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韦素清 《广西医学》2009,31(8):1222-122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YAP)是指原无肺部感染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48h后发生肺部感染,或原有肺部感染,机械通气治疗48h以上发生新的肺部感染。VAP是机械通气治疗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发病率高可达9%~70%,且随着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病死率可达50%,因此,如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是医务人员关注的课题。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76例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1例,现将相关高危因素及应对策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与防治措施并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内科病房及其他ICU行机械通气的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4例,发生率51.85%。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明显长于未发生者,机械通气时间过长是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要因素。结论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可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刘永平  向忠阳 《当代医学》2011,17(35):66-67
目的 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有效防治措施,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方法 选择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75例,所有患 者均采用经口插管进行机械通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痰菌的培养以鉴定并检查其耐药性.对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及非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的机械通气 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本组216例ICU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75例,发病率为34.72%(75/216).经痰菌培养显示,革兰氏阴性 杆菌占73.33 (55/75),多为耐药;革兰氏阳性球菌占21.33%(16/75);真菌占5.33%(4/75).与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相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 通气时间为2d≤MV<5d,明显减少,而通气时间为5d≤MV<7d和MV≥7d,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避免呼 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对提高ICU机械通气患者的治愈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索经鼻插管机械通气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50例患者采用FOME-CUF一次陛低压气囊气管导管,经鼻纤支镜插入以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50例行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42例救治成功,6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例因感染呼吸机相关陛肺炎而死亡。结论科学规范的护理措施对预防经鼻插管机械通气发生VAP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机械通气患者发生早发及迟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表,对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住院的295例机械通气患者进行研究,共有92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纳入病例组),将其他未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20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早发与迟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上机时间、通气方式、吸痰、气道湿化、卧床体位、血糖和白蛋白水平为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结论:尽可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加强基础护理,重视呼吸道的管理,预防和减少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兰亚红 《当代医学》2013,(25):36-37
目的研究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措施。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2年3月进行机械通气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青年组38例、中年组40例和老年组42例,青年组为25~40岁患者,中年组为40~60岁患者,老年组为年龄≥60岁患者。观察比较3组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几率及疾病的相关临床特点。结果中年组和青年组发生感染几率相差不大,无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组感染几率为59.52%,与中年组(30.00%)和青年组(26.32%)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与年龄、机械通气时间等诸多因素有关,应加强机械通气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防治,加强气道管理等措施,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王玲 《中外医疗》2010,29(36):163-163
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48h后和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h内发生的肺实质的感染性炎症,是接受机械通气患者常见医院内感染。国外VAP发病率达9%~70%,病死率高达50%~69%,机械通气每增加1d,发生呼吸相关肺炎的危险性增加1%~3%。下面就目前相关VAP的危险因素、预防及护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序贯脱机治疗严重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严重呼吸衰竭患者采用以呼吸泵衰竭改善为切换点的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序贯脱机治疗,设为序贯治疗组,35例严重呼吸衰竭患者采用常规有创机械通气脱机治疗,设为对照组。动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重新插管率、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 )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序贯脱机治疗重度呼吸衰竭疗效显著。两组机械通气前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序贯组总机械通气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以呼吸泵衰竭改善为切换点的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序贯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有创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一种机械通气病人发生的院内感染疾病。2002年10月全国重症肺炎论坛期间,呼吸病学会感染组起草的关于“呼吸机相关肺炎临床处理和预防控制初步建议”将其定义为:机械通气(MV)≥24小时后,停用MV和拔除气管导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新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不包括非创伤性MV)。  相似文献   

10.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机制及其护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重症监护病房(ICU)随着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广泛应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机械通气(MV)的患者病情严重,免疫功能低下,侵入性医疗手段应用的增加,引起院内感染的可能性增大。VAP是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笔者立足国内的医疗现状,深入分析了目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机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