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乙酰唑胺辅助治疗难治性部分性癫的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236例经传统抗癫药(AED)控制不良的部分性癫患者,加用乙酰唑胺治疗。结果乙酰唑胺辅助治疗难治性部分性癫总有效率为56%。结论乙酰唑胺治疗部分性难治性癫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有关7种用以治疗儿童和成人部分性和全面性难治性癫(癎)的新型抗癫(癎)药物(AEDs):加巴喷丁(gabapentin,GBP)、拉莫三嗪(lamotrigine,LTG)、托吡酯(topiramate,TPM)、噻加宾(tiagabine,TGB)、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OXC)、左乙拉西坦(1evetiracetam,LEV)和唑尼沙胺(zonisamide,ZNS)的药力(efficacy)、耐受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 由23位成人神经病学家、小儿神经病学家、癫(癎)病学家和药理学家组成的专家组,依据从1987年到2002年9月Medline,Current Contents和Cochrane上发表的相关文献和2003年以前的指南提供的证据进行循证医学评估.结果 所有新型抗癫(癎)药物都适用于成人难治性部分性癫(癎)的添加治疗,加巴喷丁对混合性(癎)性发作有效,加巴喷丁、拉莫三嗪、托吡酯和奥卡西平对儿童难治性部分性癫(癎)有效.有限的证据还表明,拉莫三嗪和托吡酯对成人和儿童特发性全面性发作和Lennox-Gastaut综合征的添加治疗也有效.结论 抗癫(癎)药物的选择要考虑癫瘌发作和/或癫(癎)综合征的类型、患者的年龄、合用的药物、药物的耐受性、安全性和药力等因素.循证医学评估结果提供了难治性癫(癎)患者的抗癫(癎)药物应用指南,但尚需更为有力的证据用以鉴定其在癫(癎)型或综合征中疗效.  相似文献   

3.
难治性癫痫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难治性癫癎的危险因素以便早期预测癫癎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难治性癫癎组(30例)和可控性癫癎纵(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经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始发年龄小、脑电图限局性癎性放电。对治疗药物反应不良和治疗前癫癎发作次数多等4个因素为难治性癫癎的危险因素。结论 具有对首次治疗药物反应不良、脑电图有限局性癎性放电、始发年龄小、治疗前发作次数多等因素的癫癎患者易发展成难治性癫癎。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乙酰唑胺辅助治疗难治性部分性癫痫的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236例经传统抗癫痫药(AED)控制不良的部分性癫痫患者,加用乙酰唑胺治疗。结果乙酰唑胺辅助治疗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总有效率为56%。结论乙酰唑胺治疗部分性难治性癫痫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5.
应用托吡酯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托吡酯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癎疗效、用药方法及副反应.方法采用开放性方法对31例小儿难治性癫癎患者进行单用或加用托吡酯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副反应.结果托吡酯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癎总有效率67.7%.38.7%患儿停止发作,对部分性发作疗效较好.其他类型发作亦有一定疗效.平均有效剂量为(4.0±1.8)mg@kg-1@d.副反应主要为体重减轻(16例,56.6%),神经系统症状,少汗或无汗,皮疹等,结论托吡酯对小儿难治性癫癎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丙种球蛋白佐治小儿难治性癫(癎)的疗效.方法 对30例难治性癫(癎)在原用抗癫(癎)药物(AEDs)不变的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0.4mg/(kg·d),3~5d辅助治疗.主要观察治疗前后发作频率的改变情况,不良反应及其对原用抗癫(癎)药物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 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12例.不良反应较少 .结论 加用丙种球蛋白可提高小儿难治性癫(癎)的疗效,且不影响其他抗癫(癎)药物的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7.
丙种球蛋白佐治小儿难治性癫(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丙种球蛋白佐治小儿难治性癫(癎)的疗效.方法 对30例难治性癫(癎)在原用抗癫(癎)药物(AEDs)不变的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0.4mg/(kg·d),3~5d辅助治疗.主要观察治疗前后发作频率的改变情况,不良反应及其对原用抗癫(癎)药物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 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12例.不良反应较少 .结论 加用丙种球蛋白可提高小儿难治性癫(癎)的疗效,且不影响其他抗癫(癎)药物的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8.
尽管近20年来新型抗癫(癎)药物不断出现并且癫(癎)外科快速发展,难治性癫(癎)的治疗仍是目前临床上并未完全解决的问题.成功的外科手术治疗可使患者的发作得到控制,然而部分患者由于癫(癎)灶定位困难或癫(癎)灶位于功能区而限制了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难治性癫癎患者外周血中MDR1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难治性癫癎患者外周血中多药耐药1(MDR1)基因的表达以及抗癫癎药物和癎性发作在难治性癫癎多药耐药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检测120例研究对象外周血中MDR1基因mRNA的表达.根据析因设计分癎性发作和抗癫癎药物两个因素,共分为A组(难治性癫癎组)、B组(癫癎治疗有效组)、C组(癎性发作未用药组)和D组(健康正常对照组),各30例.结果 4组的外周血中MDR1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不同(F=4.456,P=0.005),其中癎性发作引起MDR1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F=10.005,P=0.002),抗癫癎药物的作用则不明显(F=0.919,P=0.340),抗癫癎药物与癎性发作两者之间没有交互作用(F=2.445,P=0.121).结论 难治性癫癎患者外周血中MDR1基因mRNA的表达上调是癎性发作而非使用抗癫癎药物的结果,外周血中MDR1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监测可以作为评价癫癎耐药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0.
癫(癎)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估计我国约有癫(癎)患者900万,其中的75%通过抗癫(癎)药物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疗效.约25%为难治性癫(癎)(intractable epilepsy或refractory epilepsy),全国的难治性癫(癎)患者至少有250万人以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有关7种用以治疗儿童和成人部分性和全面性难治性癫癎的新型抗癫癎药物(AEDs):加巴喷丁(gabapentin, GBP)、拉莫三嗪(lamotrigine,LTG)、托吡酯(topiramate,TPM)、噻加宾(tiagabine,TGB)、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OXC)、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和唑尼沙胺(zonisamide,ZNS)的药力(efficacy)、耐受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由23位成人神经病学家、小儿神经病学家、癫癎病学家和药理学家组成的专家组,依据从1987年到2002年9月Medline,Current Contents和Cochrane上发表的相关文献和2003年以前的指南提供的证据进行循证医学评估。结果所有新型抗癫癎药物都适用于成人难治性部分性癫癎的添加治疗,加巴喷丁对混合性癎性发作有效,加巴喷丁、拉莫三嗪、托吡酯和奥卡西平对儿童难治性部分性癫癎有效。有限的证据还表明,拉莫三嗪和托吡酯对成人和儿童特发性全面性发作和Lennox-Gastaut综合征的添加治疗也有效。结论抗癫癎药物的选择要考虑癫癎发作和/或癫癎综合征的类型、患者的年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新型抗癫(癎)药物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癎)患者的疗效,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30例诊断明确的部分性发作青年患者随机分为左乙拉西坦组和吡拉两坦组,计算左乙拉西坦治疗第12周末时治疗有效率;依据癫(癎)生活质量量表-31分别评价两组患者在左乙拉西坦剂量维持期(12周)和开放性治疗期(12周)的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第12周末时,左乙拉西坦组治疗有效率(43.75%,7/16)高于吡拉两坦组(35.72%,5/14;Fisher精确概率法:P=0.031),生活质最明显改善(与基线比较:t=3.905.P=0.001).治疗第24周末时,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左乙拉西坦组:t=4.940,P:0.021;吡拉西坦组:t=2.575.P=0.023).结论 左乙拉两坦作为抗癫(癎)药的添加治疗药物,能够显著减少青年难治性部分性癫(癎)患者的发作频率,快速有效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病毒性脑炎并发癫(癎)持续状态和难治性癫(癎)持续状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6例急性病毒性脑炎并发癫(癎)持续状态患者癫(癎)持续状态出现的时间,以及脑脊液、影像学、脑电图变化特点和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26例患者中15例(57.69%)进展为难治性癫(癎)持续状态,与非难治性癫(癎)持续状态患者相比,12例(12/15)于急性病毒性脑炎发病后10d内出现癫(癎)持续状态;14例(14/15)脑脊液压力升高;7例(7/15)急性期呈弥漫性脑水肿;14例(14/15)脑电图检查显示普遍重度异常;7例(7/15)同时应用≥5种抗癫痫药物;15例患者均伴有并发症,其中14例(14/15)需呼吸机辅助呼吸;住院时间明显延长[(446±336)d];5例死亡.6例难治性癫(癎)持续状态患者随访2~10年,2例呈植物状态生存;3例为难治性癫(癎)伴智力减退;1例发作终止,遗留轻度记忆力减退.结论 急性病毒性脑炎是导致癫(癎)持续状态的常见原因,其中近半数患者可进展为难治性癫(癎)持续状态.危险因素包括疾病早期即出现癫(癎)持续状态、脑脊液压力升高、急性期脑水肿、脑电图异常等.难治性癫(癎)持续状态患者病死率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MCP-1在难治性癫(癎)患者脑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难治性癫(癎)患者脑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的表达,探索其在难治性癫(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在基因芯片扫描获阳性结果基础上,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研究40例难治性癫(癎)患者脑组织中MCP-1的表达,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基因芯片扫描显示MCP-1 mRNA表达上调,免疫组化结果进一步证实MCP-1在难治性癫(癎)患者脑组织中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 MCP-1在难治性癫(癎)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阻断MCP-1有可能改变难治性癫(癎)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难治性颞叶癫痫危险因素的配比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颞叶癫癎成为难治性癫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需要提供客观的指征。方法 将163例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癎患者与同期的非难治性颞叶癫癎患者进行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处理数据。结果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颞叶癫癎成为难治性的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的重要危险因素是:神经系统疾患(OR=3.635,95%CI:1.805-7.320)、双颞癎性放电(OR=4.289,95%CI:2.192-8.389)、海马硬化(OR=4.558,95%CI:1.890-10.992)、起病年龄早(OR=0.353,95%CI:0.144-0.867)和2年内未及时治疗(OR=0.418,95%CI:0.208-0.837)。结论 具有神经系统疾患、双颞癎性放电、海马硬化、起病年龄早和2年内未及时治疗是难治性颞叶癫癎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癫(癎)是神经系统一种慢性疾病.临床上一旦确诊,就需要进行长期的治疗,大多数患者经过正规的抗癫(癎)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治疗能够得到有效地控制,但仍有20%~25%的患者因不能耐受长期服药或对AEDs不敏感而未得到有效控制,发展为难治性癫(癎)[1],其中有近半数患者可以通过外科手术途径来控制发作.虽有新的AEDs不断问世,但难治性癫(癎)的发病率并没有因此而下降.癫(癎)患者,特别是难治性癫(癎)患者普遍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2,3],而且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都受到严重损害[4].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左乙拉西坦(LEV)添加用药治疗难治性部分性癫(癎)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平行设计添加治疗,确诊为有癫(癎)部分性发作的202例癫(癎)患者,平均年龄(32.8±12.7)岁,随机分配入LEV治疗组(n=102)与安慰剂组(n=100).在回顾8周基线期的癫(癎)发作频率后,进入逐量加药期.初始用药剂量为0.5 g,每日2次,2周后增加至1.0 g,每日2次服用,4周后加量至1.5 g,每日2次,随后维持该剂量治疗12周,最后逐渐减量并转入LEV开放治疗期.主要评价指标为16周治疗期内每周癫(癎)发作频率的比较、得出药物治疗发作频率减少50%有效率、安全性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在16周治疗期内,LEV组每周癫(癎)发作频率明显减少,较安慰剂组减少26.8%;每周发作频率较基线期下降数在LEV组与安慰剂组的组间差异为42.2%;部分性发作频率减少50%有效率为55.9%,与安慰剂组比的OR值为3.6;有11例治疗后完全无发作,两组相比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LEV组的主要不良事件为嗜睡、头晕、无力及血小板减少,但与安慰剂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EV添加用药治疗成人难治性部分性癫(癎)发作,可以显著减少癫(癎)发作频率,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癫(癎)年发病率为35~37/10万,现有癫(癎)患者约为4.89×106例,初发年龄<20岁的患者为70%~74%,其中<10岁者占37.00%~51.80%;有70%~80%的患者在神经内科医师的监督和指导下接受规范化药物治疗,其发作可以得到完全控制或显著减少,但也有20%~30%患者虽经多种药物治疗仍不能完全控制癫(癎)发作,成为难治性癫(癎)[1].其中,部分难治性癫(癎)患者可通过不同类型的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发作完全消除或症状显著改善,得以恢复工作或学习.随着神经外科手术技术逐年进步与发展,与之相关的麻醉方法亦不断更新.笔者在总结近年有关癫(癎)外科手术治疗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简要回顾有关癫(癎)诊断及手术相关麻醉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癫(癎)是由大脑神经元异常病理性过度放电导致的脑功能障碍性疾病,抗癫(癎)药物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但是部分病例经正规足量药物治疗后疗效欠佳,被称为难治性癫(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涉及中央区难治性癫(癎)的手术治疗.方法 3例患者术前除常规致癫(癎)灶评估外,还应用fMRI作皮质功能区定位.术中通过皮层EEG(ECoG)对致癫(癎)灶定位,通过皮层诱发电位(SEP)及皮质电刺激定位脑功能区,对位于功能区以外的致疒间灶行切除性手术,功能区内的致疒间灶行软脑膜下横行纤维切断术.结果 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术后3月,2例病人无癫(癎)发作,1例偶有部分性发作;术后8月,1例无发作,1例偶有部分性发作,1例减少75%发作. 结论术前功能区评估、术中电生理监测有助于保护皮质重要功能和提高手术癫(癎)控制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