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物类文物标本塑化保存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折了我国生物类文物保存研究的现状和开展对生物类文物保存研究的紧迫性 ;介绍了引用现代生物塑化技术对生物类文物标本进行塑化保存的经验 ;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完善对生物类文物长期优质保存研究、开发和应用的设想与展望。  相似文献   

2.
由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国家发明专利的“一种文物塑化保存的方法”,是由广东药学院等单位组成的项目组在引进、消化、吸收新兴的现代生物塑化技术的基础上研发而成、适用于古尸及其它生物类文物长期、优质保存的新技术。经文物单位数年的应用证明,采用此项专利塑化保存的古尸及生物类文物,无毒、无刺激性,外形、质地、物理性能等特征保持和出土时一致,实现了文物的零距离接触,便于包装、运输和展览,利于发挥历史文物在推进广东文化大省建设中的瑰宝作用。此项专利技术,大幅度地提升了古尸和生物类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鉴于其具有传统的保存方法不能比拟的优点,被誉为是古尸和生物类文物保存技术领域中的重大突破,为更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3.
明代古墓骨骸及随葬品塑化保存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索生物类文物优质保存的新途径.方法 应用现代生物塑化技术,对明代古墓出土的骨骸和随葬品如木梳、拐杖、竹筒等样品进行塑化.结果 塑化后的骨骸、木梳、拐杖和竹筒等样本性能近似塑料,外形、大小等与塑化前基本保持一致,色泽、坚韧性等较塑化前有所改善.经1年观察,质量完好.结论 应用现代生物塑化技术处理和保存生物类文物样品,是一条简便易行质量可靠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生物塑化技术是由德国解剖学家哈根斯教授于1978年发明的一种技术,主要用于生物类标本的塑化保存。目前.生物塑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解剖学教学领域。尽管生物塑化技术对标本的保存效果得到广泛认可,但是对塑化标本保存效果的评价多见于标本的大体水平,而对塑化后标本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研究较少。因此,探究生物塑化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鹤山明代古墓骨骸及馆藏服装文物塑化保存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包括骨骸和服饰在内的生物类文物标本优质保存的新途径。方法 采取本室获得正式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对鹤山市出土的明代古墓骨骸和陪葬品木梳、发簪及馆藏的民族服装进行塑化保存。结果 塑化后的骨骸、木梳、发簪和服装等文物具有类似塑料的性能 ,表面的色泽花纹、外形大小等与塑化前保持一致 ,硬度和柔韧性较塑化前有所增强 ,经 2年跟踪观察 ,外形质地完好如初。结论 本专利技术是保存生物类文物标本的一条新途径 ,既适用于新出土的骨骸和陪葬品 ,又适用于馆藏的绵织品等生物类文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东莞市黄江镇明代古墓出土的一具遗骸进行人类学鉴定和塑化保存。方法根据遗骸长骨的长度、牙齿磨耗程度及其它相关骨性标志等特征,按吴汝康等的人体测量方法,对其身高、年龄、性别等进行鉴定;并采用生物塑化技术对该遗骸进行塑化保存。结果该遗骸身高为167~170 cm,年龄在36~40岁的男性。经塑化保存半年来效果良好。结论遗骸的鉴定和塑化保存对研究古人类学和保护文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物塑化标本的体育美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是人类体能和智能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为发展和锻练自己的体能、激发生命活力、激发创造精神的手段和方式。自古以来,人们创造着各种体育运动,并用壁画、雕塑、绘画、摄影等艺术的方式去记录、表现这些体育运动,再现和赞美体育运动中人的生命活力与精神。直到20世纪70年代生物塑化技术诞生之前,所有的人体或反映体育运动的艺术作品都没有用真正的人体标本制作。生物塑化技术的发明不仅是医学教学及标本保存技术的一次革命性创新,也为人类体育美学效应的展示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1生物塑化技术的产生及应用生物塑化技术是…  相似文献   

8.
生物塑化技术及其在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张绍祥,刘正津,何光篪第三军医大学重庆630038生物塑化(Plastination)技术是将高分子化学和真空物理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用于处理、保存和研究生物标本的一种新技术。由德国海德堡大学解剖学研究所Gunthe...  相似文献   

9.
蒋福贵 《解剖学研究》2001,23(2):186-187
生物塑化技术是将高分子化合物和真空物理学与生物学相结合 ,用于处理、保存和研究生物标本的一种技术。经生物塑化技术处理后的标本呈干燥透明状态 ,无毒无味 ,具有一定韧性和弹性 ,不破坏标本原形和组织器官和位置关系 ,是目前形态学研究中具有较好性能和广泛用途的新方法 ,受到了国际上较为普遍的承认 ,并得到了推广。该技术是由德国汉德堡大学解剖学研究所哈根斯于 1978年发明的 ,并在国外获得广泛应用。如Taguchi[1] 等专家论述了生物塑化技术是将硅胶或环氧树酯浸入有机体的一种保存解剖物质的新技术。我国在 1996年 ,大连医科…  相似文献   

10.
生物塑化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生物塑化技术是七十年代末期诞生的一项生物标本保存技术,其基本步骤包括固定、脱水扣脱暗、真空内强制浸渗和聚合等,使生物标本中的水分和脂类被高分子多聚物所替代,从而制备出干燥无味可长期保存的标本。本文对这一技术的应用范围,基本步骤及部分操作过程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脊椎动物皮毛塑化标本的制做技术。方法利用生物塑化技术,将羊驼、马、鲨鱼经过选材、测量、固定、剥皮、鞣质、生物塑化等流程,完成脊椎动物皮毛塑化标本的制作。结果标本不仅具有生物塑化标本无毒无味、便于保存的特点,还能更好的展示脊椎动物的内部结构和主要特征,同时还能展示动物的皮毛,使标本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佛山市三水区牛栏岗出土的一具明代古尸骨骸进行人类学鉴定和塑化保存。方法依据古尸骨骸相关骨的骨性标志、牙齿磨耗程度特征和长骨的长度等参数,按邵象清、吴汝康等的人体测量方法,对古尸骨骸的性别、年龄和身高等进行鉴定;并采用生物塑化技术对该古尸骨骸进行塑化保存。结果该骨骸为女性、年龄为25~30岁之间、身高为152cm左右;经塑化保存一年多来效果良好。结论该古尸骨骸的鉴定和塑化保存对研究佛山市明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塑化技术是长期优质保存出土古尸骨骸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正>生物塑化技术开始于70年代末,由德国Hagens发明并用于生物标本的保存,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各地进行推广应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我国大连医科大学隋鸿锦引进和应用,为教学科研和科普教育作出了具大贡献[1,2]。因塑化标本制作,设备昂贵,操作复杂,很多院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东莞市石排镇李家坊双人墓出土的两具明代古尸骨骸进行人类学鉴定和塑化保存。方法依据古尸骨骸的部分骨性标志、牙齿磨耗程度特征和长骨长度等参数,按邵象清、吴汝康等的人体测量方法,对古尸骨骸的性别、年龄和身高等进行鉴定;并采用生物塑化技术对古尸骨骸进行塑化保存。结果骨骸M1为男性、年龄为55~65岁之间、身高为160cm左右;M2为女性、年龄为45~55岁之间、身高为155cm左右。经塑化保存一年多来效果良好。结论两具骨骸的鉴定和塑化保存对研究东莞市明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塑化技术是长期优质保存出土古尸骨骸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病理学是一门注重形态教学的医学基础课.病理实验课是学习病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形象、直观的病理大体标本是病理实验教学中不可替代的教具,是重要的知识载体.但是,现在大多数病理大体标本均用福尔马林浸泡保存,在教学过程中散发出甲醛气体,直接对老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学生对大体标本"敬而远之",影响教学效果.为改善此现象,我们尝试将福尔马林浸泡的病理标本利用硅橡胶浸渍技术进行塑化处理.硅橡胶塑化技术是由德国学者von Hagens于20世纪70年代末发明.这项技术主要利用硅橡胶塑化剂对标本进行渗透,取代组织中的水分和脂类而达到长期保存标本的目的[1].利用塑化技术制作的病理标本无气味,亦能很好的显示病变结构,可触摸,存放时间长,在实验教学中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2].  相似文献   

16.
生物塑化标本制作技术之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生物塑化技术的逐渐推广 ,人们不断摸索塑化标本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 ,并加以改进。生物塑化技术主要是可以从液态硬化成固态的高分子聚合物置换代替组织细胞内的水分和脂肪 ,并保持原有组织形态结构 ,从而达到长期保存标本的目的。其主要步骤是首先利用丙酮置换细胞内的水分和脂肪 ,此后采用真空负压促使丙酮离开组织细胞 ,留下的空间则由液态高分子聚合物填充 ,最后经硬化处理使组织内聚合物形成固态[1,3 ,5] 。根据上述基本原理可因地置宜开展标本塑化制作 ,现根据本人在香港大学和国内参加标本塑化工作的体会总结归纳如下 ,供同行参…  相似文献   

17.
正生物塑化技术是上世纪70年代末德国Hagens[1]发明的一项组织保存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解剖学、生物学、临床医学和艺术等相关领域。生物塑化过程是将生物组织中的水分和脂类用多聚物替代的过程。根据所用的多聚物不同,分为硅橡胶、多聚化乳胶、聚酯共聚体和环氧树脂4种技术[2]。P45断层塑化技术属于生物塑化中的聚酯树脂技术,由隋鸿锦教授[3]于2003年发明。运用该技术制作的塑化断层标本具有干燥、无毒、不变形、便于手持观察等特点,还实现了透明化,  相似文献   

18.
低温条件下大体标本生物塑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我国以南京、重庆为代表采用常温条件和间断真空浸渗处理技术,而以大连、青岛为代表采用低温连续真空渗透技术;但制作技术的复杂性、关键技术未普及以及设备昂贵,使应用受限。生物塑化技术的研究国内报道颇多,但是对其详细制作方法、注意事项、塑化标本颜色加深的原因、影响塑化标本固化因素、低温真空技术与常温真空技术的比较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作者尚未见报道。为此作者依据自身经验进行相关文献分析和总结,以期为塑化技术实践者提供基础参考,也为解剖生物塑化技术的研究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9.
出土古尸的塑化保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和方法:采用生物塑化保存技术,通过固定、脱水、真空浸渗和硬化成型四个基本步骤同侧的舌下前置核塑化保存一具400年前的明代古尸标本。结果:塑化后的古尸标本保持了原有的形态,重量增加,色泽有明显的改善。软组织尚有弹性,无味无毒性,表面干燥,可以直接触膜,达到不需特殊条件可以长期保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Ⅲ—Ⅴ对脑神经生物塑化薄片断层解剖与MRI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进行塑化切片与MRI对照研究,获得正常影像和断层解剖资料。方法:采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脑神经横断位8例、矢状位和冠状位各1例薄层切片,同时采用FLASH-3D序列完成头颅标本及30例正常人脑干MR扫描,以MPR技术完整显示动眼神经的三叉神经的脑池段全程。结果:塑化薄片断层、标本和活体MR扫描,脑神经行程、解剖形态均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滑车神经仅在塑化切片上显示。结论:生物塑化薄层切片能够对脑神经进行准确显示,是脑神经影像学研究的重要对比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