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槐定碱的急性毒性。方法一次性给昆明小鼠腹腔注射槐定碱,观察小鼠毒副反应情况,计算半数致死剂量。结果给药后,各组小鼠出现短暂自主活动减少,双目紧闭,蜷缩,随后即出现兴奋、跳跃;较低剂量组动物在30m in后状态恢复如常,活动自如;高剂量组小鼠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症状,部分小鼠给药1 h内出现死亡。对各组小鼠死亡数目进行Prob it回归分析,确定其腹腔注射给药LD50为65.193 37 mg/kg,其95%可信区间为59.015 44~74.415 68mg/kg。结论槐定碱具有一定的毒性,该药对昆明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LD50为65.19337 mg/kg。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测定苦豆子总碱中氧化型生物碱与还原型生物碱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C18键合硅胶反相柱,以乙腈-0.05 mol/L磷酸二氢钾水溶液(三乙胺2.0 m L/L)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05 nm,柱温30℃,流速1.0 m L/min。结果: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苦参碱、槐果碱分离良好,氧化苦参碱平均回收率为99.10%,RSD为1.15%;苦参碱平均回收率为98.76%,RSD为1.64%;氧化槐果碱平均回收率为100.12%,RSD为1.86%;槐果碱平均回收率为98.35%,RSD为2.01%。结论:所建立的测定苦豆子总碱中氧化型与还原型生物碱含量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能有效控制苦豆子总碱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苦豆子中槐定碱、氧化槐果碱及氧化苦参碱含量的HPLC测定法。方法:色谱柱为Phenomenex Gemini C18(46 mm×250 mm,5 μm),以甲醇(A)-02%磷酸水(B)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05 nm,流速1 mL·min-1,柱温30 ℃。结果:在线性范围内3个对照品的标准曲线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0%,970%,970%。结论:可通过HPLC同时测定苦豆子中槐定碱、氧化槐果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并可用该方法进行苦豆子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苦豆子提取物HPLC化学指纹图谱,测定苦豆子在不同提取物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_(50)),分析其"谱-毒"关系。方法采用75%乙醇回流法(ER)、水煎煮法(WD)、75%乙醇超声法(EU)和水超声法(WU)分别制备苦豆子提取物,并建立其HPLC指纹图谱,测定不同提取物的LD_(50);运用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分析不同提取方法下苦豆子提取物化学成分与LD_(50)之间的关系。结果 ER、WD、EU、WU 4种提取方法制备的苦豆子提取物LD_(50)分别为38.397、24.994、18.536、19.957g/kg;苦豆子提取物对小鼠脏器的眼观病变主要表现在肝、肾,其中以ER提取物毒性最大。苦豆子提取物HPLC 10个共有峰可分为2类,第4、10号峰及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与LD_(50)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构建了苦豆子"谱-毒"关系分析方法,其未鉴定出的第4、10号峰及氧化苦参碱和氧化槐果碱为毒性反应的主要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果碱和槐胺碱的 HPL C方法。方法 :用 VP-ODS150 mm× 4.6mm,5μm色谱柱 ,柱温 50℃ ,以甲醇 -水 -三乙胺 (55∶ 45∶ 0 .2 )为流动相 ,紫外检测波长 2 15nm,流速 0 .8ml/ min。结果 :在所确立的色谱条件下 4种生物碱得到很好地分离 ,标准曲线显示在 0 .1~ 0 .7μ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平均回收率为98.5%~ 10 1.0 %。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可用于生药及制剂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果碱和槐胺碱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苦刺花中苦参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氧化苦参碱含量的HPLC测定法。方法:色谱柱为ZORBAX-C18柱(4.6mm×250mm,5μm),以甲醇(A)-0.4mol·L-1磷酸水(B)(1:9)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20nm,流速1mL·min-1,柱温30oC。结果:在线性范围内4个对照品的标准曲线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18%,101.09%,98.72%,98.47%。结论:可通过HPLC法同时测定苦参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并可用该方法进行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
氧化槐果碱表观油水分配系数测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测定氧化槐果碱在正辛醇-水和正辛醇-缓冲液体系中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为体内吸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HPLC-DAD为检测手段,采用摇瓶法测定氧化槐果碱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结果:在(37±1)℃下,氧化槐果碱在正辛醇-水体系中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为logPapp=-0.44.在pH 1.2~10.0的磷酸盐缓冲液中,测得logPapp在-0.97~-0.25;当pH <4.5时,受pH影响不显著,表现为亲水性;当pH >4.5时,logPapp随pH增大而逐渐增大.结论:该法可准确、快速测定氧化槐果碱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并借此解析其体内动态.  相似文献   

8.
槐果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工作定向筛选苦豆子神经药理作用的有效成分,观察到槐果碱(Sc)能明显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动,加强戊巴比妥钠、水合氯醛以及氯丙嗪对中枢的抑制作用,拮抗苯丙胺诱发的小鼠精神运动性兴奋作用,减少由乙酸所致的扭体反应次数以及降低人鼠的正常体温,提示Sc可能具有镇静、镇痛、降温等中枢抑制作用。Sc对戊四氮和士的宁惊厥不但无对抗作用,反具有易化士的宁惊厥的效能,提示本品对中枢各部位的作用在性质上可能有所不同。实验结果说明,Sc具有与苦豆子总碱相似的中枢效应。  相似文献   

9.
氧化槐定碱对小鼠急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氧化槐定碱(Oxysophoridine,OSR)对小鼠脑组织急性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ICR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OSR(62.51,25,250 mg/kg)组;尼莫地平(20mg/kg)组。各实验组分别灌胃7d,1次/d;对照组给予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末次给药后1小时,采用快速断头法制备小鼠急性全脑缺血模型。观察小鼠的喘息次数和喘息维持时间;取小鼠脑组织测定丙二醛(MDA)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以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OSR(125、250mg/kg)组和尼莫地平(20mg/kg)组小鼠断头后喘息次数明显增加,喘息维持时间显著延长;与对照组比较,OSR(62.51、25、250mg/kg)组和尼莫地平(20mg/kg)组小鼠脑组织MDA含量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OSR(1252、50mg/kg)组和尼莫地平(20mg/kg)组小鼠脑组织SOD、GSH-Px活性显著增高;与对照组比较,OSR(125、250mg/kg)组和尼莫地平(20mg/kg)组小鼠脑组织LDH、CK活性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OSR(1252、50mg/kg)组和尼莫地平(20mg/kg)组小鼠脑组织NOS活性显著降低。结论:氧化槐定碱对小鼠急性脑缺血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向柏  孙英华  张媛  耿革霞  王卓  何仲贵 《中草药》2005,36(12):1813-1815
苦参总碱是由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根中提取得到的总生物碱,主要包括苦参碱、氧化槐果碱和氧化苦参碱。具有抗心律失常、增加冠脉流量、保护心肌缺血、增加心肌收缩力、调血脂、抗肝炎、抗肿瘤、防止白细胞减少、抗辐射、抗过敏、镇痛平喘、祛痰等作用。目前上市的制剂有心律宁片(苦参总碱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宫瘤平药物的毒性反应,为宫瘤平药方的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毒理学依据。方法:大鼠、小鼠一次大剂量给予宫瘤平药液后,观察短时间内对大鼠、小鼠所产成的急性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测定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或最大耐受剂量。结果:实验观察期,无一动物死亡,动物亦未出现任何毒性反应,故未能测出本药的 LD50。测得小鼠一日最大耐受 〉520 g(生药) kg^-1,相当于成人临床日用量的 335 倍。大鼠一日剂最大耐受量 〉 195 g(生药) kg^-1,相当于成人临床日用剂量的 126 倍。结论:本实验提示宫瘤平药方毒性低,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2.
单叶细辛的急性毒性观察及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单叶细辛的毒性程度。方法①观察单叶细辛(简称单辛)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实验动物分实验组(单辛)和对照组(北细辛,简称辽辛),每组又各分两组,分别腹腔注射两种细辛的水提液和挥发油,观察小鼠死亡数、死亡率和死亡时间;②观察单辛挥发油和水提液的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动物分单叶细辛挥发油组(简称单辛油组)、单叶细辛水提液组(简称单辛液组)和阴性对照组共3组。腹腔注射药物,观察小鼠死亡数、死亡时间及症状表现,求出死亡率,通过统计学处理得出其半数致死量。结果单辛组小鼠死亡数与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死亡时间长于对照组。结论初步表明单辛毒性小于辽辛;单辛半数致死量高于文献报道的辽辛半数致死量。  相似文献   

13.
藏药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藏药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以评价该药物的安全性。方法:以最大给药浓度和最大剂量(0.1 g/kg)灌胃给药,连续观察7天,判断半数致死剂量的可能性,并据此结果,将昆明种小鼠60只分为3组:实验Ⅰ组(0.2 g/kg)、实验Ⅱ组(0.3 g/kg)和空白对照组(0.5%CMC-Na),连续灌胃给药7天,观察小鼠毒副反应情况,测定出最大耐受量。结果:小鼠口服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无法测出LD50,小鼠最大耐受量为300g总黄酮苷元/kg(体质量),相当于60kg(体质量)成人临床生药日用量的378倍。结论: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急性毒性较小,具有一定的使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痰瘀通胶囊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痰瘀通胶囊进行小鼠灌胃造成的急性毒性试验,观察其安全性,进一步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给予小鼠灌胃痰瘀通胶囊,通过预实验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并据此测定最大耐受量(MTD)。结果:LD50未测出,小鼠1日最大给药量3.84g,相当于成人临床日用量的249倍。结论:痰瘀通胶囊毒性较低,在规定剂量下服用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马钱子超微粉与粗粉对小鼠毒性质反应量效关系的差异. 方法 采用急性毒性试验与连续给药7天的重复给药毒性试验,以死亡率为质反应阳性数,以半数致死剂量(LD50)、最小致死剂量(MLDLD1)、最大耐受剂量(MTDLD0)为考察指标,观察微粉化对制马钱子质反应量效、时效关系的影响.结果 马钱子超微粉致雄鼠的LD50、MLDLD1、MTDLD0依次为194.7、100、85 mg/kg,致雌鼠的依次为163.0、85、70 mg/kg;马钱子粗粉致雄鼠的LD50、MLDLD1、MTDLD0依次为295.7、115、100mg/kg,致雌鼠的依次为271.8、100、85 mg/kg.随着剂量的增加,马钱子超微粉较粗粉致小鼠死亡潜伏期缩短更快. 结论 马钱子超微粉及粗粉对小鼠的毒性反应相似,其急性毒性存在剂量依赖性的时反应量效关系,微粉化后其致死质反应急性毒性与重复给药毒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6.
柴胡挥发油对大鼠和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柴胡挥发油对大、小鼠的急性毒性反应,评价其安全性大小。方法:分别给大、小鼠ig不同剂量的柴胡挥发油,观察急性毒性反应症状、体征、死亡时间和累计死亡率,用Bliss法分别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及其95%可信限。结果:柴胡挥发油给大、小鼠ig的急性毒性症状主要有:烦躁、异步态、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连续性抽搐,柴胡挥发油给大、小鼠ig的LD50及其95%可信限分别为2.081(1.759 9~2.461 3)mL.kg-1和3.118(2.872 4~3.391 2)mL.kg-1。结论:ig柴胡挥发油对大、小鼠ig可造成急性毒性损伤,有必要对柴胡挥发油的致毒成分、毒性机制、作用靶点等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柴胡及其制剂的安全有效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参茸五子丸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评价参茸五子丸的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40只小鼠,每组20只,随机分为2组,标记为参茸五子丸组和空白组,试验前禁食不禁水12 h,参茸五子丸组按40.0 m L·kg^-1灌服参茸五子丸溶液(1.15 g·m L^-1),每日2次,空白组小鼠等体积同方法纯水灌服。给药后,观察两周,对比小鼠是否有中毒反应并记录小鼠死亡数目。结果:观察期间动物生长正常,未见任何中毒现象,未见死亡;14 d后处死小鼠,各器官均正常。结论:小鼠的最大给药量为92.0 g生药/kg。小鼠给予参茸五子丸灌胃的最大耐受剂量大于92.0 g生药/kg。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七丹胶囊的急性毒性反应。方法采用24h内最大浓度1次灌胃给药,观察2周内小鼠体质量、行为以及死亡等情况。结果给药组小鼠观察期内无明显因药物引起的中毒反应及死亡情况,小鼠一日最大给药剂量为26.0g/kg,相当于临床成人每日常量的108倍。结论七丹胶囊无明显的急性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斑蝥素及去甲斑蝥素对小鼠的毒性作用及两者靶器官损伤程度的差异。方法:取Balb/c小鼠,采用概率单位法计算获得斑蝥素与去甲斑蝥素的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_(50))。以1/2 LD_(50)作为毒性研究给药剂量,连续灌胃给药2周。2周后取血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水平,取肝、肾、小肠和膀胱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比较。结果:斑蝥素和去甲斑蝥素LD_(50)分别为2.045,20.966 mg·kg~(-1)。分别以1/2 LD_(50)给药剂量给小鼠灌胃2周后,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斑蝥素组无显著差异;去甲斑蝥素可导致ALT,BUN水平显著性升高。肝、肾病理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斑蝥素组肝肾轻微病变,去甲斑蝥素组可见肝脏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空泡变样,肾小球和小管弥漫性损伤。小肠病理结果表明,斑蝥素组导致肠道淋巴结肿大并分叶,去甲斑蝥素组症状较轻。膀胱病理表明,斑蝥素组发现血管炎症、膀胱移行上皮或黏膜层炎症反应,去甲斑蝥素组轻微移行上皮炎症反应。结论:临床前动物模型结果表明,去甲斑蝥素的毒性主要表现在肝脏和肾脏,斑蝥素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小肠和膀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