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相似文献   

2.
目前,交通性脑积水被认为可以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蛛膜下腔出血的合并症。这种合并症是由于蛛膜下腔出血后,在脑基底池、大脑凸面、小脑天幕切迹等处形成粘连所致。本文报告28例脑积水的临床表现,并探讨分流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分布及病因诊断所采取的检查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分布及病因诊断的影像学检查。结果颅内动脉瘤61例(37.0%),烟雾病(Moyamoya病)8例(4.8%),脑动静脉畸形(AVM)3例(1.8%),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1例(0.6%),联合脑MRI诊断明确海绵状血管瘤1例(0.6%),首次检查不能明确病因者91例(55.2%)。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是最为常见的SAH病因,其次为Moyamoya病和AVM。在SAH的病因诊断中,3D-DSA仍为首选检查,被认为"金标准"。在无法实施3D-DSA的条件下,可首先考虑行CTA检查。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及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外科常见疾病,近几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很多,最主要最常见的原因为颅内动脉瘤,动脉硬化,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moyamga),颅脑损伤,脑肿瘤,造血系统疾病,原因不明等。本文重点分析我院1977~1987年收治123例因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期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由脑动脉瘤破裂引起,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CT是目前诊断SAH的首选方法。CTA操作简便,借助CTA成功手术日益增加。早期手术夹闭或栓塞动脉瘤可防止再出血。综合治疗可预防继发性脑缺血。  相似文献   

6.
报告二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经保守治疗但病情逐渐加重,CT检查证实为低压性脑积水,行脑脊液分洗手术后出现戏剧性的效果。例一,男性,64岁,二天前呕吐后突发头痛,继之出现半昏迷,颈强直,腰穿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保守治疗两月后病情加重,吞咽困难,大小便失禁和明显的共济失调步态,CT显示脑室扩大、行脑室心房分流后病情立即改善,10天后完全恢复出院。  相似文献   

7.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通常为脑底部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再出血是SAH主要的急性并发症,临床表现为在病情稳定好转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加重,性发作,原有局灶症状和体征亦可重新出现。20%动脉瘤患者病后10~14d发生再出血,81%发生在1个月内,使病死率约增加1倍,可高达65·6%。因此SAH的主要治疗措施应是尽早明确病因,根治病灶,预防再出血。本文收集2004-01~2009-01我院收治的79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16例再次出血,均通过腰穿或CT等检查证实。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发生率为10.5例/10万人/年,50~60岁时达高峰,女性是男性的1.6倍,主要是脑动脉瘤破裂,Kassel等发现24小时内再出血的发生率为4.1%,第2次再出血的发生率为每天1.5%,到第14天时累计为19%。第1次出血的死亡率为40%,第2次出血的死亡率为60%,五年内死亡率为51%,出血后存活的患者中,1/3须依赖他人生活。再出血是动脉瘤致残与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延期手术的缺点,早期手术夹闭或栓塞动脉瘤可防止再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目的是确定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内蒙古包头市城区进行前瞻的、基于人群的、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由内蒙古包头市拥有神经内科和(或)神经外科的综合性医院、小型医院和部队医院等多中心共同收集包头市城镇居民中自发性SAH病例(年龄≥15岁)。每个患者选2个对照组,为非SAH患者、同性别、年龄为患者年龄±5岁的包头市城镇居民。收集病例组和对照组有关病史、生活习惯、危险因素等信息。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主要危险因素与SAH的关系,并用相对危险度(RR)和95%可信区间(CI)表示。结果本研究共收集了226例确诊为自发性SAH的患者,其中65%为女性,发病年龄为20~87岁,平均年龄(58.5±13)岁,434例对照组。高血压、吸烟和低收入是SAH的主要危险因素。与不吸烟者相比,SAH患者中正在吸烟者的相对危险度(RR)为2.31(95%CI1.31~4.09),但是在女性患者,目前吸烟者和未吸烟的RR为4.00(95%CI1.62~9.89)。吸烟、高血压和低收入的人群归因危险度分别为18%、36%和59%。结论本研究显示自发性SAH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吸烟和低收入,女性吸烟者患SAH的危险更高,如果控制吸烟和高血压,就会明显降低SAH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预防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收集 1990~ 1998年我院收治的 15 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其中 3 2例通过腰穿和CT等检查证实发生再次出血 ,发生率 2 0 3 %。现将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3 2例患者 ,男 13例 ,女 19例 ,年龄 15~ 75岁 ,其中 41~ 60岁占 5 3 1,第 2次出血 2 6例 ,第 1~ 2次出血间隔 7天~ 10 2个月 ,其中 14天内 8例 ,15~ 3 0天 15例 ,1年以上 3例 ,6例发生第3次出血。2 再出血诱因分析   3 2例再出血的病人便秘者 9例 ,情绪波动 11例 ,起床活动9例 ,肺部感染 2例 ,无明显诱因 1例。自发性蛛网…  相似文献   

11.
1病例介绍病例l,患者,女,19岁,因“反复发作左侧面部、左手抽搐4周余”于2010年6月29日至我院门诊就诊。患者4周前(2010年6月1日)晚饭后无明显诱因下突发左侧面部抽搐,数秒后出现左手抽搐,持续数分钟后自行缓解,发作时意识清,应答自如,面色如常,无大小便失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1-01-12我院收治30例SAH患者为实验组,选择2010-01-12收治的SAH患者28例为对照组,治疗组行持续腰椎蛛网膜下腔引流,对照组行传统间断腰椎穿刺术放脑脊液,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脑脊液生化及常规正常时间、症状改善时间、治愈例数明显优于对照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确切,方便操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为提高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人们对再出血进行了较多研究,认为早期手术(入院后24小时内)能预防发病后几天内发生再出血,然而超早期再出血(入院至早期手术的时间内)成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结果恶化的主要难题。本研究目的在于判断超早期再出血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 本组179例(男71例,女108例),均在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并准备早期手术。入院时临床神经功能用Hunt and Hess分类法分级。入院后半小时内行脑CT扫描,根据CT示蛛网膜下腔内出血量分为四组,并均及时进行CT复查以确定有无再出血。入院后1小时内采取血液标本,测定了凝血系统中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凝血酶—抗凝血  相似文献   

14.
近几十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和放射介入技术的发展,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有了新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水平也有了长足进步。目前,针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的临床应用、扩充血容量升高血压的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时机的选择及血管内治疗等方面研究不断深入,我们既往对此病症的认识与新进展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笔者简要介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软脑膜上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脑出血(如高血压脑出血),血液穿破脑室或软膜,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在本文内讨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先天性脑底动脉瘤引起,其次是动脉硬化、血管畸形(血管瘤)。发病率占脑血管病的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脑出血)。本病容易再发(约30%),死亡率亦高(约25%),  相似文献   

16.
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规范化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常见的脑卒中,其主要病因为脑动脉瘤破裂。目前在诊断和治疗方法上各地不尽相同,影响了疾病的预后。本文就目前常规SAH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7.
18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8.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复发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收集的15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中32例发生再次出血,女性>男性,有高血压者再发率高。再出血组发病时意识障碍,癫痫样发作,眼底水肿出血等与非复发组有明显差异,死亡率可高达65.6%。常见病因是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再出血多发生在前次起病的1个月内,在动态下发病,再发率有随再发次数增多而减少的倾向。再出血的病残率、死亡率高,所以SAH的主要治疗措施应是尽早明确病因,根治病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132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颅内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培养出致病菌132株,革兰阴性菌占11.36%;革兰阳性菌占88.64%。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最低。持续3 d体温38℃,首次脑脊液病原菌检出率高,血白细胞数10×109/L,脑脊液白细胞/细胞总数0.1%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的临床特点。结论根据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早期预防和临床干预,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介入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23例确诊为动脉瘤患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23例动脉瘤患者全部成功栓塞治疗,2例术后出现脑梗死,经溶栓治疗完全康复.结论 介入技术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提供了崭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