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人结肠癌裸小鼠肝转移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人结肠癌(humancoloncarcinoma,HCC)发生肝转移极为常见。我们用HCC细胞(LS174T细胞系)悬液,建立了BALB/C裸小鼠HCC肝转移模型。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4~6周龄的BALB/Cnu/nu裸小鼠8只(...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BALB/c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建立及异位病灶形态学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组织块腹腔注射法对110只BALB/c小鼠行建模手术,在术后第1、2、3、4、5、6、9、12、15、18、21天的11个观察日里,每次观察10只小鼠,了解病灶的生长情况并进行组织学的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建模术后第2天开始出现病灶,第6天病灶都是红色,第9天开始出现粘连带,第15天后大部分病灶呈透亮的小囊泡。第4天的建模成功率为90%(9/10),与第21天的建模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1.000)。第4天异位灶的重量(51.5±4.7)mg与第21天(68.9±7.2)mg无显著性差异(P0.05)。光镜下见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电镜下见细胞间完整的紧密连接,表面微绒毛。结论组织块腹腔注射法可成功构建BALB/c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术后不同时间内异位灶的形态学呈现特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靶向转移部位.肝转移成为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因素。虽已有大肠癌早期肝转移的预测研究报告.但以人结直肠癌细胞在裸鼠体内建立肝转移模型。已成为研究结直肠癌肝转移机制和抗转移治疗的主要实验方法。本研究模拟结直肠癌切除术后癌细胞回流入门静脉至肝脏血道播散而发生肝转移的过程.采用脾脏种植法建立SW480裸鼠肝转移模型。 相似文献
4.
裸大鼠人结肠癌细胞肝转移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岩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9,16(3):272-272
为评价涉及肝、血管等外科操作的肝转移治疗模式,我们成功地在个体较大的裸大鼠体内建立了人结肠癌(HCC)细胞肝转移模型,并可利用该模型筛选高转移性细胞系,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SPF条件饲养、鼠龄4周的雄性Rowett棵大鼠(Hsd:RH-un/un)38只用于本实验。人结肠中分化腺癌细胞系WIDr、HT-29及HT-29的2个亚系HT-29。和HT-29b(分别通过体外组织培养从母代HT-29和HT-29a的棵大鼠肝转移灶获得)培养于含体积分数为Ic%胎牛血清、100U/ml青霉素、10oms/L链霉素和L一谷氨酸胺dJRP-Mll640中,在37C、体积分… 相似文献
5.
人结肠癌细胞裸鼠肝转移模型的建立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者用人结肠癌体外培养细胞移植于裸鼠脾内,建立一个可造且可复制的HCC细胞裸鼠肝转移模型,所有裸鼠(12只)均发生肝转移,其中2只(17%)伴胰腺转移,每只裸鼠肝表面均可见到多发性转移瘤,最大的直径10mm。肝转移瘤病理组织学结构与原始HCC细胞的形态特征相似,且仍具有分泌CEA的能力,该HCC细胞裸鼠肝转移模型的成功建立,为进一步研究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方法及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预防方法提供了有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分子干扰RNA(siRNA)靶向抑制人生长激素受体(hGHR)联合5-FU对人结肠癌细胞肝转移的影响。
方法:建立人结肠癌细胞SW480 BALB/c小鼠肝转移模型,并针对hGHR基因靶点构建siRNA干扰质粒,将荷瘤小鼠随机分成6个不同处理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质粒组、生长激素(GH)组、5-氟尿嘧啶(5-FU)组、5-FU+质粒组、5-FU+质粒+GH组,观察各组肿瘤的肝转移情况。
结果:各组小鼠均有肝转移瘤形成,质粒组肝转移瘤数较生理盐水及GH组明显减少(2.67±1.37 vs. 10.17±1.94,10.50±1.38)(P<0.05);干扰质粒与5-FU联用后肝转移瘤数略低于两者单独使用(2.33±1.03 vs. 3.17±0.98,2.67±1.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FU+质粒的基础上加用GH并不增加肝转移瘤的发生(P>0.05),但能改善小鼠由GHR抑制和化疗药物的毒性引起的体质量降低(P<0.05)。
结论:siRNA靶向抑制hGHR可降低小鼠中人结肠癌细胞SW480肝转移的发生,GHR在肿瘤转移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7.
结直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几种结直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确定一种比较适合的结直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方法以BALB/c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分别经脾脏、直肠、腹腔按不同剂量(0.1mL、0.2mL、03mL、1.0mL)(浓度为1×10^6个/mL)注入小鼠结肠腺癌细胞(CT26)悬液,其中腹腔组无1.0mL剂量,卡方检验比较三组动物模型组内及组间肝转移率。结果三种方法均能复制出结直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脾脏组0.1mL、0.2mL、03mL、1.0mL肝转移率分别为50.0%、77.2%、50.0%、27.0%;直肠注射组0.1mL、02mL、03mL、1.0mL肝转移率为50.0%、53.1%、16.7%、6.7%;腹腔注射组0.1mL、02mL、03mL、肝转移率为10.0%、22.2%、10.0%。结论经脾脏注射0.2mL(1×10^6个/mL)BALB/c鼠结肠腺癌细胞株(CT26)是一种建立结直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成功率较高的方法。而经肛门直肠注射0.1mL或0.2mL(1×10^6个/mL)BALB/c鼠结肠腺癌细胞株(CT26)是一种建立结直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简便及符合结直肠癌肝转移规律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人结肠癌SW4 8 0耐阿霉素细胞系 (SW4 8 0 /ADM) ,研究其耐药机制及逆转。方法 应用人结肠癌细胞系SW4 8 0,以递增阿霉素 (ADM)浓度的方法,体外连续培养建成一株SW4 8 0 /ADM。观察该细胞生长规律。用MTT比色法检测该耐药细胞系的多药耐药性;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该耐药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细胞表面多药耐药基因 (MDR)的表达产物P-糖蛋白 (P gp)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MRP)及谷胱甘肽硫转移系统 (GSH/GST)的表达;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耐药细胞内阿霉素含量。结果 SW4 8 0 /ADM细胞与SW4 8 0细胞相比,生长缓慢,倍增时间延长,细胞周期分布发生改变;SW4 8 0 /ADM细胞较SW4 8 0的阿霉素半数抑制浓度 (IC50 )增大 1 3. 2 2倍,并对多种抗癌药物产生耐药性。SW4 8 0 /ADM细胞表面MDR的表达产物P gp,MRP和GSH/GST的表达均较SW4 8 0细胞显著升高 (P< 0. 0 1 )。SW4 8 0 /ADM细胞内阿霉素含量明显低于SW4 8 0细胞。结论 SW4 8 0 /ADM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是获得性的,并呈多药耐药性特征,可用于对人结肠癌耐药、逆转和MDR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5—Fu腹腔化疗预防裸鼠人结肠癌细胞肝转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裸鼠人结肠癌细胞肝转移模型观察术后早期大剂量大容积5-Fu腹腔化疗预防裸鼠经脾接种的人结肠癌细胞会转移的疗效。结果表明:术后早期5-Fu40mg/NS,40ml/kg每天一次,连续二天的腹腔化疗可使裸鼠肝转移发生率降低40%,平均每只裸鼠肝转移数目减少50.89%,平均每只裸鼠生存时间延长48.21%。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细胞克隆抑制试验、改良MTT法毒性试验和^3H-TdR掺入测定发现:SW-480人结肠癌细胞株对rhTNF属于低敏感,但rhTNF对其细胞克隆制作用却很强。本研究结果为rhTNF临床应用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BALB/C小鼠乳腺癌移植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已建立乳腺癌裸鼠移植模型,但裸鼠是免疫缺陷鼠,本研究最终目的是探讨乳腺癌的免疫治疗,最好采用免疫功能正常小鼠作为动物模型,才能更好地反映治疗效果。在树突状细胞(DC)回输的过程中又受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的限制,因此我们选用了近交系小鼠BALB/C作为动物模型的研究对象。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BALB/C小鼠4~6周龄,雌性,购自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细胞:起源于BALB/C小鼠的乳腺癌细胞TM40D,由美国Baylor医学院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张明教授馈赠。3.动物接种选择对数生长期的TM40D,细胞浓度调至106~108/ml。… 相似文献
12.
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器官移植后出现的潜伏的人巨细胞病毒(HCMV)再激活感染。患者可出现多种组织脏器的损伤,甚至出现严重的肾功能损害,但其病理改变及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是在已建立的HCMV先天性潜伏感染老年Balb/C小鼠模型基础上,用环磷酰胺激活小鼠肾组织内潜伏的HCMV,造成急性感染的状态,以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氟尿嘧啶(5-FU)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ABCG2表达的影响。方法用不同药物浓度的5-FU处理SW480细胞,用CCK8法检测5-FU在SW480中的IC50,流式细胞仪检测SW480细胞ABCG2的阳性表达率.RT—PCR检测ABCG2的mRNA在SW480细胞中的表达差异。结果5-FU对SW480细胞的IC50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正常SW480细胞(A组)中ABCG2阳性表达率为(6.26±0.86)%;在药物处理48h后即刻检测时(B组)的阳性表达率下降至(3.43±1.18)%(P〈0.05);在药物处理48h后的第2代细胞检测时(c组)则升高至(12.91±3.42)%(P〈0.05)。3组ABCG2mRNA表达趋势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的趋势一致。结论不同浓度的5-FU可以影响人结肠癌SW480细胞ABCG2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BALB/c鼠枯否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肝脏是肿瘤转移的好发部位 ,而肝脏含有丰富的免疫细胞 -枯否细胞 (Kupffer Cell,KC)。为研究枯否细胞的抗癌活性 ,旨在探讨 BAL B/ c鼠枯否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 8~ 10周龄 BAL B/ c鼠 ,麻醉无菌取肝 ,注射冲洗去血并剪去部分结缔组织 ,小玻璃瓶中剪碎肝组织 ,加入 0 .0 4 %的 EDTA和 0 .0 5 %链霉蛋白酶 E溶液 ,交替轻轻吹打消化。不锈钢筛网滤过 ,用 0 .0 0 4 % Dnase 的 16 4 0液清洗细胞液 ,加 Tris-氯化胺溶解红细胞。 30 %~ 70 % Percoll梯度离心 ,10 % FBS贴壁培养 4~ 6 h洗去非贴壁细胞。通过对比体内、体外枯否细胞吞噬墨水和体外吞噬聚苯乙烯乳珠 (latexbeads,D1.1μm )鉴定枯否细胞。结果 :Kupffer细胞的得率为 (7.5 7± 1.92 )× 10 6 个 /鼠肝 ,即 6 .15× 10 6 个 / g,贴壁率为4 0 .18%。用 0 .4 %台盼蓝染色鉴定 ,细胞存活率在 95 %以上 ,吞噬鉴定发现 Kupffer细胞的纯度可达 90 %。贴壁 Kupffer细胞的形态多样 ,可见不规则 ,多边形 ,多角伪足 ,典型的星形及多角形。体外培养枯否细胞存活 2周后未见再有吞噬功能。结论 :酶消化法结合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是分离 BAL B/ c鼠枯否细胞的可靠方法 ,为进一步实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结肠癌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肿瘤类型之一.近年来在我国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而肝脏是消化道癌症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据统计,结肠癌肝转移占50%,肝转移癌的发生率较高是结肠癌的一个特征.目前临床上治疗是采取以手术为主并结合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措施.就目前结肠癌伴肝转移的临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复方苦参含药血清体外诱导人结肠癌细胞SW480的凋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探讨复方苦参含药血清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的凋亡诱导作用.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复方苦参对结肠癌细胞SW480的体外效应.观察含药血清对SW480细胞克隆形成率的影响,应用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及透射电镜观察含药血清对SW480的凋亡诱导作用.结果:含药血清对SW480细胞克隆形成率有一定抑制作用.含药血清作用细胞48 h后,可观察到胞核固缩、荧光染色增强、胞核碎裂等凋亡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到亚G1峰.结论:复方苦参含药血清体外抑制SW480细胞的增殖并能诱导其凋亡,诱导凋亡是其抗肿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区域化疗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化疗方法对结肠癌并肝转移及局部复发的影响. 方法 Duke D期结肠癌患者50例,术后分成4组,以肝转移灶切除+区域化疗(n=18)、肝转移灶切除+全身化疗(n=20)、肝转移灶未切除+全身化疗(n=10)及肝转移灶切除术+口服化疗药(n=2)4种方法进行治疗. 结果 18例区域化疗患者随访8年,仍有5名患者存活,1年生存率为94%,3年生存率为55%,5年生存率为27.8%.区域化疗组对治疗结肠癌并肝转移致死亡率明显低于全身化疗及口服化疗药组. 结论 结肠癌术中、术后以FMC方案定期区域化疗,对减少原发灶和肝转移的复发同时提高生存率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干扰素α对结肠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完整结肠癌组织块裸鼠结肠肠壁原位种植 ,建立类似于临床的结肠癌转移模型。种植后第 7天开始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 (对照组 ) ,5 -氟尿嘧啶 ( 5 FU组 ) ,干扰素α 2b(IFNα 2b组 ) ,5 FU和干扰素α 2b配伍使用 (合用组 ) ,共用 8周。第 9周处死裸鼠 ,测定肿瘤重量、抑瘤率、肿瘤微血管密度和肝转移情况。结果 对照组、5 FU组、干扰素α 2b组和合用组的瘤重依次为 ( 1.5 3± 0 .78)g ,( 0 .87± 0 .5 9)g ,( 0 .81± 0 .43 )g和( 0 .2 3± 0 .0 9)g ,抑瘤率依次为 0 % ,43 .1% ,47.1%和 84.9%。肝脏转移率依次为 85 .7% ,78.6% ,2 1.4%和 0 %。干扰素α组和合用组的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其他各组。结论 干扰素α通过抗肿瘤血管生成 ,能明显抑制结肠癌的生长和肝转移 ,且和细胞毒性药物合用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热化疗对转CD基因结肠癌细胞SW480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 5 -氟胞嘧啶 ( 5 FC )热化疗对转染组织特异性胞嘧啶脱氨基酶 (CD )基因的大肠癌细胞SW 480的作用。方法 采用脂质体法将CEA基因顺式转录调控序列 (TRS )驱动CD基因的组织特异性逆转录病毒载体G 1CEACDNa转导入大肠癌细胞SW 480 ,以G 418筛选阳性克隆扩增后 ,采用水浴加温法 ,43℃作用 3 0min共 3次 ,同时给予 5 FC进行敏感试验 ;RT PCR法检测目的基因在靶细胞的表达。结果 SW 480 CEACD细胞在 43℃作用 3 0min共 3次条件下 ,CD基因能稳定表达 ;热疗本身对SW 480细胞有一定的杀伤作用 ( P <0 .0 5 ) ,转CD基因后 ,SW 480细胞对 5 FC的敏感性明显提高 (P <0 .0 1) ,热疗与前药 5 FC合用 ,对SW 480 CEACD的杀伤作用显著大于对未转基因细胞的杀伤作用 ( P <0 .0 1) ,亦大于单独应用 5 FC时对SW 480 CEACD细胞的杀伤作用(P <0 .0 5 ) ,热化疗增加了SW 480 CEACD细胞对 5 FC的敏感性 ,并可观察到明显的旁观者效应。结论 热疗与 5 FC联合应用 ,提高了CEA组织特异性CD /5 FC系统对结肠癌细胞SW 480的靶向性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WTp53基因联合TK/GCV、CD/5-FC系统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32只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脾内注射法建立结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第1组:脾内注射SW480细胞(对照组);第2组:脾内注射SW480/p53细胞;第3组:脾内注射SW480/TK-CD细胞,腹腔注射GCV、5-FC;第4组:脾内注射SW480/p53与SW480/TK-CD等比例混合细胞,腹腔注射GCV、5-FC。观察各组裸小鼠的肝转移率、肝转移瘤数目、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生存期等指标。结果各治疗组裸鼠肝转移的发生率下降,平均肝转移瘤数减少,其动物的生存期延长,肝转移瘤内的癌细胞凋亡率增高。联合基因治疗组效果最好,且WTp53与TK/GCV、CD/5-FC有交互协同作用。结论WTp53基因与TK/GCV、CD/5-FC系统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可有效地抑制结肠癌肝转移的形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