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并下腔静脉-右心房癌栓的DSA表现及其在经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12例肝癌并下腔静脉-右心房癌栓患者,行动脉造影确定肿瘤供血动脉并化疗栓塞治疗;同时行下腔静脉造影评价下腔静脉及右心房狭窄情况和周围侧支循环情况。结果下腔静脉-右心房癌栓供血动脉包括肝右动脉(7/12)、肝左动脉(6/12)、右膈下动脉(5/12)、左膈下动脉(1/12)、胃左动脉(1/12)及肋间动脉(1/12),8例造影表现为典型的"条纹征";下腔静脉狭窄程度85%~100%;周围可见丰富的侧支循环,右心房内可见典型的充盈缺损。结论动脉造影可以及时准确地评价下腔静脉-右心房癌栓的供血情况,肝外侧支血管在癌栓的供血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肝细胞癌累及肝静脉下腔静脉和右心房内生长(附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4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形成肝静脉、下腔静脉和右房瘤栓,血管造影表现为“条纹征”和“不对称哑铃征”,肝动脉和下腔静脉造影及心脏超声在观察原发性肝癌侵及肝静脉下腔静脉和右房内生长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伴下腔静脉及右心房转移的超声特征、发生机制及病理过程,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及DSA等对11例原发性肝癌伴下腔静脉及右心房转移患者进行检查。结果11例原发性肝癌伴下腔静脉及右心房转移患者超声均可见肝原发病灶伴肝静脉癌栓阻塞,下腔静脉腔内见中等回声团块,其远端扩张,生理性搏动消失。心脏超声见右心房内大小不等呈椭圆形或不规则的稍高回声团块,其中9例位于右房后壁、2例位于右房侧壁,CDFI见红色血流环绕肿块从三尖瓣流人右室,同时肿块内显示较丰富的动脉血流信号。DsA造影提示癌栓由肝动脉供血。结论超声能显示肝内肿瘤、静脉内癌栓和右心房转移灶的声像图特点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对后续的检查、手术、介入治疗等追踪观察具有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动脉造影和肝动脉栓塞术在防治肝癌切除术后残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的2mo,对69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患者(其中根治性性手术51例、姑息性手术18例)进行肝动脉造影和肝动脉栓塞化疗,比较了肝动脉造影和B超在诊断术后残端的敏感性,观察了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残癌的临床效果。结果:69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患者中发现残癌26例,其中姑息性手术者残癌的发生率为100%(18/18)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原发性肝癌伴癌栓患者的临床护理及疗效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伴门脉和(或)下腔静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通过间接门脉造影方法判断癌栓阻塞程度,有机结合TACE和3D-CRT治疗,并给予精心护理,观察患者肿瘤控制、癌栓消退及生存率情况。结果:TACE治疗后发热32例,对症处理后症状于3 d内缓解30例,1周内缓解2例;35例胃肠道症状均1周内缓解。放射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发热2例,对症处理后症状均于3 d内缓解,I~II度消化道反应25例,且患者肝肾功能各项指标无明显波动。肝肿瘤控制69.23%,癌栓消退总有效率69.21%,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结论:TACE联合3D-CRT治疗原发性肝癌伴癌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短期反复行GS-TAE治疗伴动门脉瘘肝细胞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短期反复行明胶海绵肝动脉栓塞术对伴动门脉瘘的肝细胞癌的疗效。资料与方法:经CT、MRI诊断肝细胞癌,血管造影确认均有动门脉瘘形成的患者14例,其中男13例,女1例,将明胶海绵碎块与抗癌药混合并行肝动脉栓塞术,明胶海绵颗粒直径均选择在0.5~1mm之间,栓塞次数3~5次,栓塞间隔3~5周。结果:12例治疗后癌灶范围缩小(85.7%),全部14例A-P shunt消失,患者生存时间4~26个月。9例同时伴有门脉癌栓,治疗后8例门脉癌栓缩小或回缩(88.9%),其中1例门脉癌栓甚至完全消失。结论:短间隔反复明胶海绵肝动脉栓塞术是治疗伴动门脉瘘的肝细胞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动脉造影和肝动脉栓塞术在防治肝癌切除术后残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的2mo,对69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患者(其中根治性性手术51例、姑息性手术18例)进行肝动脉造影和肝动脉栓塞化疗,比较了肝动脉造影和B超在诊断术后残癌的敏感性,观察了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残癌的临床效果。结果:69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患者中发现残癌26例,其中姑息性手术者残癌的发生率为100%(18/18),根治性手术者15.7%(8/51)。残癌的平均直径为2..71±2.16cm,直径≤1cm占23.1%(6/26),≤2cm为65.4%(17/26),但多为多发性,占69.2%(18/26)。比较同期的B超和肝动脉造影发现残癌的敏感性,B超阳性者占38.5%(10/26),肝动脉造影阳性者占92.0%(23/25),肝动脉造影敏感性高于B超(p<0.005)。26例残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其1a,2a生存率分别为90.0%和78.0%。结论:肝动脉造影能够早期发现术后残癌,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有残癌倾向者,特别是姑息性手术者应进行肝动脉栓塞化疗。  相似文献   

8.
目前 ,随着经皮穿刺肝动脉化疗栓塞 (THACE)技术的发展 ,肝癌病人的预后有了明显改善 ,但对肝癌合并门脉内癌栓患者的治疗却存在较大分歧。作者总结1991~ 1999年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患者 12 8例 ,占 8年来肝癌总数的 2 0 .6 1%(12 8/ 6 2 1)。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2 8例 ,男 12 0例 ,女 8例 ,年龄2 3~ 6 8岁 ,均经 2次以上介入治疗。并经血管造影发现门脉内癌栓。根据化疗栓塞的情况分为三组。A组 :18例 ,肝动脉内药物灌注化疗 (TAI) ;B组 :2 8例 ,肝动脉化疗加碘油栓塞 (…  相似文献   

9.
超声造影在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0例肝移植术后患者行谐波超声造影,工作站录像并由4名有经验的医师分析作出诊断。结果超声造影准确诊断12例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其中肝动脉栓塞3例(其中2例显示侧支循环),门静脉栓塞5例(其中门静脉部分栓塞3例),门静脉吻合口狭窄2例,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肝静脉与腔静脉吻合口处狭窄1例。2例常规超声因没取到频谱从而怀疑肝动脉栓塞的患者通过造影排除了栓塞可能,1例患者通过超声造影纠正了常规超声肝动脉狭窄的诊断。结论超声造影对于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其应用有利于减少进一步有创检查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下腔静脉癌栓导致下腔静脉狭窄的患者行激光切割镍钛合金大支架植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例例下腔静脉癌栓导致下腔静脉狭窄的患者进行激光切割镍钛合金大支架植入治疗,其中17例患者同时接受常规剂量的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检查以观察支架情况,并观察所有患者术前、术后肝功能改变。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支架通畅情况及患者生存期。结果:在植入1枚镍钛合金大支架后,所有患者的下腔静脉狭窄均得到缓解。随访19例患者,中位生存期为8.71个月,3、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9.5%、60%、23.1%;患者术后1个月肝功能与术前肝功能相比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支架均通畅。结论:对下腔静脉癌栓导致下腔静脉狭窄的患者进行激光切割镍钛合金大支架植入治疗后,狭窄开通率高,并且且不会造成支架相关的肝静脉堵塞、急性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下腔静脉滤器(IVCF)植入后取栓及溶栓治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分析14例经下肢深静脉造影证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病例资料,先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在透视引导下用大腔导管取栓及溶栓导管局部溶栓治疗。结果下腔静脉滤器植人全部成功,取栓及溶栓治疗显效12例,有效2例,无肺动脉栓塞症(PTE)及严重出血发生,下肢症状消失。结论腔静脉滤器植入后取栓及溶栓治疗DVT,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张新刚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3):3124-3127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有明确临床症状、体征,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或造影证实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所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在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后抗凝治疗,治疗组经插管溶栓或经患肢足背静脉溶栓治疗并联合应用中药内服外敷,对照组经插管溶栓或经患肢足背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按血管通畅度评价,治疗组血管通畅度高于对照组.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P<0.01).溶栓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肺动脉栓塞症状及出血现象.结论 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方法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良效,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综合治疗,可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股静脉或颈静脉途径成功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随访4~36个月。结果:无致死性肺动脉栓塞发生,无滤器移位,l例患者术后2个月时出现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方法简单,安全,可有效防止肺动脉栓塞的发生,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联合节段性切除下腔静脉、髂外静脉且不重建血管的复杂腹盆腔肿瘤手术的相关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治疗且于术中节段性切除了下腔静脉、髂外静脉的11例腹盆腔复杂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中结直肠癌术后转移3例,肾盂癌并癌栓、淋巴结转移2例,肾盂癌并淋巴结转移1例,输尿管癌并淋巴结转移1例,肾盂癌术后腹盆腔种植1例,宫颈癌术后转移1例,腹膜后平滑肌肉瘤1例,膀胱癌1例。涉及血管的手术包括: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5例,右侧髂外静脉节段性切除+右侧髂内动静脉节段性切除1例, 右侧髂内动静脉节段性切除+左侧髂外静脉节段性切除1例,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双侧髂总静脉节段性切除+右侧髂总动脉与髂外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1例,下腔静脉节段性切除+右侧髂外动脉静脉节段性切除+右侧髂外动脉人工血管置换1例,髂外静脉节段性切除2例。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70(390 ~ 900)min,术中输红细胞4(2 ~ 15)单位,输血浆600(150 ~ 1800)ml,术后住ICU 0(0 ~ 517) h。术后5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4例予以保守治疗后下肢水肿逐渐消退,1例予以介入溶栓治疗。结论 对于复杂的腹盆腔肿瘤,如肿瘤包绕、侵犯或粘连下腔静脉、髂外静脉,可考虑节段性切除累及的主干静脉,单纯结扎且不予重建,虽然术后有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但因此而导致的严重不良后果并非常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VCF)置入联合抗凝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及防治肺动脉栓塞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DVT患者.115例,选择27例适合行VCF置入的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下行VCF置入,术后给予溶栓、抗凝等治疗。结果27例患者下腔静脉内均成功置入VCF,经溶栓、抗凝后患肢肿胀明显消退,术后无肺栓塞及滤器置入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VCF置入联合抗凝溶栓治疗DVT疗效好且安全,VCF置入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术中超声在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CDFI检查疑有肝动脉、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狭窄或血栓形成的9例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对疑有门静脉血栓的3例患者进行术中超声检查;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超声造影提示门静脉血栓形成3例,并经术中超声检查证实肝动脉血栓形成3例,下腔静脉狭窄1例,均经DSA证实。另2例超声造影提示肝动脉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中,1例DSA诊断为肝动脉狭窄,1例肝动脉无明显异常;超声造影诊断符合(7/9)。结论超声造影可确诊门静脉、肝动脉血栓,但对准确诊断肝动脉狭窄仍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7.
节段性狭窄闭塞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布 加综合征 (BCS)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闭塞合并肝静脉阻塞的介入治疗。方法  2 8例节段性狭窄、节段闭塞患者 ,多数合并 1~ 3支肝静脉闭塞 ,无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应用球囊导管或房间隔穿刺针行下腔静脉开通术 ,下腔静脉开通后用 2 .0~ 2 .3cm球囊扩张后放入金属内支架。术后抗凝治疗 2年。结果  2 7例患者成功进行了经皮穿刺球囊破膜扩张 ,即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TA)和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闭塞肝静脉多数扩张下腔静脉后同时开通。患者肝、脾缩小 ,腹水吸收。 1例穿破下腔静脉急诊手术止血。随访 2~ 36个月未见复发及消化道出血。结论 下腔静脉狭窄者注意有肝静脉闭塞 ;下腔静脉闭塞破膜后 ,2 0例肝静脉闭塞者 19例随之开放 ,无需特殊处理 ;安放支架时注意保护肝静脉入口。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肝癌合并动-静脉瘘(AVF)的多排cT和肝动脉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表现,加深其对CT作用与限度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肝癌病例的CT及肝动脉血管造影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经肝动脉造影证实合并有AVF,CT扫描为16排螺旋CT增强三期动态扫描。结果42例肝癌患者的CT表现:17例有肝动脉-门脉瘘(HAPVF)(40.5%)(其中中央型动-门静脉瘘10例(23.8%),动脉期门静脉主干或分支早期显影,肝实质强化;周围型动-门静脉瘘7例(16.7%),动脉期出现门静脉二级以上分支显影,有时可与动脉伴行呈“双轨征”,肝实质楔形、三角形和不规则形强化);肝动-肝静脉瘘(HAHVF)5例(11.6%)(动脉期肝静脉主支显影);混合型肝动脉-门脉瘘合并肝动脉-肝静脉瘘3例(7.1%)(上述征象同时出现);17例CT未见AVF(40.5%)(在肝动脉造影证实存在动静脉瘘,CT检查中未见上述特征出现)。结论动脉期门静脉及肝静脉提前显示及相应肝实质异常强化是肝癌合并AVF的特征表现,也是诊断肝癌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提高多排螺旋CT对肝癌患者的动脉期扫描时间分辨率,可降低其合并AVF显示的假阴性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功能CT评价原发性肝癌肝储备功能与介入治疗风险关系的价值.方法:97例CT及实验室检查诊断的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前行剩余肝容积测量及肝灌注扫描.治疗后分为肝功能障碍组(n=29)和无肝功能障碍组(n--68).以介入围手术期相关的影像、介入治疗、实验室指标作为危险因素先行单因素分析,再用P<0.05的指标为自变量行Stepwise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中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CT测量单位体表面积的剩余肝容积(RHVS)、门静脉灌注量(PVP)、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介入导管的直径、门静脉栓塞、肿瘤直径、术前血清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Child-Turcotte-Pugh分级(CTP分级).Stepwise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肝癌介入术后肝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有RHVS减小、PVP降低、介入导管直径增大、术前血清肌酐增高(P<0.01).结论:功能CT能在介入治疗前评估原发性肝癌的肝储备功能和介入治疗风险并提供影像证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舍下肢深静脉插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2009年10月至2011年2月,对1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胭静脉顺行插管后予尿激酶溶栓术。【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置放下腔静脉滤器及溶栓导管,血栓完全溶解4例(33.3%),部分溶解8例(66.7%),无致死性肺动脉栓塞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舍下肢深静脉插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