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卢碧玉  蔡小连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1):3201+3203-3201,3203
目的研究芦荟多糖(AP)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以细胞生长抑制率和IC50为考察指标,通过MTT法,测定AP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生长的抑制作用,并观察量效和时效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各实验组表现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AP对ECV304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的依赖性。在24、48、72 h时间段测得的IC50分别为1.1120、0.3260、0.0795μg/mL。结论 AP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作用,并呈浓度和时间上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广西尖吻蝮蛇毒K组分抗血管生成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广西尖吻蝮蛇毒小分子多肽组分(K组分)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噻唑蓝法检测K组分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的生长抑制情况,结晶紫法测定K组分对ECV304细胞的黏附抑制作用,鸡胚尿囊实验观察K组分对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K组分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并呈明显的时 效及量 效关系,能够抑制ECV304细胞与纤维连接蛋白的黏附和鸡胚尿囊血管生成。结论广西尖吻蝮蛇毒K组分对血管生成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人肝癌HepG2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活性的影响.方法:购买纯度高达99%的苦参碱纯品,通过MTT法、生长曲线法、HE染色等实验初步观察苦参碱时人肝癌HepG2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增殖抑制作用和形态影响.结果:MTT实验和生长曲线实验显示在不同浓度苦参碱作用不同时间后,人肝癌HepG2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半数抑制率IC50分别为487.86μg/ml和1815.34μg/ml,且呈剂量、时间依赖性.HE染色后人肝癌HepG2细胞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形态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变化不明显.结论:苦参碱可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生长,促进其凋亡,而对内皮细胞的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华眼镜蛇毒组分F对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功能的抑制作用和体外的抗血管生成活性。方法MTT快速测定法测定组分F对原代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对纤维蛋白原(Fg)、纤连蛋白(Fn)、Matrigel的黏附作用的影响;采用平面拟毛细血管生成培养法,观察组分F对血管生成的抑制效应。结果组分F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功能,对细胞黏附Fn、Fg和Matrigel 3种物质的作用从1.2μg/ml浓度起即有抑制效应(P<0.05),且均呈浓度依赖性,组分F对细胞黏附Fg和Matrigel的抑制作用较其对Fn的作用强(P<0.05);组分F可抑制内皮细胞在培养基质中生成血管样网状结构的反应,并且随浓度的不同抑制程度有明显不同。结论中华眼镜蛇毒组分F具有体外抗血管生成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0.05%Thiotepa滴眼液对各种不同的人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进行体外细胞毒试验,测定Thiotepa滴眼液对人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以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进行评价.结果 Thiotepa滴眼液在50μg/ml~0.78μg/ml浓度下对人癌细胞Glc-82、K-562、Bel-7402、Hela和CNE2的IC50值依次为:22.7μg/ml、10.6μg/ml、15.3μg/ml、11.2μg/ml和9.6μg/ml.对人正常细胞Hk-293、ECV-304、HRPE、Fibro和小鼠3T3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1.4μg/ml、12.5μg/ml、17.8μg/ml、36.6μg/ml和14.4μg/ml.结论 Thiotepa滴眼液对各种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0.05%Thiotepa滴眼液对各种人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均有强的细胞毒作用,且对人癌细胞无明显的选择性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白藜芦醇和紫檀芪体外抗肿瘤转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白藜芦醇和紫檀芪体外抗肿瘤转移作用。方法白藜芦醇和紫檀芪5~50μmol·L-1分别与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和内皮细胞ECV304作用48 h,再分别用磺基罗丹明B染色法测定细胞增殖率。白藜芦醇和紫檀芪10μmol·L-1与细胞作用48 h,用划痕实验评价B16F1和ECV304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用明胶酶电泳和ELISA测定B16F1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活性和含量。用重建基底膜法观察白藜芦醇和紫檀芪10μmol·L-1作用24 h对ECV304细胞拟管腔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白藜芦醇和紫檀芪作用48 h均能显著抑制B16F1和ECV304细胞增殖,抑制B16F1细胞增殖的IC50分别为119.7μmol·L-1和37.3μmol·L-1,抑制ECV304细胞增殖的IC50分别为72.2μmol·L-1和37.2μmol·L-1。白藜芦醇和紫檀芪10μmol·L-1作用48 h,B16F1细胞愈合率分别为58.0%和36.8%,ECV304细胞愈合率分别为61.8%和28.9%,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67.7%和88.4%(P<0.01),而且紫檀芪组明显低于白藜芦醇组(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白藜芦醇和紫檀芪10μmo·L-1作用48 h使B16F1细胞MMP-2蛋白表达分别降低7.4%和13.9%(P<0.01),MMP-2活性分别降低19.3%和78.9%(P<0.01)。白藜芦醇和紫檀芪作用24 h均可使ECV304细胞管腔样结构破坏,且紫檀芪的作用较白藜芦醇更加明显。结论白藜芦醇和紫檀芪均具有抑制B16F1和ECV304细胞增殖和转移的作用,并能抑制ECV304细胞拟管腔形成;浓度为10μmol·L-1时紫檀芪的抑制作用强于白藜芦醇。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IL-18的定点突变体,并研究其对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基因重叠延伸剪接技术,在人白细胞介素18(IL-18)的cDNA序列中插入一个GGC序列,使IL-18第39位精氨酸和第40位天冬氨酸残基之间插入一个甘氨酸残基,从而构建了RGD模体。将此cDNA序列构建入表达质粒pPIC9K,并在酵母PichiaPastorisGS115中得到高效表达。结果IL-18-RGD仍保存对PBMC诱导产生IFN-γ能力外,对ECV304细胞的增殖(IC50=7.80μmol/L)和对ECV304向Fn的黏附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而野生型IL-18对ECV304细胞向Fn的黏附则没有作用。结论与野生型IL-18相比,IL-18-RGD增加了抗血管生成作用,从而增强其抗肿瘤能力。  相似文献   

8.
用重组PCR技术得到Kininogen D5和TRAIL的融合编码序列,将该DNA片段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MAL-c2,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IPTG诱导蛋白表达,得到MBP-KT和MBP-TK,经AmyloseResin亲和层析柱层析,得到初步纯化的融合蛋白.结果表明MBP-KT对胰腺癌细胞1990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其作用的ED5.为20 ng/ml,而MBP-TK对1990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同时,MBP-KT和MBP-KD5对内皮细胞ECV304有明显的抑制作用,MBP/KT作用于ECV304的ED50为0.1μg/ml,MBP/KD5作用于ECV304的ED50为9.5μg/ml,但是MBP-TK和TRAIL几乎无作用,表明融合蛋白KT既具抗肿瘤作用又有抗新生血管的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发靶向性杀伤肿瘤药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哇巴因(毒毛花苷G)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CV304凋亡的诱导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哇巴因0.01,0.05,0.1,0.5,1和10μmol·L-1与ECV304细胞作用24,48和72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Hoechst33342/碘化丙锭双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百分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游离Ca2+浓度([Ca2+]i)和活性氧(ROS)浓度,逆转录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胱天蛋白酶3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哇巴因在0.01~10μmol·L-1浓度范围内与ECV304细胞分别作用24,48和72h,对细胞存活的抑制率明显增加,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4,48和72h浓度-效应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0.994和0.997(P<0.05);哇巴因作用24,48和72h的IC50值分别为0.624,0.184和0.041μmol·L-1,时间-效应相关系数为0.974(P<0.05)。哇巴因0.1μmol·L-1与ECV304细胞作用24h,细胞凋亡百分率由正常对照组的(4.2±0.5)%升高到(26.0±3.2)%,作用48h,细胞凋亡率由(4.7±0.5)%升高到(36.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3,P<0.01);同时细胞出现染色质凝集。哇巴因0.01,0.1和0.5μmol·L-1分别与ECV304细胞作用12,24和36h,[Ca2+]i和ROS浓度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增加,在哇巴因0.5μmol·L-1时[Ca2+]i和ROS浓度的时间-效应相关系数分别为0.912和0.924,作用36h时[Ca2+]i和ROS浓度的浓度-效应相关系数分别为0.889和0.907(P<0.05)。逆转录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析显示,哇巴因0.1和0.5μmol·L-1作用ECV304细胞24h后,胱天蛋白酶3mRNA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哇巴因0.01,0.1和0.5μmol·L-1作用ECV304细胞24h,胱天蛋白酶3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哇巴因可诱导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CV304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增加[Ca2+]i和ROS浓度及胱天蛋白酶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许丽萍 《北方药学》2012,9(1):43-44
目的:研究复方制剂AT#9 的体外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细胞毒性检测CCK-8 法检测AT#9 对小鼠乳腺癌细胞EMT6、人肺癌细胞A549 和人前列腺癌细胞PC3M 的体外抑制生长作用.结果:AT#9 对三种肿瘤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 分别为1824μg/ml、3219μg/ml 和5854μg/ml.结论:AT#9 在体外对三种不同的肿瘤细胞有不同程度的生长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美洲大蠊提取物的肿瘤细胞毒性测试,探讨美洲大蠊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方法美洲大蠊醇提物,通过聚酰胺柱层析分离划段得不同部位,采用MTT法对所得部位进行肿瘤细胞毒性测试。结果有多个部位样品的IC50值小于10mg·mL-1。结论通过样品与对照品细胞毒活性结果比较,表明美洲大蠊提取物中存在具有肿瘤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物质,值得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2对美洲大蠊提取物的肿瘤细胞毒性测试,探讨美洲大蠊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方法美洲大蠊醇提取物,通过聚酰胺柱层析分离划段得不同部位,采用MTT法对所得部位进行肿瘤细胞毒性测试。结果有多个部位样品的IC50值小于10μg/ml。结论通过样品与对照品细胞毒活性结果比较,表明美洲大蠊提取物中存在具有肿瘤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物质,值得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赤芍不同提取部位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探讨其抑制ras突变肿瘤活性的谱效关系,为明确其抗肿瘤作用及物质基础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用石油醚、醋酸乙酯、正丁醇对赤芍水煎液进行萃取,并采用HPLC法对提取物进行分析,建立色谱图;采用秀丽隐杆线虫检测各有效部位的急性毒性及抗肿瘤活性;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分析研究其谱效关系。结果: 赤芍醋酸乙酯部位的急性毒性高于正丁醇部位和石油醚部位;赤芍3个部位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线虫的野生型比例,且正丁醇部位效果最好;谱效关系研究表明,色谱峰7、5(芍药苷)、1所对应化合物对抑制ras突变的肿瘤活性有重要作用。结论: 赤芍抑制ras突变的抗肿瘤活性是多种化学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为赤芍作为抗肿瘤药物的开发研究提供了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14.
白英抗肿瘤活性部位筛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白英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溶剂萃取部分对肿瘤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筛选白英抗肿瘤活性部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结果白英乙醇提物、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对肿瘤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乙酸乙酯部位对A375细胞和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强,IC50 值分别为9 6 9mg·L-1和2 0 90mg·L-1;正丁醇部位对A375细胞和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次之,IC50 值分别为31 72mg·L-1和6 4 4 2mg·L-1;水溶性部位对A375细胞和Hela细胞无抑制作用。结论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有一定的细胞毒作用,初步确定为白英抗肿瘤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15.
牛蒡醇提取物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力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1):271-272
目的观察牛蒡提取物抗肿瘤活性。方法以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株作为模型,用Resazurin法检测生长抑制率,对牛蒡提取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发现,牛蒡提取物均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对CHO细胞株的IC50为12.11mg/mL。结果与结论牛蒡提取物有明显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筛选出镰形棘豆总生物碱抗肿瘤的主要活性部位.方法 将镰形棘豆生物碱粗提部位经萃取后按照极性大小分为二氯甲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观察各部位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人肺癌细胞A549、人胃癌细胞MKN-45、人结肠癌细胞LOVO、人宫颈癌细胞HeLa以及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等6种人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结果 总生物碱的正丁醇部位几乎没有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乙酸乙酯部位抑制作用比较弱,而二氯甲烷部位显示有较明显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且对6种细胞都有效.此外,不同的肿瘤细胞株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也各不相同,人肺癌细胞A549和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对药物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镰形棘豆抗肿瘤的活性部位为总生物碱的二氯甲烷部位.  相似文献   

17.
美洲大蠊提取物对3株消化系统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美洲大蠊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通过聚酰胺柱层析分离划段得到美洲大蠊醇提物的不同部位,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对所得部位进行体外肿瘤细胞毒性测试。结果多个部位样品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小于10μg/mL。结论美洲大蠊提取物中确实存在具有肿瘤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物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4种中药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中药蒲葵子、蛇莓、田基黄、鹿蹄草醇提物对Hela和Bel-7402肿瘤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结果蒲葵子、鹿蹄草醇提物对Hela细胞生长增殖具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95.51和95.40mg·L-1,且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蛇莓醇提物200mg·L-1时对Hela细胞有显著的生长增殖抑制作用,抑制率为60%,对Bel-7402细胞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40%;蒲葵子对Bel-7402细胞有抑制作用,IC50为122.84mg·L-1,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蒲葵子、鹿蹄草醇提物对Hela细胞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研究胡桃楸根、茎枝、叶和果等不同部位水提取物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以环磷酰胺为阳性对照,以瘤质量、免疫器官指数、外周血象和肝功能为指标,比较胡桃楸不同部位水提取物对H22肝癌实体瘤的抑制作用及对荷瘤机体正常免疫和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胡桃楸果、叶和根低剂量组(1.77g·kg-1)小鼠肿瘤质量显著小于模型组,抑瘤率分别为30.58%,25.62%和23.14%。胡桃楸枝未显示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在提高荷瘤小鼠免疫力、改善荷瘤小鼠外周血常规和肝功能等方面,各胡桃楸水提取物未表现出积极的作用。但与环磷酰胺组比较,胡桃楸未显示出抑制免疫功能、杀伤白细胞和使小鼠体质量降低等不良反应。结论胡桃楸不同部位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抗肿瘤作用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果>叶>根>枝。  相似文献   

20.
Numerous studies have shown immunostimulatory and anti-tumor effects of water and standardized aqueous ethanol extracts derived from the medicinal mushroom, Coriolus versicolor, but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methanol extracts has not been examined so far.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anti-tumor effect of C. versicolor methanol extract (which contains terpenoids and polyphenols) on B16 mouse melanoma cells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In vitro treatment of the cells with the methanol extract (25-1600 microg/ml) reduced melanoma cell viability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Furthermore, in the presence of the methanol extract (200 microg/ml, concentration IC(50)) the proliferation of B16 cells was arrested in the G(0)/G(1) phase of the cell cycle, followed by both apoptotic and secondary necrotic cell death. In vivo methanol extract treatment (i.p. 50 mg/kg, for 14 days) inhibited tumor growth in C57BL/6 mice inoculated with syngeneic B16 tumor cells. Moreover, peritoneal macrophages collected 21 days after tumor implantation from methanol extract-treated animals exerted stronger tumoristatic activity ex vivo than macrophages from control melanoma-bearing mice. Taken together,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C. versicolor methanol extract exerts pronounced anti-melanoma activity, both directly through antiproliferative and cytotoxic effects on tumor cells and indirectly through promotion of macrophage anti-tumor a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