血管治疗药物。方法:(1)将基因重组小鼠凝血栓蛋白-1(rTSP1)与内毒素混合制成一种缓释药膜,并将其植入兔角膜层间;(2)在已形成新生血管的兔眼上,球结膜下注射rTSP1,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角膜新生血管的长度及范围,计算其生长面积并进行动态定量分析。结果:植入rT-SP1缓释药膜后兔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及生长明显受抑制,球结膜下注射rTSP1,新生血管的生长速度受到一定的抑制,但已形成的血管未发生退化及萎缩。结论:rTSP1能够特异性地抑制体内新生血管的形成,但对已形成的新生血管可能无效,故应早期应用,以预防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都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angiogenesis)。CD105(endoglin)是主要表达于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上的一种糖蛋白,是一种新型的血管内皮标记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起决定性作用。本研究应用抗-CD105单克隆抗体对大肠癌新生血管的微血管密度(MVD)进行定量检测.并对大肠癌组织MVD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探讨MVD和VEGF的表达在大肠癌生长、转移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病理性血管新生是癌症和各种缺血性和炎性疾病的标志,尤其是眼部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等。目前抗血管新生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促血管生成因子,但是长期局部抑制VEGF或与神经元毒性和一些眼部并发症有关,因此需要寻找其他治疗靶点。内皮细胞代谢在血管新生过程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可独立于VEGF等促血管生成分子的调节过程,有望成为抗血管新生的另一个治疗靶点。目前在一些疾病的血管新生过程中发现了糖酵解的重要调节剂6-磷酸果糖-2-激酶/果糖-2,6-双磷酸酶3(6-phosphofructo-2-kinase/fructose-2,6-biphosphatase 3,PFKFB3),本文将介绍PFKFB3的作用,并探讨其作为抗血管新生治疗的内皮细胞代谢靶点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对血管新生的调节涉及诸多生理过程,如正常组织生长与修复、伤口愈合、侧支循环的建立以及胚胎发育时血管和淋巴管的分化等。病理性血管新生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关系密切。血小板在血管新生中发挥的功能受到严密的信号网络调控,具体调节机制包括释放多种促/抑血管新生蛋白和磷脂类信号分子;血小板与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相互作用、由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微颗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s,PMPs)促血管新生等不同的调控方式也参与其中。本文将对血小板在血管新生中的不同调控机制进行总结,对一些可能阐明血小板如何调控促/抑血管新生的假说进行讨论,简述现阶段血小板源产物的临床应用,为以缺血为病理基础或与血管新生或重塑异常相关的疾病提供可能的治疗策略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鼠角膜新生血管中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采用角膜缝线建立角膜新生血管模型。裂隙显微镜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ET-1及VEGF在角膜新生血管模型不同阶段的表达和变化。结果实验鼠于缝线后3d开始形成新生血管并见炎性细胞浸润,12d角膜新生血管面积达高峰。12d后新生血管和炎性细胞均明显减少。免疫组化显示ET-1和VEGF于缝线后1d表达开始升高,9d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两种因子的表达与CNV的面积具有正相关性(ET-1与CNV的r值为0.807,VEGF与CNV的r值为0.779,P〈0.05)。结论大鼠角膜ET-1和VEGF的表达与新生血管的形成有相关性,并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用维替泊芬行光动力疗法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西龙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引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前瞻性、非对照、干预性临床试验。受试者:184例在同一视网膜治疗中心行新生血管性AMD治疗的患者。方法:研究纳入184例平均年龄76.5岁的连续患者(63.6%女性,36.4%男性)的184只眼,平均随访38.8周(极差12~103周)。148例(80.40k)患者有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19例(10.3%)患者有旁中心凹脉络膜新生血管,17例(9.2%)有中心凹外脉络膜新生血管。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采用推荐的标准方案进行。184例患者行光动力疗法后16h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含25mg曲安西龙溶液。在3个月1次的随访观察中,只要血管造影记录了持续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就重复这种联治合疗。  相似文献   

9.
以氩激光光凝治疗48例(48只眼)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其结果为有效36例,无效12例。本研究表明,视网膜光凝可使已形成的新生血管消退,从而减少玻璃体出血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且可阻止新生血管的发生。并对RVO后新生血管的形成及视网膜光凝治疗的机理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0.
血管抑素(angiostatin,AS)是迄今发现的强的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之一,它能特异性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其在肿瘤血管治疗方面已取得较好实验结论。由于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和肿瘤诱导的新生血管形成由相同的生长因子所驱动,正因为此可将其用于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本文就血管抑素的分子结构、功能及其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血型抗原单克隆抗体对乳腺癌新生血管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型抗原单克隆抗体对乳腺癌新生血管的检测及其意义贾兰玲,李振,胡萍,董文瑞(肿瘤研究所)(第二临床学院)关键词乳腺癌,血型抗原单克隆抗体曾有报告肿瘤新血管的生成及其多寡,是影响肿瘤的生长、浸润及转移等生物学特性的因素之一。大多数肿瘤新生的微血管,常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心钠素(ANP)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微量泵将ANP输入带瘤小鼠,测量肿瘤体积,并用苏木素和靛红染色检验肿瘤中的血管新生。在基膜基质Matrigel上加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使之形成毛细血管样结构,检测ANP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165)刺激的HUVEC生长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NP能抑制小鼠体内的黑色素瘤和肥大细胞瘤生长和血管新生(P〈0.01,P〈0.001),并抑制VEGF165诱导的HUVEC在基膜基质上形成毛细血管样结构(P〈0.001)。结论ANP可能作为一种内源性血管抑制剂,抑制肿瘤生长及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凝血栓蛋白在体内对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探索新的抗新生血管治疗药物。方法:(1)将基因重组小鼠凝血栓收白-1(rTSP1)内毒素混合制成一种缓释药膜,并将其植入兔角膜层间;(2)在已形成新生血管的兔眼上,球结膜下注射rTSP1,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角膜新生血管的长度及范围,计算其生长面积并进行动态定量分析。结果:植入rTSP1缓释药膜后兔角膜新生篾这的形成及生长明显受抑制,球结膜下  相似文献   

14.
以氩激光光凝治疗48例(48只眼)视网膜静脉阻塞(PVO),其结果为有效36例,无效12例。本研究表明,视网膜光凝可使已形成的新生血管消退,从而减少玻璃体邮血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且可阻止新生血管的发生。并对RVO后新生血管的形成及视网膜光凝治疗的机理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神经胶质瘤细胞对血管新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神经胶质瘤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不同级别的肿瘤细胞中血管生成素-2的表达,采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光密度(IOD)的测量;培养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并应用Matrigel建立血管形成的体外培养体系,检测肿瘤细胞对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血管生成素-2在神经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强度与瘤组织的分级呈正相关(P〈0.05);肿瘤细胞诱导肿瘤血管形成呈浓度依赖效应(P〈0.05)。结论:神经胶质瘤细胞可以诱导肿瘤血管新生,血管生成素-2在神经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增强与肿瘤血管新生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16.
新生血管形成是很多重要眼部疾病的共同病理改变,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性因子。近年来,抗VEGF药物的出现给新生血管性眼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就近年来抗VEGF制剂在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应用和副作用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研究发现血管新生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的关系,而新生血管形成因子与抑制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是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机制。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是一种存在于正常组织中的可溶性糖蛋白。它不仅对神经有营养作用,而且对新生血管有抑制作用。本文主要综述其在血管新生方面的研究现况。  相似文献   

18.
中药对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已成为心肌梗死治疗的又一途径。血管新生为多种细胞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其机制的探讨,发现在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0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眼球石蜡块中的VEGF进行检测,同时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05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以此计算肿瘤的新生血管数量。结果VEGF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VEGF高衰达组的新生血管密度明显高于VEGF低衰达组(P〈0.01)。结论VEGF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与肿瘤的新生血管形成有关,可能与肿瘤的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0.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可能因细胞凋亡减少而形成。绝大多数细胞凋亡均需通过半光天冬酶(caspase)这一类特异酶。BPH的发生与新生血管形成(angiogenesis)有关, 血管内皮素可能控制器官的体积。内抑制素(endostatin)及血管抑制素(angiostatin)可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故可用以治疗肿瘤及BPH。药物治疗应作为BPH的第一线治疗,联合应用5α-还原酶抑制剂非那雄胺(finasteride)及αA-AR阻断剂可增加B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