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讨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发生规律,对264例冠心病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显示:(1)心肌缺血发生总检出数共697次,其中SMI171人,检出529次,占总检出次数的75.90%;(2)SM发生的时间规律与有心绞痛的心肌缺血(PMI)同;(3)年龄大者发生率高;(4)SMI心肌缺血总负荷较有心绞痛的心肌缺血高。  相似文献   

2.
无症状心肌缺血心率变异分析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48例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患者及30例对照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程度及心率变异时域的分析,并随访1.5年,结果示SMI Ⅰ、Ⅲ,Ⅱ型心肌缺血程度(ST段下移幅度、SMI发作次数,总缺血时间)及室性早搏发生率依次增加,而差值心率,心率变异指数(HRVI)和RR间期标准差(SDNN)依次递减。心肌缺血程度与最低心率及室性早搏发生率呈正相关,而与HRVI和SDNN呈负相关。说明随着心肌缺  相似文献   

3.
应用三通道动态心电图(DCG)对300例老年心绞痛患者进行24h监测,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1273次,分析结果表明:①SMI是老年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的重要组成部分,300例中有244例发生SMI,占总例数的81.3%;SMI1273次占发生心肌缺血总次数的78.5%;②SMI的发生82.1%与日常活动有关,并且有明显的昼夜分布规律,以上午6~12时为发生高峰;③心肌缺血可诱发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亦可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及其在诊断自主神经病变(ANP)方面的意义。方法:应用24h动态心电图对31例糖尿病患者及35例正常人的StGeorge指数和24h最大心率、最小心率、心率差及平均心率等有关参数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①糖尿病患者HRV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患者年龄与StGeorge指数呈负相关;②伴临床合并症的糖尿病患者HRV下降更明显,与无合并症者比较差异显著;③糖尿病患者在发现临床合并症之前HRV即有异常改变,且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HRV分析是诊断糖尿病患者ANP的敏感方法  相似文献   

5.
无症状心肌缺血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杨春仁  王风 《广西医学》1997,19(3):355-357
用动态心电图对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监测共31例,心绞痛(劳累型16例,自发型2例,心肌梗塞后13例);男29例,女2例,平均年龄60.5岁,均查出心肌缺血,共146阵次,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116次,占79.4%,无症状与有症状缺血的ST段降低幅度无显著差异(P>0.05)无症状的持续时间较有症状者长(P<0.01);无症状发作前和发作时心率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而有症状者心肌缺血时心率增快(P<0.05);无症状发作以白天占多数(60.3%),但仍有39.7%在夜间发作;以冠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与动态心电图检出心肌缺血阵次相对照分析,发现多支病变和狭窄较重者缺血阵次相对多。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冠脉病变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动态心电图对68例冠心病病人进行动态监测。结果显示,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为86.27%,特别是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高达94.64%,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时平均心率为91.38±17.90BPM,与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时的平均心率108.75±16.62BPM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此外,监测发现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频率多分布于6:00~10:00时,占其总数的45.91%。  相似文献   

7.
对148例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患者及30例对照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程度及心率变异时域的分析,并随访1.5年。结果示SMIⅠ,Ⅲ,Ⅱ型心肌缺血程度(ST段下移幅度、SMI发作次数、总缺血时间)及室性早搏发生率依次增加,而差值心率,心率变异指数(HRVI)和RR间期标准差(SDNN)依次递减。心肌缺血程度与最低心率及室性早搏发生率呈正相关,而与HRVI和SDNN呈负相关。说明随着心肌缺血程度的加重,心脏自主神经受损渐显著。本文148例SMI死亡23例,死亡组HRVI和SDNN明显低于SMI幸存者,说明心率变异性可作为观察SMI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89例冠心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的结果,73例(82%)检出缺血性ST性段改变,共计232阵次,其中179阵属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无症状组每阵缺血发作的平均持续时间明显长于有症状组。179阵SMI中118例(66%)发生于6-18时,61阵(34%)发生于18-6时;快频率缺作134阵,慢频率缺血发作45阵(25.1%)。SMI在6-18时的起始心率明显快于18-6时者,FRI与SRI在ST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Hoher)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检出情况和发生规律。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门诊及住院32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Holter和临床资料。结果:常规心电图检出心肌缺血101例(30.79%),Holter检出心肌缺血211例(64.33%);SMI发生率为67.77%,有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为29.6%;SMI发作有明显的生物节律,多以清晨5~12时发作频率最高,且发作时心率减慢的比例明显低于有症状心肌缺血(P〈0.005);SMI的心律失常检出率为87.84%。结论:Hoher可早期发现老年人的无症状心肌缺血,这有助于对老年冠心病的病情评估和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200例24h动态心电图(DEG)检测结果。48例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其中双倍二阶梯运动试验阳性35例占72.8%,认为DEG检查对冠心病的诊断特别是SMI有重要意义,同时对SMI的昼夜规律与心率、心律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Holter检查与运动^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诊断老年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5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同时与运动^99mTC-MIBISPECT做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Holter检查发现42例有心肌缺血改变。其中30例(71.4%)属于无症状心肌缺血,心肌缺血负荷指数达749.24mm/(min.s).S-T段压低程度为1.64-1.12mm,持续最长时间达160min.运动^99TC-MIBI心肌断层显像结果表明,运动负荷显像50例有心肌缺血改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89例冠心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的结果,73例(82%)检出缺血性ST段改变,共计232阵次,其中179阵(77.2%)属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SMI),无症状组每阵缺血发作的平均持续时间明显长于有症状组(P<0.001)。179阵SMI中118阵(66%)发生于6~18时,61阵(34%)发生于18~6时;快频率缺血发作(FRI)134阵(74.9%),慢频率缺血发作(SRI)45阵(25.1%)。SMI在6~18时的起始心率明显快于18~6时者,FRI与SRI在ST段压低幅度与缺血时间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无痛性冠心病ST段下移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26例冠心病患者经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监测到992次缺血性ST段下移,分析结果表明:缺血性ST段下移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798次(80.4%)发生次数是有症状的4倍,平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缺血性ST段下移中835次(84.2%)与活动有关,说明日常活动是冠心病的诱发因素,心肌缺血不引起疼痛,推测与多种因素有关,从而了解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机制的隐匿怀,提进进一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变化特点;方法:本文应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对267例不同年龄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发生次数及发作时生活状态、缺血持续时间以及有无伴随症状、心率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次数明显增多,心主经无明显增快,持续时间较对照组延长;结论:与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长期缺血引致心肌变性,窦房结功能不全以及心肌供氧与氧需平衡失调,感觉神经末梢损  相似文献   

15.
观察Ⅱ型糖尿病患者尿内皮素(ET)排泄的变化及其与尿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及尿糖排泄的关系。方法是同时检测134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及24例正常对照组24h尿内皮素(放射免疫法)、24h尿白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酶联免疫法)及24h尿糖(葡萄糖氧化酶法)。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正常白蛋白尿组的患者,24h尿内皮素轻度增高(P>0.05);微量白蛋白尿组24h尿内皮素显著增高(P>0.01),且与24h尿白蛋白呈正相关;大量白蛋白尿组24h尿内皮素更高(P<0.001),与24h尿白蛋白呈显著正相关;②在正常对照组与各患者组中,24h尿内皮素与24h视黄醇结合蛋白及24h尿糖均无相关性。初步认为伴有白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尿内皮素排泄显著增加,并与肾小球损害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对比分析无症状心肌缺血应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该院收治66例冠心病患者,按入院治疗时间随机分为动态组和常规组,每组33例患者,常规组采用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组采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对比两组采用不同方法检测无症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发作时间以及心律变化。结果:动态组检出率87.87%明显高于常规组检出率69.69%,而动态组的误诊率3.03%明显低于常规组误诊率15.15%;动态组通过患者日常生活中检测到无症心肌缺血发作时间共72次,发作时间最多为:早6:00~13:00时发作时间最少为:晚21:00~次日5:00时;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1.81%(27/33),发作时心率增快占51.51%(17/33),心率减慢占30.30%(10/33),心率不变占18.18%(6/33)。结论:动态心电图能够在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的基础上对其心电以及心律变化进行24 h不间断的检测,具有准确性、检出率以及灵敏性较高等众多优点,值得在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发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变化规律。方法:对100例疑为冠心病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观察。结果:部分患者在休息或睡眠后,心率减慢时出现不同程度的ST段下移,活动后待心率增快时可恢复正常。结论:对临床疑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病人,在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正常的情况下,建议做Holter检查。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5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同时与运动99MTC-MIBISPECT做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Holter检查发现42例有心肌缺血改变。其中30例(71.4%)属于无症状心肌缺血,心肌缺血负荷指数达749.24mm/(min·S)。S-T段压低程度为1.64~1.12mm,持续最长时间达160min。运动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结果表明,运动负荷显像50例有心肌缺血改变,进一步提高了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对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准确率92%,敏感度为92.2%。Holter检查在本文冠心病的检出率为70%。  相似文献   

19.
150例健康成人的心率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健康人24h心率变异(HRV)的正常值范围及其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监测150例健康成人的24h动态心电图,电脑自动分析HRV各参数。结果正常值范围:24h正常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141.94ms±36.15ms;24h中每5min正常心搏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130.09ms±35.80ms;24h中每5min正常心搏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55.13ms±15.43ms;24h中相邻正常心搏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33.06ms±14.53ms;24h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50ms的计数占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9.45%±9.15%;年青人HRV明显高于中老年组(P<0.01,P<0.05);健康男性HRV高于女性(P<0.05),尤其是中老年组(40~49岁)明显。结论24hHRV的正常值范围与年龄、性别有关,年青人和男性健康人HRV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0.
分析连续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的37例618次单形性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结果表明:NSVT平均发作次数为16.7±28.9次/24h,NSVT平均频率为161.2±26.1次/min.时程为3个QRS波群的NSVT占大多数(86.4%),≥6个QRS波群的NSVT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80%)。NSVT呈昼夜节律分布,高峰出现在上午8~10h。NSVT第1个搏动的平均偶联间期(CI)为479.7±78.4ms,平均提前指数(PI)为1.33±0.24。PI<1仅占2.9%,提示绝大多数NSVT并非由于RonT所引起。NSVT前末次R-R间期延长占25.7%,多数由于室性早搏后代偿间期所致(85.5%),窦性周期突然延长仅占14.5%。NSVT前基础窦性心率与CI呈线住负相关(r=-0.39),而与NSVT频率无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