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肠内及肠外营养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肠内营养(EN)及肠外营养(PN)对阻塞性黄疸(OJ)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结扎胆总管建立OJ大鼠模型。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假手术组(SHAM),B组:梗黄组(CBDL),C组:梗黄肠外营养组(CBDL+PN),D组:梗黄肠内营养组(CBDL+EN),E组:梗黄抗生素自由饮水组,每组12只,饲养1周后采腔静脉血分离血清待测内毒素;取肠系膜淋巴结、肝脾少量培养后观察记录细菌生长情况。取小肠制作切片光镜观察小肠黏膜形态学变化及绒毛高度、厚度和隐窝深浅等。结果:与A组比较,B组及D组空肠黏膜隐窝深度变浅(P<0.05),C组及E组大鼠空肠黏膜亦有不同程度变薄、萎缩、绒毛变短、隐窝变浅等;A组无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B、C、D和E组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率高于A组(P<0.05或P<0.01);B、C、D和E组血内毒素含量高于A组(P<0.05或P<0.01),E组低于B、C和D组(P<0.05)。结论:①OJ时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发生细菌移位及内毒素血症;②肠内及标准肠外营养都不能维持OJ大鼠肠黏膜屏障及阻止肠道细菌移位,但肠内营养组好于肠外营养组;③肠道抗生素可降低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及有利于阻止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梗阻性黄疸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状况及蛙皮素对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n=10)、假手术组(n=10)、阻塞性黄疸组(n=10)、蛙皮素治疗组(n=10,30μg/kg.d),、、用生理盐水作对照。检测第10天各组静脉血内毒素水平、取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作细菌定性培养,并取腹水作细菌定量培养,同时测定末端回肠粘膜厚度和绒毛高度。结果:组静脉血内毒素(129.58±13.79)pg/ml较组(239.03±32.0)pg/ml明显降低(P<0.05),组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培养阳性率较组明显降低(P<0.05),组腹水作菌落集数(113.67±8.0)CFU/ml较组(363.19±15.1)CFU/ml明显降低(P<0.05),组回肠末端粘膜厚度和绒毛高度较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蛙皮素可保护梗阻性黄疸时小肠粘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易位和内毒素血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梗阻性黄疸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状况及蛙皮素对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4组,Ⅰ空白对照组(m=10)、Ⅱ假手术组(n=10)、Ⅲ阻塞性黄疸组(n=10)、Ⅳ蛙皮素治疗组(n=10,30μg/kg·d),Ⅰ、Ⅱ、Ⅲ用生理盐水作对照。检测第10天各组静脉血内毒素水平、取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作细菌定性培养,并取腹水作细菌定量培养,同时测定末端回肠粘膜厚度和绒毛高度。结果:Ⅳ组静脉血内毒素(129.58±13.79)pg/ml较Ⅲ组(239.03±32.0)pg/ml明显降低(P〈0.05),Ⅳ组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培养阳性率较Ⅲ组明显降低(P〈0.05),Ⅳ组腹水作茵落集数(113.67±8.0)CFU/ml较Ⅲ组(363.19±15.1)CFU/ml明显降低(P〈0.05),Ⅳ组回肠末端粘膜厚度和绒毛高度较Ⅲ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蛙皮素可保护梗阻性黄疸时小肠粘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易位和内毒素血症。  相似文献   

4.
爱维治对急性放射性肠炎大鼠肠道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爱维治对急性放射性肠炎大鼠肠道的修复作用。方法:随机将Wistar大鼠28只分为正常对照组、爱维治组、模型对照组。建立辐射损伤模型(一次性用直线加速器给予9.0Gy的高能X射线照射)。造模后连续4d腹腔注射给药,取相应部位的空肠、回肠、结肠,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及图像分析仪测定其相关的形态学指标,并测定肠粘膜NO水平及细菌移位率。结果:爱维治组空肠、回肠和结肠粘膜基本完整,而模型对照组出现粘膜坏死、脱落;爱维治组空肠、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粘膜厚度和全层厚度及结肠粘膜和全层厚度均显著大于模型对照组。爱维治组肠粘膜NO浓度和细菌移位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结论:爱维治能加速急性放射性肠炎受损肠道粘膜的修复,抑制NO产生,对维持肠道粘膜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黄对严重烧伤大鼠肠黏膜屏障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大黄对严重烧伤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烧伤组(n=15)和大黄治疗组(n=15)。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烧伤组和大黄治疗组均于背部造成30%TBSA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创面,伤后立即经腹腔补充乳酸林格液(40mL/kg),大黄治疗组大鼠伤后通过灌胃给予大黄混悬液(60mg/kg)治疗。检测各组大鼠伤后72h的血浆内毒素含量,取肠系膜淋巴结(MLN)、肝、脾组织匀浆后进行细菌培养,对空肠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分析。结果血浆内毒素含量大黄治疗组〈对照组〈烧伤组;肠系膜淋巴结、肝、脾组织匀浆细菌移位量大黄治疗组〈烧伤组;空肠黏膜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发现,大黄治疗组较烧伤组绒毛上皮细胞水肿减轻,绒毛被覆上皮比较完整,绒毛顶端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减少。结论大黄能减轻严重烧伤引起的肠黏膜损伤,可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烧伤延迟复苏后肠粘膜氧自由基损伤情况及其对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将66只悉生大鼠分为以下四组:(1)对照组(n=6)。(2)立即复苏组(n=24),40%烫伤后立即按Parkland公式复苏。(3)延迟复苏组(n=24),伤后6小时开始复苏。(4)药物治疗组(n=12),大鼠延迟复苏加上维生素C、E联合治疗。在伤后8、24、48和72小时活杀动物(各时间点6只)进行下列指标检测:回肠粘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丙二醛(MDA)含量,回肠粘膜病理形态学观察、二胺氧化酶(DAO)活性,血和肠系膜淋巴结、肝、脾、肾、肺细菌培养,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显示,伤后SOD、GSHPx含量下降,MDA升高,同时肠粘膜病理改变加重、DAO活性下降,血和脏器细菌移位率、血浆内毒素水平增高。这些改变在延迟组更明显,使用维生素C、E治疗后减轻。表明,烧伤延迟复苏加重肠粘膜氧自由基的损伤,促进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  相似文献   

7.
马克威  马克仁 《吉林医学》1998,19(3):134-135
为了探讨急性胰腺炎发生后胰腺感染的机理,将80只大鼠分为两组:假手术组30只;急性胰腺炎组50只。两组大鼠又分五个亚组:分别于术后24、48、72、96及144h处死大鼠。取肠系膜淋巴结、胰腺、门静脉血及盲肠内容物作细菌培养、菌种鉴定。另用6只正常大鼠作空白对照,光镜下观察肠粘膜形态。结果:①急性胰腺炎组术后肠系膜淋巴结和胰腺细菌阳性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②急性胰腺炎后盲肠内大肠杆菌明显增多,盲肠内大肠杆菌数量与肠系膜淋巴结和胰腺部位的大肠杆菌阳性率直接相关;③急性胰腺炎组肠粘膜有糜烂、坏死、绒毛脱落现象。结果表明:急性胰腺炎后胰腺感染是由于肠道的细菌易位造成,早期主要经淋巴途径,主要易位细菌是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8.
生长激素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生长激素(GH)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胆总管结扎组和胆总管结扎 生长激素组3组。两周后测定3组大鼠门静脉和体静脉血液的内毒素水平;对肠系膜淋巴结(MLNs)和肝脏进行细菌培养;用RT-PCR测定肠粘膜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mRNA的表达水平;取末端回肠组织观察肠黏膜病理变化。结果 胆总管结扎两周后大鼠发生内毒素和细菌移位,肠黏膜正常结构受损。使用GH后肠黏膜IGF-1 mRNA表达水平增高,上述病变显著减轻。结论 阻塞性黄疸使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使用GH可上调IGF-1 mRNA的表达,对阻黄大鼠肠黏膜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方法: 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40)和ANP组(n=40)。胆胰管内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溶液制作ANP模型。观察大鼠胰腺和回肠的病理变化,动态测定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内毒素水平及肠系膜淋巴结和门静脉血细菌移位率。结果: 模型制作后2h血清IFABP明显升高,6h达到峰值(P<0.01),24h后降低。早期内毒素水平有明显升高,48h达到峰值(P<0.01)。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在ANP24h后明显升高,48h达到6/8只(P=0.013),门静脉血细菌移位48h达到3/8只(P=0.216)。结论: ANP早期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引发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IFABP可能是ANP早期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CO_2气腹对腹膜炎大鼠的肠道内毒素细菌移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CO2气腹对腹膜炎大鼠肠道内毒素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 采用PUCl8质粒载体大肠杆菌(JM109)示踪法,将质粒菌JM109定植于大鼠肠道后,腹腔内注入盐酸建立无菌的急性腹膜炎大鼠模型,48只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5 mmHg CO2气腹组、15 mmHg CO2气腹组.每间隔1 h抽股静脉血测内毒素含量;气腹3 h后,取门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作细菌培养,对耐氨苄青霉素菌株进行酶切分析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并测回肠黏膜及门静脉血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含量.结果 气腹1 h后,15 mmHg CO2气腹组股静脉血内毒素含量开始显著升高(P<0.01),并随气腹时间延长而进行性升高;气腹3 h后,15 mmHg CO2气腹组门静脉血和肠黏膜SIg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肠道大肠杆菌(JM109)至门静脉血的移位率分别为0、25%、5O%,至肠系膜淋巴结的移位率分别为12.5%、25%、75%.结论 CO2气腹能够促进腹膜炎大鼠的肠道内毒素细菌移位,CO2气腹压为15 mmHg时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NF-КB的活化在梗阻性黄疸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中的作用。方法:30只体重为230g~260g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三组: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SH组)(n=10)、梗阻性黄疸组(obstructivejaundice,OJ组)(n=10)、四氢化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酸脂治疗组(OJ+PDTC组)(n=10)。建立梗阻性黄疸的动物模型,术后3周分批行下腔静脉采血后处死,取胰腺和回肠末段组织。检测血浆内毒素、D-乳酸、TNF—α、IL-6及细菌易位的变化情况,观察各组大鼠回肠黏膜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回肠黏膜NF.KB的活化。结果:OJ组细菌易位、血浆内毒素、D-乳酸、TNF-α、IL-6浓度比SH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OJ+PDTC组细菌易位、血浆内毒素和D-乳酸浓度比OJ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H组回肠黏膜少见NF-КB活化的细胞。而OJ组出现大量核内NF-КB活化,比SH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J+PDTC组NF-КB活化细胞明显少于OJ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F-КB活化在梗阻性黄疸时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损伤中可能起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创伤失血性休克(Trauma/hemorrhageshock,T/HS)肠粘膜屏障损伤以及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雌性青春期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卵巢切除组10只,对照组10只,雌二醇组10只,大剂量雌二醇组10只,观察T/HS60min,复苏4h后的肠粘膜损伤程度(Chiu氏评分),并取肠系膜淋巴结、肝组织及门静脉血进行细菌培养,改良鲎试剂法测定血浆内毒素含量。结果雌二醇组和大剂量雌二醇组与其他两组相比,肠粘膜Chiu氏评分显著降低,细菌培养计数及内毒素含量明显减少,P均<0.05。结论雌激素能改善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肠粘膜损伤程度,降低肠道细菌及内毒素移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谷氨酰胺颗粒剂对严重烧伤病人肠道损害的治疗效果和药物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 ,将2 2例受试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口服谷氨酰胺颗粒剂每日 30 g ,对照组服相同剂量安慰荆 ,共 7天。观察血浆GLN浓度、肠粘膜受损程度、血浆蛋白水平及免疫功能指标。结果 :用药 7天后 ,GLN治疗组患者血浆谷氨酰胺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肠粘膜受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应用谷氨酰胺颗粒剂后患者血浆蛋白水平及免疫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日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 :服用谷氨酰胺能显著提高血浆谷氨酰胺浓度 ,明显减轻烧伤后肠粘膜受损程度 ,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并能纠正机体负氮平衡 ,促进创面愈合 ,且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谷氨酰胺(glutamine,GLN)对全胃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ition,TPN)并发症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大白鼠分为4组A(正常喂养组)、B(标准胃肠外营养STPN)、C(TPN+GLN)、D(TPN+EGF+GLN),采用大白鼠TPN模型,一周后取大鼠近端空肠组织切片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合图像分析;无菌采取肠系膜淋巴结(mesenterlymphonodus,MLN)并称重和抽取腹腔静脉血作细菌培养(需氧培养)。结果B组肠黏膜萎缩,MLN细菌培养阳性率62.5%。C组较B组肠黏膜萎缩减轻,黏膜DNA、RNA含量和浆细胞数目增加,MLN细菌培养阳性率37.5%,肠细菌移位率下降。而D组上述各指数与正常鼠A组无显著差异。4组动物血培养均为阴性。结论EGF和GLN联合应用能有效地保护肠屏障功能和防止肠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源性白细胞介素-10(IL-10)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P组I、L-10治疗组,制模12 h后,检测各组血生化指标、血浆内毒素水平、脏器细菌易位率、小肠黏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观察各组胰腺、小肠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制模12 h后,SAP组血浆内毒素为(144.682±9.584)EU/L、脏器组织细菌易位率为64.6%、小肠黏膜ICAM-1 5.842±0.706、胰腺病理评分10.62±0.60、小肠病损严重。IL-10治疗组上述指标测定值分别为:(103.112±8.124)EU/L(P<0.05),30.6%(P<0.01),4.102±0.668(P<0.05),4.46±0.52(P<0.01)、小肠病损明显减轻。结论:小肠黏膜黏附分子异常表达及炎性介质平衡紊乱,参与SAP鼠肠屏障功能受损。早期应用外源性IL-10能降低小肠黏膜黏附分子表达,抑制炎性介质过度释放,减少肠源性细菌易位,对SAP鼠肠屏障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胆色素结石与肠屏障关系的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u SD  Su Y  Fan Y  Jin JZ  Zhang ZH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1):1498-1502
目的 探讨胆色素结石形成与肠屏障功能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 豚鼠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20只、成石组(PS)30只、肠黏膜保护组(GLN)30只,分别给予正常饲料、胆色素结石致石饮食、添加肠黏膜保护剂谷氨酰胺的致石饮食,饲养8周建立胆囊胆色素结石模型.检测并比较各组胆结石成石率、血浆二胺氧化酶(DAO)、血浆内毒素、尿甘露醇/乳果糖排泄率、腹腔淋巴结细菌移位和胆汁β-葡萄糖醛酸酶(β-G酶)活性.临床病例59例,分为对照组、胆同醇结石组、胆色素结石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浆DAO、血浆内毒素.另选临床病例130例,分为对照组、胆固醇结石组、胆色素结石组,检测并比较各组尿99mTc-DTPA排泄率.结果 豚鼠模型中,成石组成石率为73.9%,与正常组相比,成石组血浆DAO、血浆内毒素水平、尿甘露醇/乳果糖排泄率、腹腔淋巴结细菌阳性率和内、外源性胆汁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增高.肠黏膜保护组成石率下降至44.4%,除胆汁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外其余各指标均较成石组降低.临床实验中,结石组患者血浆DAO、血浆内毒素水平高于对照组,胆色素结石组患者尿99mTc-DTPA排泄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动物模型中胆色素结石豚鼠和临床实验中胆结石患者均存在肠黏膜屏障功能异常,胆色素结石形成与肠屏障功能异常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肠屏障功能异常可能通过细菌移位机制在促进胆色素结石的形成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减缓急性胰腺炎细菌及内毒素移位以及改善宿主免疫应答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将 80只SD大鼠分 4组 ,6 0只用胆胰管注射法制成急性胰腺炎模型 ,其中 30只行肠造瘘进行肠内营养 ,30只行肠外营养 ;余 2 0只分别不形成急性胰腺炎模型 ,各用 1 0只行肠内外营养 ;检测的血内毒素水平 ,外周血、脾、肠系膜淋巴结CD4、CD8淋巴细胞亚群 ,并进行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培养。结果 :与AP/TPN组相比 ,AP/EN组回肠绒毛高度比AP/TPN组明显高 ,P <0 .0 5 ;内毒素水平AP/TPN组为 (0 .4 89± 0 .1 6 2 )EU·ml-1 ,比AP/EN组的 (0 .1 1 2± 0 .0 0 8)EU·ml-1 明显高 ,P <0 .0 5 ;AP/TPN及AP/EU中细菌种属无差别 ,均为肠内细菌 ,但与AP/TPN组相比AP/EN组细菌量显著减少 ;肠系膜淋巴结、脾及外血中CD4 /CD8比率AP/EN组比AP/TPN组明显高 ,P <0 .0 5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AP中早期肠内营养能很好耐受 ,EN可维持正常肠结构从而减少细菌及内毒素移位 ,并可维持宿主的免疫应答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磷脂酶A2抑制刺氯喹(CQ)对全肝缺血再灌注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及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阻断肝门及肝上、肝下下腔静脉20min复制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模型,将90只大鼠随机均分成假手术组(A组)、全肝缺血再灌注组(B组)和氯喹治疗组(C组),每组再根据观察时间段不同随机均分成3个亚组,A,B两组从股静脉注射1mL/kg生理盐水,C组注射CQ10mg/kg(溶于1mL/kg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全肝血流阻断20min(T0),再灌注4h(T1)门静脉血D-乳酸、肿瘤坏死因子(TNF-α)、内毒素(ET)浓度,门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脾脏细菌生长情况,末端回肠黏膜组织丙二醛浓度,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改变及大鼠再灌注后48h生存率。结果:与A组比较。B、C两组T0,T1门静脉血D-乳酸、TNF-α、内毒素浓度、肠黏膜组织丙二醛浓度升高(P〈0.05或P〈0.01),其中C组低于B组(P〈0.05);B,C两组T1时门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脾脏均培养出细菌,其中C组阳性率低于B组,A组未培养出细菌;B,C两组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高于A组(P〈0.01或P〈0.05),其中B组凋亡指数高于C组(P〈0.05);C组大鼠48h存活率高于B组(P〈0.05)。结论:氯喹具有抑制全肝缺血再灌注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及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提高大鼠生存率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